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2021-01-15 騰訊網

由上海魯迅紀念館集體編寫的《華痕碎影——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先生手跡、藏品擷珍》近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輯錄、該書精選魯迅收藏的版畫、明信片、藏書、箋紙,以及魯迅先生的手稿、題詩等墨跡,分門別類,各取其式,萃於一函,共分五函。打開函套,可見《華痕碎影》五函設計別致的異形書,一目了然,每個部分起始頁均配以精美的魯迅藏品選圖;每冊並有專文簡介。由此,從藏品、手稿了解一個生動的魯迅先生。

《版畫》:見證了魯迅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陳煙橋,《窗》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有許多中國第一代新興木刻家的版畫作品,數量達1800餘件之多,高居國內各收藏機構之首;這些作品都來源於魯迅的收藏,由許廣平捐贈。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是借鑑西方木刻技藝,同時適合中國審美特色的現實主義藝術活動,「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積匆忙,頃刻能辦。」魯迅自謙不懂木刻,實精於鑑賞,許多木刻青年每有新作都寄贈請益,經魯迅指導或推薦發表,我國新興版畫即由萌芽狀態而發展成為美術上的重要分支。魯迅也一直珍藏著青年木刻家的潛心之作。

這些經過時間沉澱的作品,見證了中國新興木刻乃至中國革命新美術的歷程,也見證了魯迅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明信片》,以「畫片」為載體,了解藝術之風

R.R.弗侖茨,《1917年十月之夜在斯莫爾尼宮旁》,蘇聯革命博物館發行,俄羅斯國家造幣廠1929年印製

明信片又被魯迅稱為「畫片」,不過,魯迅說的「畫片」並不單指明信片,也指明信片形式的單片繪畫印刷品。當時的現代化機器印刷水準、紙媒傳播自然不如今日,畫冊

(尤其彩色畫頁)印製成本高昂,因而小巧便捷的明信片、畫片倒不失為欣賞名作、收藏信息的載體,以致有專門的明信片藏家出現。

日本明信片

魯迅藏品中的明信片大多是朋友所送、代買。從使用情況看,分為實寄片和空白片兩類。其中空白片全部為美術明信片,畫面內容主要為歐洲古典木刻、繪畫及蘇聯繪畫、《勇敢的約翰》插圖、日本雕塑、《元慶的畫》和其他散片。本冊從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明信片中選取了50張,並對畫面作品及作者、出版印刷等信息作了介紹。

十八世紀波斯細密畫《春》明信片

《藏書》:見證中國文字改革

魯迅酷愛書籍,他自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當時上海是全國的出版中心,而與魯迅關係密切的內山書店又是規模較大的書刊經營機構,這樣使得魯迅搜購書籍視野廣大,藏書也日益豐富,他甚至專門在距寓所較近的溧陽路租用一個房間作為藏書室。

建國後,許廣平鑑於江南氣候潮溼,不利於圖書保存,乃將魯迅的絕大部分藏書都運到了北京,現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所存的魯迅藏書有50多種,可分為中文書籍、外文書籍和辭典三類。辭典類是許廣平經選擇後特意留在上海的,她在《魯迅手跡和藏書的經過》中說到:「……因陳列案頭,經常為魯迅日夕摩挲必不可缺的參考書,故仍留原處。」既是一種紀念,也便於魯迅事跡宣傳、陳列之需。

《狂人日記》拉丁新文字版,魯迅著,陳梅譯;上海新文字書店1936年6月版

中文書籍中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本「新文字」版《狂人日記》,1936年由上海新文字書店出版。所謂新文字是當時中國文字改革的產物,分方法是拉丁化,即將漢字讀音用拉丁字母來表示,但不標記聲調,只要掌握字母發音,即可讀出文字,感知內容。該書封面便全部使用新文字拼音,最上面是Sin Wenz Cunshu,即「新文字叢書」;其下是 Wang Xian bianzi,即「王弦編輯」,王弦是新文字書店的編輯;正中是書名——Igo fungz di rhgi,即「一個瘋子的日記」;書名下面的括號裡,寫的是duanpian siaoshuo,即「短篇小說」。這本《狂人日記》,序和正文都用新文字寫成,好比現在的漢語拼音讀本,成為漢字拉丁化運動的見證,也是魯迅作品特殊的版本。

