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00年歷史的銅版畫技藝,連美鈔都能靠它複製得天衣無縫

2020-11-25 騰訊網

2018年的國慶檔,有一部電影被視為香港電影的「復興之光」——那就是周潤發與郭富城聯手的大片《無雙》。

這部懸疑片圍繞著一個偽鈔團夥的故事展開:郭富城飾演的畫家李問擅作偽畫,因而被周潤髮飾演的偽鈔團伙頭目「畫家」看上,一伙人通過種種手段最終複製出幾乎能以假亂真的美金偽鈔……而故事最終的大反轉更是經典的港式結局。

●郭富城飾演的畫家製作偽鈔

電影中的藝術與技術元素很多,算得上是一部不再單單是打打殺殺、警匪鬥智的硬核懸疑片。開篇不久便以郭富城仿造的一幅丟勒的《騎士、死神與魔鬼》引出正在找尋合作畫家的周潤發,而後續的劇情也圍繞著畫家精湛的技藝展開。

不過這個「技藝」,可能少有人留意到它與普通畫作的區別。劇中李問的畫作都是如丟勒這幅作品一般的黑白線條構成,這種技法,正是從15世紀歐洲流傳至今的銅版畫(Etching,又稱蝕刻版畫)。

●影片中《騎士、死神與魔鬼》的仿作

刻板,在中文語境下似乎不是一個很好的詞。一說到版畫,很多人也會聯想到木刻年畫之類,似乎這更像是民間匠人們的一門手工藝,而不是諸如書畫之類的藝術品,總覺難登大雅之堂。

不過你可別小瞧了這個銅版畫,在西方藝術史上,它是極其典雅高貴的一種藝術創作。從文藝複習時期的丟勒,到荷蘭的國寶級畫家倫勃朗,乃至於莫奈、馬蒂斯、畢卡索都是銅版畫的狂熱愛好者。

這些藝術大師們創作的銅版畫,精緻講究到讓首次觀看的人都想像不出這是如何被雕版之後印刷出來的。

●大英博物館中的蝕刻銅板收藏品

精細到可以被用來製作鈔票的銅版畫,經歷了長達600多年由簡入繁的發展。

歐洲一開始只有木板印刷,關於銅板畫的出現還有一個民間流傳甚廣的故事。據說在中世紀,鄉下的一個鐵匠抱怨自己看不清製作的器具上花紋究竟有沒有被打造好。恰巧路過的村婦聽到了,便建議他在器具上塗色並印在布上以看清成果。

這種方法首先在鐵匠中流傳開去,又漸漸傳到了藝術工作者手中,才變成了一門獨特的技藝。現在追溯得到的最早銅版畫,也確實是15世紀一名製作盔甲的工匠的作品。

●《士兵與妻子》 最早一幅成型的銅版畫 丹尼爾作 15世紀

到了16世紀,畫家丟勒成了將這門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的創新者。他用的是一個全新的玩法——蝕刻法。由於化學的發展,能夠腐蝕金屬的酸水被發現。這一技術幫助丟勒這批銅板畫愛好者解決了難以把握雕刻力度的難題。

他們在金屬板塗上防酸蝕的蠟,再用針筆在蠟面上作畫,筆過之處防酸蠟被去除。接著將印版放在酸液中經酸蝕得到凹線,這就製成了「版」。

在蝕刻法出現之前,藝術家都只能完成到繪圖一步,再請專業的刻工篆刻。蝕刻法的出現,讓藝術家們能直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完成整體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銅版畫的真正出現」。

因此其實銅板畫的名稱「etching」準確翻譯應為「蝕刻版畫」——決定它的是「蝕刻」這個技法,而不是什麼金屬板。

●《銅版畫師們使用雕刀與蝕刻法製作銅版畫》亞伯拉罕·博斯作 17世紀

接著又過了近百年,一位繪畫史上的巨匠出現了——倫勃朗。

這位世界三大名畫之一《夜巡》的作者,以油畫在藝術圈傲視群雄的「光影魔術師」,竟然還藏著一手蝕刻版畫的絕活。他一生創作了300多件版畫作品,無不精妙絕倫,將各種人物、風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後世藝術研究者解讀倫勃朗的版畫,才發現這些用無數線條構成的明暗分明的作品,竟然是倫勃朗變換了好幾種手法完成的。他的版畫既有當時盛行的蝕刻做法,也有在酸液中加入碳酸稀釋以讓線條更細的嘗試,有在蠟中摻入雜質來造成顆粒畫面效果的嘗試,甚至有仿照古人直接用刻刀雕刻的傳統做法。

