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2021-01-15 一隻老黃牛

木刻技法當然不等同於木刻創作,然而在木刻的技法鍛鍊中,從提煉素材,選擇形式,處理黑白,運用刀法,把捉韻味,到最後調整完成,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作性質。因此也有一個如何入境地刻,出境地看的問題。同學們所刻作的儘管是為了某種技法的鍛鍊,但要求作者也能力求進入畫境:即對你所要描繪的意境和形象,能深深感到它是立體了,可視了,如身臨其境了!而且激情地力求刻出你所捉摸得到那種藝術效果來。

這樣你就不會拘泥於畫稿上的一筆一線,或照搬某一技法的範本,而是具有與自己表現意欲相吻合的表現效果了!這中間,有著作者很強烈的「自我性」。然而作為技法練習,同時還有一個作者的「非我性」問題,就是要出境地看。就是作者要作為一個客觀的非我者來審視自己刻的效果,它能充分達意嗎?能符合刻作的基本規律嗎?能有美的組合嗎?有哪些是刻的成功的,哪些是失敗了?

這些又是為什麼導致如此的?要究其原因,問其所以,才使技法練習真有所得!激情地去刻作,思索著去總結,是木刻學藝時的兩扇入室之門。不為一刀之誤而擱刀,但要為一刀之妙而體其味、究其因,深索下去,必有所獲;積累多了,必有所創!拷貝,不純是工藝上的一個過程,而是對筆繪的畫稿進一步予以肯定、加工、取捨、提煉、概括的一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對畫稿進行「試刻」——即腦子裡捉摸如何具體刻作的階段。

切不可貪圖方便,草草從事!主張要認真對待拷貝工作,不是主張一筆筆都照描畫稿的效果,而是在於「試刻」中的概括提煉工作。拓印工藝,初學者都較弱,不予重視。其實,印得好與壞,決定著很大的一部分藝術效果。這包括選紙、調墨、拓印、裝裱等等。將來搞套色,則拓印工藝更是藝術表現上所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的事了。木刻的風格是極其多樣的;木刻的探索方面也是極其廣闊的。

然而細究起來,又不外是在色、線、形這些造型的基本因素上去索求。或者偏重於造型,或者偏重於刻線,或者偏重於印色。然而有所偏重,決不是意味著可以有所偏廢。即使是抽象的形,畢竟還顯示它那不具象的一個形。,創作木刻的自畫、自刻、自印的「三家一體」,就為不同畫家的不同偏重、不同獨創開拓廣闊的天地!沒有偏重和獨創,就易千佛一面,也構不成藝術品!

因此我們在講授畫、刻、印的一般規律時,尤須尊重同學的藝術秉性,以求各有所愛、各有所創。因為木刻之作,不只是木頭所刻,更根本的是藝術之作。版畫的民族化問題,求索的道路也是極其廣闊的:如有的模擬漢刻效果,有的仿效剪紙,效果,有的索求國畫水墨效果,我也曾因此而試探過金石拙味等。版畫的民族化,自然離不開這些在形式上進行仿效的求索,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求索方面。

然而我又曾感到,如果我純從形式上去仿效金石的刀韻刻味,則仿效得愈象金石,實際上也就愈在取消木刻自身的特點,又不是完全可取的!與此同時,版畫藝術創作還有一個現代化問題。木刻如果缺乏時代精神和時代特點,並在形式上做出相應的探索與創新,必將有礙版畫的發展。但是現代化不等於仿效現代派。如果盲目照搬現代流派中的某一刻風為滿足,同樣是不足取的。

畫相似的構圖而仿照著刻,體會將會深刻得多。要勤學、苦練加思索。勤學前人經驗、客觀畫律,要廣於繼承,苦練自身本領、達意求美,要敢於創新,思索則是前二者的紐帶,是催發藝術的客觀規律和獨特表現高度結合的化合劑。我們對木刻之法的研究,遠不如國畫那樣深遠和有系統。目前似乎還只停留在用刀刻木,刻出來象幅木刻就感到滿足的階段;或者刻得卓有成效的作者,還未及總結出系統的技法經驗來。

因而木刻的刻作技巧和技法理論,也就不如國畫在筆墨技巧和畫理研究上所達到的高峰。然而中國新興木刻的發展歷史證明,中國木刻又是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面貌的一種藝術。因而對於木刻在理論上、美學上、技巧上的深入研究,我覺得如何緊緊跟隨時代的演進和生活的變化而進行,並把木刻藝術的理論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以利版畫創作的進一步繁榮,才是當務之急!在學習技法的同時,不應只滿足於技法的ABC,更需知法明理,知法之所以然,以求在理論上武裝自己,在實踐上施法有理。

