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

2021-01-15 閩南網

  在晉江新塘街道後洋社區,老一輩的人都知道「後洋八景」,而說起這八景,就不得不提起後洋芙蓉楊氏宗祠。

­  芙蓉楊氏宗祠始建於元代,歷經明清四次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構,三開間單進。前有圍牆、石埕,形成全封閉式建築風格。至今還保存著清代書法家莊俊元題刻的青石匾,2001年被評為「泉州名祠」,也被列為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蹟研究單位。

­  走近宗祠,遠遠地望去,只見鳥革翬飛、簷牙高啄,內堂金碧輝映、堂宇一新。壁堵和圍牆上保留著清代石雕、雕飾工藝精美。祠堂內依舊保存不少明清時期的石構件,寢殿兩側有一對青石字匾,上刻遒勁行書「繼祖宗一脈真傳,曰清曰白」「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是清代書法家莊俊元的真跡。

­  而正殿壁堵浮雕的麒麟,圍牆窗戶上透雕的璃龍,皆栩栩如生,靈動有神。還有一副石雕節竹窗,粗壯的竹竿上參差地發出苞芽,雕工十分精美。

­  更為奇特的,是祠堂中有兩口「八卦井」,一口在正殿大廳底下,一口在祠前埕底下。祠前一井經挖掘發現,井上布磚為圓象,外方內圓,圓徑1.98米,內列八卦,卦序與平常所見的乾、坤相對的先天八卦不同,而是以坎、離、震、兌為四卦象,相傳為周文王創製的後天八卦。且構築奇特,豎列成卦象的磚塊間隔以木炭條。據史料記載,該八卦井開於清康熙甲子(1684年),意在疏通煞氣;而從建築科學角度來講,它又確實起著排水防潮的功效。

­  後洋社區老年協會會長楊思能介紹,芙蓉楊氏十四世榕軒公始建祠堂,匾曰「孝思堂」。祠堂創建以來歷經滄桑,幾經修葺,最近一次為1999年在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第41和42屆理事長、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已逝副會長楊媽願的鼎力支持下順利重建。重建時還在祠宇左邊修建集雲殿(即佛堂),外施溝渠,並與祠堂東側的祠堂窟,共同構成楊氏大宗祠的整體。

­  芙蓉楊氏宗祠歷來人才輩出、仕宦眾多,科舉時代就有舉人十四名,文武進士七人。祠堂廳堂內懸掛匾額有「四世一品」「黃閣調元」「鳳池瑞品」「父子進士」「蘭臺正色」……林林總總,足有20多塊。

­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人稱「後洋相國」的楊景辰,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丞相。在晉江一帶,關於他的傳說不少,其中較為人稱道的是他回鄉報恩的故事。

­  芙蓉楊氏現代還湧現出一批傑出企業家、政治家及學者,其中不乏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海內外僑親。包括率先捐建後洋道南小學和後洋保健院的楊思椿,熱心捐資家鄉道路、電力、學校等公益事業的旅菲僑親楊文拱等。

­  「如今,後洋楊氏祠堂成為芙蓉後代的文化活動中心與聯繫的紐帶,也是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楊思能說。(記者 柯明嬌 秦越 文/圖)