●《三棵樹》倫勃朗作 1643年

從丟勒到倫勃朗,幾百年間銅版畫的發展迅猛,其技術愈發成熟,畫面越來越逼真。

直到18世紀的銅版畫大師,浪漫主義畫家戈雅(Goya)的出現。戈雅的作品開始更注重其精神內核的表達,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藝術技巧上的極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近現代藝術與古典藝術的一個分水嶺。

●《理性沉睡,心魔生焉》 戈雅作品 1797-1799年

然後呢,就到了我們熟悉的印象派畫家莫奈了。

莫奈的銅版畫作品,要叫西方古人來說大概也會被評價為「粗製濫造品」吧。從倫勃朗的精細到莫奈的寫意,正是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的準確反映。

這個時候的銅版畫,已經頗有叛經離道的印象派畫風了。

●莫奈 銅版畫作品

先別急著給莫奈的作品下評價,來看看畢卡索的吧。

●畢卡索 銅版畫作品

這樣的作品,你猜傳統的西方藝術評論家會作何評價?

西方銅版畫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展,由簡入繁再由繁返簡,跟藝術史美術史也保持了驚人的同步發展。很多原版金屬板在反覆印刷的過程中不斷磨損,早已損壞遺棄。現在拍賣場上能見到的也多是當時的印刷品。

●《無雙》劇照 製作美鈔畫面草圖

而像電影《無雙》中憑一張印刷品推斷出原版的線條粗細深淺,還要仿製出同樣的紙張、油墨,更進一步的是把握印刷時的力道火候,有匠人或者藝術家製作時的原作那個「味道」,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說實話,若真的有這個畫功跟技術,還怕做什麼不會成功呢?

參考文獻:

