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2020-12-05 美術研究

摘要:吳冠中為中西繪畫表現形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

關鍵詞:油畫 中國畫 筆法 留白 意境

油畫被引入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油畫似乎已成為西方繪畫藝術代名詞的今天,創作出帶有東方韻味的、民族性的油畫是幾代老藝術家們孜孜不倦探索的問題。吳冠中便是這浩瀚課題中成就突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風格大都清雅素淨,通古承今,他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大膽強調形式美感的人。他敢於創新,每一次大膽質疑的觀點都能引起畫壇沸反盈天的爭論。他潛心鑽研,將中國藝術的精神熔煉於油畫中,最終成為一名卓越的融合中西繪畫之法的大家。

一,筆法之美

筆法是中國寫意畫的元素之一。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筆法和骨法。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畫有「六法" 其中第二條就是骨法用筆。「骨法"即是用筆,「骨法用筆"把表現物象的結構與筆法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特色。其中,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法則,也是筆法的表現形式。中國畫線條的變化有輕重緩急、虛實強弱、抑揚頓挫之分。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有云:「樹石必須蟹爪,短梗則用狼毫。鉤葉鉤花,皆須頓折;分筋勒幹,迭用剛柔。"充滿韻律的線條宛如音符一般勾勒著一幅幅史詩般的畫面。寫意活潑的線條會加強畫面鬆緊虛實的關係,在濃厚的西方油彩的氛圍中運用中國畫的線條會使畫面有鬆動之感。

筆法體現著一個畫家駕馭線條的功底和個人的性情特點。吳冠中師從潘天壽、林風眠,在學生時代就曾臨摹過數量頗多的中國畫,他也因此受到了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薰陶。在吳冠中的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地可以覺察到中國繪畫藝術對他產生的影響,譬如他的畫面當中出現的一些用筆方式就有著中國畫筆墨的影子。他所創作的大量人體油畫都是以線勾寫形來突出主體。勾法有意突出物象,強調其輪廓,使形象更加清晰明朗。

吳冠中曾說:「因刻畫了石頭堅硬之質,色彩必然偏濃重或灰暗,則勁松之骨幹便難於突出,化境全失。"因此他的《嶗山松石》裡也穿插了勾法,勾勒的石塊輪廓減弱了其凹凸不平的質感和厚重的色彩。以清勁細秀的線條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清朗含蓄,突出了松石的線之聯姻。《嶗山松石》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宋代的文人畫:清雅、孤寂、冷峻。遍野的巨石姿態各異,線條的走向、疏密、頓挫使人印象深刻。石塊之形與樹幹之線交相輝映,呈現出多變統一的山野,畫面的形態更顯別致。吳冠中將油畫的濃鬱色彩和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趣結合,既不損油彩之特點,又在其中融入點線,符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他的風景油畫作品裡還出現過許多類似中鋒的線條,《富春江》、《花果山》、《白樺林》等作品中都能夠看到以中鋒運筆勾勒樹枝柳條的痕跡。它們大多一筆到位,鮮少改動,且精準度極佳。

中鋒的筆體堅挺而有力度,表現了枝丫和樹幹的骨感之美,畫面效果明快而潔淨。同樣在吳冠中的油畫。《江南水鄉》中,石板路下的水紋似是竹竿上的雨水剛剛落在水面上的水滴產生的。被水滴碰撞的水面蕩起的層層水紋柔和而淺淡,水紋以拖筆的痕跡運行,散開的水紋暈圈符合了拖筆運動時的規律:順行、鬆動、舒展,以拖筆描繪的粼粼水紋更突顯了其流暢的特點。

