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一)

中國古籍獨特的美感和巨大的價值,早已為人所共知。對珍貴的宋版書,藏書界歷來有「一頁宋版一兩金」這種看似誇張實則平常的說法。2020年7月法國新發現的兩冊明代《永樂大典》,拍出了折合人民幣六千五百萬元的天價,給古籍傳奇增添了一筆新的註腳。民國年間,制箋業發達,文人雅士眾多,知名箋肆依照宋版書與《永樂大典》摹制的書影箋紙受到廣泛喜愛。制箋者可對外展現工藝精湛、藏品豐富,收藏者靜坐書案前,欣賞字體紙張之美,追慕先賢文章,怡情養眼。

然而,偏偏有人對此不以為意,這並非旁人,正是《北平箋譜》的編輯者魯迅先生。他雖然在《北平箋譜》中遍選北平十家箋肆的代表作品,卻偏偏將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排除在外。1933年9月,在與鄭振鐸商討箋譜的第二通信中,他便明言,「宋元書影箋可不加入,因其與《留真譜》無大差別也。大典箋亦可不要。」 

魯迅在《狂人日記》裡曾假人之口問道,「從來如此,便對麼?」我們不妨也頑皮地問一句,「魯迅先生說的,便對麼?」是否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只是版刻文字的留真樣本,完完全全地照搬古籍?或者魯迅對收藏家津津樂道的古籍,還留有一點弗洛伊德般的「潛意識」?一部《紅樓夢》,能讓「經學家看見《易》,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那麼我也對手邊的幾枚書影箋紙「索隱」一番,略窺大先生的偏愛與「偏恨」。

(二)

民國年間,琉璃廠作為京城文化樞紐,古籍藏家、刻工名手均在此雲集。榮寶齋、清秘閣等諸家箋肆所制宋版書影箋,並非像通常流行的畫箋用白宣印製,更不像印製古籍一樣施以濃墨。箋肆常選用淡土色、淺橙色等仿古紙張,用略深一度的紅褐色刷印文字與格欄,題材內容是經史子集四部中的珍刊葉子。我對宋版書影箋並未特別留意,但見過的也有三十幾種,對當時愛書愛箋之人,肯定可以說「總有幾款適合您」吧!

宋版書影箋種類雖多,但帶圖案的卻非常少見。我有幸收到兩紙,頗可一觀。其一為榮寶齋制箋,寬二十釐米,高二十九釐米,取宋版書一面,尺幅寬闊,箋色仿古。文字取自《周禮·地官·鄉師》,曰:「地官鄉師,及葬,執纛以與匠師御柩而治役......」畫面中刻繪「鄉師」處於頁面正中,執龍頭纛而行,衣冠方正,面相敦厚,動作穩健。其二為橫版寬幅箋,寬三十二釐米,高二十四釐米,摹整頁宋版書影,為《樂書卷第一百七十三·樂圖論·胡部·舞·韎師》。文字部分曰:「蓋四夷之樂,東曰韎,南曰任,西曰侏離,北曰禁,或以服色名之……」「韎師」左手舉矛,右手執犛牛尾,高鼻深目,腳蹬尖頭靴,像卓別林一樣站立。此箋為米白色,圖文用淺橙色印出,雅致怡人。但制箋者卻並非琉璃廠的箋肆,箋紙右下方有篆書條記說明「印鑄局取宋槧書制箋」。印鑄局是清末民國專為中樞內閣鑄字、排版、印刷的機構,此箋紙系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專用箋紙,徐與任內兩名印鑄局長易順鼎、陳漢第皆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無不精到,這種「官制」箋的水準自然不難想見了。