大眾文藝·美術與設計 《西方銅版畫的起源、發展與表現形式》文/楊媛媛

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倫勃朗的銅版畫研究》文/ 楊奇

Wikipedia:Etching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當銅版畫遇見傅雷 周浦鎮打造系列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自己在2009年創作的《傅雷》銅版畫捐贈給傅雷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永久收藏,進一步傳播傅雷精神。「因為特別敬重傅雷先生對藝術的追求和高尚的人品,一直想創作傅雷版畫,2009年春年後開始進行創作,4月完成銅版製作。」田夫說到。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教學也如創作,需要有構思,特別是需要有一個中心的構想。講什麼,做什麼,都得圍著這個構想。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實際是對教學的不負責任。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那麼,這幅《蠶母》,緣何被專家判定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由它,又是否可以尋找到溫州桑蠶絲織業的歷史痕跡?本期《溫州寶藏》將為您解密。1987年,浙江省文物局撥專款對該塔進行修繕。根據修復時發現的碑文,推斷該塔建於北宋元祐庚午至癸酉(1090年~1093年)。  伍顯軍介紹,這幅《蠶母》,藏於塔的第三層塔心方形石室內,同室內藏有北宋元祐辛未(1091年)碑記一方,因此可以斷定它為北宋元祐年間(至遲1093年)或稍早的印刷品。  這幅《蠶母》局部殘缺,但整體效果未受影響。
  • 紀念| 丟勒辭世490周年,看其銅版畫與電影《無雙》
    它不僅是藝術創作的手段,更對文化的傳播、科學的發展、文明的保存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高貴而偉大。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美術史家瓦薩利(Vasari)曾說過:「版畫既是一種珍寶,又是非常現代的藝術。」電影《無雙》劇照人性都有兩面,善惡隨時共存,這也是電影《無雙》的底層邏輯。大反派「畫家」(周潤髮飾)冷酷狠毒,不擇手段,是標準的加害者;敘述者李問(郭富城飾)善良、怯懦,懷才不遇,是一名受害者。但劇終我們看到,兩者實為一人,真假「畫家」是人心的一體兩面,是人性的對立統一。
  • 特赦沒演的故事:王陵基有八萬兩黃金,沈醉衣領裡的美鈔哪來的?
    我們看《特赦1959》,會發現那位職位高資格老的王陵基,在真實的歷史中,也是功德林裡唯一貨真價實的蔣軍上將——至於為什麼蔣軍中有貨真價實的上將也有假冒偽劣的上將,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蔣軍的軍銜有多亂,手下有個千八百人的也敢自封少將司令,佔據一座縣城,那就可以被稱為大帥了。
  • 與銅「對話」58載:紹興銅雕大師延綿東方技藝
    項菁 攝  「1902年,我爺爺開起一家『阿一銅鑞店』,後來父親延續了父輩的銅雕技藝。」趙秀林出身於「銅匠世家」,在長輩的指導下,他10歲就握起了榔頭、摸上了銅板,「1976年父親離世時囑咐我:銅雕千萬不要丟。」  記著父親的話,趙秀林將傳承的壓力轉化為動力,一邊工作一邊堅守銅雕技藝。
  • 「80後」藏族鍛銅師:銅佛鍛造技藝的未來不是夢
    中新社拉薩6月10日電 題:「80後」藏族鍛銅師:銅佛鍛造技藝的未來不是夢  中新社記者 楊柳  「3年內出師,5年內報名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10年內招收300名學徒。」眼前這位身著大紅色衛衣,玩著Iphone 4手機,剛滿25歲的藏族時尚小夥普次仁口氣不小。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俞啟慧,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布新版100元美鈔
    華盛頓2013年10月9日電 /美通社/ -- 美聯儲周二開始向各金融機構提供新版100元美鈔,新版美鈔具有全新的防偽特徵,旨在防止貨幣偽造者造假,並幫助企業和消費者鑑別真鈔。 各金融機構的地理位置、需求及政策都會對新版美鈔與全球企業及消費者見面的速度造成影響。
  • 峽光燦爛 木刻生花|走進夷陵版畫
    據夷陵縣誌記載,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夷陵的民間黑白木刻版畫就馳名遠近,具有廣泛的民間影響力,其佳作往往被運用於刺繡、印花、木雕、石雕等藝術創作中。因其創作主體主要是當地農民,作品具有濃厚的鄉野韻味而廣受人們喜愛,被譽為「黑牡丹」。【夷陵版畫】早在1993年,宜昌市夷陵區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版畫)之鄉」。
  • 「蟬蛻今魅——俞啟慧版畫精粹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7月10日,「蟬蛻今魅——俞啟慧版畫精粹展」在浙江美術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通過「緣起-魯迅」「神馳-拓彩」「更生-家園」三個版塊建構「蟬蛻」這一主導意象,體現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文化時期不斷內修、自省、更新的生命循環,以及版畫語境中人性與物性歷久彌新的融合曆程。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木版年畫之私人記憶,每幅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房師傅年過八旬在病中還堅持繼續上班,帶著更年輕的一代學生學習製作工具和印刷技藝。看著他消瘦而忙碌的身影,使我想到了當初拜他為師的情景。那一年是2004年,我在蘇州工藝美院讀大三時,學習製作桃花塢年畫分三個階段,先是繪畫,然後是雕版,最後是印刷,每個階段分一個師傅來傳授技藝。房師傅負責的就是印製部分。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正如我們今天提到的「間」(日語訓讀「Ma」)這個字,以我的了解它是日本文化的一種原生態的產物,是我們了解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最基礎的概念。 Ma這個詞如何出現,如何發生在日本文化當中,我們要看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詞。大家注意到時間和空間都有一個共同的「間」字,這不是偶然的,這就說明日本人對於這個間有情有獨鍾之處,這是他們日本文化的一種根源性的東西。
  • 銅香爐歷史介紹與大明宣德銅香爐鑑定方法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關於銅香爐,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其歷史。銅香爐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叫法叫香薰爐,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薰香而設計的。所以銅香爐也叫薰香爐、香薰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近日,「時間的印記--中國當代版畫作品交流展」在重慶黃桷坪「19畫廊」舉辦。6日,中新網記者前去感受了來自南北方的中青年版畫藝術家帶來的異地文化交融。  本次展覽策展人,19畫廊負責人向小淑告訴記者,此次參展的11位藝術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北京、內蒙古等北方地區的藝術家谷淵、郭俊傑、王惠亮、張宏偉、王永波,參展作品中不乏全國獲獎作品。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這把劍在中國是制劍技藝的最高峰。它削鐵如泥,殺死日本武士軍刀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76,閱讀約2分鐘相信大家對抗戰時期日軍使用的武士刀印象深刻。日軍用這些鋒利的軍刀屠殺了無數中國人。日本的軍刀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它的歷史要追溯到19世紀末。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片方供圖  它被稱作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將鏡頭對準了紫禁城規劃、變遷、修繕與保護的故事,穿越600年的時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透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等部門的工作視角,將一個有趣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