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把我設為星標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他聽到一聲吶喊與尖叫
然後用餘生慢慢緩解這聲吶喊帶來的困擾
而他的痛苦變成永恆的表現主義藝術
挪威最偉大的畫家——愛德華·蒙克
蒙克不同版本的《吶喊》
無論你熟不熟悉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名字,他的《吶喊》作為現代藝術的經典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一種曠世持久的焦慮從畫中人的口型傳出,像極了每個人崩潰的時刻。
我們在現代藝術中見過不少大膽的表達,但蒙克作為表現主義先驅,第一次將負面情緒放大無數倍,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經典形象。
現在《吶喊》從遙遠的挪威來到上海,就在外灘的久事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是繼2019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品包含了《吶喊》、《麥當娜》等蒙克一生創作中最重要的「生命的飾帶」系列。
無論是版畫或油畫,蒙克都傳達出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人生的傳奇色彩並不比作品遜色。創作《吶喊》背後的黃昏,可概括為他被反覆引用的手札,「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我在開幕當天來到久事美術館,感受到迎面而來的濃烈情緒。
01
黃昏時分的情緒
聽到一聲吶喊
如果將整場展覽比作戲劇,《吶喊》所在的板塊就是高潮迭起的部分,單獨三幅作品被紅色牆面緊緊包裹,瞬間攫住我們的心。
《吶喊》作為梵谷的《向日葵》之後現代藝術被傳誦最多的作品,油畫版被蒙克反覆畫過4次,而久事的這件是他現存唯一手工上色的版畫版本。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製作於柏林的利博曼,1895
畫面裡夕陽西下血紅的雲,和藍黑的峽灣與城市交織在一起——即便是黑白為主的版畫,扭曲的線條也滲出傳遍周身的恐懼。
面朝觀眾的詭異顱骨是畫家自己,蒙克畫裡的男人多多少少是自己。被異化的他形容枯槁,徒勞擋住那聲焦灼的尖叫,和身後兩位戴禮帽的紳士像行走在平行世界——沒有旁觀者能體會到蒙克所感受的東西。
但他依然精準地抓取了時代精神,儘管那可能是一小撥波西米亞者的精神,是挪威首府奧斯陸(那時叫克裡斯蒂安尼亞)一群沉醉於苦艾酒、自由戀愛以及把自己的生命書寫成文藝作品的人,蒙克便混跡其中。
這幅傑作還成為一個預言,蒙克的某個朋友在取景地——挪威艾克伯格的小路欄杆上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一場戲劇性的失戀。
《焦慮》雙色石版印刷,製作於巴黎的克洛,1896
精神崩潰的人原本可能是蒙克自己,他的前半生籠罩在死亡和失戀的陰影下。
媽媽在他5歲時患肺結核離世,姐姐9年後因同樣的病情死亡,只給予自幼病怏怏的蒙克一個孱弱的肺。家族精神緊張的基因也流傳下來,父親對宗教如痴如醉,蒙克最喜歡的妹妹某天被診斷為「歇斯底裡症」 一生未愈。
所以他的神經始終壓抑,不敢在親密關係裡生活,情愛無數卻一生未婚。臨近崩潰時,他為擺脫情人的糾纏對著左手開槍,也住過精神病院電擊治療,最後竟奇蹟般的平靜過完一生。
「吶喊與迴響」展覽現場
