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在嬉笑中提到,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就好比是鐘錶的指針,在午夜時分,往右多移動一秒,就是嶄新的一天,在毫秒的差別之中呈現了天壤之別。而每一位瘋子式的天才的背後,實際上都有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悲傷,他們大多數成於痛苦,也被困在痛苦的世界裡。愛德華蒙克就是一位在痛苦的世界裡「吶喊」的藝術家。
初露頭角——《生病的少女》
在蒙克22歲完成《生病的少女》時,他的藝術風格才開始誕生。在這幅作品裡,他不重外表的寫實性描繪,而致力於心象的表現。《生病的少女》是「凍結生命」系列作品之一。蒙克曾在信中寫道:「這個系列完成後,應該有更多的人了解我的作品所要傳達的信息!該系列的主題是愛與死。」
不難看出,這幅作品在表現手法上還留有很明顯的寫實和情感表現交融的痕跡。這幅作品的主題雖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姐姐蘇菲之死,然而,這件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一位名叫佩姿尼爾森的紅髮少女。
一天,蒙克陪同父親出診到一位腳骨受傷的小男孩家,偶遇當時11歲的少女佩姿。她是小男孩的姐姐,蒙克被她心疼弟弟的關愛情懷所感動,之後,蒙克請求佩姿的母親讓佩姿當他的模特完成此畫。所以,這幅作品儘管受到批評家的嚴厲批評,指責他的筆觸粗糙,但與他後來的作品相比,已算相當寫實了,只能算是「生與死」系列的開端。真正使蒙克繪畫富有象徵意義圖像的確立當在1889年之後。
最負盛名的作品——《吶喊》
《吶喊》是愛德華蒙克藝術成熟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扭曲尖叫的人物形象,極為誇張的筆法,強烈的筆觸和色彩,使它成為表現主義繪畫的突出代表,確定了愛德華蒙克現代表現主義先驅的地位,他的繪畫對德國年輕藝術家產生了直接影響,為西方現代主義繪畫開闢了道路。畫面突出表現了人物極端痛苦和孤獨的情感,被視為現代人類充滿焦慮的現實象徵。
《吶喊》中所有的形式要素都圍繞著濃烈的情感進行創作,蒙克將畫面上的情感表現推向了極致。在造型和筆觸上,整幅畫都是誇張的形象和扭曲的線條。畫面的視點首先落在人物尖叫的形象上,一個骷髏似的人站在望不到盡頭的大橋上,雙手捂耳,眼睛圓瞪且空洞蒼白,嘴巴大張,好似在發出歌斯底裡的尖叫,瘦小的身體也因為恐懼扭曲變形,作者以極其誇張的抽象手法讓人物極端的孤獨和苦悶形象躍然紙上。人物上方和遠處的天空及大海都是扭曲波動的斜線條,它們與扭曲的人物相呼應,仿佛因人物發出的尖叫變得動蕩起來;同時它們也與大橋的筆直粗壯相對比,加強突兀刺激的視覺印象。遠處大橋後面還有兩個衣冠楚楚的人,他們好似在悠閒地散步,對所發生的一切毫不在意,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畫家在這裡可以說是以視覺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悽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
蒙克藝術表現的精神主題——死亡、痛苦和孤獨
從上面兩個作品的表現內容來看,蒙克畫作中有著對人類精神生活中陰暗面的細緻表現,死亡、痛苦和孤獨是他畫作常常構建的主題。這與他當時的生活經歷有關。
還在童年時期,蒙克就感受到了來自死亡的威脅,當他還只是一個5歲的小孩,他母親就被當時流行的一種世界性疾病——肺結核——奪去了生命。15歲時,他心愛的姐姐被這同樣的病帶走。而他自己,也罹患此病。另外,他的一個妹妹還是精神病患者,他本人也經常遭受神經衰弱症的折磨。
由於生長在一個充滿疾病和死亡氣息的家庭,由於過早地看見死神猙獰的面孔,蒙克的心靈很早就被沉重的陰雲籠罩。他說過這樣的話:「疾病、死亡是守護在我搖籃旁的黑色天使」「我繼承了人類兩大最可怕的敵人——遺傳性的肺結核和精神錯亂症,疾病、瘋狂和死亡是自幼就纏繞在我身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但是從小蒙克就表現出了相當驚人的藝術才華,吸引著無數異性,對他渴慕不已。也許也是因為遺傳性精神錯亂症的存在,他始終沒有走入婚姻,自此孤獨一生。這一系列的生活苦難造成了畫家的精神痛苦,於是,手中的畫筆成為他唯一的發洩工具,也正因為如此,在蒙克的作品中情感的表達始終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一把椅子也許會像一個人一樣有興趣,但是椅子是要由人來觀察的,當他引起作者的興趣時,同時也引起了旁人的興趣,因此,並不是椅子本身被畫出來,而是作者在觀察完椅子後產生的情感表達」。
