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2021-01-15 美術研究

版畫不同於其他繪畫藝術,通常繪畫是用筆和其他畫具在紙面或平面板材上將顏料以勾、畫、點、塗直接表達畫家的情感和意圖,而版畫是以畫稿、製版、印刷三個階段才能完成的「間接藝術」,這三階段是相互關聯又獨立操作的。正是有了手工製版和在印刷中產生的藝術效果,使得版畫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是吸引近代中外許多畫家爭相嘗試、把玩喜好的輔助畫種,並且版畫的高度概括、提煉的語言特徵也是其他畫種可借鑑應用、可探索試驗的繪畫媒體。

衝著版畫獨有的藝術特性和對版畫藝術的熱愛,近年來在合肥市有一批從事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中青年畫家將版畫創作當成新的繪畫實踐,去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他們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進行版畫的交流、研討、創作。面對版畫的製作、印刷的工藝過程,大家從新鮮好奇到沉迷鑽研;經常是廢寢忘食,個個是「玩」意甚濃。在工作室印製一幅作品需要幾個人一起幫著搞,高峰時一天能印七八張版。

美術創作中心幾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到處是晾掛的版畫半成品,桌球臺上堆滿了成桶的印刷油墨、印製工具、木刻刀、煤油等,滿地的棉紗、擦紙……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刷車間。為了集中學習,他們一個時期會猛「玩」一個版種,絲網版、銅版、木版、藏書票都「玩」過,搞版畫是個髒活累活,可大夥「玩」得很快活,很盡興,到吃飯時大家輪流坐莊,大塊肉大杯酒,飯後狂談,其樂融融。就是這樣,一「玩」就是五年,人數從2002年最初的四個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在當下的中國版畫界此現象可能是個例外。

如今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圈內已小有名氣,其成員們已取得了可喜的創作成績,有十餘幅作品入選了「第十六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十七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八屆全國版畫展」,並獲一個銀獎,一個優秀獎。

這個群體的成員很注重學習交流,大家有一個共識:淡化畫種界限,探索繪畫語言的補充。他們認為人類文明進行到21世紀,信息爆炸和科技圖像過度繁殖逼迫繪畫遠離社會文化的中心地位,傳統繪畫如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在原已高度完善的程式中發展空間已達極限,作為當代人的當代畫家在以傳統繪畫語言去傳達現代精神和意識時已明顯感到創作手段的陳舊無力。就架上繪畫這個範圍而言,繪畫語言的拓展是當代畫家生存的需要。在畫家重新理解繪畫的概念、改變創作觀念的前提下,對繪畫語言的認識顯得更為現實和迫切,以創作意圖為目的帶動繪畫語言的極限創新,是畫家探索和掌握繪畫語言的意義所在。

他們認為最大限度地拓展繪畫語言的表現力,首先應對傳統畫種的界限作個歷史的對照,在信息傳遞有限的年代裡,東西方文化交流受到限制,代表西方美術畫種的油畫和代表東方美術畫種的中國水墨畫在語言特徵上有明顯的差異。

經過幾百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互補,這種繪畫語言的差異在情境、構圖、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從根本上有了極大的融合,傳統畫種的語言局限得到很大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講,畫種的語言只是個工藝手段和技術的問題,嚴格地區分畫種的界限對繪畫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如今東西方的文化特徵,各民族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習慣,以及傳統繪畫所表現出的語境內容是可以在各種繪畫語言中得到體現和延伸的。

他們認為現代的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整體的,全方位的,而且必將是超越性的,中國的現代繪畫與世界藝術主流的匯合是歷史的必然。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多樣性,需求人群的多類型、多層次,以及現代繪畫材料的規模研製開發,使當代畫家有了更廣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途徑,如今苛求畫種的界限已失去了學術的積極意義。

這個版畫群體的成員中專業版畫家只有兩三人,但大家對發展版畫事業的責任心讓業內人士所感動;2005年在群體成員努力下成立了「合肥市藏書票研究會」,並積極組織藏書票創作;幾年來群體成員一直積極參加安徽美協版畫藝委會組織的「版畫進百姓家」活動;

