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不同於其他繪畫藝術,通常繪畫是用筆和其他畫具在紙面或平面板材上將顏料以勾、畫、點、塗直接表達畫家的情感和意圖,而版畫是以畫稿、製版、印刷三個階段才能完成的「間接藝術」,這三階段是相互關聯又獨立操作的。正是有了手工製版和在印刷中產生的藝術效果,使得版畫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是吸引近代中外許多畫家爭相嘗試、把玩喜好的輔助畫種,並且版畫的高度概括、提煉的語言特徵也是其他畫種可借鑑應用、可探索試驗的繪畫媒體。
衝著版畫獨有的藝術特性和對版畫藝術的熱愛,近年來在合肥市有一批從事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中青年畫家將版畫創作當成新的繪畫實踐,去追求更高的藝術目標。他們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進行版畫的交流、研討、創作。面對版畫的製作、印刷的工藝過程,大家從新鮮好奇到沉迷鑽研;經常是廢寢忘食,個個是「玩」意甚濃。在工作室印製一幅作品需要幾個人一起幫著搞,高峰時一天能印七八張版。
美術創作中心幾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到處是晾掛的版畫半成品,桌球臺上堆滿了成桶的印刷油墨、印製工具、木刻刀、煤油等,滿地的棉紗、擦紙……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刷車間。為了集中學習,他們一個時期會猛「玩」一個版種,絲網版、銅版、木版、藏書票都「玩」過,搞版畫是個髒活累活,可大夥「玩」得很快活,很盡興,到吃飯時大家輪流坐莊,大塊肉大杯酒,飯後狂談,其樂融融。就是這樣,一「玩」就是五年,人數從2002年最初的四個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在當下的中國版畫界此現象可能是個例外。
如今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圈內已小有名氣,其成員們已取得了可喜的創作成績,有十餘幅作品入選了「第十六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十七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八屆全國版畫展」,並獲一個銀獎,一個優秀獎。
這個群體的成員很注重學習交流,大家有一個共識:淡化畫種界限,探索繪畫語言的補充。他們認為人類文明進行到21世紀,信息爆炸和科技圖像過度繁殖逼迫繪畫遠離社會文化的中心地位,傳統繪畫如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在原已高度完善的程式中發展空間已達極限,作為當代人的當代畫家在以傳統繪畫語言去傳達現代精神和意識時已明顯感到創作手段的陳舊無力。就架上繪畫這個範圍而言,繪畫語言的拓展是當代畫家生存的需要。在畫家重新理解繪畫的概念、改變創作觀念的前提下,對繪畫語言的認識顯得更為現實和迫切,以創作意圖為目的帶動繪畫語言的極限創新,是畫家探索和掌握繪畫語言的意義所在。
他們認為最大限度地拓展繪畫語言的表現力,首先應對傳統畫種的界限作個歷史的對照,在信息傳遞有限的年代裡,東西方文化交流受到限制,代表西方美術畫種的油畫和代表東方美術畫種的中國水墨畫在語言特徵上有明顯的差異。
經過幾百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互補,這種繪畫語言的差異在情境、構圖、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從根本上有了極大的融合,傳統畫種的語言局限得到很大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講,畫種的語言只是個工藝手段和技術的問題,嚴格地區分畫種的界限對繪畫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如今東西方的文化特徵,各民族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習慣,以及傳統繪畫所表現出的語境內容是可以在各種繪畫語言中得到體現和延伸的。
他們認為現代的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整體的,全方位的,而且必將是超越性的,中國的現代繪畫與世界藝術主流的匯合是歷史的必然。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多樣性,需求人群的多類型、多層次,以及現代繪畫材料的規模研製開發,使當代畫家有了更廣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途徑,如今苛求畫種的界限已失去了學術的積極意義。
