「古老」版畫閩北出「彩」-中新網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張麗君)12日,松溪版畫晉京展作品(福州)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一件老紅軍的棉大衣,鄉村的一角、田野裡的男孩,一個電纜盤……刀刀入畫。「欣賞版畫藝術與其他美術相較而言,有二個特點,一是刀痕美,二是印痕美,木刻版畫講究刀法。」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介紹。

  據悉,此次巡展有松谿縣39位本土藝術家創作的72幅作品參展,充分展現了武夷山脈的清新氣息、鄉愁味道。參展的作品中有許多曾入選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及第十五、十六、十七、十九屆全國版畫作品展等全國重要學術展覽。

6月12日,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左)與松溪版畫院顧問蘭坤發(右)一起欣賞版畫作品。 張麗君 攝

  活動當日,松谿縣向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捐贈收藏的6幅版畫作品,並展開松溪版畫發展研討會。

  同時,松溪版畫和旅遊產品推介會在福州怡山文化創意園展開。

  松溪版畫是福建松溪傳統的手工藝品。自2000年6月以來,松谿縣已連續五屆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版畫藝術之鄉」,成為全國唯一的「五連冠」版畫之鄉。

6月12日,松谿縣向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捐贈收藏的6幅版畫作品。 張麗君 攝

  版畫班創辦初期只有女作者,號稱「閩北畫堂的娘子軍」。隨著版畫的眾基礎越來越紮實,在全縣形成一個以版畫協會為「龍頭」,以版畫班為主體,以中小學生為基礎的版畫創作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現有版畫愛好者近3000餘人。

6月12日,松溪版畫和旅遊產品推介會在福州怡山文化創意園展開。 張麗君 攝

  福建松谿縣縣長蘇建旗當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松溪版畫是助推地方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在傳承文化事業的同時,‍‍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老百姓的致富、實現多贏的效應。‍‍這些年來我們在推動中西版畫發展上‍‍主要‍‍注重人才的‍‍集聚,優勢在於它的群眾基礎,‍‍我們現在通過與科研高等院校合作組織培訓等等途徑來提高大家的技能,讓松溪版畫走出去,更出彩。」

6月12日,松谿縣書記(左3)黃美萍向民眾推廣版畫及旅遊產品。 張麗君 攝

  值得一提的是松溪版畫的「絕招」——絕版套色木刻技法。為了提高畫作藝術價值,避免濫印,松溪引進了絕版套色木刻技法,即一張若干種色彩的作品由一張底版套印出來,每刻一次後上一層色套印一次,等到最後一層色彩印好後,底版便會自然銷毀,所印張數就是這個底版原作的全部數量,不可續印也難以複製。

  目前已有上萬幅松溪版畫走向了世界,被美國、加拿大等國外藝術館收藏。(完)

