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2021-01-16 網易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並被編進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流轉,依舊激蕩在國人心頭。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故事可以說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我國最早一批進行地質學學習和研究的人……

  1903年,魯迅以筆名「索子」撰寫《中國地質略論》,發表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8期,這是我國近代地質學上最早的啟蒙性文獻。

  

  1906年,魯迅與同學顧琅合著出版了《中國礦產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記述本國礦產資源的書籍,在中國地質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魯迅1899年開始學習地質、礦物課程,1901年畢業。1902年開始翻譯地學相關作品,至1906年期間,除了上文提到的「一志一論」,還有多篇地學作品問世。1906年開始,魯迅開始專攻文學及藝術創作事業,直到去世。

  關於他和地質學的「分分合合」,小編之前曾推送過一篇科普文章,感興趣的朋友戳這裡:

  提到我國近代地質事業史上最早學習地質、而後又從事地質工作的科學家,人們可能很快便會說出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幾個人的名字,他們幾位都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為開創和發展我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是按學習及從事地質工作的時間來說,他們都要在魯迅先生之後。只是魯迅後來在日本先學醫後從文,沒有繼續攻研礦學或地質學。

  章鴻釗1904年赴日留學,191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地質系;

  丁文江1908年開始學地質,1911年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畢業;

  翁文灝1908年赴比利時攻讀地質,1913年獲理學博士;

  李四光1913年赴英學習礦學,後轉學理科地質,1918年獲碩士學位。

  不僅僅是這些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同時代的還有一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地質學家,在這裡小編想著重介紹一下這些地學界的前輩,以及他們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鄺榮光

  鄺榮光,1862年出生,1872年作為清朝第一批留學生之一赴美留學,在完成小學和中學課程後升入大學學習礦業學科,返國後曾於清朝宣統年間擔任直隸省礦政調查局總勘礦師,在華北一帶做過地質、古生物和礦產調查。

  1910年在中國地學會所辦的《地學雜誌》上,發表了彩色的《直隸地質圖》、《直隸礦產圖》及《直隸石層古蹟》,這是我國地質工作者自行編制的最早的彩色地質圖、區域礦產圖和古生物化石圖版。

  

  鄺榮光繪製的《直隸地質圖》比例尺約1∶250萬,地層由下而上分為太古代、甘布連紀(寒武紀)、炭精紀(石炭紀)、朱利士紀(侏羅紀)、近今代和黃土六個層位,清晰易懂;

  《直隸礦產圖》明確標誌了金、銀、銅、鉛、鐵和煤的分布;

  《直隸石層古蹟》共描繪了動物化石珊瑚、螺、蛤、三葉蟲和植物化石棕樹葉、石蘆葉、鱗木、鳳尾等8種,這是中國人自己採集、自己鑑定、自己繪圖的第一批化石標本,開創了我國古生物研究的先河。

  2. 王寵佑

  

  王寵佑,字佐臣,廣東東莞縣人,1879年生於香港。1895年入天津北洋大學,1899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採礦系,1901年赴美留學,1902年底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礦物學和地質學,1904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又留學英國、法國和德國,獲得博士學位,於1908年回國。

  王寵佑著述頗豐,自1907年在美國《工程與礦業》雜誌發表《中國煤的生產》開始,幾十年中不斷地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1912年、1925年和1933年,他曾三次發表所編《中國地質礦產文獻目錄》,1935年又為楊遵儀所編《中國地質文獻目錄》作序,是我國最先重視編輯地礦文獻目錄的學者。

  他的地質論文《地質構造與礦床之關係》及《海洋深淵和地槽對於礦床的關係》,是我國學者泛論礦床和成礦規律的兩篇最早的論文,具有一定的歷史及學術價值。

  3.顧琅

  顧琅,原名芮石臣,又名顧石臣,1880年生於江蘇江寧,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學習採礦,1902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先入弘文學院,後入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1908年回國。

  留日期間,顧琅於1905年至1906年,與魯迅合著《中國礦產志》,並編繪《中國礦產全圖》。

  顧琅回國後,先在天津參與創辦高等工業學校,並參與中國地學會的創建;

  辛亥革命以後曾擔任本溪湖煤礦公司礦業部長兼煉鐵部長,做過大量地質礦產調查,先後考察過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和吉林等省,撰寫《中國十大礦石調查記》,對不同礦山的礦床成因類型、礦石質量、礦層分布、開採歷史、規章制度、經營管理和工程設施等情況,均有詳細記述,備受各方稱讚。