相關焦點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講授木刻之法,就是講授有關它在畫、刻、印中的一些基本規律問題。重點在於學法。但學法是為了用法,並進而通過變法以至於創法。從學法到創法的過程,是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就是說:學法是為了用法、變法、創法,但又以學法為基礎的。我們的技法教學,要力求正確理解和熟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法規律一—如黑白規律、刻作規律、造型規律等。這是從事木刻專業的基本功,必須從嚴要求。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1938年4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延安魯藝」)的成立正為此提供了重要契機,新興木刻藉此轉向了讓人耳目一新、具有獨特藝術面貌並讓世界矚目的「延安木刻」,木刻家們也在此真正找到了木刻所應有的藝術定位、藝術身份與精神歸屬——人民生活的源泉。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這些木刻作品既是戰爭場景的記錄,也是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既是喚醒民眾的號角,也是謳歌解放區明朗的天的詩篇。
  • 關於木刻藝術,多調基礎和概括表現,求構圖完美多樣統一
    多調子刻作本身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為進行概括性刻作,奠定堅實的刻作基礎。多調子的刻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基本力。但這並不是說今後的創作必須是多調子的,或認為多調子是最高的表現形式。現在同學們畫的人物頭像素材,還是一般的素描效果。即使是多調子刻作,也不能照摹素描畫稿,還需根據木刻特點及其刻作特點進行藝術的處理和加工。
  • 從時代與生活的土壤提取藝術的DNA
    作者:滿新穎(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音樂語言的背後,是文化與共情。外來藝術樣式的本土化,歸根到底是藝術家要沉入生活,呼應大眾情感,從時代脈搏和文化土壤中提取藝術的DNA作為時代的借鏡,巧妙地為民代言,只有音樂成為一個時代的情感迴響,才有希望成為佳作和經典。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李洋:以刀代筆刻畫萬千世界,用黑白語言創造藝術境界
    她特別對黑白木刻情有獨鍾,創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黑白木刻作品。通過專業學習,李洋對木刻技法有了基本掌握。了解越深入,她對於黑白木刻的敬畏更多。「下刀之後就無法改動,要做到刀刀有力,刀刀準確,這需要沉澱和積累。」大學四年中,李洋花了三年時間待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做兼職。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王琦至今記得,在抗日的戰火中創辦的《戰鬥美術》雜誌,發刊當天1000多份就被搶購一空,即使在重慶大轟炸期間,《戰鬥美術》仍在堅持出版,「大批藝術青年用畫筆和刻刀,高揚正義、鼓舞將士。」  1942年1月,王琦與友人在重慶創建了中國木刻研究會。「木刻運動高潮時期,重慶報紙上天天有木刻,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1942年到1945年,是其中最輝煌的一段。」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是借鑑西方木刻技藝,同時適合中國審美特色的現實主義藝術活動,「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積匆忙,頃刻能辦。」魯迅自謙不懂木刻,實精於鑑賞,許多木刻青年每有新作都寄贈請益,經魯迅指導或推薦發表,我國新興版畫即由萌芽狀態而發展成為美術上的重要分支。魯迅也一直珍藏著青年木刻家的潛心之作。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這種技法極大地拓展了木口木刻的表現力,其精細程度幾乎可與銅版凹雕相媲美,標誌著木口木刻語言系統的誕生。同時因為木質價格低廉,印製快捷,由此木口木刻很快取代了昂貴的銅版,而由此開啟了一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木口木刻時代。
  • 現場觀摩製作過程,才知道雲南思茅的絕版木刻是這樣誕生的
    在我的家鄉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有一種值得驕傲的藝術形式:絕版木刻,據說因其獨特的技法並多次獲得全國金獎而享譽全國。一次假期回思茅的機會,在同學的引薦下,拜訪了幾位絕版木刻大師,近距離欣賞絕版木刻作品,感受家鄉藝術奇葩的薰陶,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孔夫子曰:「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我想,找碗飯吃大概不困難。一個人老了,要不依(倚)老賣老,便是信口開河。請原諒。 黃永玉 庚子年《入木》收錄了黃老的大部分木刻作品,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特撰此文,講述他對黃老木刻版畫藝術的理解。1962年兒童節,我和妹妹綠霞、弟弟衛明曾與黑蠻、黑妮兄妹和李庚在北京兒童影院舞臺上為小朋友們進行繪畫表演,至今記憶猶新。
  • 素描藝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結構法的藝術骨架
    人類的造型藝術始於素描,從原始洞壁繪畫和原始工具上的紋飾,可以理解到人類的祖先,在原始生活中就已具備天賦的造型本能。他們描繪野牛的形象,雖然是原始的繪畫,形象生動有力,線條簡練樸實,而且抓住了主要特徵。
  • 《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此次出版的《西廂記畫珍》是各階段創作的濃縮,按元代王實甫著作《西廂記》中的情節,結合崑劇等表現形式,按順序用十二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繪畫組成,構圖既參考了唐代壁畫,又借鑑了明代陳老蓮木刻版本的特點。《西廂記畫珍》周根寶回憶,他與戲曲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有一份報紙名為《舞臺與觀眾》。周根寶擔任記者。
  • 藝術玻璃使家居生活更唯美
    玻璃在生活中我們並不陌生。而藝術玻璃走進生活確是近些年來的事情,藝術玻璃予人美的享受,它的絢爛多姿使我們久久不能忘記。接下來就了解下藝術玻璃價格和欣賞藝術玻璃隔斷的美。普通鋼化出廠價格80元到160元/平方不等,如果帶藝術的話就要看你的藝術程度了。如全色烤漆玻璃出廠價格130元到180元/平方不等。如果帶花紋的或者是夾絲、夾絹、夾山水畫等類型就要更貴一些啦,這些玻璃都沒有標準價格,基本都是單塊定製,其價格得根據所使用的圖案和製作工藝及玻璃大小,再根據不同城市的基礎價格所變化。
  • 藝術長河的彗星 餘作賦瓷版畫專訪
    自2015年起,餘作賦的作品就成為權貴富豪、文人雅士的最愛,成為收藏家們追捧的奇珍藏品。人們欣賞他獨創一派的屋漏痕畫風並讚嘆他獨創專利中國畫布解決了國畫千年來保存不易的難題;大眾逐步把目光轉向他曾任「中國書畫創新研究院」院長一職,很期盼他在未來的創作上能有更畫時代的創新,至今餘作賦已成為創新藝術內涵最熱門的領軍人物。這次專訪,匯總了中國水墨與中國陶瓷藝術的觀點,與廣大收藏愛好者,共同進入漏痕瓷版畫的浩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