相關焦點

  • 運價高出近一倍,物流企業卻叫苦不迭,閩北物流市場怎麼了?
    節點城市形成物流集聚效應的過程中,總有一些被「忽略」的「物流弱市場」,比如從來不在「包郵區」的新疆,就是一個實打實的「物流弱市場」。 其實,不光是地廣人稀的省區,各個產糧區的「版圖」內,也都存在著眾多的「物流弱市場」。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版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北京魯迅博物館、浙江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歐洲木版畫基金會、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日本神奈川博物館等多家重要專業機構收藏。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如今東西方的文化特徵,各民族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習慣,以及傳統繪畫所表現出的語境內容是可以在各種繪畫語言中得到體現和延伸的。他們認為現代的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整體的,全方位的,而且必將是超越性的,中國的現代繪畫與世界藝術主流的匯合是歷史的必然。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銅版與石版相繼於十六世紀和十八世紀出現,並逐漸被廣泛用來製作版畫。絲漏版畫那還是近一、二十年發展開來的事。目前西方對絲漏版的應用,已如同工業上使用塑料那樣普遍。特別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拼貼版畫,更是顯示出它無窮的表現力。大家知道,版畫有三個要素。一是作者的意象。二是媒介物——版子。三是承受物,如紙、布、板等。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系我國現存最早木刻套色版畫  我國古代版畫(木刻)歷史悠久,比歐洲早五百多年,是世界版畫的策源地。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和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體面的歷史」。  隋唐之前的中國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採用了漏印填彩技術。唐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由寫本時代進入印本時代。
  • 以蛇為信仰-古老神秘的蛇節
    中國的崇蛇文化自遠古就有之,比如伏羲鱗身、女嫻蛇軀《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伏羲氏蛇身《史記·三皇本紀》也認為:人首、女嫻氏亦蛇身人首。個民族或地城的信仰文化,總是與其所處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美。地處中國東南的福建古稱「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閩,東南越,蛇種。」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在為展覽作序中,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斯徹以及奧斯陸蒙克博物館館長斯坦恩·奧拉夫·亨裡森共同提到:「……是蒙克的這些版畫牢固地樹立起他的國際聲望。」而展覽的策展人歌莉婭·巴特魯姆則直言:「愛德華·蒙克是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而他的聲譽實際上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的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近日,「時間的印記--中國當代版畫作品交流展」在重慶黃桷坪「19畫廊」舉辦。6日,中新網記者前去感受了來自南北方的中青年版畫藝術家帶來的異地文化交融。  本次展覽策展人,19畫廊負責人向小淑告訴記者,此次參展的11位藝術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北京、內蒙古等北方地區的藝術家谷淵、郭俊傑、王惠亮、張宏偉、王永波,參展作品中不乏全國獲獎作品。
  • 峽光燦爛 木刻生花|走進夷陵版畫
    據夷陵縣誌記載,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夷陵的民間黑白木刻版畫就馳名遠近,具有廣泛的民間影響力,其佳作往往被運用於刺繡、印花、木雕、石雕等藝術創作中。因其創作主體主要是當地農民,作品具有濃厚的鄉野韻味而廣受人們喜愛,被譽為「黑牡丹」。【夷陵版畫】早在1993年,宜昌市夷陵區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版畫)之鄉」。
  • 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烏龍茶大集合,讓你一次喝個夠!
    烏龍茶,又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表現方式最為豐富多元的一種,隨著茶樹品種、採摘成熟度與製作工藝的不同,可表現出各式各樣天然的花香與果香,風採萬千。我國烏龍茶的產區比較集中,基本在東南沿海一帶像廣東、福建以及臺灣,這其中尤以福建最甚,全國80%左右的烏龍茶來自福建,而福建烏龍茶又可劃分為閩南和閩北兩個區域。
  • 製作版畫原來這麼好玩,直呼過癮
    版畫也是繪畫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每年接觸或是學習版畫的同學都比較少,大家對於版畫都不夠了解。其實版畫的特性和當代藝術更加接近,很多的當代藝術家都是版畫出身的,版畫的製作過程也是非常有趣的。今天重慶美術畫室——龍行畫室(現在無排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製作版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對於初學者,黑白木刻中設計稿子很關鍵,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點線面構成,都要考慮好。這裡就需要很好的素描功底,去將畫面中細小的黑白灰進行歸類,突出畫面的黑白對比,控制好中間色調的表現。畫稿之前,要想好,是通過光感來處理畫面的黑白關係,還是通過造型自主處理黑白。
  • 「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展出
    在發現中國博物館中很難找到西方藝術藏品時,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版畫並願意無私捐贈給北大。高峰楓代表北大英語系的同仁和歷屆學生向斯通先生表示感謝。是布馮的《自然史》中插圖之一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石版畫。出自第三幕,第一場。這是德拉克洛瓦在1843版中未收入的三幅版畫之一。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2015-08-28 16:2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古老的尼安德特人是何時滅絕的?科學家對此還存在分歧
    研究人員在直布羅陀的一個古老沙丘中發現了一系列腳印化石,直布羅陀位於英國伊比利亞半島西南端。他們認為其中一個腳印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留下的。如果他們是對的,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目前只知道另一個尼安德特人足跡遺址,是來自羅馬尼亞的距今6.2萬年的腳印。
  • 紀念| 丟勒辭世490周年,看其銅版畫與電影《無雙》
    這個亙古天問有人用文學來探討,如歌德之《浮士德》;有人拿哲學來思辨,如康德的《三大批判》;有人譜音樂以論斷,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由周潤發和郭富城主演的電影《無雙》在多線敘事和反轉的劇情背後,同樣暗藏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思考,而點出伏脈的,正是德國著名畫家丟勒的銅版畫——《騎士、死神與魔鬼》。
  • 閩北記憶|延平:宗祠探訪,尋一抹歷史記憶
    祠堂是子孫後世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是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表現 近年來,為弘揚新風,南平市延平區引導發動民間力量自覺改造祠堂,在「三堂」(祠堂、廟堂、禮堂)內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有的祠堂還建成圖書館、青少年教育基地、曲藝社等,古老的祠堂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包括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