的確,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基於畫家強烈的內心感受創作出來的,可以說,蒙克的藝術中,既蘊含了悲劇性和進攻性的因素,又有抒情性的效果。他的藝術作品,是人類情感性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這種情感性,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色彩的情感性——愛與痛的交織
愛與痛往往是蒙克的繪畫題材。蒙克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恐懼造就了《愛與痛》這張畫。由於這張面的恐怖調子常常讓人聯想到吸血鬼,所以這張畫也被命名為《吸血鬼》。畫面描繪了一個紅頭髮的女人抱著一名男子的肩膀,她用雙手摟著他的背部,頭靠在他的脖子上,男子無力地抱著她的腰,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的心特別累,又感覺他似乎很沮喪,好像是在哭。
這張繪畫,採用了黑色和紅色,他蒙克的繪畫中,黑色代表死亡、折磨、結束。女人的頭髮是畫面上流動著的、如鮮血般的紅色,讓人滿懷憧憬,又害怕恐懼,使人沉沒在一種恐怖陰森的感覺之中。女性在蒙克心裡如同女鬼般,她給予他愛情與生命,同時她又蠶食著他,這是蒙克潛意識裡對愛情、對死亡的畏懼。
在蒙克的作品中,色彩似乎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涵義。他的畫作往往都充斥著紅色、黃色、黑色。蒙克把對愛情和激情的渴望幻化成了紅色,恐懼、黑暗、抑鬱和對生活的絕望變成了黑色,而嫉妒。衰弱、虧損則由黃色表現。跳躍的色彩不斷在蒙克作品中出現,這一抹色彩是強烈的,不和諧的,猶如人突然間的抽搐,他的畫面都是讓人壓抑的,透不過氣的調子,絲毫看不見希望和溫暖。大量不和諧的色彩搭配代表了蒙克心中的痛苦和絕望,這些明亮的色彩在他的世界裡成為了令人沮喪的代名詞。紅色、黑色、黃色是蒙克發洩情緒表達情感的重要色彩,這三個最簡單的色彩成為了他最獨特的情感象徵。
二、構圖的情感性——強烈對比和扭曲的藝術形象
蒙克藝術作品中的畫面結構也能充分地傳達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如《生命的舞者》,這幅作品的主題是希望、成功和失望的生命循環。在蒙克的這幅藝術作品中,畫面的前景由4個人構成,而且這4個人物在畫面上的布局是嚴格對稱的,左邊穿淺色衣嚴的是一位年輕的姑娘,花一般的純真稚氣,正在期待戀愛的發生,感受著幸福的遐想。畫面的中間部分是一對擁抱著跳舞的恩愛情侶,情侶中的女性人物的衣服用鮮亮的紅色填充,紅色象徵著熱烈的愛情,這與畫面左側著淺色衣服的姑娘形成對比。
而有意思的是,畫家畫了一位身著深色衣的老婦人,她孤獨一人處於畫面的右側,面部呈現著絕望的表情。作品畫面的後景是幾對跳舞的人,他們不同的動作與神情都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畫中人物的每一特定姿態都暗示出他們現在的情緒和生活狀態。在作品中畫面前景的3個女子是女人一生的三種狀態:一是懵懂時期,渴望愛情,對愛情充滿了無限遐想。二是戀愛時期,眼中只有彼此。三是失戀時期,看不到希望,只有無盡的怨恨和黑暗。畫家通過畫面的構圖、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顏色的運用,表達出其內心對待某一事物的看法,從而表現出其內心情感。
三、線條的情感性——動蕩扭曲中的複雜情緒
在蒙克油畫中,扭曲動蕩的曲線,以及抽象的構圖手法成為了其表現情感的核心手法。彼得福勒說過:「線條原本並非來自於三維空間,而是來自於感情生活的實現。」作為重要的藝術語言,線條和人的情感世界息息相關。蒙克的創作思維都來源於令他哀傷無比的種種生活遭遇,因此他在繪畫中要藉助原本就發自內心的線條表達深處的情感,多使用動蕩、扭曲、顫動的曲線,這些線條帶有動感並飽含激情,帶給了人一種不安與恐懼感。
在《殉難處》這幅圖中,遠處的天空浮動著用動蕩彎曲的曲線勾勒出來的悽慘迷茫的紅色雲帶,鼓起的山丘鑲嵌在幽藍的天空之下,扭曲的面孔浮現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裸體男人身上,內心的痛苦不言而喻。無論是扭曲的天空還是扭曲的人物面孔,扭曲的曲線在蒙克畫中突顯的強大的內心精神世界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聖母瑪利亞》與《絕望》也是使用扭曲的線條表現人物內心。《聖母瑪利亞》中瑪利亞整個身體呈扭曲的曲線,身後濃密的長髮圍繞四周,在表達女性的身體曲線的同時展現出了她內心的不羈。《絕望》中扭曲的天空與扭曲的山脈融為一體,相對於普通意義上直線的表現天空等元素這種扭曲的曲線更具有張力與衝擊力,更突顯了人物的靈魂。
