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2020-08-27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Grabau)(1870-1946),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葛利普是一專多能的地質學家,他一生發表近300種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地層學、地史學、古地理學、地貌學、生態學、礦物學、沉積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等方面。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教授

少年時當過釘書店學徒,因家境貧寒,曾以作報童和裝訂工人謀生。經業餘勤奮自學,進入波士頓自然歷史學會礦物採集部助理員、該學會博物館科普報告員。1890年二十歲葛利普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特別旁聽生,第二年年轉為半工半讀的地質系正式生。他1896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古生物學助教。後來在1898、1900年獲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博士學位。1901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任正教授。經過二十年的遊歷和積累,使他成為一名很有名氣的地質學家。

1919年也是巴黎和會召開和五四運動隨之爆發的日子,當時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響應民眾的呼聲前往巴黎,支持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屈辱的和約上簽字。會後,丁文江前往美洲,為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學和地質調查所尋找急缺的古生物學人才,輾轉聯繫到了身處困境的葛利普,雙方一拍即合。於是,50歲的葛利普辭別故園與妻女,於1920年來到中國,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後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通訊研究員。1934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系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開始,他被侵華日軍送進北平集中營,但他熱愛中國,他曾經致書美國總統,要求支持中國人民的鬥爭,他曾站在中國地質調查所門口,阻擋日兵接收,並始終不同侵略者合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自由。然而抗戰剛剛勝利在集中營備受折磨的葛利普不幸於1946年3月26日在北平病逝。北京大學教授會遵照他的遺願決定將他的骨灰葬於北大紅樓沙灘旁的地質館前。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倡議移墓於北京大學院內。葛利普把自己的後半生完全貢獻給了中國古生物學、地層學奠基的偉大事業。他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建會員之一,曾任學會理事和副會長,在身體不良於行的情況下與丁文江、翁文灝、章鴻釗、李四光一起參與了地質界幾乎所有重大的學術活動。他獎掖備至,循循善誘,培養了一代中國地質學家,中國最早一批地層古生物學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門下。包括孫雲鑄、趙亞曾、田奇鐫、俞建章、樂森璕、許傑、斯行健、陳旭、尹贊勳、黃汲清、朱森、盛莘夫、王鈺、盧衍豪、秉志、趙金科、計榮森等。據統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有19個年級的學生聽過葛利普的課,其中出了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包括11名古生物學的院士。

葛利普早年注重礦物學、生態學、地貌學研究,特別對珊瑚、腕足動物和軟體動物化石有很深造詣。

他是古生態學的創始人之一,認為古生物形態與其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古生物化石分類應當重視所在巖石的堆積特徵和環境。他還提出對沉積巖的分類既要重視其成分、結構特點,也要重視其成因。1913年出版《地層學原理》一書,按地球圈層予以論述,包括了廣泛的地質學領域。他與H.W.夏默於1909-1910年合作出版的《北美標準化石》科學地論述了種的發生和個體發育,是當時的重要工具書。1922年他協助丁文江創辦了《中國古生物志》,於1922-1936年間親自撰寫發表了8部《中國古生物志》專著,內容主要涉及珊瑚、腕足類、瓣鰓類、腹足類等各門類化石,為我國古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所著的《中國地質史》(直譯應為《中國地層學》,1924年第1卷,1928年第2卷)和36幅亞洲古地理圖,是對中國地層和亞洲古地理的系統總結。在這部書裡,他首次提出了「熱河動物群」這一名詞,他將遼寧西部凌源(當時屬熱河省)附近兩層斑巖約50—100m厚的沉積巖及這一巖層中的狼鰭魚、雙殼類、葉肢介、昆蟲系統稱為「熱河系」和「熱河動物群」。用來代表以當時熱河省為中心的分布於東亞的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在他命名的「熱河動物群」如今發現了從恐龍到鳥類的完整演化序列,基本解決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許多難題,成為了全球矚目的中心。

當時有媒體曾經這樣描述葛利普的這一發現和命名。

1923年11月初,中國的東北遼西大地被一層銀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嬈,清晨的屋簷還掛著晶瑩的冰柱。此前,從來沒有考察隊在這個時節進入熱河省進行野外發掘工作。而中國北京大學的一支小型地質野外考察隊卻在寒冬臘月悄然抵達此地。這支隊伍由葛利普教授(A.W.Grabau)和翁文灝先生帶隊,葛利普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翁先生則是我國最早期的地質學家之一,他們此行是為了考察凌源含狼鰭魚化石的地層。歸途中,葛利普蜷縮在冰冷的車廂中,隨著顛簸的吉普車望著車窗外起伏的小山丘時,他沒有預料到,一本精妙絕倫的古生物「百科全書」已然在他手中悄然翻開。

葛利普於30年代提出脈動學說,認為地層發育、古地理變遷和古生物演化有一定的周期性。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年代的韻律--脈動理論,地球歷史的新觀點》(1933)、《由脈動學說論古生代地層之分類》(1932-1938)和《中國地層學上間脈動期的意義》(1938)等。

時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回憶道:「這個外聘的洋教授雖然近半年沒拿到薪水……可見到

我不但沒有怨言,還一個勁地催我快開課呢。」當清華大學的校長羅家倫得知北大欠薪達半年以上,使得葛利普的生活都頗為艱難後,即送月薪600元的聘書邀請他前往清華擔任教授。葛利普回書表示願意前往清華授課,但拒絕擔任全職教授,因為他不能因為經濟原因就拋棄北大。經再三勸說,葛利普也只接受每月 280元的車馬費。羅家倫不禁感慨:「這種外國學者的高風亮節,及其所持道義的標準,不但值得我們佩服,而且應該為中國學術界所效法。」在中國的長達 26 年中,葛利普為中國地質研究和地質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本文參考了孫天任《葛利普:中國古生物學的領路者》一文,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最早出土的化石是1902-1905在美國被發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國新疆、河南也發現了此類恐龍的化石。  據悉,這具霸王龍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2009年3月23日,一名在讀的遼寧大學的學生崔巖到大城子鎮小城子村花果山上散步,無意中在採石場發現了骨化石,隨即上報縣國土資源局。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於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實施了保護,並當即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訪談︱潘雲唐:丁文江、葛利普如何奠定中國地質學的基礎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澎湃新聞:1982年《中國科技史料》第3期上刊發了您的文章《葛利普——中國地質科學工作者的良師益友》。用中文撰寫關於葛利普的研究文章,您算是第一人。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始孔子鳥的發現代表了這一層位另一重要的化石發現,豐富了對熱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認識。 始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對原始鳥類飛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識。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渤海鳥 渤海鳥復原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