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文,1968年生,福建漳浦人。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育部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長期擔任全國美術展組委會委員、評委,福建省美術大展評委會主任、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總評委等職。
王來文:閩風意味,獨領風騷
尚輝
《美術》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博導
王來文是當代福建畫壇一位十分優秀的傳統型中國畫家,在他的花鳥畫中充分體現著從晚清、民國到現當代以來福建地域繪畫的傳統文脈。例如擅長以鐵筆勾皴物象的陳子奮,王來文承繼了「陳子奮式」帶有閩風意味的花鳥畫氣象。雖然白描的繪畫技法自古有之,但是從陳子奮和王來文的白描作品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他們並不是單純地以筆墨來勾勒花鳥物象的外在形貌,而是將外在結構與內在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繪畫#
事實上,王來文的白描花鳥畫已經不再限囿於均衡式的用力方法,而是在有意識地強調以渴筆進行勾畫和表現,並且在渴筆中形成了一種虛實的豐富變化。儘管在表象上看似是線條勾勒,但當把筆墨放大之後,便可以看到這些花鳥物象是從傳統繪畫的山石皴法中巧妙地轉換而來。所以說,王來文的白描花鳥畫作品實際也是一幅幅焦墨渴筆的山水畫創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花鳥畫。也就是說,王來文是把荷花、水仙、杜鵑以及蘭草等花卉轉變成為一種物態結構。而他所要探索和挑戰的中國畫難點,就在於白描技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是否能夠尋求嶄新的發展,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已經在陳子奮「鐵線勾」的基礎上取得了個性化的突破成果。
當然,王來文的花鳥畫作品中還融入了稍許的水墨點擢,用來襯託白描繪畫的單一性,由此建構出了另外一種層次和內涵,而且他的繪畫題材主要聚焦於松、竹、梅、蘭以及荷花、水仙、蘭花等常見的傳統物象。因此,王來文顯然不是依靠題材的擴大來突破傳統花鳥畫的審美意境,而是始終在傳統花鳥畫的題材範圍內進行筆法與墨法的探索與延展,同時很少在畫面中融入色彩表現,堅持在水墨的本體語言中強調韻味與格趣的變化以及水墨繪畫所獨具的精神涵義。
此外,從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展進程來講,王來文也佔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在福建地域深厚的傳統文人畫基礎上堅守著承傳。眾所周知,自20世紀以來的花鳥畫壇中,從福建之地湧現出來的著名白描畫家有陳子奮、鄭乃珖,再就是當代花鳥畫家王來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從福建地域走出來的花鳥畫家均攜帶著一種以水仙花和荷塘月色為象徵的獨特味道,充分顯現著來自於閩地風物和人文關懷的藝術特徵。因此,王來文以古法用筆和白描技法的完美結合,不僅體現了他特有的風骨與品格,而且在當代過度強調「色墨融合」的審美潮流之下,王來文的白描花鳥畫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讓當代美術界看到了一種純粹的筆墨精神。
走向單純
——品讀王來文白描花卉冊頁
王平
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報》社長、總編輯
作為當代寫意花鳥畫家群體中的「少壯派」,1968年生人的王來文不僅在繪畫創作上饒有個人面貌,而且還是一位長期服務於福建美術界的美術管理者,曾任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現為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美協主席。作為美術管理者,王來文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精明幹練的氣質;作為花鳥畫家,王來文更以其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花鳥畫博得眾多老先生的讚賞。不僅如此,王來文還長期致力於花卉白描藝術研究,我曾看到他的《白描水仙》《白描荷花》冊頁,文質彬彬,形真意遠,流露出心平氣和、怡然自得的書卷氣,讓人印象深刻。
縱觀中國繪畫史,白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它是早期繪畫中的粉本,如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就是這樣的作品,北宋時期的畫家李公麟將其作為一個畫科獨立出來,之後便多有畫家如陳洪綬、丁雲鵬、吳彬等傾心於白描創作,尤其是在明代版畫藝術的推動之下,許多畫家在創作中將白描技法與版畫雕刻結合起來,形成了別開生面的語言形式。白描往往適合一些帶有敘事性表現的畫面,新時期以來的一些歷史題材主題性美術創作,也時常出現白描作品,可見白描如今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獨立品種是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的。
