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鬱:魯迅與高爾基,在扭曲的時空裡 魯迅逝世80周年

2021-01-20 華文好書
制度的陰謀政治,導致了血流成河、屍骸堆山的災難。現在可以看得出來,這陰謀政治最終必將摧毀官僚制度本身。(1)我們聯想起魯迅與許廣平通信時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判斷,是多麼近似。在這裡,他們都是那個社會的叛徒,乃直面現實的革新派。高爾基的左轉,有一個周邊環境的影響,直接與革命的領導者發生聯繫。魯迅還只在黑暗中摸索,即使加入左聯,依然與黨的政治核心有一定距離。道義上的親近與組織上的親近不同,高爾基與政黨政治的深入關係,魯迅是無法做到的。

如果說,魯迅對革命的理解還是模糊的,靠的是對國外經驗的瞭望,那麼高爾基則基於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的邏輯,很自信地以為,俄國擔當了拓展新的空間的實驗者。高爾基在俄國社會最激烈的衝突的時期,曾在歐洲和美國小住。他知道俄國與世界的距離,但歐美的金錢制度和剝削制度的存在,窒息了人民的生活。


他在德國的時候認識了李普克內西和考茨基,被他們的革命言論所吸引,意識到資本主義內在的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但德國的革命能否起來,還不好預料,而俄國的革命是必然的:

我覺得,從現在起俄國將要變成世界的實驗田了。在這塊試驗田將播下世界上一切思想的種子,它會生出茁壯的幼芽。俄國人的靈魂是充滿生氣和富有成果的。(2)這樣自信的文字,是擁有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國度的知識分子才有的存在。1906年,在國外準備寫作《母親》的時候,他給妻子的信說:應當告訴你——我在此刻明白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明白了,直到現在我還不是一個革命者。我只是在爭取成為這樣一個人。那些我們習慣認為是革命者的人,——只是改良主義者。革命概念本身——需要進一步深化。這是能夠做到的!(3)這是高爾基從託爾斯泰、契訶夫的世界走向激進世界的象徵。魯迅在與中國的改良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交鋒的時候,也走向了激進的路。他們之間的相似的存在實際隱含著俄國與中國社會共同的命運。高爾基形容自己是一個流浪漢,思想未嘗沒有浪漫的遺存。他承認自己不斷被不滿所情緒驅使,而且在「憂鬱地尋找著什麼」(4)。恰是這憂鬱的氣質,吸引了諸多的知識分子。他們在這個流浪漢作家的身上,看到了唐·吉訶德式的偉岸的精神。這最終也成了布爾什維克文化的一種資源。俄國革命的隆隆炮聲,其實是夾雜著高爾基式的智慧的。魯迅在譯介高爾基的作品時,感受到了一種汩汩不息的生命的激流。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高爾基熱裡面,魯迅的作用非他人可以代替。他指導的木刻家,就畫過高爾基的畫像,在文壇流布著。除了親自翻譯其作品外,還搜集大量與高爾基相關的資料。比如對高爾基作品的插圖的整理出版,可以看出內心的喜愛。1934年,他得到了高爾基《母親》的插圖,頗為興奮,遂有了流布它們的渴望。後來,幾經周折,木刻集終於出版了。魯迅在為《〈母親〉木刻十四幅畫》寫的序中說:高爾基的小說《母親》一出版,革命者就說是一部「最合時的書」。而且不但在那時,還在現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這有沈端先君的譯本為證,用不著多說。在那邊,倒已經看不見這情形,成為陳跡了。這十四幅木刻,是裝飾著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亞歷克舍夫,是一個剛才三十歲的青年,雖然技術還未能說是十分純熟,然而生動,有力,活現了全書的神採。便是沒有讀過小說的人,不也在這裡看見了黑暗的政治和奮鬥的大眾嗎?(5)《母親》的中文翻譯,和木刻插圖的介紹,對左翼作家都是件大事。高爾基的價值是超越於文壇的。對於小說家、劇作家、畫家的啟示頗為持久。在魯迅看來,新的知識階級,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假的知識分子在欺騙著人民。中國需要高爾基式的作家,但我們沒有那樣的土壤。在魯迅意識裡,高爾基把人類美好的文化遺產和新的階級的精神趨向融在一體,要達到他那樣的高度,國人還要走漫長的路。

