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誠,教授。1964 年1月生於遼寧盤錦,1988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以各專業學科全部優秀的成績被破格留校任教。曾任日本東京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日本太平洋水墨畫會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現代美術研究院院長,國家級大展評委。現任文化部藝術中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聖融美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美術導師。五年間為美術界培養了213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多次獲獎,並有多件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近年來,在眾多力求創新的畫家中,張津誠以其極具個性語言的現代彩墨畫作品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張津誠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專業訓練。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在教學過程中畫了大量的素描。這些寫實基本功訓練為其日後繪畫作品主題的闡釋及其藝術語言的表達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在對傳統筆墨研究中認識到:中國畫素以水墨見長,講究墨分五色,但色彩使用較少。於是,他開始嘗試另闢蹊徑,將西畫色彩的表現方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將色、墨有機融合,使作品呈現出色彩斑斕、變化豐富、激情充盈的視覺效果。歷經多年艱辛的跋涉和探求,張津誠創作出了一大批學術性極強的現代彩墨畫作品,探索出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繪畫語言。
與傳統的文人畫不同,張津誠的現代彩墨畫作品多以中國古典繪畫的傳統色彩入手,同時汲取西方現代美術色彩觀念,力圖在創作中把色彩用到極致。其作品強調畫面結構變化,注重虛實效果,強化畫面的藝術衝擊力,以抽象的現代感追求一種自由的表達。
張津誠擅長將傳統戲曲中的人物作為其作品表現的主要對象。他用彩墨繪畫形式對戲曲中的一些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描繪和表現,希望引起大家對傳統戲曲藝術的重溫與再次解讀。如他的彩墨代表作《國粹圖》與《英氣圖》,尺幅巨大,視覺衝擊力極強。作者通過墨、彩、水的相互暈染、滲透製造出一種強烈的流動效果,從而使作品達到既豐富又統一的藝術效果。
國粹圖
英氣圖
縱觀張津誠的現代彩墨畫藝術,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深厚傳統功力的累積。張津誠善以傳統的「高遠」和「深遠」經營畫面,還多方吸納、解構前人的藝術語言,在創作上既尊古訓亦重創新,從而在當代繪畫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筆墨圖式。
二、重視對繪畫形式美的探討和色彩的高度融合。張津誠在創作中對形式美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對繪畫作品的平面、色彩、立體構成做了深刻細緻的研究。其現代彩墨畫作品融西畫的「寫實」與中國畫的「寫意」於一體,給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體驗和新的視覺享受。如其作品《混沌初開》,畫面通過大筆觸、大色塊相互碰撞、擠壓,產生出誇張變形的效果,具有濃鬱的裝飾性,使畫面呈現出濃烈厚實的質感。而作品《躍》,構圖開闊、色彩飽和,借方構圖和大塊面使畫面獲得了十足的動感和凝重的效果。
賢居自有趣
清居圖
三、勇於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張津誠長期致力於對中國畫傳統語言框架的突破與拓展,同時吸納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使作品更大程度、更有意識地迎接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探索出一條凸現張力和動感的現代墨彩表現之路,將被傳統文人畫所捨棄的明麗絢爛的色彩極大地發揮。他的作品畫面清新富麗、豔而不俗,富有朝氣和生命意識,展現出當代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時代氣象,呈現出活力勃發、張揚個性、積極進取的當代文化價值取向。在這些作品中,所有的繪畫元素都被他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烙印——自信、熱情、豪放。這種健康、積極的藝術情調,正是當代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時代精神所應有的體現。
張津誠的現代彩墨畫作品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說「傳統」,是因為他的繪畫傳承有度,而且有很強的筆墨意識;說「現代」,是因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時代氣息,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傳達給人的是一種「大美觀」,所體現的是盛世和諧的時代氣息。他的現代彩墨畫不僅僅沉浸於對物象外形、色彩、光感等表象的真實再現,而是將物象作為暢情達性的載體,表達自身對自然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認知和感受。張津誠不僅重視以自由的「書寫」來抒發胸臆,而且注重用「和諧」的心境來渲染情感。
群英圖
尋梅拾趣圖
近年來,張津誠在繪畫藝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從未滿足過,仍在不斷叩問筆墨造型的多種變化和潛在可能性。他是一位純粹而虔誠的畫家,用自我和本真反映這個世界,用執著與毅力面對藝術。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現代彩墨繪畫藝術之路會越走越遠,並邁向更高的新境界。(附圖為張津誠作品)作者:崔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