《狂人日記》拉丁新文字版封底

《箋紙》:以遠見卓識,搶救保護傳統箋紙

箋紙就是信紙,是傳統的文人書寫用品,上面往往以多色分版木刻技法繪刻、套印了諸多雅致的圖案,今天稱為「木刻水印」,是國家級「非遺」。魯迅喜愛中國傳統箋紙,上世紀30年代他與鄭振鐸合編了一部《北平箋譜》,收錄木刻套印彩箋三百餘幅,以其遠見卓識,搶救保護了這批藝術珍寶。在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藏品中,有一批魯迅遺存的箋紙,雖較為零散,卻也反映了魯迅與箋紙的深厚情緣。

張兆祥花卉箋

這批箋紙,以上海九華堂出品為多,題材也很豐富,包括山水、蟲鳥、花果、佛道人物等,有些明顯是成套出品,且有不少文人詩畫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魯迅曾用心搜集九華堂箋紙,遺留的兩盒箋紙多為海派知名畫家所作,無論詩、畫、印章,皆值得玩味。

魯迅遺存的箋紙中,還有7種印有「朵雲箋」,計花卉5種,花鳥2種,印工十分精美,應為上海朵雲軒箋紙。

木版水印箋紙

朵雲軒由孫吉甫創設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鼎盛之時,有「書畫之家」、「江南藝苑」的美名。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開頭有一段描寫:「年輕的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朵雲軒手工印製的信箋和扇面深受上海文人雅士的喜愛。魯迅當初特意搜求過上海箋紙擬編集成冊,那麼朵雲軒箋紙照理是不會遺漏的。

木版水印箋紙

《書法》:源於帖而出於碑,書寫無一草率

作為一代文化巨擘,魯迅留下的墨寶非常豐富。魯迅所書寫基本是毛筆字,大多時間用的是那種「紹興卜鶴汀雙料金不換」 兼豪小楷筆。

就形式來說,魯迅遺蹟第一類是書稿,第二類是題字、書贈友人詩詞等大尺幅墨跡,或許這才是世俗意義上的書法作品。第三類是日記與書信。

魯迅書稿

就規模而言,已經出版的魯迅手跡圖錄尚稱可觀,並且涵蓋其主要創作時代;魯迅享年未長,其書法面貌雖然前後略有不同,但遺存墨寶以中後期為主,基本保持在穩定的狀態,風格比較清晰完整,他本人並不刻意保留自己的墨跡,但書寫時素來認真細緻,無一草率。

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魯迅行書取法自然,筆力雄沉,源於帖而出於碑,略帶隸書意趣,簡淡古雅,筆墨遒潤,線條氣韻內涵,章法蕭疏自然。

總體來說,魯迅的手跡,以書法藝術的角度去鑑賞,完全相合於他在文學、思想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和崇高地位。

魯迅手札

《華痕碎影——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先生手跡、藏品擷珍》書影

註:《華痕碎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華痕碎影》之《版畫》篇,樂融選編並撰文;第二部分:《華痕碎影》之《明信片》,李浩選編、撰文;第三部分:《華痕碎影》之《藏書》篇,施曉燕選編、撰文;第四部分:《華痕碎影》之《箋紙》篇,喬麗華選編、撰文;第五部分:《華痕碎影》之《書法》篇,顧音海選編及撰文。

