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Grabau)(1870-1946),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葛利普是一專多能的地質學家,他一生發表近300種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地層學、地史學、古地理學、地貌學、生態學、礦物學、沉積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等方面。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教授
少年時當過釘書店學徒,因家境貧寒,曾以作報童和裝訂工人謀生。經業餘勤奮自學,進入波士頓自然歷史學會礦物採集部助理員、該學會博物館科普報告員。1890年二十歲葛利普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特別旁聽生,第二年年轉為半工半讀的地質系正式生。他1896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古生物學助教。後來在1898、1900年獲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博士學位。1901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任正教授。經過二十年的遊歷和積累,使他成為一名很有名氣的地質學家。
1919年也是巴黎和會召開和五四運動隨之爆發的日子,當時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響應民眾的呼聲前往巴黎,支持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屈辱的和約上簽字。會後,丁文江前往美洲,為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學和地質調查所尋找急缺的古生物學人才,輾轉聯繫到了身處困境的葛利普,雙方一拍即合。於是,50歲的葛利普辭別故園與妻女,於1920年來到中國,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後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通訊研究員。1934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系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開始,他被侵華日軍送進北平集中營,但他熱愛中國,他曾經致書美國總統,要求支持中國人民的鬥爭,他曾站在中國地質調查所門口,阻擋日兵接收,並始終不同侵略者合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自由。然而抗戰剛剛勝利在集中營備受折磨的葛利普不幸於1946年3月26日在北平病逝。北京大學教授會遵照他的遺願決定將他的骨灰葬於北大紅樓沙灘旁的地質館前。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倡議移墓於北京大學院內。葛利普把自己的後半生完全貢獻給了中國古生物學、地層學奠基的偉大事業。他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建會員之一,曾任學會理事和副會長,在身體不良於行的情況下與丁文江、翁文灝、章鴻釗、李四光一起參與了地質界幾乎所有重大的學術活動。他獎掖備至,循循善誘,培養了一代中國地質學家,中國最早一批地層古生物學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門下。包括孫雲鑄、趙亞曾、田奇鐫、俞建章、樂森璕、許傑、斯行健、陳旭、尹贊勳、黃汲清、朱森、盛莘夫、王鈺、盧衍豪、秉志、趙金科、計榮森等。據統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有19個年級的學生聽過葛利普的課,其中出了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包括11名古生物學的院士。
葛利普早年注重礦物學、生態學、地貌學研究,特別對珊瑚、腕足動物和軟體動物化石有很深造詣。
他是古生態學的創始人之一,認為古生物形態與其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古生物化石分類應當重視所在巖石的堆積特徵和環境。他還提出對沉積巖的分類既要重視其成分、結構特點,也要重視其成因。1913年出版《地層學原理》一書,按地球圈層予以論述,包括了廣泛的地質學領域。他與H.W.夏默於1909-1910年合作出版的《北美標準化石》科學地論述了種的發生和個體發育,是當時的重要工具書。1922年他協助丁文江創辦了《中國古生物志》,於1922-1936年間親自撰寫發表了8部《中國古生物志》專著,內容主要涉及珊瑚、腕足類、瓣鰓類、腹足類等各門類化石,為我國古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所著的《中國地質史》(直譯應為《中國地層學》,1924年第1卷,1928年第2卷)和36幅亞洲古地理圖,是對中國地層和亞洲古地理的系統總結。在這部書裡,他首次提出了「熱河動物群」這一名詞,他將遼寧西部凌源(當時屬熱河省)附近兩層斑巖約50—100m厚的沉積巖及這一巖層中的狼鰭魚、雙殼類、葉肢介、昆蟲系統稱為「熱河系」和「熱河動物群」。用來代表以當時熱河省為中心的分布於東亞的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在他命名的「熱河動物群」如今發現了從恐龍到鳥類的完整演化序列,基本解決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許多難題,成為了全球矚目的中心。
當時有媒體曾經這樣描述葛利普的這一發現和命名。
1923年11月初,中國的東北遼西大地被一層銀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嬈,清晨的屋簷還掛著晶瑩的冰柱。此前,從來沒有考察隊在這個時節進入熱河省進行野外發掘工作。而中國北京大學的一支小型地質野外考察隊卻在寒冬臘月悄然抵達此地。這支隊伍由葛利普教授(A.W.Grabau)和翁文灝先生帶隊,葛利普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翁先生則是我國最早期的地質學家之一,他們此行是為了考察凌源含狼鰭魚化石的地層。歸途中,葛利普蜷縮在冰冷的車廂中,隨著顛簸的吉普車望著車窗外起伏的小山丘時,他沒有預料到,一本精妙絕倫的古生物「百科全書」已然在他手中悄然翻開。
葛利普於30年代提出脈動學說,認為地層發育、古地理變遷和古生物演化有一定的周期性。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年代的韻律--脈動理論,地球歷史的新觀點》(1933)、《由脈動學說論古生代地層之分類》(1932-1938)和《中國地層學上間脈動期的意義》(1938)等。
時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回憶道:「這個外聘的洋教授雖然近半年沒拿到薪水……可見到
我不但沒有怨言,還一個勁地催我快開課呢。」當清華大學的校長羅家倫得知北大欠薪達半年以上,使得葛利普的生活都頗為艱難後,即送月薪600元的聘書邀請他前往清華擔任教授。葛利普回書表示願意前往清華授課,但拒絕擔任全職教授,因為他不能因為經濟原因就拋棄北大。經再三勸說,葛利普也只接受每月 280元的車馬費。羅家倫不禁感慨:「這種外國學者的高風亮節,及其所持道義的標準,不但值得我們佩服,而且應該為中國學術界所效法。」在中國的長達 26 年中,葛利普為中國地質研究和地質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本文參考了孫天任《葛利普:中國古生物學的領路者》一文,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