一般情況下,人們大都認為油畫受到其材料質地的局限很難表現出綿長柔韌的線條美感,然而吳冠中在油畫中恰恰達到了油畫最不及之處。他在《蚱蜢舟》和《點線迎春》中以細瘦輕盈的線條突出木葉纖瘦的惆悵感,細如遊絲的線條使《蚱蜢舟》的整個畫面產生一種朦朧的印象美感溫潤軟綿的線條與畫面的朦朧氣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河岸兩側的木葉纖瘦而有韌勁,烏黑的線條醒目地佔據了觀者的視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些柔美的、簡潔的線條水墨山水畫中處理遠景常用染墨法,比如清代王昱的《南山積翠圖》,運用水墨暈染以表現雲霧縈繞之感。由於筆尖蘸墨而筆根不蘸墨,墨隨筆根水分自然滲開,形成由濃到淡的色階吳冠中作於20世紀80年代的《遺忘的雪》表現出一種成熟的抽象形式美感。

畫面上,白雪的景致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用「染墨法"形成的畫面效果頗為相似。幾處白雪的點染在昏暗的灰色調中若隱若現筆觸沉著,色彩含蓄白雪的邊界線在視覺感上猶如水墨與宣紙的糅合,由此突出了雪綿軟靈秀的質地,零落的枝丫顯得白雪更加沉靜、明亮。吳冠中對主體形象的提煉總會讓令人拍手叫絕,其筆法也在看似平淡之間傳達出不可言說的魅力。

二,留白與構圖

西方傳統油畫凡有物必會有景,一般都將圖幅整體的空間以色彩覆之不留空白,少有留底的現象。中國畫在此方面與西方繪畫有著明顯差別,這也是基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追求發展而來。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的審美特徵之一。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畫面中留出一定不加任何底色和修飾的空白,「計白當黑"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理論潘天壽說「我落墨處黑,我著眼處卻在白"。既要重視畫面「黑"的部分,又要平衡「白"的部分。可以是黑包白、白包黑、上白下黑、上黑下白、黑白穿插、黑白造勢等。留白處要精心安排,留白的大小和位置,也往往能反映出畫家當時的心境。筆斷而意連,留白並不是虛無的蒼白。中國畫的留白要空靈透氣,不滯不悶。在空白的強烈襯託下,主體物能給人更加醒目的感覺。比起油彩滿覆的畫面,留白能使主體物更加突出。

留白有大小、形狀之分:橢圓形、三角形、矩形、菱形、不規則形,大空白、小空白。留白的內容不是既定的,它隨直觀感受的變化而變化,亦山、亦河、亦樹、亦石、亦云,也可以是看不到的物象。這種感受在油畫中是體會不到的。留白看似簡單,實則難矣,它也是中國古代道家學說樸素唯物主義的具體體現「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留白正是此時無「物"勝有「物"。#文化#

「相當於國畫中的、空白',油畫中也必須有'視而不見,的部分。這些部分既為意境服務,又能給觀眾以美的感受。"吳冠中的油畫《又見風箏》中,斑駁的老樹醒目地突出於畫面前景中,老樹之後,幾隻風箏在空寂的背景中悠然地飄蕩著。留白的內容也許是無際的天空、雲霧繚繞的山脈、層層疊進的樹林,或者,只是吳冠中淡淡的思緒。大面積的空白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比之用固定的顏色直接表達,留白的畫面更為含蓄內斂留白屬於構圖的一部分,這同西方繪畫中畫面虛實關係的處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為畫面營造出形式美感。

構圖是繪畫創作的第一步。構圖體現了中西繪畫觀察方法和體驗自然方式的差異。西方傳統油畫構圖採用焦點透視的原理,是在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力求在二維的平面中建立三維的視覺體驗,體現的是畫面的空間感、體積感和質感,追求實景再現觀者可以根據畫面所繪物找到自然中的實景。畫家描繪自然強調以自我為中心,位置、視點、視域均固定不變。而中國寫意畫所畫的是心中之景,以線分割平面形成結構。