另外在連環畫創作中,白描也是畫家經常選用的藝術語言。在福建畫壇,古有黃慎、官周、曾鯨、吳彬等白描大家,近有陳子奮、鄭乃珖等名家好手。陳、鄭兩位俱是當代白描大家,其中陳子奮是將金石引入白描,而鄭乃珖則是強調勾勒法寫生。近水樓臺先得月,陳、鄭兩位白描藝術成就無疑讓王來文有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機緣,觀賞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我們能清晰地認識到他受到兩位前輩的畫風影響。
作為一位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繪畫成就的藝術家,王來文能夠反身關注白描的探索與研究,尤其值得關注。他的白描花卉較之於他以前的寫意花鳥畫,其特點是創作態度嚴謹,作品洗盡鉛華,走向單純,同時也呈現了他對生活的關注。他以白描的方式去寫生,白描寫生往往需要畫家更加細緻和敏銳地觀察生活,才能精準地把握住表現對象的生動特徵。我們知道,寫意花鳥畫強調抓住主體形象,次要部分往往通過潑墨等方式簡括地一帶而過,但是白描則需要畫家把描繪對象提煉成點、線、面,並形成一種帶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樣式來表現客觀對象。也就是說,白描對於畫家的藝術態度、繪畫精神以及技法功底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來文的白描花卉強調造型能力和白描功底的錘鍊,更重要的是,王來文在他的白描花卉作品中融入了現代性的線描意識,強調了「積點成線」的審美視覺,呈現著與眾不同的藝術面貌,同時,其筆下的水仙與荷花又各有情韻。冊頁《白描水仙》,呈現的線條特點既不同於傳統繪畫中流利勁爽的線條勾勒,也區別於書法用筆中的勁挺筆法,而是將松、淡、精、勻的線條與其不緊不慢的創作心態融為一體,畫面內斂而含蓄,於單純中顯現著豐富的內涵,並且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氛圍。
冊頁《白描荷花》,春荷與夏荷時同樣追求著松、淡、精、勻的線條品質,但在殘荷的描繪上卻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一方面,他借鑑了陳子奮以金石入白描的語言特色,追求線條的蒼茫與遒勁,而且有意識地輔之點點淡墨;另一方面,他像鄭乃珖那樣以單純的色彩進行復勾,進一步豐富了白描技法的表現範疇。從這兩件冊頁來看,他的白描花卉往往「於細微處見精妙」,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別樣的一番情趣。同時,他的白描花卉既有著一貫的個性語言特徵,又有著不同階段的具體追求,彰顯了他對白描個性化的認識與理解。除了對線條語言的探究之外,王來文也仔細地推敲和琢磨構圖形式,力求每一幅作品都建構著獨立而完整的趣味和形態。可以說,王來文藉助白描對自然萬象和生活情境進行深入體會與感悟,其作品展現了韻味雋永的獨特情調和個性品格。
或許,研習白描花卉對王來文的寫意花鳥畫創新與發展能起到支撐和推動的作用,他這些「扎進去」的功課最終可能會在他未來的藝術創作中迸發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王來文作為已經聲名遠揚的藝術家,能夠躬身鑽研基礎性的學術課題,絕非是簡單或偶然的興趣使然,而是基於自身藝術發展的期許與規劃,充分體現了他對於藝術的真誠、熱愛以及追求久遠之計的執著。
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自古以來,筆墨、線條與章法既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國畫學的本體與靈魂,而從筆質和墨線的角度去認識理解中國畫,更是一個橫亙於當下藝術家和理論家面前的重要課題。在這個課題解讀之中,又包含著形神之變、色墨關係、章法結構、空間變幻以及畫家心性等多個層面的子課題,由筆質和墨線的自身品質又獨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評判標準,從而匯聚成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白描畫法的獨特審美體系和語言路向。花鳥畫家、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來文,正是這樣一位由寫意花鳥畫筆墨探索走向白描繪畫本體深研的畫壇名家。
自明清已降的福建美術發展歷程中,已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白描藝術傳統文脈,以上官周、陳子奮等為代表的幾代閩派畫壇大家,在線條表現與白描藝術理法層面卓有成就,也形成了一道風格獨特的畫史景觀。王來文出生於福建漳浦,福建的地域性格和文化氣質對其創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也由此進一步總結出「閩人尚『線』」的藝術規律和地域畫風特質。福建漳浦歷來以剪紙和書法聞名於世,而王來文自幼受到鄉土文化的浸染,直至進入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深造。
