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姓氏專記·楊|彩煙楊氏清白傳家 後裔散居全國各地

2020-11-30 騰訊網

釋義

讀音:yáng

釋義:

1.落葉喬木,葉互生,卵形或披針形,柔荑花序,種類很多。

2.姓。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在這裡特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今連雲港雲合山),湯谷又稱「陽穀」「溫源谷」。「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

起源

楊姓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六大姓。

楊姓始於洪洞,源於伯僑。相傳伯僑為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第十二代孫。姬伯僑食採於晉之楊地,因號楊侯。其四代孫羊舌肸(約前585-前525),字叔向,晉大夫,官居太傅之職,因輔晉有功,受封於楊邑,以邑為姓,始稱楊氏。

周敬王六年(前514),楊肸之子楊食我因得罪晉國貴族而遭迫害被殺,其子楊道(時年約五六歲)由叔祖羊舌季夙帶出,逃往華山仙谷隱居避難,後結婚生子。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楊肸五世孫楊祺下山,定居華陰。其子楊惠仕魏國為潼關尉,建晉公子宮以圖宏業。此後,楊氏後裔開基各地,封侯拜相者接連不斷,至東漢楊震為太尉時成為望族。

楊震第十四世孫楊堅憑藉文才武略,結束魏晉以來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建立隋朝。隋朝政治清明,社會空前繁榮,隋文帝楊堅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明主。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之次子楊廣繼位。在短短的十多年中,隋煬帝楊廣作出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創科舉、開發西域、開拓東南、東徵高句麗、修補長城、整理典籍、發展教育、統一全國的偉大貢獻。大業十四年(618)江都兵變,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武德二年(619),王世充殺死楊廣之孫楊侗自立為皇,隋朝滅亡。

楊侗的兩個兒子楊岐、楊白在民間隱居下來,後來出逃。楊岐逃往江西袁州萍鄉縣。楊白(618—645,字繼清)向福建逃亡,入浙江境後,溯曹娥江而上,進入剡東山區。山徑崎嶇,楊白妃韓氏自縊於嶺間。楊白繼續攀山越嶺至彩煙,不通舟輯,自思難以逃至福建,就隱居下來,即今彩煙楊氏之始祖。

新昌分布

彩煙楊氏第六世祖楊鳳自彩煙遷居天台西鄉,第十四世祖楊乾返居彩煙宅前(今雙彩鄉上下宅村),其後裔分上宅派、下宅派,不斷向外遷徙,散居全國各地。其中在縣內居住地主要有:回山鎮回山村、雅裡村、官元村、賢輔村、上市場村、新洋村、荷塘村烏株塘自然村、紅聯村外灣自然村、植林村前塢自然村、上下西嶺村、高灣村;雙彩鄉上下宅村、新市場村侯家自然村、下巖村白毛坑自然村、嶺山村巖頭山自然村、前後王村後王自然村、下塘村、蓮坂新村、上貝村;鏡嶺鎮鏡嶺村、黃婆灘村、溪西村泗坑自然村、竹潭村渡頭自然村、裡鏡屏村練使自然村、下潘村、暖塢坑村暖谷山自然村、肇圃村、大古年村、冷水村、西坑村、樓基村黃泥田自然村;儒岙鎮石磁村、祥棠村、王裡山村回竹山自然村;澄潭鎮裡遁山村裡丁自然村、棠村村;梅渚鎮梅渚村、宋家村楊梅坪自然村、山頭村、梅屏村坂田自然村;東茗鄉東芝村、白巖村馬安山自然村、下巖貝村;城南鄉韓妃村、楊家山村;南明街道原城關鎮、掛簾山村、新民村長坵田自然村;羽林街道拔茅村、三聯村、孟家塘村、藕岸村;七星街道中喻村、土谷廟村、元岙村溪二自然村、葫蘆岙村、上石演村;原新林鄉胡卜村。

彩煙楊氏還遷之祖楊乾

故事

「《彩煙楊氏宗譜》歷時六年半修編完成,記載著彩煙楊氏自榮王楊白肇基以來1400年間生存、繁衍、發展、變遷的歷史,同時也記載著楊氏清白家風、廉明貞潔的美德和先輩明賢為國家民族興旺發達創立的不朽業績。」《彩煙楊氏宗譜》重修委員會會長楊國蓀向記者講起兩個小故事。