在古代文人名士清靜放達的氛圍下,他們作畫的方式是隨心的。你很難在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自然場景,因為古代中國畫家作畫並不受視域的局限他們以多視點取景,畫面常有分段落成、山河相縱的感覺,一圖盡收多景。這樣的畫面印證了中國文人隨性曠達的特點,且更加符合畫者內心要表達的真實性和豐富性。中西方繪畫的觀察方式與表現方法存有差別,但最終目的是殊途同歸的,即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吳冠中的創作手法吸取了中國寫意畫的取景方式,即畫者不受視域局限在多角度取景,隨主觀感受的需要最終將適合的景物納入自己的畫面。他作畫時, 「大部分風景畫是通過構思,選取不同的材料組成的,作一幅畫,往往要數次搬動畫架,從幾個不同地點去寫生。 '此法具有極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全景式的構圖在西方傳統油畫中很少見。吳冠中的巨幅長卷《長江萬裡圖》便是以全景式構圖展開,並結合了焦點透視法則。圖幅被分割為幾大屏風,待到合併時又連成一體,成為一幅完整的畫作。《長江萬裡圖》的觀察方式無疑是採取多視點分段落成的形式。

這貌似全景俯瞰的畫面中有著不同地域的景色,是從各地寫生得來的素材最終匯集於心中形成的。有雪域的青松、層層的梯田,有高聳的山河、壯闊的雲海、萬樹盛開的花海,還有橫架兩岸的大橋和鱗次櫛比的村落。各段分層,祖國的大好山河皆被融合集中於同一畫境,其間又結合了油畫的透視法,畫面物象有近實遠虛、近大遠小之分這些無不體現著吳冠中對中西繪畫交融的深刻探索和真切體會。他的油畫作品中穿插著中國繪畫思想的影子,這在構圖上也豐富了油畫的表現形式。有評論者說《長江萬裡圖》完成了中國藝術家探索了一百年的中西融合,這也是吳冠中藝術生涯裡不可磨滅的一座豐碑意境之美。

昊冠中曾提出這樣的疑問:「油畫的色感和濃鬱與國畫的流暢和風韻,彼此可以補充嗎?"其實這疑問在他的作品中已有答案。他的《童年》以淡淡的塊面繪出兩側的灰瓦白牆和大片空淨的水面。銀灰色的調子淡雅而高遠。筆觸單純,畫面靜而簡單,仿佛聽得見水流緩緩淌過的聲音。圖幅上方若隱若現的一對燕子會令人聯想到它們在天空中悠揚掠過的身影,拱橋曲水讓人不禁猜想是否曾有人泛舟於此吳冠中兒時嬉戲玩耍的歡愉和天真無邪的笑聲就在這樣安謐的環境中流淌著。

《童年》寄託了畫家的情感,強調的是個人對物象的主觀感受。他的《印度婦女》以寥寥數筆便將婦女的體態衣著表現出來。婦女們的面部不加任何技法的修飾,皆以一筆擺出,意到而筆不到,留給觀者大量的空間去想像她們的面貌:或許是面容嬌羞的女子,又或是豐腴富態的婦人。畫面油彩用筆簡練,巧妙地表現出輕紗和裙帶的輕薄質地,其輪廓亦隨裙帶顯露出來。這些女性或體胖或消瘦,從輕紗的走勢中也可以看出她們各自的不同姿態,畫面充滿了寫意的美感、 他的另一幅名作《魯迅故鄉》,以黑白灰三大主色調描繪了錯落有致、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具有典型的中國意境。

四、結語

吳冠中在大膽吸收中國畫特有神韻的同時又保留了西方油畫的質感,真正做到了繪畫無國界,創造了新的審美。他的油畫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油畫,既借鑑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又將這些精華運用到油畫當中,使油畫給人一種新鮮的、獨特的感受。無論如何,吳冠中對油畫表現技法的探索與實踐,始終建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中國繪畫藝術精髓之上。

對於中國油畫的發展而言,這不僅具有創新的意義,更帶給後來者諸多啟示。怎樣繼承和發展吳冠中先生的創新精神,深入發掘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繪畫的異同點,是當今藝術變革時代廣大藝術勞動者的重要課題和挑戰。吳冠中極富表現力的繪畫形式,也對時下藝術工作者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參考文獻:

[ 1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 2 ]吳冠扎畫眼[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 0

[ 3 ]蔣躍.繪畫形式語言[Ml.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 4 ]吳冠扎生命的風景[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

[ 5 ]吳冠中.我負丹青一一一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作者:白潔,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北方少數民族美術。

相關焦點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1918年5月,徐悲鴻在北大畫法研究會講演《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開門見山地說道:「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徐悲鴻從人體比例、面目特徵及姿態和表情方向來全面衡量中國人物畫的優劣,自然得出了「中國畫落後」的結論。他認為:「最美之品為花鳥,山水次之,人物最卑。」顯然,徐悲鴻是針對傳統中國人物畫缺乏解剖學和正常比例知識的角度來談的。
  • 吳冠中的油畫原來這麼美!
    吳冠中的油畫原來這麼美!長期以來,吳冠中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時時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的神韻和西方現代表現手法的視覺衝擊力。用油畫來表現中國傳統的東方意蘊,這種獨特的繪畫思想和影響力,不僅突出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還拓展了中國油畫的表現空間。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冊頁《白描荷花》,春荷與夏荷時同樣追求著松、淡、精、勻的線條品質,但在殘荷的描繪上卻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一方面,他借鑑了陳子奮以金石入白描的語言特色,追求線條的蒼茫與遒勁,而且有意識地輔之點點淡墨;另一方面,他像鄭乃珖那樣以單純的色彩進行復勾,進一步豐富了白描技法的表現範疇。從這兩件冊頁來看,他的白描花卉往往「於細微處見精妙」,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別樣的一番情趣。
  • 通過美術鑑賞課,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提升讀圖能力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將美術學科獨有的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與其他學科共有的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相融合,集中體現了育人價值。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個部分。2 提升讀圖能力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2.1 立足學校和美術教學實際,強化美術師資隊伍建設小學學校應重視和加強美術師資力量建設。
  • 美術研究丨談談如何使中國畫現代化,從而提高其表現新事物的能力
    摘要:當代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在全球化和當代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下,正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在學習國畫的同時,吸收現代設計的意識與方法,將構成訓練納入國畫課中,這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學生捕捉表達形式感的能力。進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構圖能力。豐富藝術語言,更有利於學生吸收姊妹藝術的養分.促進中國畫的現代化。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這種以形蓋 筆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書法危機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在用色上,直接使用油畫顏料調色的方法平塗畫布上。這幅作品主要的探索是在背景和絲瓜的表現上,背景採取的是類似傳統繪畫那樣多次暈染的方法,使用的仍是平時的松節油,但是增加松節油在調製顏料時佔的比重,一遍遍往上暈染,可以透出畫布的紋理,使背景富有透氣感。絲瓜的塑造採用豬鬃毛的小號平頭筆,因為鬃毛的毛質硬,可以在畫面留下筆觸肌理。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新面貌,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社會變遷的深意
    正值「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在山東濟南舉辦,近日,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誌社主編尚輝,在山東美術館學術報告廳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專題講座,論述「中國畫的當代之維——13屆全國美展推動的藝術變革」。講座伊始,尚輝拋出了「什麼是繪畫的當代性問題」。他認為,當代性便是藝術針對每個歷史階段社會不同變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而呈現的時代風貌。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正是有了手工製版和在印刷中產生的藝術效果,使得版畫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是吸引近代中外許多畫家爭相嘗試、把玩喜好的輔助畫種,並且版畫的高度概括、提煉的語言特徵也是其他畫種可借鑑應用、可探索試驗的繪畫媒體。衝著版畫獨有的藝術特性和對版畫藝術的熱愛,近年來在合肥市有一批從事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中青年畫家將版畫創作當成新的繪畫實踐,去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