這個版畫群體的成員中專業版畫家只有兩三人,但大家對發展版畫事業的責任心讓業內人士所感動;2005年在群體成員努力下成立了「合肥市藏書票研究會」,並積極組織藏書票創作;幾年來群體成員一直積極參加安徽美協版畫藝委會組織的「版畫進百姓家」活動;
2006年春節前,群體成員在合肥工業大學組織舉辦了「合肥·國際藏書票邀請展」,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各省藏書票畫家作品300餘幅參展,展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展後在中國科技大學、淮南市、銅陵市巡展,尤其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展出期間,邀請了中國藏書票研究會秘書長陳雅丹女士在學校報告大廳以自身經歷講授中國藏書票的發展和現狀,引起與會師生的熱烈反響。同年還舉辦了「合肥新春版畫作品展」;2007年他們在合肥市文聯的支持下,組織「新徽派版畫進社區」行動,春節前在四個居民社區進行「合肥市優秀版畫作品巡迴展」,在提升居民藝術鑑賞水平、構建和諧社區文化的同時,對普及版畫藝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版畫群體成員中在中國畫、工筆重彩畫、油畫、水彩畫創作中多有成就,在藝術修養、繪畫技巧和創作經驗上為進行版畫創作的高起步奠定了基礎。在專業版畫家指導下,「票友」重要的是分析版畫語言特徵,結合中國畫筆法掌握版畫工具的筆意,其所謂「以刀代筆」。在解決繪畫語言的轉換問題後即可「一通百通」,接下來的就是熟悉版畫語言,熟練掌握「刀筆」的技巧。幾年下來「票友」從絲網版畫入手,再是銅版畫、藏書票,再是黑白木刻,套色版畫。
為了參加安徽美協「黃山魂」主題版畫創作活動,群體成員準備了近兩年,2007年夏初在合肥文聯美術創作中心,群體成員開始了連續5個月的集中創作,剛開始先完成了7幅絲網版畫,然後就全部轉入絕版套色木刻版畫的創作,對絕版技法的掌握大夥興致極高,在參與兩幅高達近兩米的超大絕版套色木刻版畫創作後,十幾位畫家又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絕版套色木刻《徽州》組畫16幅。
這批散發著油墨清香的作品蘊含了傳統中國畫的因素;優雅秀美的勾勒,乾濕水墨的韻味;層層米點布滿山麓,虛實皴筆橫掃溝壑;疏密空間不見焦點造化,筆存意先以達神形兼備;取古壁畫渾厚之色,塗鐵血般濃重之彩;青綠潑灑、淺絳輕敷,盡在黑白峰巒之間。也許在版畫圈內這仍是中國之畫,但在中國畫圈內這已是讓人嚮往的中國版畫了;這批中國之版畫也露出新一代合肥群體版畫的端倪,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其實在群體成員的眼中,這只是一次創作實踐,因為計劃中滿意的版畫創作還在心中醞釀,他們知道輝煌會在明天。
群體成員還經常在一起討論版畫創作的現狀和藝術風格諸問題。中國畫畫家在合肥美術隊伍中居多,合肥版畫的發展當然也離不開中國畫元素;對安徽古木刻版畫的傳統繼承和上世紀後期安徽「新徽派版畫」的承接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明代大家丁雲鵬和明末清初大家陳洪綬以中國畫入「徽刻版畫」,又以豐富的藝術學養和木刻版畫的實踐經驗使他們的繪畫別開生面而高出時輩;「新徽派版畫」的掌門人賴少其將中國畫和版畫語言互補,融匯中西藝術精華,淡化畫種的語言界限,拓展藝術的語彙資源,學為我用,以畫為學的探索精神,以及堅定的繪畫指向和鮮明的文化針對性都是後輩的學習榜樣。交流使大家對創作出有合肥特色的版畫作品有了信心。
合肥群體美術現象早已引起美術界的關注,2006年合肥工筆重彩畫作品晉京展,就使圈內知道了合肥工筆重彩畫創作研究群體的魅力,如今起步在先的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藝術創作上又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是值得慶賀的!合肥群體美術現象的形成是安徽特定地域、文化背景和市場現狀所決定的;是生活在基層的中、青年畫家為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所致;是合肥美術界為促進藝術創作,繁榮藝術市場的需要;是政府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創造和諧社會文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