在這個過程中,王來文以人物畫入手練就了以形寫神的造型能力,繼而又進入到寫意花鳥畫領域進行深入探究。他在明代寫意花鳥畫的輝煌成就中,悟得了蒼勁圓潤、清逸俊秀的藝術風格,深受青藤、白陽、石濤、八大的理念影響,從而在寫意花鳥畫的筆墨形神之中強化了對於物質與精神的「物我」關係的思考表達,並且以鞭炮花、海棠花、紫藤、海棠、幽蘭、菖蒲等故鄉風物中十分熟悉的野逸花草作為創作母題,由此開啟了他對於白描繪畫體系的縱深研究與執著探索。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自成體系的傳統畫法,白描常常被作為筆墨線條的訓練手段,出現在學院的基礎教學和畫家的日常研習過程中。而在現當代美術創作中,白描逐漸在純化的線條表現中建構起了較為系統的語言範式和相對獨特的審美價值體系,像素描一樣成為一種成熟而獨立的藝術形態。此外,白描花鳥畫在閩地藝術傳統中也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面貌,從明代畫家吳彬到清代畫家上官周、黃慎,再到近現代畫家陳子奮、鄭乃珖,諸多閩籍畫家均長於線條和形神關係的把握。而王來文正是在汲取地域傳統的基礎上,輔以色墨交融、寫意與工筆交融的特殊畫法,形成了更為深入、自由和純粹的創作探索。在我看來,王來文對於筆墨線條與白描藝術的創研主要顯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王來文的筆線勾勒及其媒介手法不同於較為刻板的傳統線描畫法。他以生宣和兼毫取代了常用的熟宣和硬毫,特別是中鋒行筆的方式使得線條更加松靈、透氣和散逸,從而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一種工中求逸、剛柔相濟的節奏韻律。此外,王來文還將傳統人物畫中經常使用的戰筆畫法融入到白描花鳥的筆質之中,不僅形成了「筆斷意不斷」的審美體驗,而且結合了書法篆刻中頗具金石味道的「破」與「力」,這也是他對於白描藝術的獨特貢獻。
其二,王來文的白描在構圖上顯現出鮮明的特徵,一方面是以留白的方式強調物象之間的形式張力,另一方面引入詩詞題跋與物象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借鑑了傳統寫意花鳥畫的語言樣式,與此同時,其畫面也由點與線、面的關係轉化為線與線的關係。因此,王來文筆下的水仙、荷花都散發出一種詩意的韻致,從而將白描這種以往既相對寫實、又近乎板刻的基礎訓練方式,「升格」為一種獨樹一幟的藝術形態和畫法體系。
其三,王來文的白描物象既得寫真之趣味,又有意筆的簡括和工寫結合的造境意識。例如在表現荷葉的卷舒與綻放意態以及水仙的挺立與散落形致時,都凝聚著畫家對於形式感的比照綜合,在看似寫真、寫實的造型中滲入了主觀的變形與加工,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筆法物態和造型風格。而且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取自於南國的自然物象,都在王來文的筆下幻化成為清新靈動的畫面意象。
其四,近看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無論是單線勾勒還是雙勾線條,都非常講究濃、淡、幹、溼、急、緩等筆質因素的變化,在同一畫面或相近作品中幾乎找不到雷同的用筆方式,也就是在不斷的對比呈現中尋求著動態的平衡。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來文的白描繪畫也脫開了作為工筆花鳥畫稿的過程性形態,如在渴筆、宿墨等相對寫意化的筆質之中,不僅流露出筆性的味道與品質,而且兼具了表現花卉物態空間的準確性和結構性,使線條具有了造型、寫意和抒情的三重功能,賦予白描線條以一種更為豐富和完滿的風格樣式。
正是在這一角度上,王來文的白描花卉創作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了生命的力度和活的靈魂,並通過對於線性筆墨的進一步提點與強化,特別是以淡墨暈染的方式突出了筆線的主體性結構,使得王來文的藝術創作既沒有遊弋出白描畫法的本體界限風格,也拓展和發揚了線性繪畫的靈動與感性。尤其是在強調視覺張力的當代藝術語境以及注重媒介性、製作性的創作時風之下,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正如一縷清風,寄託著「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哲思,這也正是王來文的白描藝術創作與研究,對當代美術創作和未來發展的建構性價值與學術性意義。
藝術家作品
王來文 荷香伴墨香 中國畫 33cm×25cm 2018年
王來文 搖曳風姿 中國畫33cm×25cm2018年
王來文 一念心清淨 中國畫33cm×25cm2018年
王來文 花容又伴香 中國畫33cm×25cm2018年
王來文 秋月春風 中國畫33cm×25cm2018年
王來文 洗淨鉛華 中國畫33cm×25cm2018年
王來文 花容婀娜玉生春 中國畫 32cm×25cm 2020年
王來文 清香 中國畫 32cm×25cm 2020年
王來文 清香滿人間 中國畫 32cm×25cm 2020年
王來文 世外之物一身清 中國畫32cm×25cm2020年
王來文 水仙水仙,得水能仙 中國畫32cm×25cm2020年
王來文 天生清香 中國畫32cm×25cm2020年
王來文 仙姬搖曳知春到 中國畫32cm×25cm2020年
王來文 只憑一勺水,便可香滿堂 中國畫32cm×25cm2020年
中國傳統繪畫,雖有信筆出之、這正足千錘百鍊之後高度的藝術概括
美術研究|劉繼潮著《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理論本體詮釋》集評
畫家要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詩情畫意和筆墨質量運用在藝術創作之中
為書之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美術研究|郭石夫:意之大者,蒼潤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