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
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 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愛德華·蒙克,內在精神的「逆襲」
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創作不僅在歐洲,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
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東部小鎮洛頓 (Loten)。蒙克原本生於一個虔誠而安寧的基督教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軍醫工作。母親生下了除他以外3女1子,愛德華排行老二。蒙克5歲時,疾病與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於這個家庭。母親與姐姐相繼因肺病去世,妹妹蘿拉又患上抑鬱的精神類疾病。幸得姨媽凱倫·伯爾斯特義無反顧地開始照顧他及剩下的兄弟姐妹。就在痛苦與恐懼中,蒙克帶著他非同尋常的性格,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藝術生涯。1944年1月23日,晚年的他在克裡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去世。
在愛德華·蒙克作品《病室中的死亡》(1893)中,描繪了蒙克一家在至親離世時的場景。
蒙克的一生飽受親人離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狀況、坎坷情感經歷的折磨,所以他的作品著重表現內在的情感,簡化主題對象表面及形式的刻畫,最終使作品的內在精神超越視覺外形;其精神力與表現力都直指觀者的內心與靈魂,從而挖掘所描繪主題的永恆品質。通過這些作品,他記錄著病痛、死亡、失去與焦慮;同時也歌頌生命、愛與自然。
(左)母親及其5個兄弟姐妹,右側站立的男孩即愛德華;(右)父親克裡斯蒂安·蒙克
從克裡斯蒂安尼亞到柏林與巴黎,從奧斯高特蘭到斯德哥爾摩與布拉格,他的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他通過不斷地創作與實驗,保持自己炙熱的情感與執著的追求。通過其驚人的天賦與超強的創造力,用原本從未接觸或經過嚴格培訓的版畫創作,完成了藝術生涯一次令人不可思議的「逆襲」。一生未婚的愛德華·蒙克把自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比作婚姻,而作品都是他的孩子們。
愛德華 · 蒙克於1916年(53歲)買下了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郊區艾克利一處莊園,住在那裡直至去世
愛德華·蒙克在柏林的展覽現場,1892年12月
對於蒙克的版畫,大英博物館曾於2019年舉辦「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共展出其各時期、各種風格並通過不同材質創作的版畫作品83件。在為展覽作序中,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斯徹以及奧斯陸蒙克博物館館長斯坦恩·奧拉夫·亨裡森共同提到:「……是蒙克的這些版畫牢固地樹立起他的國際聲望。」而展覽的策展人歌莉婭·巴特魯姆則直言:「愛德華·蒙克是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而他的聲譽實際上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的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實際上,相比於這些不同時期的藝術大師們,蒙克的版畫創作在其整個創作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與影響力更加顯著。版畫不但幫助蒙克打開了歐洲藝術市場的大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聲望,更是逐漸成為其創作的核心。
大英博物館 愛德華·蒙克「愛與焦慮」版畫作品展 現場
挪威收藏家岡德森的蒙克展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 l Gundersen)。岡德森是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也是挪威重要的蒙克作品藏家,其藏品展示在Geilo山村的Vestlia Resort酒店。如今,岡德森希望與他人分享其藏品,交流文化歷史是他的目標之一。
收藏家帕爾·岡德森
展覽現場,蒙克油畫作品《海岸線》 岡德森收藏
展覽現場,蒙克油畫作品《雪地中扭曲的樹幹》,岡德森收藏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談及蒙克,聯合策展人莫頓·佐丹格(Morten Zondag)表示,「蒙克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生活的事情。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他的作品也成為了他的日記。」
展覽現場
據悉,此次展覽分為5個主題板塊:「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展現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手工上色石版畫《吶喊》。同時,觀眾將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了解這位藝術大師。
蒙克《海灘上的兩個男孩》布面油畫 1911