2006年春節前,群體成員在合肥工業大學組織舉辦了「合肥·國際藏書票邀請展」,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各省藏書票畫家作品300餘幅參展,展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展後在中國科技大學、淮南市、銅陵市巡展,尤其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展出期間,邀請了中國藏書票研究會秘書長陳雅丹女士在學校報告大廳以自身經歷講授中國藏書票的發展和現狀,引起與會師生的熱烈反響。同年還舉辦了「合肥新春版畫作品展」;2007年他們在合肥市文聯的支持下,組織「新徽派版畫進社區」行動,春節前在四個居民社區進行「合肥市優秀版畫作品巡迴展」,在提升居民藝術鑑賞水平、構建和諧社區文化的同時,對普及版畫藝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版畫群體成員中在中國畫、工筆重彩畫、油畫、水彩畫創作中多有成就,在藝術修養、繪畫技巧和創作經驗上為進行版畫創作的高起步奠定了基礎。在專業版畫家指導下,「票友」重要的是分析版畫語言特徵,結合中國畫筆法掌握版畫工具的筆意,其所謂「以刀代筆」。在解決繪畫語言的轉換問題後即可「一通百通」,接下來的就是熟悉版畫語言,熟練掌握「刀筆」的技巧。幾年下來「票友」從絲網版畫入手,再是銅版畫、藏書票,再是黑白木刻,套色版畫。

為了參加安徽美協「黃山魂」主題版畫創作活動,群體成員準備了近兩年,2007年夏初在合肥文聯美術創作中心,群體成員開始了連續5個月的集中創作,剛開始先完成了7幅絲網版畫,然後就全部轉入絕版套色木刻版畫的創作,對絕版技法的掌握大夥興致極高,在參與兩幅高達近兩米的超大絕版套色木刻版畫創作後,十幾位畫家又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絕版套色木刻《徽州》組畫16幅。

這批散發著油墨清香的作品蘊含了傳統中國畫的因素;優雅秀美的勾勒,乾濕水墨的韻味;層層米點布滿山麓,虛實皴筆橫掃溝壑;疏密空間不見焦點造化,筆存意先以達神形兼備;取古壁畫渾厚之色,塗鐵血般濃重之彩;青綠潑灑、淺絳輕敷,盡在黑白峰巒之間。也許在版畫圈內這仍是中國之畫,但在中國畫圈內這已是讓人嚮往的中國版畫了;這批中國之版畫也露出新一代合肥群體版畫的端倪,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其實在群體成員的眼中,這只是一次創作實踐,因為計劃中滿意的版畫創作還在心中醞釀,他們知道輝煌會在明天。

群體成員還經常在一起討論版畫創作的現狀和藝術風格諸問題。中國畫畫家在合肥美術隊伍中居多,合肥版畫的發展當然也離不開中國畫元素;對安徽古木刻版畫的傳統繼承和上世紀後期安徽「新徽派版畫」的承接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明代大家丁雲鵬和明末清初大家陳洪綬以中國畫入「徽刻版畫」,又以豐富的藝術學養和木刻版畫的實踐經驗使他們的繪畫別開生面而高出時輩;「新徽派版畫」的掌門人賴少其將中國畫和版畫語言互補,融匯中西藝術精華,淡化畫種的語言界限,拓展藝術的語彙資源,學為我用,以畫為學的探索精神,以及堅定的繪畫指向和鮮明的文化針對性都是後輩的學習榜樣。交流使大家對創作出有合肥特色的版畫作品有了信心。

合肥群體美術現象早已引起美術界的關注,2006年合肥工筆重彩畫作品晉京展,就使圈內知道了合肥工筆重彩畫創作研究群體的魅力,如今起步在先的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藝術創作上又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是值得慶賀的!合肥群體美術現象的形成是安徽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和市場現狀所決定的;是生活在基層的中、青年畫家為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所致;是合肥美術界為促進藝術創作,繁榮藝術市場的需要;是政府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創造和諧社會文化的需要。

