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記憶|延平:宗祠探訪,尋一抹歷史記憶

2020-11-30 騰訊網

祠堂是子孫後世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是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表現

近年來,為弘揚新風,南平市延平區引導發動民間力量自覺改造祠堂,在「三堂」(祠堂、廟堂、禮堂)內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有的祠堂還建成圖書館、青少年教育基地、曲藝社等,古老的祠堂「老樹春深更著花」,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的殿堂。

在延平境內,隨處可見各種構造精巧,古樸莊重的祠宇,這些祠堂建築規模大小不一,風格兼具濃鬱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一道道奇異的風景線。

遊定夫祠

遊定夫祠前廳

遊定夫祠坐落在南山鎮鳳池村。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明清時四次重修,現為清道光年十七年(1837)建築。該祠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1085平方米,建築面積646平方米,平面呈「金」字形狀,左右兩口荷池恰似金字兩點。

遊定夫祠內景

中軸線上依次為門樓、庭院、天井、荷池、前堂、大堂,四面圍牆,內分東西兩院。大堂的額枋懸有宋理宗御賜的金子「御贊匾」和遊居敬題《祭祠堂有述》詩牌等8塊牌匾。1996年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龜山祠

楊龜山祠

楊龜山祠坐落在水南街道玉地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989年被大火燒毀,1997年重建。大堂供祀「文靖龜山先生神位」,左、右為「清白流風」「程門立雪」匾額,石柱刻歷代名人對聯,如「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一家」,左廂房為「龜山文物室」;大堂左右是「仁、義、禮、智」四大房紀念堂。祠內偏房設有楊龜山紀念館,館內藏有清康熙御書「程氏正宗」墨寶真跡及楊時的著作、畫像、祖訓等珍貴文物和墨寶。2000年列人第六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知堂

四知堂

四知堂坐落在太平鎮楊厝村,取自東漢名士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之理拒賄黃金的典故,是楊氏後裔廣泛使用的知名堂號。

四知堂內古代捷報

祠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20年前後),原有祖堂15間以及堂前四井三塘,總面積1600平方米。該祠奉祀當地楊氏開基祖南公(楊時五世孫)。「文革「時,祠堂毀損嚴重。1992年重新修復,簡縮為二井一塘的建制。

羅從彥祠

羅從彥祠

羅從彥祠坐落在水南街道羅源村。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已有500多年歷史。

羅從彥祠

祠堂主體坐南朝北,呈三進三開式構造,現存有門樓、御書樓、大殿三個部分。御書樓珍藏清康熙御書「奧學清節」,中堂掛羅氏先祖畫像及「尼山正脈」匾。大殿為單簷歇山頂抬梁式建築,內安放羅從彥的銅坐像,上懸「東南道脈」匾。2011年,羅氏後裔按照舊制在祠堂外重建牌樓。1994年列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延平祠

李延平祠

李延平祠坐落在夏道鎮徐洋村,於清代重建。

李延平祠內景

原祠堂四進三廳堂,四周厚牆高築。大堂高大壯觀,氣勢雄偉。大門橫楣「李氏宗祠」,祠堂大廳柱聯「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三家」。

李延平祠內景

因水口電站建設,庫區淹沒,拆除祠堂前二廳,保留高堂大廳。1994年,李氏後裔集資修整,恢復古蹟。2000年列人第六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延陵堂

延陵堂

延陵堂坐落於南山鎮。建於宋末元初,原有三進一林園,後因火災焚毀,清康熙年間重建。「文革」時,祠內建築物和文物損毀嚴重,1992年重修。現祠佔地面積3903平方米,有主體建築物2棟,院內檀香、松柏綠樹成蔭。祠內祀泰伯公及南山歷代先祖。祠內存有唐、宋、民國年代7塊碑文。2005年省文聯授予「八閩名祠」稱號,2012年被延平區政府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單位。

狀元祠

狀元祠

狀元祠坐落在峽陽鎮,即應氏狀元祠。原系峽陽應氏七世祖應珍狀元的塘樓,歷經多次焚毀與重建,現祠為1993年建造。祠堂面向北方,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分主廳、前樓、後樓(包括陳列室等)、廚房四大部分。主廳建築系單簷懸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堂中設龕,主祀狀元應珍及峽陽應氏四世祖、宋武威將軍應環秀,中奉應世哲及夫人的神位牌。該祠堂號雁翼堂,郡望汝南。祠內保存明朝瓷罐、清朝乾隆御封誥命匾及歷代名家名人墨寶、詩文等。2015年列入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陽堂