(一)漢太尉四知辭金

漢太尉楊震(約52-124),字伯起,今陝西華陰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勤奮好學,通曉諸經,桃李滿天下,被譽為「關西孔子」。楊震五十歲開始做官,秉性正直,任人唯賢。故友向他推薦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後在赴任東萊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夜帶黃金十斤到他下榻處謁見,楊震嚴厲斥責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慚愧地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道:「天知,神知,吾知,子知,何謂無知者?」他嚴辭拒絕行賄,因而被譽為「四知先生」,楊氏堂號名「四知堂」。

楊震為官清廉,不謀私利。他當上太守後,從不吃請受賄,家人還是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親朋故友勸他為子孫後代置備產業,他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臨死時,他還不忘囑咐子孫:「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祠。」

(二)安山公千裡緝兇

楊元儀(1475-1539),字付威,號安山,彩煙楊氏第三十世祖。明弘治七年(1494),隨父從齋堂遷居回山。弘治十三年三月,其父單騎外出,為同村惡少俞祿所害,舉家震驚。訴於官,搜捕多日無獲。

在官府緝兇無果之時,楊元儀主動承擔追兇之重任,對天發誓:「不報父仇,誓不生還。」乃向官府請得廣捕檄文,帶人潛行密偵,走甌閩,歷楚粵,毫無兇犯蹤跡。隨從者勸他說:「君心已盡,而賊不可得,且回家,俟以後圖。」楊元儀聽後潸然淚下,拊心切齒曰:「吾誓也!」隨從無奈,續追之。歷時十年,轉輾千裡,跋山涉水,備嘗艱辛,終於在粵西抓獲兇賊,歸案抵法。

緝兇歸來,楊元儀到墓前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三十多歲才結婚,移居雅裡。生五子,後輩瓜瓞綿綿,亨達興盛。

名人

楊信民(1390—1450),名用誠,仕名信民,雙彩鄉上下宅村下宅自然村人,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他為官清廉,剛介耿直,不怕阻力彈劾奸臣,開倉賑糧體恤百姓,深受百姓擁戴。明正統十四年(1449)被任命為巡撫廣東的「欽差大臣」,平息黃蕭養暴動,次年因積勞成疾,暴卒軍中。

楊世植(1743-1791),字思萱,號雲津,別號彩煙,回山鎮上市場村宅下丁自然村人。他七歲能作文,十四歲補鄉校,穎悟絕倫,曠世奇才。乾隆皇帝南巡江南,以「三生石」為題作賦獻詩,楊世植名列第二,當時人稱「浙東四傑」。曾主編《彩煙楊氏宗譜》,著有《雞肋集》時文數百篇、《詩》四卷、詞賦上百篇等。

楊國薪(1774-1843),名世槱,字國薪,號杜洲,回山鎮回山村人。他繼承父志操持家業,通過販銷白朮、茶葉和布匹、絲綢,經商致富,發家立業,成為新昌縣首富,被譽為「蓋縣財主」。

楊寶橒(1870-1948),名黼廷,字寶橒,號琳軒,別號藻文,回山鎮回山村人。他繼承家業,植農經商,辛勤操持,善理家政,富甲一方。他極富開拓精神,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辦「濣亭小學」,民國十二年(1923)發起創辦「嵊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改變山區交通落後狀況,他變賣田產,在外練使建造「鏡澄埠」,興建小型市場。

楊柳青(1937-1987),鏡嶺鎮大古年村人,中國彩色顯象管之父。他自幼聰穎活潑,1957年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79年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奉調到陝西鹹陽彩色顯象管廠工作,歷任車間主任、分廠廠長、總工程師等職。1982年,彩色顯象管廠建成投產,取得19項技術成果。

楊英明(1954-1998),雙彩鄉上貝村人。他從嵊縣師範畢業後,繼承父業,擔任上貝完小校長。1998年6月19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樣護送十多名學生回家,不料遭遇溪水暴漲,為救落水學生而英勇犧牲。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來源:新昌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楊玉墀