相關焦點

  • 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但制箋者卻並非琉璃廠的箋肆,箋紙右下方有篆書條記說明「印鑄局取宋槧書制箋」。印鑄局是清末民國專為中樞內閣鑄字、排版、印刷的機構,此箋紙系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專用箋紙,徐與任內兩名印鑄局長易順鼎、陳漢第皆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無不精到,這種「官制」箋的水準自然不難想見了。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人約翰·帕皮倫(1698-1776)曾使用木口木刻技術印製牆壁紙和為書籍創作花邊插圖等,並在1776年出版《木口木刻的歷史與實踐》一書。然而,帕皮倫對木口木刻發展的影響極其有限,更沒有引發版畫材料與方法上的歷史性變革。真正把木口木刻發展為獨立藝術形式的則是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1753-1828)。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就連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作家王朔都說,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連文學家都算不得。再介於魯迅的文風苦澀、陳舊、血淋淋,魯迅一度被當代教育所拋棄-「去魯迅化」就順勢產生。 所以魯迅也慢慢從新文學的橋頭堡地位退化下來,成為當代人不甚提及的老輩作家。再加之一部分高贊張愛玲的學者,魯迅曾經的文壇魁首之位也常常遭到質疑和否定。
  • 吉林藝術學院,同學們了解一下?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吉林藝術學院.話不多說下面開始。吉林藝術學院簡稱——吉藝。聊到吉林咱們一定不能脫離東三省,(大家介紹都會說我是東北的云云),為什麼我要提東三省呢?因為小編發現一個顛覆的印象。大塊頭也有藝術細胞——東三省擁有魯美、沈音、吉藝。其他綜合類大學的藝術系就不說了光這三所就驚掉一般人下巴。(小編不得不考慮改變對老鐵們的印象了)。所以不要以有色眼光看,東三省除了冬天冷一點,在藝術造詣方面絕對不輸其他地區。
  • 廣東第二大古海蝕巖初露真容 明朝手跡今仍可見
    廣東第二大古海蝕巖初露真容 明朝手跡今仍可見時間: 2013-02-19責任編輯: 楊林旅遊_中國網 作為廣州滄桑變化的見證之一,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南灣社區的古海蝕巖遺址明朝手跡今仍可見「經過日久風化,『常春巖』三個字仍清晰可見,『龍飛鳳舞』和『赤壁騰飛』兩幅字就連印跡都模糊不清了。」輝叔說,這三幅字大有來頭,明朝弘治初年,歷史名人陳白沙、湛若水、李鰲峰三人在南灣鰲峰書館講誦時,陳獻章在巖石壁上揮墨大書「常春巖」,湛若水和李鰲峰則分別書寫「赤壁騰飛」和「龍飛鳳舞」。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展覽展出俞啟慧先生80件版畫精品及部分文獻,通過「緣起-魯迅」「神馳-拓彩」「更生-家園」三個版塊,建構「蟬蛻」這一主導意象,體現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文化時期不斷內修、自省、更新的生命循環,以及版畫語境中人性與物性歷久彌新的融合曆程。展覽現場俞啟慧還專門為觀眾錄製了「木版彩拓」的製作過程,非常生動有趣,為觀眾解開了木板彩拓的神秘面紗。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他有一種特殊的眼光,在一般人看來沒有什麼問題的地方,一眼看出內情,揭示出問題,讓大家大吃一驚。這就是發給大家的一篇千古奇文《論「他媽的!」》。「他媽的」堪稱中國國罵,每個中國人都會罵,即使不在公共場合罵,私下也會暗罵。文章裡就講到一個農村趣聞: 父子一同吃午飯,兒子指著一碗菜說:「這不壞,媽的你嘗嘗看!」父親說:「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明代書畫作品亮相復旦 上海名人手跡傳承海派風尚[圖]-徐光啟...
    徐光啟書法作品手跡。這些作品在展現非凡藝術價值與歷史文獻價值的同時,更折射出中國古代名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本次展覽上,幾位上海名人的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徐家匯、喬家路、醉白池,這些熟悉的地名背後是徐光啟、喬一琦、顧大申這幾位明代名士;嘉定四先生、莫家三代、歸家三代,也都有墨寶亮相。早在明代的他們,便演繹了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海派風尚。
  • Minecraft文化博大精深,四種物品見證了歷史發展,木鎬成為瑰寶