 宋版書影箋:周禮鄉師

宋版書影箋:樂書韎師

鄭振鐸在名著《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論及宋代版畫時寫道:「(除佛經外),其他書籍也都以木刻畫為插圖,特別是福建建安的出版家,連經、子諸書也都以『纂圖互注』為標榜了。(像《纂圖互注毛詩》《禮記》《荀子》等)。」他又有言,「《樂書》的插圖很多,但我們所見均是補版後印本,看不出原書精工的原樣子來」。我所收到的兩枚宋版書影箋恰與鄭振鐸所載相符。鄉師與韎師,一莊一諧,行進中的鄉師步態穩重,立定的韎師卻給人似將起舞的感覺,這樣的箋紙是能夠看出「原書精工」樣子的,它們所依據的版本似乎比鄭振鐸收藏的還要好一些,不由讓人由衷讚嘆宋版書的魅力以及琉璃廠工匠的高超技藝。

 宋版書影箋刻繪的韎師像

印鑄局制箋之條記

(三)

宋版書影箋系選用各種書籍的散頁分別印製,而永樂大典箋則是五枚一組成套。大典原書高與寬分別約五十釐米、三十釐米,箋紙縮摹成高十九點五釐米,寬十六釐米。箋紙第一枚記載目錄系《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一屋·服·后妃服》,其中四枚箋有后妃圖像,人物大小、單人雙人各異,分別選自該卷第一、四、五、八頁。《永樂大典》雖是明代類書,但所繪后妃像並不似明代版畫中的女子體質瘦削、彎眉如笑,而是儀態雍容,具有唐代仕女的豐度。第五枚箋紙為文字版,摹刻有二十種「服」字的篆體字,氣韻高古,這半葉與其他四枚箋紙不同,實取自大典第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五卷。這五枚箋紙圖像、文字各有側重,縮摹比例適宜,很好地代表了兩卷大典的風貌,編選者和翻刻者都足足用了一番苦心。

 永樂大典箋:后妃服

 永樂大典箋:雙人服飾像

 永樂大典箋:服字篆書

我所收到的這一組箋紙,刻印邊注為永樂大典殘帙,榮寶齋制箋,其實《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五至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為完整一冊兩卷,分別有十二頁、二十頁,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永樂大典》「服」字部尚存其他三冊四卷,分別藏於大英博物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但只在「齋服」目下有一幅不含人像的衣服圖案,更顯出箋紙所摹制的第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卷的卓爾不同。

《永樂大典》天命華貴而厄途多舛,既有被晚清翰林院大臣偷盜出宮的,也有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番侵華時拋卻的。根據張升教授研究,1912年,北洋政府要員、著名藏書家董康將十七冊《永樂大典》帶到日本販賣,引發了日本藏書界的濃厚興趣。1918年10月初,「文求堂」主人田中慶太郎在北京搜購到十一冊《永樂大典》,將其中的一冊(即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五至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轉售給美國植物學家施永高(Walter T. Swingle),施永高當時正在中國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採購古籍,於是這一冊歷經周轉後入藏美國。據民國教育部1919年10月向京師圖書館頒發的訓令記載,「本部現準美國國會圖書館函送影本《永樂大典》一冊到部,計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五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共二卷,合行發給該館(京師圖書館)妥為庋藏」。這項訓令印證了這一冊珍貴的《永樂大典》流入美國的時間,其時魯迅恰在教育部主管圖書館和博物館工作。

除了榮寶齋之外,我也曾見過「印鑄局」所制大典箋,當時以為已經有了榮寶齋的,留作箋樣足矣,因此無知錯過,再想求得,已是刻舟求劍。按上文所說,鑄造局在民國期間,專為內閣辦理文書印製事務,徐世昌於1918年至1922年任民國總統,剛好與《永樂大典》影本入藏京師圖書館同時,很可能印鑄局借該冊大典影本設計了箋紙。然而榮寶齋早在1896年即設立刻印信箋的「帖套作坊」,1910年起專門有人從事勾描分色,或許《永樂大典》原書在去國前就已在琉璃廠書肆間流傳,書主借榮寶齋制箋以提高其聲價,亦未可知。至於「榮寶齋」與「印鑄局」兩版大典箋紙是否有先後借鑑關係,譬如印鑄局將榮寶齋制箋翻刻供徐世昌使用,或者徐世昌下臺後箋樣為榮寶齋所得而加以推廣,如今已不可詳考。

