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橋伍伍氏宗祠:風雨飄搖二百載 殘垣還望東一隅

2020-11-29 浙江在線

2017-05-09 18:39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陳舒丹 龐輝斌

穿過溫嶺橋伍村建在水上的文化長廊,盡頭便是一處青瓦白牆。兩層樓的建築如今已顯得破敗,而殘存的東桁依稀透露著當年的風華。

這裡便是曾經的伍氏宗祠。80歲的伍學友常常回到這裡,這片青瓦白牆仿佛會在瞬間變成時光穿梭機,帶著他回到記憶的最深處:氣派的伍氏宗祠立在村口,3間臺門上各有一匾,穿過中堂便是正廳,一連有5間房;東西兩桁各有4間房,存放著八寶箱、龍旗、轎子等物品。

伍氏宗祠是橋伍村村民的根,而宗祠的消逝也成了村民們心中的痛。233年過去了,昔日輝煌的伍氏宗祠,如今只剩下一隅。

兩百年風雨飄搖

乾隆49年(1784),著名的《四庫全書》四套書編纂完成。也就是這一年,橋伍村的祖先伍傳中組織人手,為族人修建了伍氏宗祠。

一年過去了,祠堂終於修建完成。橋伍伍氏是個大家族,祠堂建設自是不馬虎:3間臺門,5間正廳,東西兩桁各4間,氣派得很。

作為伍氏後人,退休後的伍學友對於祠堂和族譜的探究愈發深刻。雖然沒有親眼見證當時的繁華,但憑著族譜和相關的歷史記載,剛落成的祠堂在伍學友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祠堂的屋頂有7根橫梁,寬3.1米,高六七米,一字排開,很是氣派;正廳後兩步,是木柵欄結構的裝飾,還有精緻雕花的玻璃窗;前門有半畝草坪,初秋時節,「曉妝如玉暮如霞」的芙蓉花便會盛開;後門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一畝多的地上,開闢了竹園、柳園等。

在伍氏宗祠的臺門口,「門當」「戶對」一應俱全。「門當」是漢族傳統建築門口的相對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對石墩或石鼓,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認為這能驅鬼闢邪;「戶對」則是用於中國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頂部,起到裝飾門框的構件,通常成對出現。有「門當」的宅院,還需有「戶對」,這也是建築學上的和諧美學原理。「有『門當』、有『戶對』,這在當時是豪華的表現。」伍學友說。

兩百多年過去了,在歲月的衝洗下,伍學友腦海中的祠堂漸漸消逝,只留下東邊一隅,昭示著曾經的輝煌。

銘記歷史的傳承

正廳放置著伍氏祖先的牌位,能夠在這裡放置牌位供後人膜拜的,基本都是族中具有威望且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而每一次膜拜,伍氏後人總會想起祖先的家訓,和他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在這些牌位中,有一位是宋朝的伍雲橋。據記載,當時,伍雲橋創造了「家規十二條」贈予朝廷,朝廷便在全國推行「家規十二條」,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為了獎勵伍雲橋為家庭和教育方面做出的貢獻,當朝皇帝獎勵了一條腰帶給他。為了紀念伍雲橋,溫嶺大溪山市還為他立了一個漢白玉碑。

而另一位先人伍恩昌,由於教子從嚴、心地善良,被橋伍村的後人銘記至今。關於伍恩昌的事跡,不少橋伍村的村民都能說上一二。「伍恩昌的五個兒子,無一賦閒,均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伍學友說,伍恩昌在家教方面值得後人學習,而讓後人尊敬的,是他的道德風尚。有一次,伍恩昌挑著擔子去賣麵條,回來的時候,在牧嶼街看到一名婦女在街邊傷心哭泣。熱心的伍恩昌趕緊上前詢問,原來,這名婦女家境貧寒,剛剛賺來的錢不慎全被偷走了,她既沒有錢回家,也沒辦法為家人買衣添食,這才難過得哭起來。聽了婦女的哭訴,伍恩昌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錢分給了她,還幫她採購了足量的食物。當婦女表示要報答時,伍恩昌卻一笑而過,讓她不要放在心上。「我還知道,伍恩昌到山區賣麵條時,看到山裡的墳倒了,他便放下擔子,找來石頭、磚頭修補好,這才繼續下山賣面。」橋伍村村民伍金生說。

