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包括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2020-12-03 澎湃新聞

疫情下,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

18歲左右的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東部小鎮洛頓 (Loten),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蒙克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曾長期受困於糟糕的經濟、健康及精神狀況,晚年在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1944年1月23日去世。

2020年是中國與挪威建交66周年。澎湃新聞了解到,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

《吶喊》石版畫,1895據悉,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岡德森(Pl Gundersen)。岡德森是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也是挪威重要的蒙克作品藏家,其藏品展示在Geilo山村的Vestlia Resort酒店。如今,岡德森希望與他人分享其藏品,交流文化歷史是他的目標之一。

收藏家岡德森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相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左)母親及其5個兄弟姐妹,右側站立的男孩即愛德華;(右)父親克裡斯蒂安·蒙克愛德華·蒙克原本生於一個虔誠而安寧的基督教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軍醫工作。母親生下了除他以外3女1子,愛德華排行老二。蒙克5歲時,疾病與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於這個家庭。母親與姐姐相繼因肺病去世,妹妹蘿拉又患上抑鬱的精神類疾病。幸得姨媽凱倫·伯爾斯特義無反顧地開始照顧他及剩下的兄弟姐妹。就在痛苦與恐懼中,蒙克帶著他非同尋常的性格,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藝術生涯。

《生病的女孩》石版畫及手工上色於陶瓷紙, 1896蒙克早期很多作品都記錄著病中或離世的至親。《生病的孩子》被認為是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表現主義畫作。蒙克以回憶的方式描繪了因病即將離世的姐姐蘇菲。畫面線條感明顯,筆觸狂放而隨意,處處透露著濃重的悲情感以及強烈的情緒。但是,在當時崇尚美與自然的歐洲,在保守的挪威,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另類而難以被接受的。亮相之後便受到強烈的抨擊。但是,愛德華·蒙克這個名字也正是從此開始備受矚目的。年輕時期的蒙克結識了漢斯·耶格等一批「克裡斯蒂安尼亞的波西米亞人」群體。他們多為無政府主義者,自由主義者,言論激進。蒙克的人生觀也受到這一時期與此群體交往的影響,嚮往著更為自由而開放的巴黎。在1885、1889、1891年,蒙克三次去往法國遊學,並正式開啟了其精彩紛呈又充滿坎坷波折的藝術生涯。

《焦慮》上色石版畫, 1896年「生命的壁畫」是蒙克為之傾注幾乎一生的時間來構思、創作、完善的一組主題組畫。其包羅萬象的內容及組成,展現的正是縈繞他一生的幻象、夢魘、愛情、憂慮及生命周而復始的循環。同時又有他生命中難以忘懷的人與境遇。如此龐雜的主題,加上並無定論的作品數量以及其自身感受的不斷變化,使這組創作成為一組永遠不會完成的作品。其包含且成形的則都是蒙克最刻骨銘心的創作。

《有骷髏的自畫像》1895,石版畫1894年前後,蒙克開始埋頭創作版畫。這是一次全新而大膽的嘗試。之前數年間,他在經濟方面一直沒能取得成功,僅靠幾次寥寥無幾的獎學金以及斷斷續續的作品被購藏艱難度日。但是,版畫的創作不但讓他開始建立並拓展穩定的藏家群體,也迅速幫他成功樹立起國際聲望。而版畫也逐漸成為他創作的核心,各種不同的基質,各種不同的嘗試,讓一向極具實驗性與創新性的蒙克樂此不疲,這樣的狀態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盡頭。德國表現主義大師恩斯特·路德維希·科什納爾曾說道,「沒有什麼比蒙克的版畫能更好地了解蒙克。」

挪威紙幣1000元面值,正面為愛德華·蒙克肖像及其作品《憂慮》局部,背面為其作品《太陽》據悉,在即將到來的秋季的蒙克展將分為五大展覽板塊:「生命 」「愛」「憂慮」「吶喊」和「故土」。第一板塊:生命

蒙克對於生命的體悟是從死亡開始的。克裡斯蒂安尼亞美麗而神秘的峽灣在孕育這個天才的同時,命運也從他的生命中帶走了無比珍貴的東西。親人的患病及相繼離世所帶來的傷痛與恐懼,讓他刻骨銘心的同時 ,也成為他一生中最真實的感悟與最真切而熱烈的創作情感。