  • 第八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研修班作品展】 形象寫實與表現研修班
    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 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中國油畫院寫實與表現研修班學習2015年參加第四屆挖掘與發現中國油畫新人展 獲學術獎 霍建宇男 漢族 1978生於山西省大同市2013年中國油畫院進修班學習2014年進修於中國油畫院具象寫實與表現研修班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眾所周知,南北朝時期著名美術理論家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是至今品評中國畫的重要標準。在「氣韻生動」之後列為第二位的就是「骨法用筆」。骨法用筆就是指用筆的書寫性,元代文人畫的成熟,其標誌之一就是強調用筆的書寫性。於志學十分重視研究書法藝術。
  • 老孫和老方的中國畫寫生
    孫黎和方聲濤兩位老兄,都是我省著名的油畫好手,早年在現代美術教育模式下,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功夫,對於描寫對象的忠實度,把握非常準確,然而他們又同時精於用筆墨寫生,以毛筆和國畫工具寫生,對於很多油畫出身的畫家而言,不但要求造型準,還要講究的是畫出來有「味道」,即符合中國畫的趣味。
  • 第四屆山東省青年美術作品展複評評審工作結束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美協在山東省文聯的具體部署下,始終致力於推動省委宣傳部「山東藝術培青計劃」的實施,圍繞推新人、推新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不斷加大對青年美術人才的培養力度,積極引導青年美術家創作出更多體現民族精神、貼近時代要求的精品力作。
  • 近代名家經典油畫40幅欣賞
    ,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正如學生吳冠中曾對老師的風景創作提出了他的觀感:「林風眠的畫是抒情詩,蘊藏著深遠的意境,正因畫中有詩,就不需額外題詩」。,1962年畢業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羅工柳工作室,留校任教。
  • 寫實性經典油畫賞析,學會通過畫面細節來欣賞畫家表達的內心世界
    這種具有叛逆性的繪畫,在當時引起了官方的反對,但發展到後來成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因此《日出印象》可被納入經典油畫作品的範疇。
  • 美術報導│畫家何慶林,陳智安,方勇,湯士瀾,徐鋼作品賞析
    眼下,在「中國畫」的「多元」格局裡,對中國藝術自身傳統內的研究,依然顯得游離而單薄,因此我認為,當今學院的中國畫教學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專業教學,研究和傳播一種準確的中國畫學理概念、語言方式和品評標準,這是一種不可推卻的文化責任。這五位年輕畫家,都有著學院中國畫教育的背景,他們中間有的現在已是學院的專業教師,有的還在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白蛇傳》 67.5 70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6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關良 《遊龍戲鳳》 99.9 80cm 紙本設色 1944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戲曲藝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鮮明的程式性,這不僅包括了由於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因素不斷滲入
  • 任建輝:吳冠中麾下的傑出"叛徒"
    任建輝1956年出生於中國成都,1982年畢業於中國中央工藝美院(現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大學期間,他是吳冠中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畢業時老師以畫相贈。   大學畢業後,任建輝加入北京出版界工作。短短幾年的時間,任建輝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鍾蜀珩:熊秉明曾說他最喜歡吳冠中在李村的作品
    前兩天與中央美術學院戴士和教授通了電話,他對口試卻印象深刻。他說口試房間的牆面上掛了許多畫家作品的圖片,和明信片大小差不多,看不到作者的名字。其中,國外比較現代的作品較多,傳統經典的也有,中國的也有,但不多。考題要求考生說出你喜歡那些作品,不喜歡那些作品。如果能說出畫家名字及喜歡不喜歡的理由最好,說不出來也沒關係。時隔四十年,戴士和教授至今覺得這個口試方法非常好,很有意思,他一直記憶猶新。
  • 美術成長之路|在靜物油畫中學習裝飾性色彩語言
    油畫靜物是以油畫的形式表現靜止的繪畫對象,一般指水果,花草,器皿等物品。油畫靜物的產生與發展,幾乎伴隨著油畫產生發展的全部歷史。油畫靜物的繪畫內容使其具有先天的裝飾性特徵,油畫靜物中的裝飾性色彩從某種程度上說與內容具有契合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