「祠堂對於我們的意義,更多的是傳承。」傳承祖先的智慧,傳承先輩的美德,祠堂成了他們歷史長河中的見證者——它記錄著一個家族的血脈繁衍,凝結著無數族人的深深眷戀,是所有族人對根的認同。

深扎橋伍的「根」

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祠堂,像是一個「百寶箱」,豐富了橋伍村村民的生活。多年的沉澱,讓這個大家族的祖訓十分完善,甚至是一些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祠堂裡有4隻『八寶箱』,其中一隻箱子裡放著我們的族譜和家訓。」伍學友說,在這本家訓中,教導族人做人要孝、敬、尊,甚至對於吃飯要怎麼坐、出門見人要怎麼打招呼等,都有明確規定。

祠堂建造完成後,便成為了伍氏族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紅白喜事、日常集會、節日聚首,和祠堂都分不開。在橋伍村老人們的記憶中,祠堂裡還存放著龍旗、彩旗和轎子,誰家要娶媳婦,就到祠堂取用;桌子、椅子、凳子、炊具,祠堂裡也一應俱全,到了清明日、冬至日,族人總要在這裡聚一聚……

「我們小時候祠堂還在,那時,每到清明、冬至,大家都會在祠堂裡一起吃飯。」回憶起小時候的場景,81歲的伍法根老人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每到這個時候,村裡人都會提前兩三天就開始準備工作,吃飯前,保長還會作一個匯報,按照祖訓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壞風氣和遊手好閒的人。而我們小孩子則不『摻和』大人們的事,聚在一起玩耍打鬧,可開心了。」

伍氏子孫期待重建

「小時候,祠堂是我們聚在一起聊天、捉迷藏、玩遊戲的地方,到處都是回憶。」伍法根說。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小孩們常常在這裡做「滾銅錢」的遊戲,而這些回憶,在「文革」「破四舊」中永遠消失了。村民們看著紅衛兵將牌位全部拿走、燒毀,看著一件件祖宗留下來的器具被損壞,看著雕刻著精美圖案的物品被打砸……記憶中那輝煌的伍氏宗祠,在這場劫難中消逝了。

再後來,祠堂變成了廠房,變成了供銷社……一次次轉變,讓年輕一代的伍氏族人對於祠堂越來越陌生,殘存的古蹟也僅剩下東邊一隅。

雖然祠堂已經不在,但隨著橋伍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的聚會「制度」也漸漸恢復。元宵,清明,中秋,冬至……這些重大節日,村裡人總要聚在祠堂附近,一起追溯歷史,一起尋根先人。

在伍學友的牽頭下,橋伍村的歷史和族譜也漸漸修訂完成。從唐末的先人到如今,熟悉村史的人總能跟你說上一些歷史故事。「我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恢復伍氏宗祠的面貌,讓它繼續扮演好這個歷史角色,把伍氏家訓、伍氏精神代代相傳,成為我們族人的精神家園。」

