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幾天前,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消息傳出後,長江第二大島——揚中有一群姓楊的中老年人興奮不已,根據家譜記載,他們是隋煬帝楊廣的部分傳人。「我們是楊廣的後人,楊廣在位時三修運河溝通南北,今天申遺成功也有他的功勞。」看到現代快報《發現》周刊徵集家譜的報導後,揚中市民楊峻岭給現代快報打來電話。楊峻岭說,去年,揚州發現隋煬帝墓的消息就已經牽動著他的心,他和父輩密切關注著有關新聞,家裡還留存著相關報紙,「有朝一日,我們也要到揚州去參觀。」

  楊廣的後人是如何來到揚中的?他們在這個島上生活得怎麼樣?楊氏後人有著怎樣的故事?帶著這些問題,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前往揚中一個叫英雄路的地方…… 現代快報記者 林清智 文/攝

  尋根問祖

  祖輩流傳:「我們的祖先是隋煬帝」

  「英雄路這個地方原來叫紗帽圩,上世紀90年代,它還是三茅鎮的一個村莊。」6月27日上午,楊峻岭指著腳下的水泥馬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裡曾經是一派田園風光,現在的馬路是曾經的河流,河上有小橋,河邊有鄉間小路,村裡隨處可見莊稼地、曬穀場,「小時候到了這個季節,晚上都是伴著蛙聲入眠。」

  如今,紗帽圩已經城鎮化,並改名為英雄社區,屬於三茅街道,這裡聚集著40多戶楊姓人家。

  家鄉面貌發生的巨變給楊峻岭帶來了鄉愁,他經常懷念起過去的人和事,進而想到和祖先有關的種種傳說,有同感的還有他的親戚鄰居。

  「英雄」這個名字是否和楊姓有關不得而知,但對於居住在這裡的楊家人來說,有種歷史的巧合,因為在他們看來,祖先隋煬帝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雄。

  「小時候,我們常聽老一輩人講,我們的祖先是隋煬帝楊廣。」楊峻岭的叔叔、69歲的楊攝萬說,儘管楊廣的功過在歷史中存在爭議,但作為楊廣的後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邊的親戚都認為,楊廣功大於過。

  出生於1970年的楊峻岭表示,他們是楊廣後人這個說法他小時候也聽過。不過一直以來尤其是「文革」期間,祖輩們只是輕描淡寫地向他提過,不敢大肆宣揚。直到2004年,丹陽發現了《楊氏宗譜》後,他們介紹自己的祖先時才有了更足的底氣。

  楊广部分後裔明代遷居丹陽

  近年來,楊攝萬對《中華姓氏通史·楊姓》一書頗有研究。據他介紹,楊姓誕生於周朝,始祖叫楊伯僑,周代以來,楊姓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其中,自稱漢太尉楊震後人的楊堅統一中國,建立了隋朝,他所創立的王朝到兒子楊廣這裡就戛然而止。楊廣死後留下諸多血脈,揚中英雄路的楊氏是楊廣後世子孫的一個分支。2004年,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發現了一套民國年間修訂的《楊氏宗譜》,據該家譜記載,隋煬帝楊廣的一支後裔就定居在丹陽。

  據《楊氏宗譜》記載,楊廣有四子,長子楊昭生三子:楊炎、楊侗、楊侑。明朝時期,楊侗後裔楊漢義因祖父、父親先後任江浙提學,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後寄居蘇州,最後定居現在的丹陽後巷鎮楊家埭。

  這套宗譜共印有十套。珍藏這套宗譜的楊學海老人稱,因其父當年在本村祠堂內管理事務,所以他家共有兩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譜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隱藏後精心保存至今。

  續修家譜

  1947年,用轎子抬著一篋家譜渡江到揚中

  楊漢義定居楊家埭後,其後裔除留居本村外,還遷至丹陽的新橋、楊家木橋、界牌包港以及揚中、江陰等地。其中,揚中英雄路的楊氏就是200多年前從丹陽後巷遷居過來的。當時,揚中還是長江中的一個荒島,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同樣地處長江之濱,村民楊嘉朋(楊漢義的第13代孫)帶著家屬渡江來到揚中,定居於現在的英雄路,目前楊嘉朋的後人已經傳至第10代。