四、主題內容的情感性——蒙克的女性情結
蒙克之所以被藝術史家稱之為「世紀末」藝術家,是因為他把內心的焦慮不安、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統統表現在其女性題材作品中,開創了以精神性為主要創作風格的道路。蒙克最富有表現力的主題是「女人」系列,他繪畫時採用自然主義的手法、變形的手法和根據記憶作畫,經常把正面的臉與側面的臉表現結合起來。
在許多作品中,強透視的構圖屢次展現,同一繪畫主題、構圖風格反覆使用。蒙克傾向於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對於人生,是現實生活中的歷程構成了他基本繪畫的主題。蒙克把他自己所有的精神思想與理念全都融入到他的繪畫中,他一"直沉醉痴迷於對生存的不安與迷茫、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畏怯、對愛續的迷戀和渴望、對女人的迷惑與留戀、對人的嫉妒與懷疑的審視這些題材的理解,這就讓他的作品有一種內心原始欲望與現實痛苦相交織碰撞而產生的瘋狂,讓觀者的靈魂為之震憾。
蒙克繪畫富的表現在於精神氣質、好思辨、善抽象,並繼承發展中古以來北歐象徵主義藝術中的部分特點,例如:重個性、重內省、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燈特徵。在造型上,他追求扭曲變形相結合的形態美與形式感,加以運用強烈的主觀色彩,來強調自己內在心理的主觀感受與情感表達:在內容上,他比較注重外在與身心內的醜陋、卑劣的慾念進行辨機碰撞的形象化,以此產生激烈的碰撞與摩擦,用視覺藝術手段揭露人的心靈的真實狀態。
對蒙克藝術作品情感性表現的評價
蒙克認為,藝術就是要把直接的感知與已有的經驗這兩種要素結合起來。一味地追求事物外在形象的逼真,對於畫家內心真實感受的表達是一種禁錮與束縛。他強調,藝術的主觀表達也就是表現情感。蒙克的藝術作品,從來都不拘泥於感官世界裡的東西,他的創作不管是構圖還是色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物體在畫面中別出心裁的安排,顏色的激烈大膽都是他獨有的繪畫思路。他隨意地組織畫面,安置一些具有象徵性暗示性的符號,以更好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主旨。加之蒙克對顏色的極度敏感,他將自己激烈的情感投入到畫面的表達,讓人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精神感受。19世紀後半葉,西方籠罩在戰爭的陰影裡,環境導致人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和焦慮。死亡、痛苦、困惑正是當時大多數人所共有的情緒。蒙克的作品題材大多來自於自己不幸的生活經歷,所以,在宣洩自己對世界、對人生主觀!感受的同時,也表現了當下的情緒,這些情感的表達很快引起了當時人們的共鳴。
蒙克作品中的表現性根源是蒙克幼年時愛的缺失、家族病史的影響,藝術家獨特的個體經歷最終影響著藝術家對創作主題的選擇,並最終以符合這一主題的繪畫語言形式來呈現。由此,可以發現:藝術創作往往是藝術家對於自己靈魂深處的忠實反映,藝術家只有對生命有痛苦經歷並能真誠體驗,才會對社會具有真正深刻的洞察和體悟,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真諦的作品。
綜上所述,蒙克是現代表現主義思想的傳承者與發揚者,他用盡畢生心力將其心中那團不滅的火焰通過油畫淋漓盡致的表現給世人,供後人拿捏品味。蒙克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現代主義手法,描述內心細膩入微又富壓抑性的情感變化,為油畫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形式注入了鮮活生動而又持久的生命力,細膩的情感流露,富於美感的基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克油畫在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形式,展現了極高的新穎性,語言運用上也是獨具匠心。在其作品的語言表現上,蒙克通過作品中色彩的基調和景物的襯託,以及人物表情的恰到好處,充分的表達了他想傳遞給欣賞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