1494326385000

相關焦點

  • 探訪全國最大伍氏宗祠:德傳三百載 八方尋根來(圖)
    探訪全國最大伍氏宗祠:德傳三百載 八方尋根來(圖) 2014-05-22 08:47:38  德傳三百載 八方尋根來  轉動鏡頭尋訪古建之美,捕捉光影傳承荊楚文化。
  • 最美宗祠,南康伍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古色古香的伍氏宗祠坐落於南山腳下宗祠內充盈著伍氏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伍氏宗祠(伍氏宗祠)(伍氏宗祠內景)伍氏宗祠是省市內外伍氏宗親共同努力建成宗祠的一磚一瓦都是宗親們的心血見證著伍氏宗親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伍氏宗祠樂捐榜(三江鄉伍氏宗親樂捐榜)
  • 閩北記憶|延平:宗祠探訪,尋一抹歷史記憶
    祠堂是子孫後世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是懷抱祖德、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表現 近年來,為弘揚新風,南平市延平區引導發動民間力量自覺改造祠堂,在「三堂」(祠堂、廟堂、禮堂)內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有的祠堂還建成圖書館、青少年教育基地
  • 洞口宗祠群:鄉土「聖殿」何去何從
    泥塑彩繪,色彩明麗鮮豔,莊嚴之外,還令人心生歡喜。更為奇特的是,祠堂還容納了西方元素,屋頂的鷹,圓形的鐘,出現在中國的古老建築上。祠堂成為國保,守護宗祠的老人們終於放了心,他們守護的故事,與祠堂一起,成為宗族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 新餘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頂結構罕見
    彭氏宗祠建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其總建築面積達1550平方米,氣勢雄偉。據了解,該宗祠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私人定製」的建築結構,其有兩種屋頂,前為硬山頂,後為懸山頂,這兩種屋頂相結合可以起到互補作用,硬山頂有著防風防火的特點,懸山頂則有防雨、透風的特點,因此,彭氏宗祠的屋頂設計在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 廣東湛江龐氏宗祠:記錄日軍洽談投降籤約
    廣東湛江龐氏宗祠:記錄日軍洽談投降籤約 2014-09-01 11:55:49  時隔69年,記者近日在那良村看到,「雷灣日軍洽降舊址」的牌子被掛在龐氏宗祠醒眼處。那良村黨支部書記龐培六介紹說,從2012年開始,那良村民及鄉賢先後籌集資金300萬元,將龐氏宗祠修葺一新,目前龐氏宗祠不僅成為當地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被批准為「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還將繼續逐級申報湛江市、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膠東古建築:參觀一座老輩的張氏宗祠,在招遠市宅科村
    因此,張姓雖然是大姓,但在膠東地區的「張氏宗祠」卻不算多見。以筆者僅見,萊陽有之,萊西有之,即墨有之,榮成有之,文登有之,其他地方暫時沒有太詳細的了解。前段時間聽一位招遠的朋友說:在招北張星鎮一個村莊,有張氏宗祠。我們聽聞之後,有次去招遠的時候,就導航去了一趟。下面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參觀一下招遠這個村的張氏宗祠。這個村莊的名字叫做「宅科」。
  • 中華謝氏文化苑大宗祠第二期初選楹聯大全
    謝氏 發布 中華謝氏文化苑大宗祠 第二期初選楹聯大全 (投票評選) 文化苑楹聯評選
  • 伍氏後人期盼將伍氏宗祠變文化地標
    原標題:伍氏後人期盼將伍氏宗祠變文化地標   伍氏宗祠破敗依舊 羊城晚報記者 湯銘明 攝   位於海珠區同福中路的伍氏宗祠成為了廣州首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中最古老的歷史建築。得知這個消息後,伍氏後人伍立橋長籲了一口氣。
  • 晉江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