  楊攝萬告訴記者,楊家對於修譜一事向來十分看重。據英雄社區楊家幾位「學」字行輩的長者回憶,1947年春天,在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聚集了楊家各支系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員,在那裡續修宗譜,來自揚中紗帽圩的楊宏道曾參與此次修編。夏天,宗譜修訂完成後,紗帽圩的楊學炳等人,曾用轎子從丹陽楊氏宗祠迎取一篋家譜,渡江來到揚中紗帽圩,放在楊芳家的閣樓上,學生時代的楊芳,時常在閣樓上整理古典書籍,也翻閱過1947年重修的宗譜。遺憾的是,這些家譜在文革中被抄收。

  楊攝萬說,楊芳就是他父親,從丹陽抬回來的家譜應該是十套宗譜中的一部分。

  1997年,憑回憶編寫了「紗帽圩行輩簡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師楊芬(楊峻岭的爺爺)、楊芳和楊芹兄弟三人,在沒有宗譜參考的情況下,憑他們年輕時經常翻閱宗譜的記憶,靠手寫油印,採用橫式編排的方式,編寫了紗帽圩近十代楊姓人的行輩簡明表。這本手寫的家譜在開頭這樣寫道:「今天我們能看到子孫繁衍,是不簡單的,應該追念先祖創業之艱難。」

  這本家譜裡記載的始祖並非楊伯僑,而是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名人楊震,楊攝萬根據宗譜推算,楊震是楊伯僑的第25代孫。

  2012年,為英雄路楊家修新譜

  2004年,楊攝萬看到丹陽發現《楊氏宗譜》的新聞後,驅車來到丹陽,見到宗譜後,他有了為英雄路楊氏編寫新家譜的想法。2011年,楊攝萬在1997年編寫的「簡明表」基礎上,參考《楊氏宗譜》,於2012年編修完成了英雄路楊氏支譜。

  通過這個家譜,記者看到,該家譜追溯到楊姓始祖楊伯僑,用脈絡清晰的世系圖,顯示了楊伯僑如何一代代傳至丹陽楊姓始祖楊漢義、楊漢義又是怎樣一代代傳至楊嘉朋,家譜中,漢代名士楊震,隋朝皇帝楊堅、楊廣,初唐四傑楊炯等名人都在列,為了弘揚楊氏家族「厚德崇文」的優良傳統,家譜中還為近代幾位傑出人物撰寫傳記。

  家譜修好後,楊氏家族在社區舉辦儀式,給每個家庭都發了一本。

  家譜中的名人

  楊震「四知辭金」

  後人謹守「清白傳家」傳統

  記者了解到,儘管在楊姓名人中,楊廣的地位和名聲無人能及,但在英雄社區的大部分楊姓居民看來,相比隋煬帝楊廣,他們更在乎「四知先生」楊震。

  談到楊震,就不得不提一個有名的故事——四知辭金。

  據《中華姓氏通史·楊姓》記載,楊震是東漢時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到50歲時才開始做官,當時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內推舉出來的孝廉,當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王密為了感謝他的舉薦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黃金送給他。楊震不肯接收,並責怪王密說:「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知道你,所以才舉薦你做孝廉;你卻不知道我是個清廉的官員,這是為什麼?可是王密卻說,這是深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

  楊震反問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後,非常羞愧地謝罪走了。

  有人見楊震家裡清苦,就勸他整治產業,他卻說:「讓後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遺產,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頌至今。

  英雄路楊氏的現在

  人才輩出,文化氛圍濃厚

  四知辭金的故事廣為傳頌,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以「清白傳家」為額。此後,「四知堂」成為許多楊姓家族支派的堂號,英雄路楊氏家譜所用堂號即為「四知堂」。楊攝萬介紹,宗譜顯示,揚中楊氏也是楊震的後人,雖然楊姓歷史上不乏王侯將相,光是唐代就有11個宰相,但沒人能比楊震更讓他們感到自豪,「我們是『四知堂』的後裔,為四知堂始祖楊震『勤政為民、清廉為官』,『清白傳家』而自豪。這次續修家譜的目的除了尋根問祖,還希望能讓先人之德激勵後人。」