義陽堂

義陽堂坐落在南山鎮大壩村,即大壩沛國朱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07-1567),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堂坐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分布有門樓、庭院、天井、花臺、前堂、中堂。

百忍堂

百忍堂

百忍堂坐落在峽陽鎮,即張氏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建祠。祠坐西朝東,由門樓、戲臺、天井、大堂等組成,佔地271.4平方米、大門柱上鐫刻「世守百忍之訓,家垂兩銘之風」楹聯。正堂書百忍堂號。清同治御賜「百忍世家」金匾,現藏南平市博物館。1994年列入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堂

高平堂

高平堂坐落在峽陽鎮,即範氏祠堂。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期間多次修葺,色彩奪目,古韻猶存。殿宇雄偉,飛簷翹角,五鬥三星拱頂雕飾精巧。堂中存有修於清光緒四年(1878)族譜《範氏宗譜》,為閩北迄今發現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族譜。

潁川堂

潁川堂

潁川堂坐落在樟湖鎮,即陳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水口電站建成後,以原後門祠堂原拆原建。廟堂土木結構,中大門牆上門題有「陳氏宗祠」。

立雪堂

遊定夫立雪堂

遊定夫立雪堂坐落於王臺鎮九坍村,原名「永隆堂」。由遊酢五代孫遊錫疇於1269年在皇帝賜「御書閣」遺址上所建,1989年更名為「立雪堂」。祠坐南朝北,三進結構。四周土牆,結構精美,工藝巧妙,為閩北古代特色建築風格。祠內陳列著歷代遊氏先祖之塑像、牌匾及宗譜。堂內有「遊氏宗族家聲遠,遊酢立雪美名揚」柱聯。

安定堂

安定堂

安定堂坐落在樟湖鎮閩江邊唯一的原始森林群落——胡厝林內,即胡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1991年因水口電站建設,舊址淹沒,現祠為復建。祠背山面江,為硬山頂抬梁式架構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祠堂門前立有兩對表功旗杆。門上懸掛「安定堂」牌匾,左右柱刻「著史家留三尺硯,過門人識百花村」。大堂3對4米多高方形石柱為舊祠遺物,上刻「要好兒孫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等柱聯。

