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兒女自稱「龍的傳人」,已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伏羲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也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過,伏羲,就是東宮青龍頭上的大角星。
所以,我們都是來自大角星的後人。
一、太皞之墟
我們在《山海經》中看到的很多地名,實際上都源自於天上的星宿。
大地,是天空的一面鏡子。
這是古代分野學說的基本理論:天上的星宿,總是對應著地上的分野。
就如參宿的分野,就是古代的唐國,堯帝的故都。
心宿商星的分野,就是商人的後裔之國——宋國。
天上的大角星伏羲,自然也在地面上有其分野。
這個地方,叫做太皞之墟。
太皞,便是伏羲。
杜預注《左傳》便說:「太皞,伏犧(伏羲)氏,風姓之祖也」。
司馬貞《三皇本紀》也說:「太皞庖犧(伏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太皞,又叫太昊,亦作大嗥、大皥,是傳說中的東方之神,主宰著天上青龍所在的東宮。
這個地上的太皞之墟在哪裡呢?
在陳國,也就是今天的淮陽一帶。
《左傳·昭公十七年》已載有:「陳,太皞之墟也。」
《漢書·地理志》也說:「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墟。」
二、東宮青龍,數起角亢
陳國,是天上太皞星的分野。
那麼,天上的這顆太皞星在哪裡呢?
就在東宮青龍頭上。大角星伏羲,是東宮青龍七宿的第一宿,角。
《漢書.五行志》便說:「角亢氐、陳、鄭也」。
太皞之墟陳國,正是天上青龍大角(伏羲)星的分野。
天上的二十八宿,便是以這位青龍頭上的伏羲太皞為首。
角為列宿之長,《爾雅》便說:「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角之見於東方也,物換春回,鳥獸生角,草木甲坼。」
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太皞(伏羲)這顆青龍頭上的大角星,都是春夜的東方夜空裡最耀眼的星星,是春天的象徵,又是東方的象徵,也因此被視為東宮青龍的化身。
《左傳·昭公十七年》便說過「太皞以龍紀,龍師而龍名。」
《淮南子》也說:「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
東方之帝太皞,因為本身又名大角,所以說「其音角」,五音中的角聲,就是以大角的「角」命名的。
我們說過,太皞伏羲畫八八六十四卦的傳說,便與角聲的律數為六十四有關。
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徴;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史記.律書》
三、龍神伏羲
古代的陳國,是大角星(太皞)的分野,也是伏羲之國。
陳國的國都,是宛丘。
我們在前面說到的平糧臺遺址,便是陳國的宛丘故城。
我們還說過,在平糧臺遺址出土的紡輪上,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離卦。
我們還說過,宛丘的附近,有伏羲畫卦臺等等伏羲文化的遺存,實際上,陳國還有太昊之墟的舊址。
那麼,伏羲之國究竟有多大?有多古老?
我們在距今八千年的舞陽賈湖遺址中的龜殼上,看到了一個與平糧臺(陳國故都宛丘)紡輪上一模一樣的離卦。(詳見前文)。
我們在距今六千年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墓主人身邊蚌塑的東宮青龍。有人說,墓主人便是伏羲,殊不知墓主人身邊的那頭巨龍才是伏羲的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