聯合策展人馬真正認為《吶喊》是畫家精神上的宣洩,也是挪威特有火燒雲引起由內而外的視覺對衝,展廳的紅色既驚懼又熱烈。
「從他幻聽到這聲尖叫和吶喊,到慢慢用自己的方式緩解掉這聲吶喊帶來他幾乎一生的困擾,我喜歡把它形容成一個熱烈的過程。否則他走上梵谷的道路也說不準。」
但蒙克安穩活到了80歲,還收穫了至高的聲譽,很難說不是因為某種熱烈的情感,和深沉的愛——無論對女人還是家鄉。
02
米莉、達格妮、圖拉、愛娃……
殘缺的愛情
女性題材與焦慮和死亡一樣,在展廳中佔據重要的位置。「愛」是亮眼的板塊,一幅《麥當娜》配合蒙克浪漫的散文詩——你的臉龐承載著大地之美,你的嘴唇宛若未來般猩紅,描述了藝術家心中的理想女性。
麥當娜意為聖母,但畫作實是表現受精的時刻,一系列精子遊過,女人一側是胚胎般的人。
《麥當娜》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於紙板,1895
很難說蒙克心裡的「她」是早逝的媽媽和姐姐,還是令他一生難忘的初戀。往後他的帥氣憂鬱、懂得調情卻無法換來完整的感情,而他把女人視作破壞性力量去迷戀。
說回21歲的青年,從巴黎的羅浮宮和攝政咖啡館歸來家鄉,籍籍無名卻充滿抱負。當地一個美豔的紅髮女人出現在他的日記。
她叫米莉,是蒙克的賞識者薩爾洛的弟媳。對于波西米亞圈子來說,婚外情並不稀奇——但這個四處紅杏出牆的婦人,還是稍稍超出「道德」的底線。
蒙克被年長他4歲風情萬種的米莉困擾了6年,儘管他們的秘密戀情迅速熄滅。再次聽到米莉消息時,她離婚又再婚,還動了下頜手術。「我坐在那裡——每個字——每次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的頭都像是遭到了重重一擊——她是我生命的6年中……」蒙克沒能繼續寫下去。
然後他用1年畫下《生病的女孩》。
但這個紅髮女子不是米莉,而是他14歲那年垂死的姐姐蘇菲。展覽中有三幅版畫版本。畫面雖未言明,卻流露出這樣的假設:他最終不可避免會失去她。
《生病的孩子I》三色石版印刷於宣紙,1896
紅髮女人的意象在蒙克畫作裡頻頻出現,米莉帶來的情緒風暴遠去,35歲的蒙克遇見窮追不捨的紅酒商之女圖拉,她也有一頭瀑布般的紅色長髮。
一貧如洗的蒙克靠著這位熱愛文藝的資產階級小姐資助,但熱戀後他不自覺躲避圖拉的狂熱,她才不是什麼波西米亞者,渴望「膩在一起」。蒙克的怯懦與不欲負責在這段感情展露無遺,暗示令人遺憾的事實——其實他並沒那麼愛她。
《紅頭髮綠眼睛的女人:罪》彩色石版,1902
圖拉是蒙克畫裡的主角,兩人糾纏不休許多年。直到又一次小房間裡的爭吵,隨身的左輪手槍打中了他的左手中指,穿過血肉留下撕裂的傷口。
蒙克在日記裡袒露,是他在某種意念下打了自己。這就像藝術家的自我保護機制,寧可負下無法拿穩調色盤的生命之傷,也要逃離庸常而濃烈的同居生活,他的絕望讓人想起13年前梵谷割下了耳朵。
「我感到如果我走入婚姻,那將是一種犯罪。」這句蒙克著名的自白,不過是擺脫圖拉的眾多藉口之一。
《吸血鬼II》五色石版及木刻,1895/1902
這期間蒙克與另一個已婚婦人達格妮有過一段私情,畫下易懂的《嫉妒》——她最終被某個瘋狂的情人殺害了,給畫家帶來不小的震動。
他還為同樣陷入三角關係的朋友賈普畫了《憂鬱》,線條收束於立著一男一女的碼頭,旁邊泊著一艘黃色的小船。
《嫉妒I》黑色石版印刷,製作於柏林,1896
《憂慮IV》四色木刻印刷,製作於柏林,1902
蒙克最後一段熱烈的感情是與小提琴演奏家愛娃,她總帶著女伴而給人留下性向不明的印象。但畫家對精神之愛的渴望首次盤旋在心頭,他鄭重地決定為兩人畫一幅畫。
沒想到畫的標題惹怒了愛娃——《莎樂美》,她被比作邪惡地將施洗者約翰的首級放在盤中的女人。蒙克無法辯解,他不受控地畫下一個強勢的女人和軟弱的男人。兩人分道揚鑣。
