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而朝陽在很早的時候據說就叫做三塔,這是其一。其二就是當發現一個化石的時候都要確定一下這個化石的發現位置,在確定化石的具體位置的時候要使用到羅盤,這就要求必須能在地圖上要找出幾個標誌性的地點,在化石的發現地恰好有三座聳立了一千多年的遼金時代的古塔,就選取了這三個塔作為標誌物。因此命名為三塔中國鳥。
三塔中國鳥化石標本
按照古生物學的分類,三塔中國鳥為鳥綱、反鳥亞綱、華夏鳥目、中國鳥科、中國鳥屬、三塔中國鳥種。經過研究饒成剛認為三塔中國鳥則是介於始祖鳥和現代鳥之間的一種生命形態,它和恐龍家族有親緣關係的,有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三塔中國鳥是人類探索從爬行動物向鳥類不斷演化的證據,具有重要的價值,三塔中國鳥是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如果說始祖鳥是鳥的話,則這塊化石則是更進化的鳥類,這是一塊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雖然在身體構造上已經明顯的具有了鳥類的特徵,但它並不是成熟的鳥類,它與此前在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相比,而這種鳥已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而始祖鳥只能在地上跑。
三塔中國鳥復原圖
三塔中國鳥的骨骼構造已經有了明顯的鳥類的特徵,最突出的就是它有比較大的胸骨,便於胸大肌的附著。現在的鳥類基本上都有強大的胸肌,為鳥類能夠飛上天提供了物質的基礎.還有它的尾巴,一般恐龍的尾椎骨都是有很多節構成的,但是三塔中國鳥尾椎骨卻大量癒合,類似於現代鳥類的尾棕骨,尾巴太長不利於保持身體平衡,現代的鳥類都是靠尾羽來保持平衡的。
報導三塔中國鳥的美國的《science》雜誌封面
從化石分析來看三塔中國鳥滑翔盞力絕對沒有問題,甚至飛翔能力也很好,更或許正在這裡考察它究竟能不能飛上高空的時候,它正在遠古時代的空中振翅飛翔了。另外,三塔中國鳥的翅膀還保留著爪,但它的爪已經不再是恐龍的爪。
恐龍的爪多用於奔跑行走,而三塔中國鳥的爪則變得非常的鋒利,可以想像一下。它在地上行走一定會很不方便,所以我們推測它應該是很少在地上走路的,它很類似於現代鳥的爪,他的作用應該是更多的用於攀握。
燕都華夏鳥化石
幾乎同時,中國學者周忠和等在遼寧省朝陽波羅赤的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三塊鳥類化石,它們出自早白飛世九佛堂組的巖層中。這些化石填補了晚株羅世的始祖鳥和晚白亞世鳥類之間的巨大空白,因而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對中生代古鳥類學的研究熱情。經過辛勤工作,他們又在該地區發現了數十塊鳥類化石,其中的標本最完整的一種鳥被定名為華夏鳥,意為產於華夏大地的鳥,由於發現地朝陽在歷史上是三燕古都,所以古生物學家把這一發現送給了這個城市,因此此化石又稱燕都華夏鳥。按古生物學的分類燕都華夏鳥為,鳥綱(Aves)、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華夏鳥目(Cathayornithiformes)、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燕都華夏鳥種(C.yandica)
三塔中國鳥、華夏鳥的發現與研究,引起了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稱其為「革命性的發現」,美國的《發現》雜誌把這一發現評為全球100項重大科技新聞之一。三塔中國鳥和華夏鳥的發現,揭開了遼西熱河生物群重大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的序幕,此後幾年間,古生物學家根據該地層在朝陽波羅赤及其鄰近地區的九佛堂組中相繼發現一系列完整、精美而且在鳥類進化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白堊紀早期鳥類化石,引起了早期鳥類進化研究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