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2020-11-30 騰訊網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天下楊氏第一村

華山仙峪是坐落於華山主峰西邊的一條美麗的山峪,公元前514年,楊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楊之難」秘密逃亡到了華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來。為了隱姓埋名,他們便以祖宗封地「楊」為其姓氏,複姓羊舌二字便被他們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中國歷史上的楊姓大族便從這條石峪中命系一脈,繁衍生息以至發展成千古望族。

楊氏家族得華山的護佑而傳宗後,他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是晉室後裔,告別山林後,楊氏家族仿造宮室建造村落。他們給新建的村落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紫微宮。這是一個王霸天下的名字。因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後人習慣稱為「晉公子宮」,即現在被稱為「天下楊氏第一村」的東宮村。因此也有了「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姓歸東宮」的說法。

在東宮村,有一塊巨大的牌坊上寫著「漢太尉楊震故裡」。牌坊上的小字則是李白的一首詩: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夫子華陰居,開門對玉蓮;何事歷衡霍,雲帆今始還。

東宮村,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來華陰尋根問祖的楊姓同胞,了解楊氏家族的發展史,了解楊氏精英們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艱苦卓絕的生態狀況,激發楊氏族人重鑄輝煌的決心和信心。

楊姓的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三個。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時,曾一度改名為恆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裡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

河內郡:楚漢時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楊氏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苞。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雲,古者河北之地,皆謂之河內,自戰國魏始有河內河東之名,而秦漢因以置郡,周禮所謂河內,不止河內郡地也,漢時郡治廢縣,在河南武陟縣西南,晉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陽縣治。

楊氏宗親點擊加入楊氏總群

堂號主要有弘農堂、關西堂、四知堂。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市,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雁門關下的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

相關焦點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射洪楊氏家族「清白」傳家  家訓寫進祠堂,影響後代子孫  古往今來,清官廉吏層出不窮,燦若繁星。東漢太尉楊震,就是兩袖清風的典範,也是當代反腐倡廉的最佳教材。射洪縣瞿河鄉的楊氏家族傳承了該家族先祖楊震的清廉正直、恪勤竭忠之家風,不僅楊氏「清白」家風入圍四川省首屆「天府好家規」,該家族忠貞愛國、清白傳家的光榮傳統也對子孫後代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
    這真是:清白傳家久,紅色革命長。  2018年冬和2019年秋,記者懷著敬仰的心情,先後兩次到重慶潼南縣雙江鎮採訪楊氏後裔,並透過《楊氏族譜》,去探尋楊氏先賢「清白傳家」的歷史和楊氏後裔「紅色革命」的密碼。
  • 新昌姓氏專記·楊|彩煙楊氏清白傳家 後裔散居全國各地
    起源楊姓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六大姓。楊姓始於洪洞,源於伯僑。相傳伯僑為周成王姬誦之弟唐叔虞的第十二代孫。姬伯僑食採於晉之楊地,因號楊侯。其四代孫羊舌肸(約前585-前525),字叔向,晉大夫,官居太傅之職,因輔晉有功,受封於楊邑,以邑為姓,始稱楊氏。
  • 清廉地名故事┃仁川四知堂:「四知」懸堂千古訓 清廉傳家百代風
    拾級而下,進入中廳,眼前變得開闊起來,「後廳面闊如前廳,進深為八米」,三幅楊氏先祖的畫像高掛於廳正中,分別為漢太尉楊震、宋大理寺評事楊萃、清知縣楊喬的肖像,其中最出名的非楊震莫屬。「四知堂」的名稱源於東漢太守楊震「暮夜卻金」的典故,以及後來名垂青史的「四知」之誡。楊震赴任東萊時,路過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一帶)。時任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為謝恩,他在夜晚悄悄懷揣十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 楊氏家譜總譜
    一、楊氏簡介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 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 在楊氏家族「四合天井」古侗寨建築群,大家聽取楊氏先祖楊震「四知堂」的故事,走在「清風」路上,深感傳承楊氏廉政家風之必要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亭江楊氏十二條家訓遺後人 堂號定名為「四知」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通訊員 林穎 李碩文/攝)馬尾亭江鎮亭頭村內有座「楊氏宗祠」,宗祠大廳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四知堂。為什麼叫四知堂?日前,記者探訪楊氏宗祠,楊氏族人講述了楊氏傳世族譜從香港「回歸」亭江的故事,以及四知堂得名的緣由。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丹徒區長山南麓大西灣村村民楊華林,藏有《潤南西灣村楊氏宗譜》(四知堂)一部。該譜編修於1928年,為四卷5冊木刻本。在卷一中除載歷修譜序、凡例、家訓、先賢傳記贊言外,更有關西世紀始祖楊震的生平事跡內容和「四知堂記」,閱後頗有感受,很有傳統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 楊氏族譜簡介
    > 斟一杯清茶,靜聽楊家的歷史; 追根溯源,探尋楊氏的由來 [yáng] 楊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
  • 百家姓中楊姓的起源原來這麼源遠流長!楊姓的歷史來源你了解嗎?
    史稱曲沃桓公,曲沃武公統一晉國後滅楊國,並將楊國古地賜給了兒子伯僑,伯僑的後裔以楊邑為姓氏,稱為楊氏,具有將近2700年悠久的歷史。這支楊氏族人經歷了晉頃公「六卿之難」後背井離鄉,躲進了陝西華陰華山200多年,知道戰國魏襄王時楊章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重登仕途,東漢時候的楊震同樣出自華陰,楊震清正廉潔拒絕行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清廉的家風也開創了著名的堂號「四知堂」。
  • 楊氏遷瓊多才俊:與「程門立雪」有關
    楊氏後人楊文林收藏的楊氏族譜。歷代楊氏遷瓊後,瓜瓞蔓延,才俊輩出,明清兩代就出了不少舉人和進士,其中進士就有四人。楊氏過瓊先祖至少有十三位之多,他們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學大儒楊時的後裔。今天,楊時在海南的後裔超過十萬之眾。  11月初,海南日報記者到海口市靈山鎮儒楊村採訪時,年近七旬的村民楊文林展示了一部重修於1980年的「瓊山新坡」《楊氏族譜》,堂號為「道南堂」。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承家風,凝國氣》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承家風,凝國氣》 2020-12-01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近期對外開放
    即將向社會開放的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裡,一條條古早時教人修身、齊家、耕讀、為善的警句,至今讀來仍讓人頗受啟發。有「閩南建築大觀園」美譽的官橋蔡氏古民居,由清末旅菲愛國華僑蔡啟昌、蔡資深父子所建,坐擁漢式大厝、祠宇、當鋪、書房、梳妝樓等23座宅第,大小房間近400間,是傳統閩南紅磚建築的典型代表。22日,記者提前探館,為讀者揭開家風家訓館的面貌。
  • 弘農楊氏世系表,你知多少?
    為弘農族中的第一個宰相,食邑於汝南,後楊氏又有「汝南堂」之稱,封安平侯,居弘農,為弘農一世祖。生子楊忠、楊惲 第二世:楊忠,生子譚 第三世:楊譚,生子寶、並 第四世:楊寶,生子震、衡 第五世: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
  • 【法苑——我的家風故事】勤勞持家的父親
    【法苑——我的家風故事】勤勞持家的父親 2020-11-24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