編輯:張春毅

相關焦點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射洪楊氏家族「清白」傳家  家訓寫進祠堂,影響後代子孫  古往今來,清官廉吏層出不窮,燦若繁星。東漢太尉楊震,就是兩袖清風的典範,也是當代反腐倡廉的最佳教材。射洪縣瞿河鄉的楊氏家族傳承了該家族先祖楊震的清廉正直、恪勤竭忠之家風,不僅楊氏「清白」家風入圍四川省首屆「天府好家規」,該家族忠貞愛國、清白傳家的光榮傳統也對子孫後代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
    楊尚述、楊尚昆、楊尚正三位革命家,都是從這個郵政局走向革命之路的;而且,從民主主義革命到全國解放,共產黨還處於地下狀態中,從這個「郵政局」走出來投身革命參加共產黨的,就有12人!  他們都是東漢以「暮夜卻金」而廣為傳頌的「四知先生」楊震的後裔。  據《楊氏家譜》記載:重慶雙江楊氏始祖楊世綏,即楊尚昆的曾祖父,是東漢太尉楊震42代孫,原籍陝西華陰。
  • 楊氏家譜總譜
    一、楊氏簡介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 「天下楊氏出弘農」楊氏為何會是中國古代的貴族?
    在中國人的眼中,姓氏是十分重要的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祖宗一脈相承的重要標誌,忘了自己姓什麼無異於「叛祖離宗」,在老一輩人的眼裡更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 談談弘農楊氏祖源辨析精準辨法
    靶標重點就是楊杼、周宣王曾孫到陽球、楊幹譜系,這些譜系是一些個人或家族編造出來的地方譜,不能夠代表弘農楊氏。楊杼就是梅州雲岫公支系製造出來的,要信楊杼就是梅州雲岫公後裔的事,周宣王曾孫到陽球時武清楊洪支系製造出來的,要信周宣王曾孫到陽球是武清楊洪後裔的事,楊幹是楊氏始祖這是楊年建、楊安生製造出來的,要信是他兩個人的事,弘農楊氏沒有必要參合。第二、直擊病根。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落葉喬木)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poplar〗楊,楊木也。— 稱〖poplar〗楊,楊木也。—— 楊姓的由來: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
  • 楊氏遷瓊多才俊:與「程門立雪」有關
    據十年前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楊姓在李、王、張、劉、陳之後,為中國第六大姓,人口八千多萬,估計現已過億。歷代楊氏遷瓊後,瓜瓞蔓延,才俊輩出,明清兩代就出了不少舉人和進士,其中進士就有四人。楊氏過瓊先祖至少有十三位之多,他們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學大儒楊時的後裔。今天,楊時在海南的後裔超過十萬之眾。
  • 「姓氏尋宗」党姓——歷史來源
    党姓——夏禹的後裔黨氏出源,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後裔。《姓氏考略》記載,魯大夫有黨氏,是周朝公族的後代。黨氏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後裔,支裔世居党項,遂以黨為姓。據《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後代中,唐代有黨芬、党進,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將軍黨耐虎。
  • 楊氏族譜簡介
    家 人 楊氏專場-楊姓解讀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屬地姓氏族譜名稱部數冊數借出單位原 編 號龍巖楊[民國]楊氏宗譜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9廈門楊金門縣湖美楊氏族譜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6泉州楊楊氏宗譜11泉州圖書館楊楊氏家譜11漳州方志辦漳方63漳州楊楊氏族譜11漳州方志辦漳方40漳州楊坑尾楊氏族譜
  • 弘農楊氏,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眾多楊氏駙馬,無限輝煌。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裡、楊大異。
  • 談談弘農楊氏的復興
    弘農楊氏從伯僑封楊後至明朝播州、廬陵楊氏的衰落,共計2700多年,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楊氏人文薈萃,英雄輩出,譜寫了世界紀錄的輝煌家族史,世界上有哪個家族能夠一直輝煌2700多年?只有中國的弘農楊氏。自從清朝以後,由於外族的統治,弘農楊氏的發展處於低潮期,甚至網上出現,弘農楊氏乏嗣,現在的弘農楊氏都是假造的這種說法。這是對弘農楊氏歷史文化的一種大摧殘。今天,我們研究弘農楊氏歷史文化,就是要拿起歷史的武器,為弘農楊氏正本清源、促進弘農楊氏歷史文化大發展:首先,我們要從歷史的高度,明辨弘農楊氏祖源祖系。
  • 全國彭氏各地分布圖,彭家人都來對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範彭郎……」彭姓在宋人編纂的《百家姓》中處第47位。現如今,彭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之一,人口約787.6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9%,即每10000個中國人中有彭姓人49個,為全國第39大姓。自得姓以來,彭姓人繁衍播遷流布範圍廣泛。  彭姓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