  據統計,今天揚中英雄路楊氏家族已有40餘戶,近年來這一家族可謂人才輩出:科、局級以上幹部10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餘人,知名企業家、公司總經理6人,建築與工程設計師、總監5人。

  在楊峻岭看來,揚中英雄路楊氏家族的繁榮和「厚德崇文」的家風不無關係,家族中有很多教師世家,他的父親、74歲的楊技萬就是一名退休教師。6月26日下午,記者第一次來到英雄社區時,楊技萬正在創作中國山水畫,地上鋪滿了等待風乾的畫作,「楊家人文化氛圍非常濃,經常能看到大夥聚集在一起討論詩詞、創作書畫。」

相關焦點

  • 臭名昭著的隋煬帝,不僅徵高麗開運河,還是才華橫溢的主
    隋煬帝這種長遠的眼光不為當時普通百姓所理解,但後人看清了高麗的重要性,。當然,隋煬帝留下的詩作也非常不錯,對後世影響還是很大的。今天一起看看他的兩首《春江花月夜》,後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一為張若虛的長詩,一為樂曲,但《春江花月夜》還真是一種樂府詩題,最早由陳後主所創,據說是糜爛豔曲,但陳後主的作品早已遺失,現存最早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寫的兩首: 其一: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崑山最長家譜世系圖!
    在市民陸宜泰家中,有一幅特別的家譜世系圖。該家譜世系圖由革命烈士陳三才的家族後人委託陸宜泰修編,記載了錦溪陳氏家族從清朝順治初年到現在歷時300多年所有的人員,共十九世,入卷1000餘人。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周代時期,家譜就已經以文字的形式出現了,並且家譜只存在於世族之間,平民是無法擁有家譜的,一直到唐朝的時候,家譜還在被官府所壟斷。到了宋代時期,官方的修譜傳統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家譜對中國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1、 歷史價值家譜,人稱「私家史記」。
  • 遍訪威海收錄畢氏家譜 退休夫婦十年編出萬人家譜
    畢吉琛向記者展示在電腦上記錄的畢氏家譜  文/片本報記者 林丹丹 馮硯農  在高區昌鴻生活小區有對姓畢的退休夫婦,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裡,老兩口卻為了大哥「老畢家該有頭有尾」一句話,毅然開啟了整理畢氏家譜的旅途,並且一幹就是10年。10年間,他們自己出資四處走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12月20日,這本歷時10年,記錄上萬畢家後人姓名,足足500多頁的畢氏家譜被印刷裝訂成冊,發放到畢氏後人手中。
  • 兩顆牙齒確定隋煬帝墓 蕭皇后身高僅1.5米(圖)
    墓穴俯瞰圖。  今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發現疑似隋煬帝陵寢的古墓。該古墓出土墓誌寫有「隋故煬帝墓誌」。因此前公布的距離此處墓葬不遠處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曹莊墓葬的「真偽」遭到質疑。經過半年多反覆論證,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權威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有幾部分組成嗎?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
  • 夏天風卷雪凍死數萬人,隋煬帝曾遭遇甘肅第二個最冷時期
    其實,甘肅的低溫時期,隋煬帝在1400多年前就遇到過。公元609年夏天,隋煬帝翻越祁連山,遭遇風卷雪,數萬人被凍死!他所遭遇的是甘肅歷史上第二個最冷時期。吐谷渾襲擾絲綢之路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 湯和家譜現揚州
    本報訊 曾經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戰功顯赫被封為「東甌王」的大將湯和的完整家譜「現身」揚州!昨日,湯和的後人揚州市區八旬老翁湯志安將祖傳家譜無償捐贈給了揚州市檔案館。  昨日記者翻閱家譜複印件時看到,一冊冊家譜不僅詳細記載了湯氏家族的歷代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還記載了很多名人寫給湯氏重要人物的贊語。
  • 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
    一個站在風口的豬,卻自己折斷了翅膀,落地成盒,這就是隋煬帝。開創了創世之事,卻無創世之功,便宜了後人,葬送了自己。準確的說,他就是昏君,也是一個既讓人羨慕又讓人憤怒的富二代,是一個門閥體系下塑造出來的畸形怪物,更是一個讓父母失望的典型。隋文帝改變了天下,卻沒能成功改變自己的兒子,這是一個悲哀的故事。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14年,他的足跡踏遍川、渝、陝、湘、黔、贛、桂等多地,查閱上千部家譜文獻,抄錄上千塊碑文,拍攝了幾萬張照片。為查找權威資料,他專程踏訪湖南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甚至深入研究了「湖廣填四川」這段歷史,對長江流域的民俗、地方志等都進行了詳細考證。  他並非歷史學家,而是巴中市供電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謝學成。有人問他,為何如此執著,費錢費心費力?他說,這是爺爺和父親的遺願。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 專家闢謠「三俠大壩」變形,頓時讓住長江中下遊的我背後涼颼颼