第二板塊:愛

《麥當娜》上色石版畫, 1895世界停轉的間歇,你的臉龐承載著大地之美,你的嘴唇宛若未來般猩紅,果實四散,猶如感到痛楚死屍綻出微笑——生與死雙手緊握,纏繞著已逝千萬代的鏈條,連接著將至的千萬代。

第三板塊:憂慮

對於女性,他糾結而又矛盾。他無法給出明確的信號,不想傷害她們,或太直接地趕走她們,一面禮貌地包容著,確保自己和她們保持距離,一面又做一些不完整的承諾和模糊的暗示,以從中脫身。後果則是災難性的。

第四板塊:吶喊

《吶喊》石版畫(局部)這一板塊呈現的是《吶喊》石版畫,由蒙克於1895年製作共30張,並挑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

我與兩個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我感到了一絲傷感——天空陡然間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倚靠在欄杆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雲朵——望向藍黑的峽灣和城市—— 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裡,因焦慮而戰慄——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第五板塊:故土

愛德華 · 蒙克於1916年(53歲)買下了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郊區艾克利一處莊園,住在那裡直至去世1916年,在歐洲各地漂泊了超過半個世紀後,蒙克回到挪威,並在克裡斯蒂安尼亞的艾克利買下一處莊園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我的藝術創作需要親身體驗——內在的刺激......沿著海岸線或是穿山越嶺長途旅行——這是我第一次對挪威的自然風光有了真正的體會——在國外漂泊多年後回到家中......這給了我必須的親身感受......」