《母親》的木刻整體上有一股雄渾的氣韻。灰暗裡的不幸和反抗者的堅毅的目光照射著人們。俄國的不幸與希望都在畫面裡以愛意的方式出現。那裡已全沒有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內心的獨白的緊張,而是社會的改造的衝動,即從圍牆裡衝出的血腥。


在這裡,魯迅看到了舊俄作家所沒有的存在:底層人的反抗已經和一種自覺的哲學理念在一起了。而且那實踐的大同的渴念,在舊式文人的文本哪裡可以找到呢?

三十年代的中國,不同的知識群落對高爾基的接收是不同的,即便是左翼陣營,認識俄國革命的角度也各自有別。魯迅閱讀高爾基的文本,感染了一種道義上的情緒。在高爾基的背後,不都是革命理念的問題,而是精神的深度與藝術的精湛表達的統一的問題。美的人生與美的藝術之夢,可以開啟自由世界的門。高爾基已經敲開並走出了那一扇門。魯迅覺得,中國的門還在關著。唯有出現一批俄國式的有良知的作家,文化才會出現另類的光澤。但是這樣的路,對於國人來說還是漫長的。而後來的歷史證明,中國的左翼作家的主流依然是從舊營壘走出的知識分子,工農作家在精神的高度上,從來沒有像高爾基那樣有廣泛的輻射力。中國的工農文學話語場裡只誕生了趙樹理、馬烽這樣的人物,在底層成長的作家中,能夠提供思想資源的人,還是太少了。但是,高爾基背後的複雜性是什麼,魯迅知之甚少。高爾基給了他許多錯覺,以致影響了對於蘇聯的判斷。這位俄國作家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對於蘇維埃的批評是嚴厲的,後來出國定居。1929年歸國後,史達林給了他很高的禮遇。蘇聯對高爾基的熱情,使魯迅感受到這個國度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天真的魯迅不知道,在這場熱鬧的背後,有十分複雜的因素在起作用。這時,蘇聯國內正在大規模展開「清洗運動」,高爾基已經被內定為「國際右傾機會主義」和「妥協主義者」,國家安全局的盧比楊卡設立了高爾基「特別專案卷」。這時,很多人希望身在伊達利的高爾基能像十月革命後那樣以他那犀利的筆發出「正義的怒吼」,為反對史達林個人獨裁留下一筆精神財富。出人意料的是,高爾基自投羅網,甘心成為了「史達林的玩偶」。(6)高爾基的轉變,在中國人眼裡是模糊的,人們甚至無法理清早期的他與晚期的他的區別。因為一切都在進步的旗幟下。高爾基革命性的要求和後來的政黨文化理念的表達,在中國左翼作家那裡是同一個存在,似乎沒有區別。金雁指出:回國後的高爾基不但與十月革命前的高爾基有很大區別,就是與20年代的高爾基也有了很大的區別。19世紀,高爾基在為文學的「獨立精神」吶喊時,不止一次地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為文學而文學」。到20世紀初,他又進一地把自己的思想完善為步提出「藝術脫離政治」的原則。到30年代,尤其是他回國建立起「蘇聯作家協會」以後,高爾基的口號發生了反向的變化:「藝術思想政治化」。(7)這「藝術思想政治化」,就是政黨化。高爾基已經與列寧主義、史達林主義合拍了。魯迅所不懂的恰是政黨文化的機制,他還把蘇聯文壇想像為託洛茨基和布哈林時期的樣子。