供稿單位:延平記憶編委會

相關焦點

  • 探訪全國最大伍氏宗祠:德傳三百載 八方尋根來(圖)
    探訪全國最大伍氏宗祠:德傳三百載 八方尋根來(圖) 2014-05-22 08:47:38來源:荊楚網作者:責任編輯:張志剛   探訪全國最大伍氏宗祠
  • 記憶之場:歷史在加速消失
    在諾蘭導演的影片《記憶碎片》中,男主角腦部受創後,患上了「短期記憶喪失症」,只能記住十幾分鐘前發生的事情,他只好靠文身、紙條、照片等碎片來保存記憶,讓生活繼續下去。如果套用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的概念,那些文身、紙條、照片對於失憶的男主人公而言,就是他的「記憶之場」,是他的過去留在當下的痕跡,也是他尋喚過去、建立身份認同的媒介。
  •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
    自古羅馬後期的奧古斯丁以來,基督教神學就以神意的顯現為線索,來力圖把握人類歷史的整體;與此並行的,則是視人類歷史為一片無規則、無關聯的混沌的思路。笛卡爾拒絕將歷史視為像數學那樣可靠而確鑿的知識門類,就是因為歷史雜亂無章而無規則可尋。啟蒙運動以來,將人類歷史描述為朝著「自由」、「解放」、「理性」前行的各種思路,將人類過去視為有意義、有目標、可理解而具有統一性的整體過程。
  • 延平巨口鄉:生態銀行點睛 深山古厝生金
    其試點區巨口鄉通過改革創新,既守住了傳統鄉村的根脈,又富了村民的錢包—— 生態銀行點睛 深山古厝生金 東南網7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詹國兵 李韌筠)青山綠水間,10多棟古厝正在修復,原本破敗的門庭和窗戶修繕一新……在上海經商的鄉賢張禎旗回鄉當起了修宅包工頭,孩提時代的鄉村記憶正慢慢恢復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編者按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西方新史學的影響,「記憶」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有學者甚至認為史學發展經歷了一場「記憶的轉向」。記憶研究的興起,既與20世紀人們的時代經歷有關,又與多關注底層群體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興相關。
  • 探訪廈門鄭成功廟:緬懷兩岸共有的歷史
    探訪廈門鄭成功廟:緬懷兩岸共有的歷史 2015年03月04日 10:10:57  來源:東南網   一條文化交流的紐帶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溫嶺橋伍伍氏宗祠:風雨飄搖二百載 殘垣還望東一隅
    80歲的伍學友常常回到這裡,這片青瓦白牆仿佛會在瞬間變成時光穿梭機,帶著他回到記憶的最深處:氣派的伍氏宗祠立在村口,3間臺門上各有一匾,穿過中堂便是正廳,一連有5間房;東西兩桁各有4間房,存放著八寶箱、龍旗、轎子等物品。伍氏宗祠是橋伍村村民的根,而宗祠的消逝也成了村民們心中的痛。233年過去了,昔日輝煌的伍氏宗祠,如今只剩下一隅。
  • 春運期間,閩北鐵路將增開多趟列車,溫暖你的回家之路
    春運期間 閩北鐵路將增開多趟列車 溫暖你的回家之路 具體情況如下:06/11:14,南平市11:32 C9541/4次:南平市11:47開,延平12:18/12:20 C9543/2次:延平17:55/17:57,南平市18:29到 C9539/8次:南平市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借社會群體的歷史記憶與失憶來說明。利用歷史記憶來凝聚人群,並非始於春秋戰國,也非只發生在華夏形成之中。事實上,這可能是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類的關鍵所在。在第二章中我曾說明,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人群單位便是母親與她的親生子女。在中文情境中,我們以「同胞手足」代表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也以此代表民族成員。
  • 尋跡鳶都①:感受濰坊味道 品嘗記憶中的肉火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走進奎文區王記肉火燒,於繁鬧喧囂中感受濰坊味道,品嘗濰坊人記憶中的肉火燒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特別是在商周之際,逐漸被黃河、長江中下遊各社會上層人群接受的共同文字書寫系統,與由此傳遞的歷史記憶,成為了凝聚華夏的文化共性基礎。但是,這種客觀的「文化相似性」以及由共同文字所傳播的歷史記憶,只是華夏主觀選擇共同「文化」與「歷史」的客觀基礎。也就是說,在此客觀基礎上,華夏也可能主觀選擇更狹義的共同「文化」與「歷史」來造成較小範圍的華夏。
  • 高效記憶的秘訣: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參與記憶!
    有效且高效的記憶,不能只依靠左腦或右腦,而是要在記憶時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來參與記憶,如此才能輕鬆的記住所學內容。色彩越生動、越豐富,記憶效率就越高。僅僅利用色彩這一條,就會使你的記憶力有所提升。 在我們的想像,包括做筆記的過程中使用顏色,可以強化視覺,從而刺激大腦,有助於更牢固地記憶。 2. 想像。想像力是大量記憶的源泉,想像得越生動,記憶越容易。
  • 高效記憶的秘訣: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參與記憶!
    有效且高效的記憶,不能只依靠左腦或右腦,而是要在記憶時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來參與記憶,如此才能輕鬆的記住所學內容。如何調動左右腦同時參與記憶呢?色彩越生動、越豐富,記憶效率就越高。僅僅利用色彩這一條,就會使你的記憶力有所提升。在我們的想像,包括做筆記的過程中使用顏色,可以強化視覺,從而刺激大腦,有助於更牢固地記憶。2. 想像。想像力是大量記憶的源泉,想像得越生動,記憶越容易。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解讀了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 初中歷史地理兩門學科,採用正確方法增加記憶效果,減輕記憶負擔
    初中歷史地理兩門學科,無從下手只會死記硬背,短暫性記憶效率低 很多同學在沒有理解知識點和深層含義之後,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即使當時記住了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洗劫伊博物館:人類文明的浩劫、歷史記憶的重創
    洗劫伊博物館:人類文明的浩劫、歷史記憶的重創,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特殊浩劫,是對人類保存歷史記憶的一次重創」。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是西亞早期文明歷史遺產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館,藏品涵蓋了兩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中經蘇美爾城邦、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蘇珊王朝直至近代阿拉伯等各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有4000年歷史的烏爾古城豎琴,成千上萬件圖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土簡,亞述時代留下的精美絕倫的婦女雕像和大量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