    在晉江新塘街道後洋社區,老一輩的人都知道「後洋八景」,而說起這八景,就不得不提起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芙蓉楊氏宗祠始建於元代,歷經明清四次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構,三開間單進。前有圍牆、石埕,形成全封閉式建築風格。至今還保存著清代書法家莊俊元題刻的青石匾,2001年被評為「泉州名祠」,也被列為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蹟研究單位。
  • 從胡氏宗祠木雕探究績溪火腿
    關鍵詞:龍川胡氏宗祠木雕;績溪火腿;徽商徽菜;績溪黑豬;產業化建議古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佼佼者,它們象郵遞信使一樣,一代又一代的傳遞著古徽州數千年來,不斷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文明史。徽州三雕(磚、木、石雕)又是古徽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被譽為「江南第一祠」和「木雕藝術殿堂」的龍川胡氏宗祠,以極其豐富的木雕藝術,向世人展示出徽州中古社會的燦爛民俗和民風。
  • 杭州錢塘新區大江東一工廠發生火災,現場濃煙滾滾
    杭州錢塘新區大江東一工廠內發生火災,現場濃煙滾滾》) 編輯:秦秦
  • 李邵·楊氏宗祠·重建落成典禮暨拜祖大典實況(中國·鞏義·回郭鎮)
    楊氏宗祠是古老的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本楊氏宗祠座落於:中國河南鞏義洛河南岸回郭鎮李邵村,2019年9月6日落成典禮,回郭鎮附近各大姓氏宗親、民間團體代表及父老鄉親出席了典禮儀式。
  • 廣州"曬"478處歷史建築名單 含伍氏宗祠遺蹟(圖)
    廣州"曬"478處歷史建築名單 含伍氏宗祠遺蹟(圖) 2014-12-26 16:31:27  據了解,在冊歷史建築中最年長的有208歲,是建於1806年的伍氏宗祠遺蹟,最年幼的25歲,是建於1989年的南越王墓博物館建築群;最密集的區域是荔灣區耀華大街、越秀區鹽運西街、海珠區溪峽街。  伍氏宗祠遺蹟最年長  廣州是全國一次性公布歷史建築最多的城市,實現了廣州市歷史建築保護「零的突破」。
  • 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回族祠堂,福建晉江丁氏宗祠
    陳無丁氏宗祠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陳無鎮岸兜村,陳晉古是海塗,五代十國的時候,南唐觀察陳洪進,讓軍民沿河築起海塗,叫做陳氏,最初是軍屯,宋後是陳倪周謝諸姓聚居,我屬於永寧鄉永福裡,元代,泉州對外貿易繁盛,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了「福建省第三陣省級文物保護機構」,2008
  • 江西南康廖氏宗祠,區內廖姓5萬多 廖氏頂起!
    廖氏宗族 南康廖氏淵源 廖氏宗祠莊嚴肅穆,飽含豐富的廖姓文化 跟隨小廖一起來看看吧 魅力廖氏宗祠
  • 譯林出版社重磅推出天文科普新書《望向星空深處》
    他從1956年開始觀星,還與同好組成了小小的天文俱樂部,後來一步步走上了業餘天文學家的道路。他在《紐約客》《紐約時報》《自然》《美國國家地理》等報刊發表過二百多篇天文學領域的文章,著有《在銀河系裡成長》等十二本暢銷科普作品,曾獲美國物理聯合會獎、美國科學促進會獎、古根海姆獎。
  • 成都市第五區域聯盟教研暨溫江區東一集團辦學教研活動舉行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1日訊 為更好促進學校之間的區域交流,助力學校教師隊伍發展,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成都市第五區域聯盟教研暨溫江區東一集團辦學教研活動於
  • 欽州黃氏宗祠。千年前中原到福建,再到廣西的家族遷徙
    不過此行途中碰見了個黃氏宗祠,倒是讓人興趣盎然,讓人感慨天地之悠悠,生命之頑強。那是一個小小的三岔路口,由黃氏宗祠的大牌子,沿小河溝往裡走百十來米,便是祠堂。正是稻穀成熟季節,水泥路面上有半幅都曬的是稻穀,我小心駕駛,害怕壓了人家的糧食惹出是非。河谷裡,金黃色的稻田起起伏伏,由於成熟時間的不同,一塊一塊稻田顏色有所差異,煞是好看。
  • 廣州日報數字報-九載十遷弦歌不輟 初心如磐砥礪篤行
    省立文理學院在連州期間的辦學舊址,目前找到5所建築,分別是東陂鎮西塘村陳氏宗祠、五福公祠、東茂祖廳;東陂鎮塘聯村的黃氏宗祠、嘉逸福廬。5所建築結構保存相對完好。  連州市副市長唐榮偉告訴記者:「我們一方面和省規劃設計院開展還原規劃,對原來的教導處、院長室、教師住處等場景復原,包括建立一處省文理學院在連州的紀念柱、建設一個紀念小廣場等供人們緬懷、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