另一方面,魯迅是據中國知識界的需要而理解高爾基和蘇聯,中間有許多模糊地帶。不過,即便是政黨文化存在問題,中國的左翼作家是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比如,俄國政黨文化裡的對帝國主義的批判,對於中國是急需引用的思想武器,在一般文人那裡,沒有來自政黨理論的力度和可操作性。再比如,高爾基批評超階級的審美,也適用中國的國情。三十年代的中國,統治者的壓迫造成多重悲劇,如果不從階級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就可能把矛盾簡單化。不過,階級鬥爭的觀點一般是反抗壓迫的人們的思想武器,對於被奴役的人而言,講階級性乃獲得一種解放的思想利器。問題的複雜性在於,當被壓迫者獲得權力,成為統治階級的時候,繼續使用階級鬥爭的思想處理一切問題,則會消滅精神的多樣性,成為文化的排他主義。魯迅沒有也來不及從取得權力的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於他來說,高爾基的思想沒有多少問題,因為那些話語對於中國是不可多得的參照。從這種錯位性裡所產生的正當性,百年來一直伴隨著中國的讀書界。八十年代後,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的想像,也與三十年代左翼青年對蘇聯的想像一樣,是據自己的需要而攝取營養,沒有看到西方的正當性所隱含的本土的不正當性的暗區。陳獨秀在晚年意識到盲目引用蘇聯理論的危險性,他們對其間的複雜性的思考是由血的代價換取的。所以,如果在政黨文化的層面考慮俄蘇傳統,可能與從知識分子的話題裡討論之所得的結論不同。而政黨文化背後的力量感,對於魯迅來說是一種陌生而奇異的存在。他看到了列寧、瞿秋白的衝擊力,有欣賞的地方,但那背後的殺傷力,是沒有親歷者所難以感受到的。高爾基、魯迅在不同國度裡獲得的聲譽,自然與政治有關。他們都是因了自己的思想的豐富和藝術的精湛而被吸引到政治話語之中的。他們生前的狀況值得深思,前者被執政黨所用,扭曲的精神也自然出來;後者成為在野黨的精神資源,某些精神得以過度的放大。不過,他們共同的地方,是在某一時段裡,都具有不合時宜的尷尬,即精神資源裡存在著流行思想無法接受的部分。這構成了存在的複雜性。在他們身後,一部分思想被不斷闡釋,一部分被懸置起來。不同群落對於他們的解釋是含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在於,一個異於他們的話語方式,左右著對他們的敘述,他們內心深處的草根左翼的傾向,與政黨政治之間的不同,導致了後世的讀者讀解時的歧義。倘若我們撇開罩在他們身上的意識形態的光環,可以發現他們各自有著屬於自己的精神邏輯。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的時候,或者改變世界,或者被世界改變。不幸的是,在他們身後,一個強大的、外在於他們的敘述邏輯,常常覆蓋了他們的遺產。我們閱讀他們的原文得到的感覺,和閱讀文學史的文本的感覺,有著諸多的不同。清理罩在他們頭上的各種塵埃,也是今人的一項任務。