《女人頭髮中的男人頭部》三色木刻印刷,1896
在他的潛意識裡,女人像吸血鬼,可能會變成活生生的莎樂美或是殺害馬拉的兇手。但他又無法抑制地迷戀她們,早年間就畫下驚世駭俗的《吻》(比克林姆特早10年),只是他沒有親密無間的能力。
也許米莉的影響延續了蒙克的整個生命,他晚年依然惦記初見米莉那難以忘懷的月光。他恨過的女人,卻無法不愛著。
《吻IV》雙色木刻印刷於淺棕色紙板,1902
03
孤獨的漫遊者
放不下的故鄉
展廳最後是關於「故鄉」的風景油畫,蒙克為了擺脫圖拉打了自己一槍後,陷入酒精和神經的泥潭裡掙扎,直到住進哥本哈根的私人診所,治癒後的他在後半生慢慢走上回鄉之路。
他的名氣也在歐洲大陸水漲船高,足以在經濟上自由度過晚年——雖然健康狀況時常困擾。家鄉艾可利成為他最後的定居之處,常在漆成黃色的別墅與茂盛的蘋果樹間作畫,身邊只有一個女管家。
蒙克去世時是孤獨的,並無女人或家人陪伴。但他終究實現了被藝術圍繞的夙願,「我的畫就是我的孩子」。
「吶喊與迴響」展覽現場
晚年的油畫與早年的作品相比不再尖銳、飽含激情,顯得鬆散而平平無奇。畫家不為經濟發愁,也不復「生命的飾帶」的黃金時期。
他曾為《吶喊》寫下手記: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原來藝術從苦難裡來,卻消逝於安逸。
《雪地中扭曲的樹幹》布面油畫,1923
在解釋策展的布局時,馬真正說最後一件作品描繪了兩個在海灘上玩耍的男孩,是「新生生命的體現」,與開頭帶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形成了循環結構。
蒙克對生命的感悟從死亡伊始,最後落葉歸根,說出自己死亡之後屍體上會盛開鮮花,既而得到永恆的名言,已然走入新的境界。他因親人不斷離去的恐懼轉化為非常淡然的感覺。
而他去世前把幾乎一生的作品(過萬件)捐給家鄉奧斯陸,足以證明內心深處對家鄉深厚的愛。
《海灘上的兩個男孩》布面油畫,1911
19年後(1963年),挪威蒙克博物館開館。如今蒙克的作品大多收藏於蒙克博物館與挪威國家藝術館。
這裡曾在歐洲大陸人看來是一片自由廣袤的世外之地,但挪威內部的新舊紛爭格外激烈。年輕的蒙克「出格」的作品屢次被主流保守派報紙嘲笑,好在他生性是個不拘一格的漫遊者——遊走於巴黎、柏林等新藝術運動的發生地和各個北歐城市。
但他骨子裡的斯堪地那維亞血統難以改變。德國賦予他難以逾越的國際知名度和財富,直到在家鄉贏得屬於他的榮光,載譽而歸。
《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黑色石版印刷於白色陶瓷紙,1895
有趣的是,1912年科隆舉辦的大型「獨立聯盟」展覽,是年近50的蒙克的藝術巔峰。他一改從前在柏林堪稱醜聞展覽的境遇,和梵谷、塞尚和高更平起平坐,他們的名字共同劃入藝術史的浩瀚星空。
但更加瘋狂的畢卡索也闖入此處,舉著先鋒大旗的蒙克成了古典主義者,他略感失落但阻礙不了新藝術潮水的方向。
《橋上的女孩》四色木刻,1918
現代藝術的魅力在於不斷將前浪拍打在沙灘上,而先驅的名字將不斷被銘記。蒙克所有未完成的習作,《吶喊》裡的頭骨,扭曲的海岸線,身著白裙或披著瀑布般紅髮的女子,都穿越時空向我們無限趨近。
當藝術剝去神秘濾鏡,只應直擊人內心最脆弱的情感。蒙克沒有親筆自傳,或許他的藝術才是最好的回憶錄,向世人赤誠而熱烈地展示了整個人生。
福利:
說說你對蒙克和他的藝術的感受,在評論區將會抽取幸運讀者獲得「吶喊與迴響」展覽門票哦
展覽信息見下圖:
文/Margaret
部分資料參考「挪」阿特勒·奈斯《蒙克傳》
圖片來自久事美術館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