相關焦點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昨天下午,蟬蛻今魅——俞啟慧版畫精粹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俞啟慧先生80件版畫精品及部分文獻,通過「緣起-魯迅」「神馳-拓彩」「更生-家園」三個版塊,建構「蟬蛻」這一主導意象,體現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文化時期不斷內修、自省、更新的生命循環,以及版畫語境中人性與物性歷久彌新的融合曆程。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教學也如創作,需要有構思,特別是需要有一個中心的構想。講什麼,做什麼,都得圍著這個構想。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實際是對教學的不負責任。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
  • 「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
    開幕儀式嘉賓合影三個多月前,在重慶美術館揭幕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一度讓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康寧都格外感慨:多年前,正是李少言老師引領自己走上了藝術道路。如今,這個展覽走出重慶了——11月24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巡展(西安站)」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2月20日。
  • 170餘件版畫作品 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觀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謝鵬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6日20時訊(記者 秦思思)今(26)日,由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與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共同主辦的《見聞、記憶與理想建構——1949年以來的川渝少數民族題材版畫展》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
  • 「古老」版畫閩北出「彩」-中新網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張麗君)12日,松溪版畫晉京展作品(福州)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一件老紅軍的棉大衣,鄉村的一角、田野裡的男孩,一個電纜盤……刀刀入畫。「欣賞版畫藝術與其他美術相較而言,有二個特點,一是刀痕美,二是印痕美,木刻版畫講究刀法。」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介紹。
  • 當銅版畫遇見傅雷 周浦鎮打造系列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自己在2009年創作的《傅雷》銅版畫捐贈給傅雷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永久收藏,進一步傳播傅雷精神。「因為特別敬重傅雷先生對藝術的追求和高尚的人品,一直想創作傅雷版畫,2009年春年後開始進行創作,4月完成銅版製作。」田夫說到。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
  • 公益大講堂 | 江門市美術館舉行「新波新浪—— 首屆江門市版畫...
    為迎接「新波新浪——首屆江門市版畫作品展」,增強我市版畫藝術力量,江門市美術館開展了「新波新浪——首屆江門市版畫作品展」系列公益課程,吸引江門五邑地區版畫愛好者及美術家共130多人次參加了本系列課程。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彼時剛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王琦,正是19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夢想」在朝夕間被「七七事變」爆發徹底打破,王琦「沒有猶豫」,轉而從上海回到出生地重慶,在抗戰大後方開始了他的抗戰美術徵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易於創作、印刷方便的優勢,版畫成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樂於採用的方式。
  • 李洋:以刀代筆刻畫萬千世界,用黑白語言創造藝術境界
    李洋,泗陽人,1986年出生,2004年學習繪畫,2011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專業。刀刻過的地方為白,留下的地方為黑,刀起刀落間,木屑飛濺。長短、粗細、深淺,它們存在同一個版面之上,彼此依存。版畫製作中,每一步都在變化中,這樣的變化讓李洋沉醉,「求學期間,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楊曉陽、系主任張林對我的版畫創作幫助很大,給了我很多鼓勵」。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1712年創作、1714年印刷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例子,利瑪竇等創作者將歐式思想方式、圖案與中國的技藝融合,實現了中國式的銅版畫表現。在利瑪竇發展這樣的融合的十年之後,姑蘇印版畫延續了這一風格。蘇州版畫模仿西方建築的一些建築物,在此次展覽有非常好的案例是遼寧博物館所收藏的《西洋劇場圖》,畫面中有階梯、有水、有橋,像是威尼斯的宮殿。
  • 有600年歷史的銅版畫技藝,連美鈔都能靠它複製得天衣無縫
    這些藝術大師們創作的銅版畫,精緻講究到讓首次觀看的人都想像不出這是如何被雕版之後印刷出來的。 這位世界三大名畫之一《夜巡》的作者,以油畫在藝術圈傲視群雄的「光影魔術師」,竟然還藏著一手蝕刻版畫的絕活。他一生創作了300多件版畫作品,無不精妙絕倫,將各種人物、風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後世藝術研究者解讀倫勃朗的版畫,才發現這些用無數線條構成的明暗分明的作品,竟然是倫勃朗變換了好幾種手法完成的。
  • 看西方版畫家筆下的乾隆,北大呈現館藏版畫十二年
    據悉,此次展出的版畫均來自曾於紐約大學、哈佛大學任教的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名譽退休教授唐納德·斯通的捐贈。唐納德·斯通2002年起受聘為北大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斯通教授不僅是英語文學研究的資深專家,更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畫家下鄉」與邊區鄉村生活相結合,成為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推進美術創作的明確而嶄新的路徑。新的深刻的生活體驗也為美術創作開拓了廣闊空間。尤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廣大美術家更自覺地走向農村、走進工農兵,更廣泛而深刻地與大眾相結合,這是五四以來從未有過的美術現象,其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不容忽視。 汲取人民形式 走向人民生活的實踐過程,也伴隨著木刻民族化的探索過程,必然導致延安木刻形式語言的變革。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03三、繪畫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的「無形之手」(一)「被」接受的歷史傳承在人類文明形成的初期階段,有一個普遍存在著的文化現象被稱之為繪畫藝術的創造力需要繪畫者有屬於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當受到「集體無意識」洪流推進並被其淹沒時,便失去了個性化的繪畫作品。因此,繪畫創作不僅僅是對繪畫技術的熟練運用,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和認知態度也需要像對待技巧運用那樣逐步加以訓練。
  • 場景人物畫:海灘、雪地、畫室-貝洛斯 美術作品欣賞
    美術作品繪製材質:風景人物蛋彩畫 – 布面蛋彩畫(坦培拉)美術作品名稱:畫室(The Studio) 美術作品作者:喬治·韋斯利·貝洛斯(George Wesley Bellows) 美術原作收藏國家:美國(United States) 原作收藏方所在城市:美國阿肯色州本頓維爾(Bentonville, Arkansas) 原作收藏方:水晶橋藝術博物館 藝術家創作時間: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