永樂大典殘帙字樣

榮寶齋制箋字樣

(四)

魯迅先生對中國古典版畫及當代箋紙有著由衷的熱愛與多方的讚美,然而對古籍卻抱以實用和冷眼,這種態度默默影響著他對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的看法,不可避免。

根據韋力先生所著《魯迅藏書志(古籍之部)》,魯迅先生藏書更注重古籍的底本精良,藏書中很多是晚近刻本乃至影印本,只有少數幾部夠得上善本級別,可見魯迅買書更多是為了讀和用,而非囤積居奇和升值牟利。在這大量古籍中,大約只有十五部屬於經書,不到他古籍類藏書的百分之一,魯迅對《禮》《樂》之書並無興趣是顯然的。

魯迅在任教育部僉事期間,曾奉教育總長、藏書大家傅增湘的命令,去檢視清宮內閣大庫遺留的「八千麻袋」裡裝載了哪些文物。他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中記錄當時的情形,「(F先生)以為麻袋裡定有好的宋版書——『海內孤本』。這一類謠言是常有的,我早先還聽得人說,其中且有什麼妃的繡鞋和什麼王的頭骨哩。」「至於宋版書呢,有是有的,或則破爛的半本,或是撕破的幾張。」魯迅在這裡一片遊戲口吻,將宋版孤本和繡鞋相提並論,將價比黃金的宋版葉子叫做破爛,就像孫大聖將「山河社稷襖、乾坤地理裙」化作「破爛留丟一口鐘」。他對宋版書尚且如此,對宋版書影箋更可想而知了。

琉璃廠各家多年來陸續印製的宋版書影箋有數十種之多,而帶畫圖的極少,鄭振鐸在給魯迅郵寄的宋版書影箋中,恐怕就不包括有畫圖的。按常理說,將喪葬題材入箋是制箋的大忌,但榮寶齋選用葬禮執事的鄉師入箋,恰恰說明了帶圖案的宋版書非常稀缺。魯迅先生多年學醫,心思通透,他還在《朝花夕拾》中手繪過「死有分」「活無常」的形象,對「鄉師」圖案應不懷忌諱。或許他未曾見過這一幅箋紙,或是擔心這樣的題材影響《北平箋譜》的銷路,但也不必處處和他人明說,既然不是自己屬意的題材,於是就一筆帶過了。

至於鑄造局為徐世昌總統特製的「韎師箋」,鄭振鐸大抵是無緣為他從琉璃廠收集到的。但依著魯迅先生的脾氣,即使見到了,又會如何?他曾在致鄭振鐸信中批評「清秘閣」南紙店「專走官場、官派十足」,認為除去這一家的畫箋對《北平箋譜》也無妨礙——幸虧鄭振鐸先是「舌疲唇焦」、後來「再三奉託劉淑度女士和他們商量」,才不致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想必魯迅見到「印鑄局」這種不僅是「官場」甚至屬「內府」的用箋,無論多別致,也會像他在《朝花夕拾後記》中揶揄「徐大總統」本人的哲學:聽其自然吧。

 魯迅手繪死有分、活無常

(五)

時間有時像一把神奇的放大鏡,將來自不同方向的光線都聚焦在一個點上。兩卷《永樂大典》流入美國國會圖書館、魯迅檢視「八千麻袋」文檔、印鑄局開始為徐世昌特製箋紙,這幾件平行的歷史小事都發生在1918年,而這一年的文化大事,是魯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狂人日記》。其中最石破天驚的情節,就是狂人對著古書仔細看了半夜,從字縫裡看出整本書都寫著「吃人」二字。魯迅先生在其他雜文中提到永樂皇帝時,特揭露了他殘酷的殺人手段。永樂皇帝將建文帝的忠臣剝皮、油炸還不算完,還將他們的妻女罰為官妓。帝王的殘忍,真不知比狂人「吃人」可怖多少倍了。