    網上給出的答案是,下遊5省,尤其是江西、安徽、江蘇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傷亡,例如宜昌、武漢、九江、南京這樣的沿江大型城市會蕩然無存……這不禁讓身居長江中下遊、四面環江小島上的我,一下子不寒而慄。 清楚記得小時候聽老人們講,解放前與解放後揚中都發過大水,淹死過很多人,咱揚中每年都要面臨抗洪搶險的嚴峻形勢。我還記得自己陪家人去挑江堤防洪水的浩大場景,也記得98年在西江邊親眼看到高位長江水的恐懼心理……當年大壩工程啟動時,我跟著鄉鄰長輩們一起歡呼,這下好了,以後揚中再也不擔心淹洪水了。
  • 紐幾內亞島:大洋洲的最高點,原始部落集聚的世界第二大島
    我們都知道世界第一大島是格陵蘭島,世界第一的光環總是那麼的耀眼,因此很少有人關注世界第二大島是哪一個。世界第二大島嶼地理位置比格陵蘭島要好得多,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的極地地區,而第二大島在赤道附近,屬於兩個不同的極端。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世界第二大島紐幾內亞島。
  • 印尼有很多大島,為何人口集中第五大的爪哇島?
    第二奇,印度尼西亞的島嶼都特別大。比如世界上面積第六大的島嶼——蘇門答臘島,面積47.3萬平方公裡,為印度尼西亞獨有。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加裡曼丹島,面積74.33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佔一多半。世界上面積第十一大的蘇拉威西島,面積17.46萬平方公裡,為印度尼西亞獨有。伊裡安島是世界上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的第二大島,面積78.57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佔西部。
  • 印度尼西亞有很多大島,為何人口集中第五大的爪哇島?
    第二奇,印度尼西亞的島嶼都特別大。比如世界上面積第六大的島嶼——蘇門答臘島,面積47.3萬平方公裡,為印度尼西亞獨有。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加裡曼丹島,面積74.33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佔一多半。世界上面積第十一大的蘇拉威西島,面積17.46萬平方公裡,為印度尼西亞獨有。伊裡安島是世界上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的第二大島,面積78.57萬平方公裡,印度尼西亞佔西部。
  •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已收藏在天一閣
    通訊員 李潔瑩  記者 朱琦琳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紙張修復師要耐得住寂寞  據2014年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公共藏書單位的古籍修復師不足700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拿個數據作對比,截至2013年底,中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也就是,古籍修復師是比大熊貓還要珍稀的一個群體,堪稱「國寶」。
  • 您有一份來自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的資料,請收藏
    揚中因地處揚子江中而得名。位於鎮江市丹徒區圌山東側的揚子江中。北面與揚州、泰州隔江相望,南面與鎮江、常州一衣帶水。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島、雷公島四個江島組成,總面積332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228平方公裡。現在揚中有一橋、二橋和三橋,還有穿越而過的泰州大橋。想想從前沒有橋的日子,揚中人出門只能擺渡過江。
  • 七旬老人20年修成「終極家譜」
    彭氏後人彭忠東多年來編纂家譜、人物誌嘔心瀝血。   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74歲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 今年起「長江三鮮」取消專項捕撈許可
    &nbsp&nbsp&nbsp&nbsp4月4日,在省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研究所揚中基地,一條條人工繁育的刀魚,在成品區待售的巨大水池場中遊弋。揚中江之源生產技術部副部長曹文景告訴記者,池子裡的刀魚,二三兩大小規格不等,別看這些刀魚不起眼,身價可不菲,二三兩以上就要600元/條,三五兩的1050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