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城、淮陽伏羲,中國文化的源頭、彰顯文化旅遊的意義
旅遊的意義在於尋覓,在自然山川裡感悟生命的紋印,在社會人文古蹟中印證思想的痕跡。
而中國文化更是以獨具且承載【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古老文明以深邃的思想體體、旺盛的生命契機、自帶的糾偏體系,而綿延不絕、聞名於世,也由此被譽為21世紀將由東方引領世界發展的緣由之一。
這樣的文化密碼在中原有許多遺蹟留存。
北方水城、淮陽伏羲——就是這樣一處代表著中國文化源頭、彰顯出文化旅遊意義的縣域。
對於人類起源,西方神化論說的是上帝創造了一切;西方科學論相信的是達爾文說得從猴變成人。
作為地球上唯一綿延持續的文明國家,東方人有自己的文化體系——這就是人祖伏羲創造的——代表道法自然、陰陽均衡、五行生剋、八卦相蕩的易經體系。
太昊陵坐落於中原腹地,北方水城,周口淮陽,南臨白龜獻瑞的蔡河,北依聖神之域的蓍草園,處處體現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65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起源於結繩記事的原始時代的伏羲文化淵源,對中華民族文化構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伏羲的易經用兩種長度不同的橫畫構建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並用這種思想體系來解釋和演化大自然中最基本的【天、地、雷、澤、山、水、火、風】等物理物質及現象,並準確地揭示了八大元素的相互關係和其中變化,為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奠定了基石。
太昊陵廟依據先天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佔地875畝,分內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據《陳州府志》載:太昊陵在春秋時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宋時期不斷擴建,並形成規模;如此規模宏大、規劃布局合理、陵廟合一、寓意深刻的陵廟建築群,在全國都極為罕見,備受文物旅遊界尊崇。
太昊陵是為紀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陵廟合一的大型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陵區西側的女媧觀、玉皇觀、三清觀、天仙觀和西華門,新建了陳州伏羲碑林,恢復了外城牆1500米,陵區內原水泥路面改為青石鋪設,整修了玉帶河,新增了遊客服務中心及同根園景點,補栽松柏千餘株。
伏羲自古就是人們傳說中的文化英雄、共同始祖, 三國魏陳思王曹植寫有著名的《伏羲贊》,並形成了規模宏大的二月古廟會,月接待遊客百萬人。
今天的太昊伏羲陵,早已經成為羲皇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伏羲贊
三國·曹植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
龍瑞官名,法地象天;
包廚祭祀,罟網漁畋;
琴瑟以象,時神通玄。
伏羲文化的精華——陰陽八卦思想,體現的是先民的宇宙論模式。
它囊括了宇宙最高原理,奠定了東方哲學思維模式的基礎。因此,數千年來,那蘊藏著易學內涵的古太極圖,被中外學者稱為「中國文化的根」、「人類文明的源頭」,它所包涵的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奠定了自然科學的總基調,對中國傳統的天文、氣象、曆法、數學、農業、醫學、軍事、宗教、藝術等學科的創建與發展,都有過重要的作用。
同時,易學也是世界文庫中的瑰寶,電子計算機之父——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利用八卦的二進位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搖計算機,並在200年前寫信給康熙皇帝,強烈要求加入中國國籍;丹麥的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波爾在太極圖的啟示下,發現了物理變化原理與易經的平衡關係,從而創立了一條「測不準原理」,他的量子力學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1940年,中國的劉子華在法國用易經推算出太陽系第十顆行星;世界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在自傳中承認,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辨證邏輯定律,得自易經的啟發等等。
其二,伏羲以龍為圖騰,將氏族各部落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團族,體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團結,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所產生的共同創造力,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使龍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伏羲肇啟和立國的象徵。
其三,伏羲制定嫁娶制度,維護一夫一妻制,既是對群婚制度的告別,在人類的婚姻史上,是一場劃時代的革命,它對人類歷史、文化及觀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伏羲以其卓著的功績,肇啟文明的偉大貢獻,被中華民族推崇為人文始祖,共認的華夏祖先,伏羲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的遠源,太昊陵也成為人們謁祖尋根、旅遊觀光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