相關焦點

  • 名家話巨匠|孫鬱:表現主義風潮裡的魯迅
    流動的線條裡跳躍的情思,尼採式的斑斕之色燙醒了眼睛。思緒被一次次放逐,又在旋轉裡窺見灰暗裡的光亮,一切仿佛在注釋魯迅內心未曾敞開的部分,也將某種底色展開著。 凡·高的繪畫中凌亂感中,卻疏散出奇特的美,他的筆下的畫面裡卻有最為寧靜的超然的美。蒙克的線條雖然變形古怪,而撕裂的時空被遮掩的存在逼真地走向我們。這些表述與魯迅內心的感受多有重疊,他自己的文字也存在著類似的美意。對比他們的不同環境中相近的表達,看得出審美的過程有著在世俗感受之外的一種發現。
  • 魯迅為什麼那麼喜歡咀嚼黑暗,並直視著黑暗呢?丨孫鬱
    ——孫鬱 夜梟聲 文/孫鬱 1 我第一次看到貓頭鷹頗為驚奇,怪怪的目光射過來,像要穿透人心似的。於是也想起魯迅畫的那幅貓頭鷹畫,真是傳神得很。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魯迅寫不出長篇小說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雜文家和小說家,其作品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但翻完《魯迅全集》發現其主要作品是散文、隨筆、雜文和短篇小說,究其一生竟然沒有一部長篇小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魯迅為何寫不出長篇小說?主要原因在此。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並被編進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流轉,依舊激蕩在國人心頭。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毛澤東第一次公開評價魯迅,就使用了一個特殊的概念——「聖人」。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學舉行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他在大會上發表的《論魯迅》演講中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這個評價,一直到晚年也沒有改。不僅沒有改,還升了格。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①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裡,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鬥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託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裡。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
  • 造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皂莢、桑葚、何首烏、覆盆子、歡快啼鳴的知了、歡呼雀躍的雲雀、會唱歌的蟋蟀……這些遠離城市喧囂,生活氣息濃厚的花園,就是魯迅小時候所生活過的地方。春天裡徜徉在萬物復甦的花園裡,冬天裡撐起簸箕抓小鳥;白天拜孔子、搖頭晃腦背詩歌,晚上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生活的天堂,而它就是紹興。
  • 王富仁:在我的感覺裡,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
    我有我眼裡的魯迅,你有你眼裡的魯迅,非說我眼裡的魯迅才是真的魯迅,而你眼裡的魯迅就不是一個真的魯迅,或者反過來,非說你眼裡的魯迅才是一個真的魯迅,而我眼裡的魯迅就不是一個真的魯迅,恐怕人類還沒有發明出能夠最終證明這一點的理論來。所以,我在這本小書裡說的還是我眼裡的魯迅,別人眼裡的魯迅是什麼樣子的,與我的相同還是不相同,我是沒有權力幹涉的。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小嬌朱安步行80英裡,走步,為魯迅,卻買蛋糕,換取冷冰冰
    原因是魯迅的父母很早就為魯迅的終身大事做了準備,給了他一個叫做朱安的東西。起初,魯迅並不反對結婚,只是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未婚妻包不住腳,另一個是要學會讀書。朱安對兩者都不滿意,所以魯迅大發雷霆,拒絕與朱安結婚,甚至去了日本,所以婚事沒有定下來。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魯迅洞房花燭夜,為何在新房裡熬夜讀書?
    1906年初,魯迅的母親,周家老太太聽到了一個謠言。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同鄉告訴她說,魯迅跟一個日本女人結了婚。有人看到他們帶著兩個孩子,在神田街頭散步。當時在留學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跟日本女人結婚,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 魯迅的烏桕樹
    在魯迅的文章裡,我常常看到一棵樹。烏桕樹。第一次看到烏桕樹,是初中學《社戲》這篇課文的時候。
  • 關於魯迅的手抄報:「魯迅」筆名的來歷
    (《亡友魯迅印象記·筆名魯迅》)這就是對「魯迅」這個筆名最權威的解釋。迅行 葦索 杜斐 何幹 一尊 餘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餘 荀繼 茹蓴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幹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鬱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尊古 遊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衝 孺牛 魯迅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今天的夜讀經典,我們與您分享魯迅授課的故事。魯迅「作事常從遠處著眼,可是也以認真的態度從小處下手」。如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他提倡種樹,別人都笑他傻;因為樹要十年才長成,那些人卻主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魯迅先生提起這件事時,卻說,只要給我當一天和尚,鍾我總要撞,而且用力地撞,認真地撞」。
  • 天才隱秘的苦悶與叛逆:魯迅為什麼熱愛寫"雜感"?
    作者=孫鬱來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一百年前,胡適在《新青年》上發出的文學改良主張,其實是文章學觀念進化的一種折射。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另一張是魯迅、蔡元培與蕭伯納照的三人合影,如下:魯迅、蕭伯納、蔡元培從三人的合影仔細看,你會發現,魯迅先生的身高僅夠蕭伯納的肩膀,只夠蔡元培先生的眼睛,眼睛以上,多少也有個七八釐米吧。聽說有個記者,曾經專門就魯迅先生的身高問題,去魯迅博物館查閱資料,採訪魯迅研究專家們諮詢此事,專家們表示,文獻上所謂魯迅身高1米65是不準確的。魯迅研究會會長、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先生說,魯迅先生身高1米5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