魯迅雖深惡永樂帝的暴行,但並不因人廢事,將一切歸結於醬缸。他深知《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在教育部主管圖書館工作期間,多次建議徵集大典殘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清末狀元陸潤庠府上留存的六十四冊《永樂大典》——此系八國聯軍劫掠翰林院後僅存的一批——終於成為國家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永樂大典》。

多年以後,當魯迅先生看到鄭振鐸為他寄來大典箋樣供編纂《北平箋譜》挑選時,一定會想到自己追索大典、翻檢麻袋那些遙遠的下午。繪刻著如此典雅后妃服飾的紙張背後,是永樂大帝怎樣屠戮前朝忠臣的功績?當人們街談巷議清宮破麻袋藏著寶物的時候,當大總統欣賞特供箋紙的時候,又有多少冊《永樂大典》正流入異國他鄉?「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一部《永樂大典》的歷史,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傷心史?

魯迅先生最終的選擇,一是不將令人百感交集的大典箋選入《北平箋譜》,二是將編成的《北平箋譜》自費寄送給美、英、法圖書館各一部,既是同行間悠久流傳的禮尚往來,同時也是展現中國健康、晴朗的木刻斷代史上的豐碑。

(六)

曾有一則西方笑話說,一名書商常給總統寄新書看,如果總統說好,他便打出廣告,「一本總統都說好的書!」。總統下次知道被利用了,故意說不好,他就打廣告,「一本總統說很不好的書!」總統索性不回復,他又打廣告,「一本讓總統無法評價的書!」

在愛箋者眼中,魯迅先生正仿佛箋譜界這位高尚的總統。選入《北平箋譜》的名箋,自然值得收藏與研究,而他言明不選的箋紙,也讓人不由生出深究的願望。或許他對各類花箋,依據的是畫藝的高低、氣韻的多寡,但對宋版書影箋、永樂大典箋,他一定有著自己的價值判斷與基於文化的取捨。雖然鄉師、韎師、后妃的形象足可以與《北平箋譜》中趙之謙的仿古人物、姚茫父的唐磚人物鼎足而三,但我們也只得尊重編者底氣十足的好惡與深遠一生的任性。