責任編輯:吳雅靜

相關焦點

  • 不忘祖,不忘根!兩岸黃氏宗親廈門中秋謁祖
    臺胞黃毓勉當天,「2020年海峽兩岸宗親中秋祭祖暨文化交流聯誼活動」在廈門江夏堂舉行,海峽兩岸150多名黃氏宗親齊聚江夏堂主祠,共同祭祀先祖,研討交流江夏文化。而位於廈門思明區的江夏堂始建於1910年,落成於1918年,是清朝光緒六年武狀元黃培松奉旨興建的黃氏大宗祠。
  • 海內外閩籍伍氏宗親聚首僑鄉福清懇親聯誼
    海內外閩籍伍氏宗親聚首僑鄉福清懇親聯誼
  • 河南省鄭州市胡氏宗親在滑縣隆重舉行祭祖大典
    日河南滑縣胡氏宗親在鄭州高新區科學大道金橋商務酒店聚會,24日(正月初九)上午在滑縣上官胡氏宗祠隆重舉行祭祖活動(胡鳳齋)。後裔子孫,遍及各地,今天相聚於修葺一新的胡氏宗祠,緬懷先人恩德,共敘宗誼親情。祭祖大典肅穆而隆重,為近期中原胡氏活動的一大熱點。
  • 我們的根在哪裡 為臺胞尋根的二十四小時
    熱心腸的魏宇文處長決定幫他圓尋根夢,她詳細詢問楊教授的家族史。楊教授說:「九十高齡的父親告訴我,我的祖籍是鎮平縣,祖先是清代時遷到臺灣美濃的,我是遷臺後的第十四代。」「我們在臺灣的楊氏祠堂一進門有『關西第』的堂號,門聯是『關西夫子家聲,江右相公門第』,在祠堂的牆壁上還寫上了『弘農堂』和對聯『理學舊家,鄉賢新世第』。」
  • 李邵·楊氏宗祠·重建落成典禮暨拜祖大典實況(中國·鞏義·回郭鎮)
    楊氏宗祠是古老的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本楊氏宗祠座落於:中國河南鞏義洛河南岸回郭鎮李邵村,2019年9月6日落成典禮,回郭鎮附近各大姓氏宗親、民間團體代表及父老鄉親出席了典禮儀式。
  • 【熱烈慶賀】楚南溈寧廖氏隆重舉行城景祖誕辰祭祀和慶典活動
    今天,乃城景祖冥壽之日,「五萬」後裔分別在烏牛山祖墓前和曲溪祠堂舉行祭祀和慶典活動。   祖墓前的祭祀活動由烏牛山廖氏宗親會舉辦。「五萬」各支代表共計60多人參加。上午,拜祖者徒步攀山約3公裡,在祖塋前舉行拜謁及祭奠儀式。中餐後,所有參加拜祖活動的宗親在山下將軍學校舉行「烏牛山廖氏宗親理事會」。
  • 蕭衛生:在山東蕭氏宗親聯誼會2020年會上的講話
    參加福建廈門蕭氏宗親聯誼會的成立大會,並走訪福州、泉州、晉江等地蕭氏宗親,進行廣泛交流聯誼,並聽取和徵求他們對舉辦12屆環球懇親大會的意見和建議。積極與河南蕭氏宗親進行溝通和交流,進一步達成共識,為河南蕭氏宗親聯誼會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追溯海南110萬陳姓宗親起源
    宗祠文化如同那一抹濃濃的鄉愁,始終牽繫著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心。
  • 最美宗祠,南康伍氏!
    宗祠內充盈著伍氏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伍氏宗祠(伍氏宗祠)(伍氏宗祠內景)伍氏宗祠是省市內外伍氏宗親共同努力建成宗祠的一磚一瓦都是宗親們的心血見證著伍氏宗親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伍氏宗祠樂捐榜(三江鄉伍氏宗親樂捐榜)
  • 楊氏家譜總譜
    五、楊氏宗祠楹聯 此聯為浙江省湖州楊氏宗祠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立雪表恭,摘星見志;鱣堂集慶,雀館呈祥。 上聯典出北宋文學家楊時,楊億。下聯典指東漢楊震,傳說其講堂前,有冠雀銜三鱣魚至。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每每讀到一些抒發濃鬱鄉愁的詩詞作品,內心就五味雜陳,有著說不出的苦。「風雨漂泊異鄉路,浮萍悽清落葉飛。遊子尋根滿愁緒,一朝故土熱淚歸。」「遊子殤情慈母淚,夢裡鄉關望歸帆。此身何系根源竟,萬裡愁思盈客船。」是啊,我不禁隨口作了一首打油詩:「尋根苦,尋根苦。終日奔波,淚婆娑。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通訊員 林穎 李碩文/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內有座「楊氏宗祠」,宗祠大廳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日前,記者探訪楊氏宗祠,楊氏族人講述了楊氏傳世族譜從香港「回歸」亭江的故事,以及四知堂得名的緣由。
  • 我們的古厝|蘆山堂:科學家園 宗親紐帶
    現如今,蘆山堂已成為聯絡海外鄉情的紐帶,海內外後裔紛紛到此尋根謁祖。在《〈我們的古厝〉第三集——蘆山堂》中,蘆山堂蘇氏第四十代後裔、蘆山堂蘇頌研究會會長蘇清祥為我們講述了這座蘇氏精神家園的故事。
  • 中華謝氏文化苑大宗祠第二期初選楹聯大全
    謝氏 發布 中華謝氏文化苑大宗祠 第二期初選楹聯大全 (投票評選) 文化苑楹聯評選
  • 人祖伏羲、一畫開天,我們的王是個大天文物理科學家
    作為地球上唯一綿延持續的文明國家,東方人有自己的文化體系——這就是人祖伏羲創造的——代表道法自然、陰陽均衡、五行生剋、八卦相蕩的易經體系。太昊陵坐落於中原腹地,北方水城,周口淮陽,南臨白龜獻瑞的蔡河,北依聖神之域的蓍草園,處處體現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514年,楊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楊之難」秘密逃亡到了華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