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圖集
為期一個月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剛剛落下帷幕,西岸藝博會、ART021、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的熱氣騰騰的人氣和商機讓人們在疫情的打擊下重新點燃了藝術的希望之光,當藏家們的熱鬧與光輝漸漸恢復到日常,我們再來看看最近還有哪些藝術展值得反覆咀嚼。
國際視野 實驗與經典
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主辦,策展人張婷和魏浩奇策劃的「遠南之遞: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進行。
遙遠的距離,使得大洋洲的眾多島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語言、信仰、習俗和文化傳統。跨越東西方半球的地理位置,使得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被認為是早期歐洲殖民者一再向其發起探索的根本原因。
展覽試圖通過建立一組微型的民族動態影像檔案,引發交流和討論,第一次向我們展現來自那片遙遠水域的影像藝術實踐。通過直觀的影像和數字藝術去認識當代的南太社會敘事,我們可以探測到來自非主流版圖圈內的原住民藝術家如何深耕本土文化,並持續推動本民族藝術的現代發展進程。
亞歷克斯·達·科特是近期最為炙手可熱的國際藝術家之一。在Prada榮宅呈現的「橡膠鉛筆惡魔」被稱為「仿佛荒誕派劇作家尤金·尤內斯庫的一齣戲」。他被形容為「瞬間過往的人類學家」,創作充滿活力和令人身臨其境的大型裝置與影像。作品匯集個人敘事、藝術史以及流行文化中家喻戶曉的人物(《芝麻街》和《綠野仙蹤》中的角色等等)。他近期參加了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及第57屆卡內基國際影展並受到廣泛關注。
如果說多倫現代美術館和榮宅的展覽是以影像的手段進行實驗性藝術探索,那么正在上海久事美術館舉行的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就是一次對於經典的回溯。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
筆墨傳承 辨識與追尋
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的「筆·墨」展覽由「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和「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兩個主題章節構成。
文獻展「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精選歷代圖畫文獻及相關要典,梳理並呈現中國繪畫中筆墨的源流、肇跡、鼎興及嬗變;圖畫文獻雖非古人手跡,對之亦足以感其意氣妙旨。
筆墨既是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通過紙墨、多媒體等形式展現潘公凱近年創作的作品,重點聚焦於中國筆墨的書寫性以及整體筆墨語言體系的建構。水墨影像裝置《雪融殘荷》由兩部分構成:下半部分是潘公凱的一幅墨荷的噴繪,上半部分是潘公凱的論文《論西方現代藝術的邊界》英文版的投影。
「曼廬墨戲——陸小曼的藝術世界」由千彩書坊主辦,與正在上海程十髮美術館展出的「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上的陸小曼畫作相互輝映。
陸小曼的繪畫師承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為了讓她安心學畫,徐志摩、賀天健與她約法三章:老師上門,雜事丟開;專心學畫,學有所成;每月五十大洋,不得中途退學。她的山水畫受賀天健大師影響較大,也受到吳湖帆等大家的指點,汲取宋代院體風格,居高臨下,氣息高古,似不食人間煙火,又融入了女性的柔美、細膩和秀逸。此次展覽中,有一件小楷書法作品,是陸小曼臨終前抄錄的毛澤東著作《實踐論》,但是尚未完成,她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意無涯
當全球的藝術博覽會都停擺的今年,上海的「藝術時間」卻還保持著高光,這讓全球藝術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充滿希望與前景的城市。第二屆藝術品交易月的閉幕,並不意味著藝術展覽的結束,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實驗,各種藝術仍然在上海各處精彩紛呈地碰撞,延續。
責任編輯: 張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