魯迅先生若是在冥冥中知道後世有這樣一個人,花很高的價錢、費很多的夜晚,只是為了「研究」幾枚他輕易就放棄的箋紙,或許會用《北平箋譜序》中的八個字來形容吧,那正是:吾儕好事,亦多杞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812萬歐元,華人在法競得兩冊《永樂大典》抄本
    拍賣圖錄中的圖片此次拍賣的兩冊《永樂大典》是在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Beaussant Lefèvre)舉辦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釋出。拍賣於北京時間7月7日晚上8點在巴黎公開舉行,共計 277 件拍品,主要以瓷器、佛造像、書畫為主,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這兩冊罕見的明嘉靖抄本《永樂大典》。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 上官雲)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今存世卻僅有400餘冊……它,就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國家圖書館供圖《永樂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縉等人編纂而成,保存了中國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種古籍。其12冊原件正在北京展出。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由上海魯迅紀念館集體編寫的《華痕碎影——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先生手跡、藏品擷珍》近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輯錄、該書精選魯迅收藏的版畫、明信片、藏書、箋紙,以及魯迅先生的手稿、題詩等墨跡,分門別類,各取其式,萃於一函,共分五函。
  • 永樂大典抄本現身巴黎拍賣場,812.8萬歐元天價被華人女性拍下
    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2冊(共4卷)明嘉靖年間手抄本,7日在法國巴黎拍賣。最後以640萬歐元落槌,加上佣金為812.8萬歐元成交,買家是一名華人女性。
  • 二冊「永樂大典」在法拍出640萬歐
    (歐洲時報記者歐文報導)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巴黎知名德魯奧拍賣公司二號拍賣廳舉拍,經過11分鐘的激烈競拍,最終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淨價拍得。當天,二冊永樂大典以1萬歐元起拍,瞬間突破50萬歐,1分半鐘之後,競拍價已經突破拍賣公司顯示屏的極限,競拍價無法顯示。而此起彼伏的競價聲引發高潮。現場好多人士紛紛拿起手機等待落錘一刻。 當天競拍成功的女士從200萬歐時開始競價,最終以640萬歐元拍得。 據悉,德魯奧的拍賣佣金為27%,因此,二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000歐元。
  •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再補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陳寅恪詩箋釋》《陳寅恪詩箋釋》初版於2008年,至2013年刊行增訂本,增補部分以出處例證為多,凡有關詩意者,要者已見於《〈陳寅恪詩箋釋〉增訂本訂正舉要》(《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6月17日)。當日以為既多承專家學友指正,自己亦隨時留意,謬誤「或不外如是」,豈知學如積薪,錯如掃葉,真無止境。
  • 趙燦鵬︱流動的《梁書》:書影背後的版本線索
    殘宋本十四冊,其中宋版葉數目在二十葉以上的,依次是第二冊(三十六葉)、第四冊(二十八葉)、第一冊(二十六葉)、第八冊(二十葉)。景蜀慧師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訪問時了解到,第二冊曾作為宋版善本書舉行過展覽,看來院方主事者是很有專業眼光的。但第一冊、第二冊中的宋版葉,都屬於南宋中期的補版,未見南宋初期刊刻的原版。我較為仔細地閱覽全書,發現第八冊中原版有十八葉,最為集中。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頁)他在論述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遭到失敗時說:「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卻正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同上書,第702頁)在文化戰線,甚至在整個革命營壘,獲得毛澤東如此崇高評價的,唯有魯迅一人。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回顧過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國有一位叫「魯迅」的作家,從上學開始就魯迅先生的足跡就伴隨著我。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
  • 半盞離愁風戲柳,一箋冷墨燕穿雲;七首少年遊;清夢不再昔年春
    半盞離愁風戲柳,一箋冷墨燕穿雲。清明時節,疫情漸遠,又是最美人間四月天。此時,正是踏青春遊的好時候。只是,今時去歲尋無處,清夢不再昔年春。風淅淅,雨織織,脈脈春愁細細添。少年有意,聽雨歌樓,浪漫憂傷都是情懷。壯年蒼茫,江闊雲低,愁腸百結。老年僧行,鬢已星星,悠然隨心。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這部書裡,你想知道的知識都有
    「en」有「完全」的意思,「cyclo」是「圓圈」,「pedia」為「知識」、「教育」,合起來的意思是「在這個圓圈裡匯集著所有的知識」,也就是說「全部知識都搜羅在這部書裡了」。  百科全書從最初的形態算起,到今天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
  • 魯迅先生何故盛讚《天演論》?
    《天演論》刊行後,連魯迅也以詼諧的筆調為之稱讚:「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論》,桐城氣息十足,連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搖頭晃腦地讀起來,真是音調鏗鏘,使人不自覺其頭暈。這一點竟感動了桐城派老子吳汝綸,不禁說是『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了。」某種意義上,正是嚴復、林紓以翻譯之手段,繼續恪守桐城家法,讓桐城派在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時,有了繼續前行的力氣。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編印版畫全集》十二冊書厚薄不一,第一冊囊括了魯迅以朝花社名義編印的五本畫冊,第二冊將德國版畫家梅菲爾德和凱綏·珂勒惠支的三本畫冊合在一處,餘下十冊則為單行的作品集,其中最厚的《蘇聯版畫集》近三百頁,最薄的《木刻紀程》僅六十餘頁。從圖畫的性質來說,各書也不盡相同,多數作品是獨幅版畫,但也有無字連環木刻,還有書籍插畫、詩歌配圖等。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