《吶喊》:刻骨銘心的艱難造就出曠世之作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策展方以不同顏色的展牆來區分不同的板塊。紅色區域則是「吶喊」板塊。該板塊展現的是石版畫作品《吶喊》,並配以展牆說明《吶喊》的各個版本。在邊上,則是兩幅版畫作品《憂慮》。
展廳現場 石版畫《吶喊》
1870到1880年代,蒙克正經歷著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他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名聲上都是不成功的。蒙克更多只能依靠自己通過申請政府獎學金,或極少數賣出作品的機會勉強維持自己生活及國外遊學(主要是巴黎)的需求。但也正是在這樣刻骨銘心式的艱苦狀況下,誕生了一大批日後成為經典的畫作,其中便包含了舉世聞名的 《吶喊》。「我與兩個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我感到了一絲傷感——天空陡然間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倚靠在欄杆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雲朵——望向藍黑的峽灣和城市—— 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裡,因焦慮而戰慄——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1892年,蒙克基於對那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的吶喊之聲的深刻印象,以及長久以來希望記錄那個特殊的黃昏時刻的想法,而創作了《黃昏時分的情緒》,又名《絕望》的作品。一年後,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個新版本,便是《吶喊》。
蒙克《黃昏時分的情緒》(《絕望》)1892 布面油畫
同一年,蒙克創作了兩個版本的《吶喊》,最早的蠟筆版以及最廣為人知的那件蠟筆、坦培拉版。繼而,在1895年,已開始版畫創作的蒙克在用粉筆創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並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造1.2億美元天價的版本)的同時,也著手創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如今,這批石版畫僅存已不到半數了。
蒙克 《吶喊》 從左到右: 1893 蠟筆, 1893 油彩、坦培拉、蠟筆, 1895 粉筆
介紹蒙克《吶喊》的不同版本
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吶喊》被認為是毫無價值可言的「漫畫」,或是粗暴塗鴉式的習作,自然也就沒有絲毫被市場或資本接受的可能。這件作品在當時並未對蒙克的經濟狀況帶來任何直接的幫助,反而將他一次次置於媒體與社會的批判風暴的中心。這也為愛德華·蒙克日後的「逆襲」奠定了基礎。
此次展覽展出的石版畫《吶喊》,1895,右為手工上色版本
蒙克與版畫
蒙克的版畫作品選材極廣,一部分是基於他油畫作品的再創作,一部分是在畫布上進行油畫操作的預演;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則是純粹的版畫原創作。自1894年那天起,直到1944年他在艾克利住所中離世,蒙克便從未間斷過其版畫創作。更難能可貴且令人驚嘆的是,從未經過正規培訓的他,卻在其後的創作過程中掌握了包括古老的木刻、銅版雕刻、蝕刻以及相對較新的石版畫等多種基於不同創作材料和技法的版畫創作方式。
蒙克《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黑色石版印刷於白色陶瓷紙 1895 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製作
進入展覽,觀眾便可以看到蒙克的版畫作品《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從這件作品開始逐漸探索蒙克的版畫藝術之路。例如,在自畫像之後的是三幅《生病的孩子》,在這三幅作品中,觀眾可以看到蒙克對於版畫的探索,如在黑色為主色的版畫基礎上,再運用手工上色。另一邊,版畫系列《岸邊的兩個女人》則是以不同色彩進行印刷,來展現藝術家所想表達的不同環境與其獨特的心境。
1894年10月16日,愛德華·蒙克在柏林的一家小旅館裡開始創作起版畫。雖然未經正規教育和培訓,但是蒙克早年接觸並研究老大師(常指歐洲著名的且大約在1750年以前出生的藝術家們,大多為畫家)們的濃厚興趣與經歷對他有極大的影響。在克裡斯蒂安尼亞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就讀時,蒙克通過對倫勃朗版畫的深入研究與初步模仿讓他對版畫創作有了基礎的熱情與感知。尤其是倫勃朗的《聖母之死》,其強烈的情感衝擊可能對之後幾年蒙克最為熱衷的《生病的孩子》的創作產生了深遠而直接的影響。
蒙克 《生病的孩子》 1885-1886 布面油畫
蒙克 版畫《在橋上》
蒙克 版畫《嫉妒》
蒙克 版畫《兩個寂寞的人》
多幅蒙克《吸血鬼》版畫
正是這種創作模式,讓他開始走上「逆襲」之路。之後,蒙克逐步打開了真正通往歐洲大陸的大門,從柏林到漢堡,從巴黎到尼斯,從斯德哥爾摩到維也納和布拉格;從挪威峽灣走出的這個天才開始在全歐洲範圍內大紅大紫起來。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
蒙克《麥當娜》 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藍、黃)於紙板 1895 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製作
蒙克《生病的孩子 I》三色石版印刷於宣紙 1896 蒙克在巴黎的克洛製作
岡德森收藏資深研究員、收藏中心主管、「蒙克展」聯合策展人莫頓·佐丹格(Morten Zondag)談岡德森收藏
對話|莫頓·佐丹格:收藏是喜悅
澎湃新聞:可否談談收藏家岡德森的收藏之路?