    有了原始工具,才會有後來的神奇工具,Minecraft文化博大精深,四種物品見證了歷史發展,木鎬已經成為Minecraft瑰寶。在Minecraft中,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具,由於剛開始物資匱乏,沒有護甲沒有裝備的時候,到了夜晚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面對殭屍,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似乎很是無奈。但是有一張床就不一樣了。
  • 孫鬱:魯迅與高爾基,在扭曲的時空裡 魯迅逝世80周年
    (1)我們聯想起魯迅與許廣平通信時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判斷,是多麼近似。在這裡,他們都是那個社會的叛徒,乃直面現實的革新派。高爾基的左轉,有一個周邊環境的影響,直接與革命的領導者發生聯繫。魯迅還只在黑暗中摸索,即使加入左聯,依然與黨的政治核心有一定距離。道義上的親近與組織上的親近不同,高爾基與政黨政治的深入關係,魯迅是無法做到的。
  • 名家話巨匠|孫鬱:表現主義風潮裡的魯迅
    所以其路逕往往與時風反對,冒險的意識背後,有厚重的傳統藝術的精靈的跳動。魯迅後來親近表現主義藝術,這大約因了自己的經驗。只要我們想起他的經歷與時代的軌跡,就看出思想與時代間的張力。那些不正規的表述裡中正的愛意,是激起了自己的想像力的所在。留日時期欣賞摩羅詩人拜倫、雪萊等人,那些作家的文本就有飛揚的一面。這些人的寫作確立了個性的價值與自我意識的獨特表述,是從古典主義過渡來的奇思。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魯迅單挑新月派,兩個字評價徐志摩,也許你想到了
    劉宜慶魯迅《我的失戀》手跡。《語絲》創刊後,徐志摩投稿了,孫伏園作為編輯,沒有門戶之見,稿子好就刊發。徐志摩沒有意思到這是魯迅的陣地,他翻譯了一首波德萊爾的詩《屍體》,並寫了一篇《題記》。矯揉做作的文風,自戀自矜的腔調,俯視眾生的態度,惹惱了魯迅。討厭你,你還不躲,自己送上門來?!語絲派的大將魯迅出馬,一個頂倆,寫了一篇《“音樂”?》把徐志摩挖苦、嘲諷,嘲笑他是小雀,“唧唧啾啾地叫,輕飄飄地跳”。魯迅的這篇奇文,夠狠的,挖苦近似刻薄,辛辣到距離人身攻擊還有兩釐米。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這些木刻作品既是戰爭場景的記錄,也是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既是喚醒民眾的號角,也是謳歌解放區明朗的天的詩篇。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這時魯迅才突然發現,前兩排的座位已經全空了出來,學生們就是趁魯迅出去的時候放進空氣,然後躲到安全的地方看熱鬧去了。魯迅事後曾就此事發感慨:可見這些年長的學生,對我這個青年教員的話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為不相信,所以要試一試;因為相信,所以要在別人身上試試。遇事要躲,有熱鬧要看,這件小事顯示出的人們心靈深處的汙垢讓魯迅覺得特別心寒,他終於弄清了為什麼許多原本一腔熱血的人會漸漸的心灰意冷。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但是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一點必須承認:時代變了,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我們應該根據現在青年人的讀書習慣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去調整之前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年我們一直選取的某些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我看來,適當截取這些文章的部分內容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拿我們熟悉的《社戲》,本身它是一部短篇小說,各個章節表面上是獨立成章的,如果我們根據青年人理解難易程度作為評判標準,選取小說的下半部分作為學習內容,未嘗不是一種好的解決方式。
  • 榮寶齋木版水印:一副肩膀,兩個擔子
    絹本手卷《韓熙載夜宴圖》被公認為木版水印巔峰之作,榮寶齋為複製此畫,歷時8年之久,使用了與原件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貴顏色,刻版1667套,套印6000多次,印製成品35件,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跡一等」並收藏。在幾代技師的努力下,榮寶齋複製了大量國寶級的國畫作品,既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原作,亦拉近了百姓與國畫藝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