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2021-01-15 福侃天下

教學也如創作,需要有構思,特別是需要有一個中心的構想。講什麼,做什麼,都得圍著這個構想。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實際是對教學的不負責任。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

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例如,多年來一直作為學生的臨幕作品——蘇聯版畫家索洛維赤克的多調子《高爾基》木刻像,從拷貝、描版、刻版到印刷,需要近一周時間。似乎非此不能進入木刻的殿堂。普遍認為:油畫系的學生是運用油畫筆,版畫系學生則主要是運用刻刀。

至使學生在四年的寶貴時光裡,被團在木板與幾把刻刀的狹窄天地裡。放不開手腳,打不開思路。這是當今我們的版畫只所以不景氣的主要病根。自實施正確的開放政策以來,外界新的信息接踵而至。那種認為「中國是木刻的發源地,人家都到我們這兒來學,我們還出去幹什麼。」的人,或許已為數不多。可知道,現今我們所從事的創作木刻,不正是魯迅先生自歐洲引進的嗎?

眾所周知,版畫的發展史上,在開初的好幾個世紀裡,版畫史也的的確確就是木刻史。但時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木刻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銅版與石版相繼於十六世紀和十八世紀出現,並逐漸被廣泛用來製作版畫。絲漏版畫那還是近一、二十年發展開來的事。目前西方對絲漏版的應用,已如同工業上使用塑料那樣普遍。特別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拼貼版畫,更是顯示出它無窮的表現力。

大家知道,版畫有三個要素。一是作者的意象。二是媒介物——版子。三是承受物,如紙、布、板等。雖然作為意識形態的產物——藝術作品,人的主觀想像是佔首位的,但作為版畫在美術領地裡賴以存在的獨特表現手法與藝術效果,則關鍵的關鍵是在於媒介物的版子上。刻刀在木板上的表現力畢竟是有限度的,而且前人已幾乎窮盡了它的技法。因而要發展我們的版畫,就必須從木板與刻刀中擺脫出來,運用各種材料,在版子上開拓路子。

版子在世上出現的最初漫長歲月裡,的確只是被動的起著複製畫稿的作用。刻工依照畫家的圖形,一絲不拘的仿刻,沒有半點創造性,有的只是熟練的刻作技藝。十四世紀的歐洲,在中國的影響下,出現了木刻版畫。嚴格說來,自那時起直至本世紀初挪威人蒙克創作出奇特的版畫形態上,五十多世紀來,版子只承擔著複製與印刷的職能。蒙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第一位從傳統的木刻技法束縛中解脫出來。

他首先在版畫製作上應用粗木板的肌理,並最早嘗試用鋸子來鋸割版子的圖形,等等。蒙克這種反傳統的做法,已使以往純屬工藝的製版過程成了畫家發揮想像進行創造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不愧為開了現代創作版畫的先河。不過,比起當今五花八門的版畫,蒙克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的木板中擺脫出來。這不能不是一個歷史的局限。具有久歷史的中國木刻,若自隋唐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她的深遠的歷史與豐厚的古版畫藏品,堪稱世界木刻的故鄉。然而直至本世紀卅年代初,魯迅引進歐州創作版畫止,作為媒介物的版子純粹是為了翻制原畫而已。從三十年代過來的我國版畫,儘管在內容到形式上有了極大的突破,但作為版子的職能,還沒有真正從複製作者本人的畫稿和傳統技法中擺脫出來。版子可以是木版、三夾板、紙板、石板、金屬板………可以用刻刀在版子上放刀直幹,也可以用鋸子鋸割;既可以減,也可以加。

變化萬千的各種不同的肌理,只要能用得上,用得適當,都能成為版子的組成部分。確實,版子是應該發揮它富有魔術般表現力的時候了。因此,對於這樣的版畫,在教學上就不能按老框框,只是木版與刻刀。應該打開學生的思路,任學生想像和創造的駿馬,在版畫的廣闊天地裡馳騁。當然,還得從實際出發。師範除了四十個學生配有四十合滬產的低檔木刻刀外,無任何版畫設施。就連小小的課桌也無每人一張,不少同學只有疊起畫凳,擱上畫板充當簡易的工作檯。

況且學生們對版畫無知又缺乏興趣。要上好這四周版畫課實在是有些憂心忡忡。照例第一堂是大課講解。但我首先講的不是各種刻刀如何運用,而是講版畫的發展史;講木刻在版畫大家屬中的位置;讓學生去參觀版畫系的齊全版畫設施;請名版畫家趙宗藻先生介紹自己的創作和體會。我認為只有當學生們心中明白版畫是怎麼一回事後,這樣無論是刻木刻還是搞拼貼,他就不會只是一個複製自己畫稿的匠者,而是一位積極主動的創造者。

