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新塘街道後洋社區,老一輩的人都知道「後洋八景」,而說起這八景,就不得不提起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芙蓉楊氏宗祠始建於元代,歷經明清四次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構,三開間單進。前有圍牆、石埕,形成全封閉式建築風格。至今還保存著清代書法家莊俊元題刻的青石匾,2001年被評為「泉州名祠」,也被列為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蹟研究單位。
走近宗祠,遠遠地望去,只見鳥革翬飛、簷牙高啄,內堂金碧輝映、堂宇一新。壁堵和圍牆上保留著清代石雕、雕飾工藝精美。祠堂內依舊保存不少明清時期的石構件,寢殿兩側有一對青石字匾,上刻遒勁行書「繼祖宗一脈真傳,曰清曰白」「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是清代書法家莊俊元的真跡。
而正殿壁堵浮雕的麒麟,圍牆窗戶上透雕的璃龍,皆栩栩如生,靈動有神。還有一副石雕節竹窗,粗壯的竹竿上參差地發出苞芽,雕工十分精美。
更為奇特的,是祠堂中有兩口「八卦井」,一口在正殿大廳底下,一口在祠前埕底下。祠前一井經挖掘發現,井上布磚為圓象,外方內圓,圓徑1.98米,內列八卦,卦序與平常所見的乾、坤相對的先天八卦不同,而是以坎、離、震、兌為四卦象,相傳為周文王創製的後天八卦。且構築奇特,豎列成卦象的磚塊間隔以木炭條。據史料記載,該八卦井開於清康熙甲子(1684年),意在疏通煞氣;而從建築科學角度來講,它又確實起著排水防潮的功效。
後洋社區老年協會會長楊思能介紹,芙蓉楊氏十四世榕軒公始建祠堂,匾曰「孝思堂」。祠堂創建以來歷經滄桑,幾經修葺,最近一次為1999年在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第41和42屆理事長、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已逝副會長楊媽願的鼎力支持下順利重建。重建時還在祠宇左邊修建集雲殿(即佛堂),外施溝渠,並與祠堂東側的祠堂窟,共同構成楊氏大宗祠的整體。
芙蓉楊氏宗祠歷來人才輩出、仕宦眾多,科舉時代就有舉人十四名,文武進士七人。祠堂廳堂內懸掛匾額有「四世一品」「黃閣調元」「鳳池瑞品」「父子進士」「蘭臺正色」……林林總總,足有20多塊。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人稱「後洋相國」的楊景辰,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丞相。在晉江一帶,關於他的傳說不少,其中較為人稱道的是他回鄉報恩的故事。
芙蓉楊氏現代還湧現出一批傑出企業家、政治家及學者,其中不乏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海內外僑親。包括率先捐建後洋道南小學和後洋保健院的楊思椿,熱心捐資家鄉道路、電力、學校等公益事業的旅菲僑親楊文拱等。
「如今,後洋楊氏祠堂成為芙蓉後代的文化活動中心與聯繫的紐帶,也是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楊思能說。(記者 柯明嬌 秦越 文/圖)
責任編輯:吳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