  綜而言之,要論「早」期學習地質並從事地質工作的科學家,鄺榮光、王寵佑和顧琅等先輩也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們對於在我國傳播地質學和推動地質事業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來源:震知卓見(ID:dizhen_s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中國的以前的發展有好有壞,有繁盛的時期,也有頹廢的時代,而在地質學上,更多的是默默奉獻的地質學家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地質學家們吧!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對方卻不敢還嘴
    但實際上在很多年以前,魯迅先生曾與一位地質學家發生過一起矛盾,甚至在文章中點名批評他,這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就是李四光先生,只不過當時很多人並沒能看出魯迅先生為何如此的氣憤,而當李四光先生了解到了前因後果之後,也就忍氣吞聲不敢碰嘴,而這背後到底有何隱情呢?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礦路學堂的學生,是中國首批正規系統學習地學的人,該學堂實際也就招生了一屆(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24人)。三年時間裡,魯迅學了《礦學》、《地質學》、《測算學》、《測圖學》等課程,考試成績優秀,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也就是說,作為中國早期新式科學教育培養的首批次人才,魯迅是優秀畢業生。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毛澤東第一次公開評價魯迅,就使用了一個特殊的概念——「聖人」。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學舉行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他在大會上發表的《論魯迅》演講中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這個評價,一直到晚年也沒有改。不僅沒有改,還升了格。
  • 「中國地熱之父」、地質學家任湘逝世
    「中國地熱之父」、地質學家任湘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3 12:08 來源:澎湃新聞
  • 大禹治水的真相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
    真相驚人在《說文》一書中「禹,蟲也」,後來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中將蟲成「蠕蟲」。之後便有不少學者,都用這個觀點來攻擊古史辨學派,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吧!《山海經》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第一次出現在《山海經》,很多熟知的故事都在山海經中記載,比如「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傳說,這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古老地理書!
  • 魯迅為什麼要點名罵李四光?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方都不敢還嘴
    魯迅先生文章中的人物也不光有文壇中人。他曾經寫文章抨擊過李四光,李四光並不是文壇中人,而是一名地質學家,那麼,魯迅與李四光之間有什麼愛恨情仇呢?他為什麼要抨擊李四光呢? 在那個一切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艱辛,農業、工業、科技,萬事萬物都需要人才灌溉,當時處於文壇的文人們也不輕鬆,魯迅先生就在致力於用他充滿諷刺意味的文章喚醒麻木不仁的人們。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李四光還不敢還嘴,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
    魯迅為啥要罵李四光?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李四光還不敢還嘴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且很多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從而被選入課本中。其實,只要對魯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魯迅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文學家,具有批判主義思想。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二人開創了一種呈現疾病以及中國身份的獨特模式,而這一模式也為之後中國的醫學攝影所繼承。早期的中國醫學攝影不僅承擔著向西方人傳播有關中國疾病知識的任務,同時也能幫助中國的醫生學習西方的醫療技藝。一方面,有關中國人身體的印象開始更為廣泛和深入地在西方建立。另一方面,伴隨著西方各類醫療知識一同進入中國的還有全新的對身體的「觀看」模式。
  • 搖滾明星:銀幕上的地質學家
    在國外,地質同行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業呢?地質學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多以配角的形式出現在西部電影中。例如,在1944年的電影《標記的軌跡》(Marked Trails)中,一位石油勘探地質學家被「壞人」描述為「走來走去,到處記筆記」,並放火燃燒氣體(這確實是一種早期用於識別未開發的近地表儲層的廉價技術)。他是一個好人,可惜的是在繪製地圖時被謀殺了。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國內學者是如何認識中國神話的?看魯迅和茅盾怎麼說
    (一)魯迅對神話演變的認識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科學地解釋了神話的起源,也論及了神話的發展、演變情況,並作出了隨著人們對巫的信仰的消退,人與神界的遠離,神話會話逐漸演變成傳說和小說的論斷。 魯迅認為神話是古民的創造,與巫的信仰密切有關。
  • 孫鬱:魯迅與高爾基,在扭曲的時空裡 魯迅逝世80周年
    (1)我們聯想起魯迅與許廣平通信時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判斷,是多麼近似。在這裡,他們都是那個社會的叛徒,乃直面現實的革新派。高爾基的左轉,有一個周邊環境的影響,直接與革命的領導者發生聯繫。魯迅還只在黑暗中摸索,即使加入左聯,依然與黨的政治核心有一定距離。道義上的親近與組織上的親近不同,高爾基與政黨政治的深入關係,魯迅是無法做到的。
  • 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
  •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 地質學家新發現!它比現在的地球還要水,完全是一個大水球
    地質學家在觀測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以及宇宙的過程中,總是有著不同於天文學家獨特的視角。地質學家利用巖石研究地球歷史時,能夠找到天文學家不曾發現的新秘密。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面積有將近70%被海洋所覆蓋,然而,地質學家在研究了澳大利亞擁有32億年歷史的裸露地殼之後,得出了一個更驚人的結論。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演過魯迅先生的不少,但值得回味的莫過於李雪健,濮存昕兩個老戲骨了。一人形似一人神似,也可聊慰大家想念故人之心了。提到李雪健,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一代老戲骨,演技可謂是榜上有名的。他演的秦始皇,張作霖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接近魯迅先生中晚年時期的。在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中,他演的魯迅就非常讓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