蒙克曾藉由德國作曲家華格納1843年的歌劇名「漂泊的荷蘭人」來形容自己:「一個被詛咒的靈魂,被迫四處遊蕩,無法得到安寧。」但是在艾克利,蒙克最終找到了他的歸宿及安寧,他無需再為生計而奔波,無需再為賺取酬勞接各種訂單,他開始安靜地描繪家鄉躍動的風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 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 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中國展出,去外灘的這個美術館來一場...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 《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訪。從克裡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到柏林與巴黎,從奧斯高特蘭到斯德哥爾摩與布拉格,蒙克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包括《吶喊》在內的大量優秀繪畫作品。
  • 挪威蒙克藝術展將登陸中國 《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原標題: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記者日前獲悉,挪威蒙克藝術展將在2019年夏至2020年春,先後登陸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目前具體展品未透露,蒙克的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是一大懸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挪威蒙克美術館日前籤署蒙克中國展覽合作意向書。
  • 「大師作品」蒙克繪畫世界裡的吶喊
    REC簡介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複製匠,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對心理苦悶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吶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愛德華·蒙克母親蘿拉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死後小愛德華·蒙克由父親克裡斯蒂安·愛德華·蒙克單獨撫養。父親是位醫生,篤信基督教。幼年喪母,姐姐被肺病奪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時代的不幸對其一生的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 蒙克名畫《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吶喊》中,最珍貴的是藏於奧斯陸國家美術館中的油畫版《吶喊》。然而,粉彩木板畫版的《吶喊》也是傳奇之作:該版《吶喊》不僅色彩鮮豔,而且色澤如新,仿佛是在昨天剛完成的一般。在我看來,這個版本也是表現力最強的一個版本:因為粉彩畫自由度極高,我們可以看到蒙克在畫中所用的多變線條以及多變輪廓。正是這些多變的輪廓以及線條,使得該版本的《吶喊》擁有一個表現力極強、極為生動的畫面,而這是油畫版《吶喊》難以媲美的。
  • 失戀、發瘋,他的人生比其傳世之作《吶喊》更震懾人心
    此次展覽是繼2019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品包含了《吶喊》、《麥當娜》等蒙克一生創作中最重要的「生命的飾帶」系列。 無論是版畫或油畫,蒙克都傳達出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人生的傳奇色彩並不比作品遜色。
  • 愛德華·蒙克 在時鐘與床之間
    展覽展出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創作於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之間的作品大約45件,藝術家最後一個重要的自畫像《站在鍾與床之間的自畫像》是展覽最重要的作品,與其他作品共同探討了藝術生涯中不斷重現的特定主題—愛情、死亡、疾病、情緒波動和死亡命運,展示了一個像他所處的時代一樣充滿變革的蒙克。
  • 全世界只有三幅真跡的《吶喊》,居然拍賣出1.19億美元的天價
    蒙克博物館是來到奧斯陸必去的一個地方,估計很多人對於蒙克也不陌生,正是他的那副傳世名作:吶喊,讓人們記住了這位挪威的表現主義畫家。應該是我的運氣比較好,這次去奧斯陸的時候剛好趕上了蒙克博物館最後對外開放的時間,如果9月下旬來到奧斯陸的小夥伴們,如果想親眼看到《吶喊》這幅作品的話,估計要等到2020年了。雖然之前對於蒙克沒有太多的了解,但他的作品《吶喊》還是知曉的,描述了人對孤獨和死亡的恐懼。他的大多數作品都以人類複雜的精神世界,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痛苦為主。
  • 男人畫像:蒙克、馬勒、高爾基的肖像-卡雷拉|美術作品
    美術作品繪製材質:肖像油畫(男人像) – 布面油畫03愛德華·蒙克的肖像美術作品繪製材質:肖像油畫(蒙克、男人像) – 布面油畫04古斯塔夫·馬勒的肖像美術作品繪製材質:肖像油畫(男人像) – 布面油畫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例如,多年來一直作為學生的臨幕作品——蘇聯版畫家索洛維赤克的多調子《高爾基》木刻像,從拷貝、描版、刻版到印刷,需要近一周時間。似乎非此不能進入木刻的殿堂。普遍認為:油畫系的學生是運用油畫筆,版畫系學生則主要是運用刻刀。至使學生在四年的寶貴時光裡,被團在木板與幾把刻刀的狹窄天地裡。放不開手腳,打不開思路。這是當今我們的版畫只所以不景氣的主要病根。
  • 死亡、痛苦和孤獨交織的藝術天才:淺析蒙克油畫中情感性的表現
    愛德華蒙克就是一位在痛苦的世界裡「吶喊」的藝術家。初露頭角——《生病的少女》在蒙克22歲完成《生病的少女》時,他的藝術風格才開始誕生。在這幅作品裡,他不重外表的寫實性描繪,而致力於心象的表現。《生病的少女》是「凍結生命」系列作品之一。蒙克曾在信中寫道:「這個系列完成後,應該有更多的人了解我的作品所要傳達的信息!該系列的主題是愛與死。」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
  • 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Leon Black),他現在將這幅作品租借給紐約新美術館(Neue Galerie)的「蒙克與表現主義展」(Munch and Expressionism)進行展出。「最珍貴的版本是挪威國家畫廊的油畫版,」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Jill Lloyd)說,他參與策劃了「蒙克與表現主義展」。
  • 蒙克《吶喊》正在褪色,新研究揭示因合成顏料鎘黃導致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 時空的更迭為同一件作品賦予新的背景和意義 | 10月滬京展覽推薦
    此次展覽帶來了來自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9幅莫奈油畫真跡,包括《日出·印象》《特魯維爾海濱》《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海灘上的卡米耶》《亞蒙岬口,清晨印象》《翁費勒爾港的船隻》等,以及莫奈手稿、收藏、24件以莫奈作品為靈感創作的法國當代藝術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創作於1872年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一名的來源。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星空、蒙娜麗莎、吶喊,這些世界級名畫分別現存何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自1902年以來,該畫作一直被荷蘭博物館珍藏。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作品,是這幅傑作的最佳歸宿。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是文藝復興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自20世紀初以來,一直是佛羅倫斯著名的烏菲齊畫廊裡的主要展品。
  • 貴族女性肖像畫優雅迷人,服飾精美—法國油畫大師古斯塔夫·雅凱
    法國近代油畫家古斯塔夫·讓·雅凱,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最出色的學生之一!其實他的畫作還借鑑了很多大師的繪畫技法,所以他的畫技在有生之年,以及在他死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筆下的貴族女性優雅而美麗,他的作品讓我們見識到了那個時代精緻時尚的女性服飾,這樣給現代服裝設計師,也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不過,他的繪畫不僅於此,他還涉足軍事領域,並且自己也是一位熱血青年,曾在德法戰爭期間,加入過塞納河下遊的遊擊隊。所以他軍事題材方面的作品,也為他獲得了很多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