莫頓:帕爾·岡德森(P l Gundersen)先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投資者,房地產開發商和藝術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一生都對藝術感興趣。他在生意場上以及個人生活上都充滿激情。這些收藏也是他在忙碌的工作日之餘所獲得的。岡德森收藏也是對挪威高品質藝術品感興趣的結果。而這些的關鍵詞就是靈魂。
如今,這些收藏品包括不同種類的挪威藝術品,例如古董、平面藝術(海報)、繪畫和雕塑。 正如岡德森所說: 「收集是關於精通和成功的喜悅。」
澎湃新聞: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什麼?
莫頓:岡德森購買的第一件藝術品是挪威藝術家凱·菲耶爾(Kai Fjell)創作的。目前,這幅畫仍舊是他的收藏。 如今,岡德森擁有藝術家凱·菲耶爾最重要的幾幅畫作。它們現在都在挪威滑雪勝地Geilo的Vestlia Resort酒店展出。
澎湃新聞:岡德森有很多的蒙克作品,為什麼會想要收集蒙克的作品?
莫頓:蒙克的作品與其他眾多藝術家的作品相比是非常獨特的。他是挪威人,並且其名聲在全世界都廣為人知。蒙克的作品非常難找,尤其是他的手工彩色版畫,因此能夠尋找到它們是非常令人興奮。 岡德森的收藏中,最聞名的就是他擁有許多獨有的手工彩色版畫。
澎湃新聞:岡德森和你對於蒙克的作品有著怎麼樣的理解?
莫頓:蒙克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生活的事情。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 他的作品也成為了他的日記。
澎湃新聞:目前,岡德森的藏品有哪些,涵蓋哪些種類?是否有統計過藏品數量?
莫頓:岡德森的收藏分為不同的部分。他擁有15至18世紀挪威最重要民間藝術收藏。這其中,他對用舊的木製飲用容器非常感興趣。 所有這些收藏都在他位於挪威山區的Vestlia Resort酒店中展出。
另外,他還是兩位挪威畫家佩德·巴爾克(Peder Balke)和凱·菲耶爾(Kai Fjell)的大收藏家。在本月底,將會有一本有關於對巴爾克作品收藏的書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佩德·巴爾克(Peder Balke)和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是僅有的兩位在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過自己個展的挪威藝術家。
岡德森收藏的佩德·巴爾克(Peder Balke)作品
岡德森收藏的 Kai Fjell作品《Young sitting woman in landscape(風景中的女士坐像)》
岡德森的收藏也收錄在網站中,觀眾可以在裡面找到更多的信息,包括簡單的被翻譯成中文的信息。目前,岡德森的收藏大約有600-800件藏品。其中,最後一件收藏品是蒙克的《橋上的女孩(the Girls on the bridge)》。
蒙克《橋上的女孩(the Girls on the bridge)》
澎湃新聞:您和岡德森先生是如何理解收藏,並將收藏展示給更多人的?
莫頓:帕爾·岡德森想做的是分享他的藏品,這也是他的目標之一。到目前為止,已有四本關於他收藏的書籍出版,而Vestlia Resort酒店也成為了一家藝術酒店。人們來到這裡可以欣賞到繪畫、民間藝術、家具及1905年至今的海報設計,並且這些收藏品店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我們在 Facebook(@thegundersencollection)和Instagram(#thegundersencollection )上還有分享。
岡德森收藏的飲用容器
岡德森收藏的飲用容器
澎湃新聞:在中國觀眾參觀前,您有什麼想對他們說的?
莫頓:我希望他們可以像我一樣好好地欣賞這些版畫。我認為這些版畫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看到這些平常公眾看不到的罕見版畫和繪畫。
展覽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6樓)展至202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