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2020-11-30 福建東南新聞網

  楊氏家訓中的「端行儀」。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通訊員 林穎 李碩文/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內有座「楊氏宗祠」,宗祠大廳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日前,記者探訪楊氏宗祠,楊氏族人講述了楊氏傳世族譜從香港「回歸」亭江的故事,以及四知堂得名的緣由。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

本月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81歲的楊璧祥老人帶著記者來到「楊氏宗祠」。

拐過彎彎的小巷,一抬眼,古典的祠堂靜靜地端坐在那兒。我們剛坐定,楊璧祥老人從閣樓裡捧出了一本族譜,故事就從這裡說起。

楊氏始祖源自陝西,明代時遷入福建,在亭江鎮英嶼村落腳。遷入時僅有楊家三兄弟,楊家大哥楊天祚膝下6個兒子,繁衍出了子孫72人。楊家人一路從英嶼村往北遷,最後紮根在美麗富饒的亭頭村。

三兄弟起初以務農為生,後來發展商業。楊氏家族逐漸龐大。今天,他們已經是亭江鎮人口最多的姓氏。

正聊著,記者抬頭看到了楊氏的堂號——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老楊講述了一個典故。

四知堂得名於東漢太守楊震「夜拒賄金」的典故。楊震是東漢人,滿腹經綸,時稱「關西孔子」。五十歲被大將軍鄧騭徵為「茂才」,後升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他到東萊赴任路過昌邑,時任昌邑縣令王密在夜間懷揣金10斤送給楊震,被他堅拒。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勃然大怒,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楊震做官不置家產,讓子孫們也「蔬食步行」,形成了公廉儉樸的家風。「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也以此為堂號。

楊氏祖先留給後人的不僅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古訓,「家範十二章」也被後世族人奉為經典。楊璧祥翻開族譜第一頁,映入眼帘的便是傳承了三百多年的家訓。

楊家的12條家訓具體為:重宗本、明人倫、睦宗親、正名分、訓男子、慎婚姻、重內德、表賢女、肅家政、端行儀、記遷移、擇交友。

相關焦點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丹徒區長山南麓大西灣村村民楊華林,藏有《潤南西灣村楊氏宗譜》(四知堂)一部。該譜編修於1928年,為四卷5冊木刻本。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作為東漢名臣楊震的後人,他自豪於盛平楊氏後裔恪守祖先持廉守正的家訓,以「四知堂」作為宗祠名號,在深圳代代傳承著「四知」精神。在這位有著55年黨齡的老黨員身上,「四知堂」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楊震與龍崗「四知堂」的故事被陳列在廉政文化展廳的重要位置,供遊客參觀、學習。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2012年,為英雄路楊家修新譜  2004年,楊攝萬看到丹陽發現《楊氏宗譜》的新聞後,驅車來到丹陽,見到宗譜後,他有了為英雄路楊氏編寫新家譜的想法。2011年,楊攝萬在1997年編寫的「簡明表」基礎上,參考《楊氏宗譜》,於2012年編修完成了英雄路楊氏支譜。
  •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
    遷徙到各地的楊氏家族,很多人把「四知堂」「清白堂」「弘農堂」作為本家族的堂號,並把書寫堂號的匾額懸掛在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或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以示本家族要牢記祖先的郡望,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高尚品德。  家譜家訓是楊氏後裔傳承祖德家風的另一條途徑。
  • 清廉地名故事┃仁川四知堂:「四知」懸堂千古訓 清廉傳家百代風
    拾級而下,進入中廳,眼前變得開闊起來,「後廳面闊如前廳,進深為八米」,三幅楊氏先祖的畫像高掛於廳正中,分別為漢太尉楊震、宋大理寺評事楊萃、清知縣楊喬的肖像,其中最出名的非楊震莫屬。「四知堂」的名稱源於東漢太守楊震「暮夜卻金」的典故,以及後來名垂青史的「四知」之誡。楊震赴任東萊時,路過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一帶)。時任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為謝恩,他在夜晚悄悄懷揣十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先祖楊震清廉  「四知拒金」故事傳千年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弘農楊氏是一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文化底蘊深厚的人口大族,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忠貞愛國、清白傳家光榮傳統,對國家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群體。作為楊氏家族先祖,楊震清廉正直、恪勤竭忠,為萬世所景仰。
  • 楊氏遷瓊多才俊:與「程門立雪」有關
    無獨有偶的是,在楊文林收藏的族譜中,還有一篇《楊氏宗譜引》,也簡述了楊氏的家族淵源,作者正是那位跟楊時一起「程門立雪」的遊酢,撰寫時間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  據該譜記載,中華楊氏原本姓「姬」,春秋戰國時期,周武王姬發的一位後人被封在晉地(今山西洪洞縣),採食於「楊國」,後代以國為姓,相傳華夏第一個姓楊的人是「楊杼」。
  • 新昌姓氏專記·楊|彩煙楊氏清白傳家 後裔散居全國各地
    相傳伯僑為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第十二代孫。姬伯僑食採於晉之楊地,因號楊侯。其四代孫羊舌肸(約前585-前525),字叔向,晉大夫,官居太傅之職,因輔晉有功,受封於楊邑,以邑為姓,始稱楊氏。周敬王六年(前514),楊肸之子楊食我因得罪晉國貴族而遭迫害被殺,其子楊道(時年約五六歲)由叔祖羊舌季夙帶出,逃往華山仙谷隱居避難,後結婚生子。
  • 楊氏家譜總譜
    堂號 四知堂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 弘農楊氏世系表,你知多少?
    第一世:楊敞,漢昭帝時為丞相,大史學家司馬遷女婿。為弘農族中的第一個宰相,食邑於汝南,後楊氏又有「汝南堂」之稱,封安平侯,居弘農,為弘農一世祖。生子楊忠、楊惲 第二世:楊忠,生子譚 第三世:楊譚,生子寶、並 第四世:楊寶,生子震、衡 第五世: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
  • 楊氏族譜簡介
    人 楊氏專場-楊姓解讀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 四川省嶽池縣西板鄉生溪溝——弘農楊氏宗譜
    我族《弘農楊氏宗譜》是原編著者楊志國以「老譜」為主體,並參照《中國通史》和楊維森編著的《弘農楊氏族史》(第一版)等有關我族論證資料為依據,將入川前部刪繁就簡,採用垂直世代編法,作適當的減寫和補充,新發展人丁載入新譜內,使之更加完善合理,清楚易懂。本譜定名為「四川省嶽池縣西板鄉生溪溝弘農楊氏宗譜」(第二版)。
  • 弘農楊氏四大家族世系精要
    弘農楊氏,乃產生於弘農之楊氏,《漢書》和楊秉碑記等載伯僑封於楊因氏焉。《呂夏卿大宗譜》載伯僑裔孫季夙攜子逃華陰產生弘農,此載有晉公子宮和華陰避難處等古蹟為證。楊端自序譜曰祖宗為越公房弘禮,弘禮之世系記載在《新唐書》上。複雜的是楊業的世系,由於宋人同名同姓同時期的楊業、楊鄴很多,歷史記載也相當的多,很多記載都是道聽途說,東拉西扯,但是有兩個證據非常重要,第一是《呂夏卿大宗譜》載楊信之上世系,來自新昌房,曰「號和王譜」,和王是誰?楊業直系裔孫楊存中也。從和王譜中抄錄的楊信世系難道還有誤嗎?大宗譜如果不寫出處,也許有假,但是寫清楚來源,還會有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