相關焦點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豐臺區少年宮與中央美術學院楊宏偉教授建立了版畫傳承教育的合作,並頒發了專家聘書,豐臺區少年宮版畫專業的學生將定期與大師進行學習和交流。李冉攝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在書桌上刻「早」字的上進學生,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民族鬥士,其實魯迅還是一位地道的木刻版畫的發燒友和收藏家,活動現場,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楊宏偉教授帶領學生們重刻版畫的經典,並印刻了抗戰時期由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經典作品。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系我國現存最早木刻套色版畫  我國古代版畫(木刻)歷史悠久,比歐洲早五百多年,是世界版畫的策源地。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和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體面的歷史」。  隋唐之前的中國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採用了漏印填彩技術。唐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由寫本時代進入印本時代。
  • 公益大講堂 | 江門市美術館舉行「新波新浪—— 首屆江門市版畫...
    2020年8月9日,江門市美術館邀請廣州美術學院水印木刻專業研究生許曉虹老師為大家講課,介紹水印木刻版畫的特點、製作基本技法、具體製作步驟等,並為大家進行現場水印木刻版畫創作示範。2020年8月16日,由木刻版畫專業巫少婷老師對黑白木刻的背景、基本技法、構圖處理、木刻語言的獨特性作出詳細的介紹,與學員進行問題答疑、交流,並作出了木刻版畫現場創作示範。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兩幅作品都在內容上反映了延安的新生活,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但在技法和風格上,卻依然保留了他們既有的風格:採用陰刻法,並通過黑白對比組織畫面。然而,這種風格卻很難為邊區軍民所接受。木刻作者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試圖在木刻創作上進行革新,以開拓延安木刻的大眾化之路。
  • 製作版畫原來這麼好玩,直呼過癮
    版畫也是繪畫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每年接觸或是學習版畫的同學都比較少,大家對於版畫都不夠了解。其實版畫的特性和當代藝術更加接近,很多的當代藝術家都是版畫出身的,版畫的製作過程也是非常有趣的。今天重慶美術畫室——龍行畫室(現在無排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製作版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古老」版畫閩北出「彩」-中新網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張麗君)12日,松溪版畫晉京展作品(福州)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一件老紅軍的棉大衣,鄉村的一角、田野裡的男孩,一個電纜盤……刀刀入畫。「欣賞版畫藝術與其他美術相較而言,有二個特點,一是刀痕美,二是印痕美,木刻版畫講究刀法。」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介紹。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因為木刻之作,不只是木頭所刻,更根本的是藝術之作。版畫的民族化問題,求索的道路也是極其廣闊的:如有的模擬漢刻效果,有的仿效剪紙,效果,有的索求國畫水墨效果,我也曾因此而試探過金石拙味等。版畫的民族化,自然離不開這些在形式上進行仿效的求索,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求索方面。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2015-08-28 16:2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最早知道俞啟慧先生是因為他早年的非常著名的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陳秋杏 攝藝術家焦文斯版畫作品《Made In China》。 陳秋杏 攝藝術家張宏偉絕版木刻作品《歲月留痕》。 陳秋杏 攝   中新網重慶1月6日電 (陳秋杏 唐李嬡莎)版畫,以一種樸實無華的創作風格,簡單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獨特的刀味與木味。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為了集中學習,他們一個時期會猛「玩」一個版種,絲網版、銅版、木版、藏書票都「玩」過,搞版畫是個髒活累活,可大夥「玩」得很快活,很盡興,到吃飯時大家輪流坐莊,大塊肉大杯酒,飯後狂談,其樂融融。就是這樣,一「玩」就是五年,人數從2002年最初的四個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在當下的中國版畫界此現象可能是個例外。
  • 峽光燦爛 木刻生花|走進夷陵版畫
    據夷陵縣誌記載,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夷陵的民間黑白木刻版畫就馳名遠近,具有廣泛的民間影響力,其佳作往往被運用於刺繡、印花、木雕、石雕等藝術創作中。因其創作主體主要是當地農民,作品具有濃厚的鄉野韻味而廣受人們喜愛,被譽為「黑牡丹」。【夷陵版畫】早在1993年,宜昌市夷陵區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版畫)之鄉」。
  • 「蟬蛻今魅——俞啟慧版畫精粹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7月10日,「蟬蛻今魅——俞啟慧版畫精粹展」在浙江美術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通過「緣起-魯迅」「神馳-拓彩」「更生-家園」三個版塊建構「蟬蛻」這一主導意象,體現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文化時期不斷內修、自省、更新的生命循環,以及版畫語境中人性與物性歷久彌新的融合曆程。
  • 當銅版畫遇見傅雷 周浦鎮打造系列文化品牌
    講座中,田夫向觀眾介紹銅版畫的起源、銅版畫與表現技法的關係以及中國銅版畫的發展等。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自己在2009年創作的《傅雷》銅版畫捐贈給傅雷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永久收藏,進一步傳播傅雷精神。「因為特別敬重傅雷先生對藝術的追求和高尚的人品,一直想創作傅雷版畫,2009年春年後開始進行創作,4月完成銅版製作。」田夫說到。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除了遼寧博物館外,我也收藏了一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印製於不同的木塊。到底哪一個是另一個的副本,現在很難知曉。兩個不同版本的《西洋劇場圖》(論壇PPT翻拍)在我們的藏品之中,也有比較小的版畫,它所使用的也是西方的透視法和陰影法描述了外國人參與的活動。這些版畫之中有一個有意思的要素——西方的影響。他們學習了西方的黑白版畫而不是中國的套色木刻,且帶有羅馬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