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2020-08-27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而朝陽在很早的時候據說就叫做三塔,這是其一。其二就是當發現一個化石的時候都要確定一下這個化石的發現位置,在確定化石的具體位置的時候要使用到羅盤,這就要求必須能在地圖上要找出幾個標誌性的地點,在化石的發現地恰好有三座聳立了一千多年的遼金時代的古塔,就選取了這三個塔作為標誌物。因此命名為三塔中國鳥。

三塔中國鳥化石標本

按照古生物學的分類,三塔中國鳥為鳥綱、反鳥亞綱、華夏鳥目、中國鳥科、中國鳥屬、三塔中國鳥種。經過研究饒成剛認為三塔中國鳥則是介於始祖鳥和現代鳥之間的一種生命形態,它和恐龍家族有親緣關係的,有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三塔中國鳥是人類探索從爬行動物向鳥類不斷演化的證據,具有重要的價值,三塔中國鳥是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如果說始祖鳥是鳥的話,則這塊化石則是更進化的鳥類,這是一塊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雖然在身體構造上已經明顯的具有了鳥類的特徵,但它並不是成熟的鳥類,它與此前在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相比,而這種鳥已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而始祖鳥只能在地上跑。

三塔中國鳥復原圖

三塔中國鳥的骨骼構造已經有了明顯的鳥類的特徵,最突出的就是它有比較大的胸骨,便於胸大肌的附著。現在的鳥類基本上都有強大的胸肌,為鳥類能夠飛上天提供了物質的基礎.還有它的尾巴,一般恐龍的尾椎骨都是有很多節構成的,但是三塔中國鳥尾椎骨卻大量癒合,類似於現代鳥類的尾棕骨,尾巴太長不利於保持身體平衡,現代的鳥類都是靠尾羽來保持平衡的。

報導三塔中國鳥的美國的《science》雜誌封面

從化石分析來看三塔中國鳥滑翔盞力絕對沒有問題,甚至飛翔能力也很好,更或許正在這裡考察它究竟能不能飛上高空的時候,它正在遠古時代的空中振翅飛翔了。另外,三塔中國鳥的翅膀還保留著爪,但它的爪已經不再是恐龍的爪。

恐龍的爪多用於奔跑行走,而三塔中國鳥的爪則變得非常的鋒利,可以想像一下。它在地上行走一定會很不方便,所以我們推測它應該是很少在地上走路的,它很類似於現代鳥的爪,他的作用應該是更多的用於攀握。

燕都華夏鳥化石

幾乎同時,中國學者周忠和等在遼寧省朝陽波羅赤的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三塊鳥類化石,它們出自早白飛世九佛堂組的巖層中。這些化石填補了晚株羅世的始祖鳥和晚白亞世鳥類之間的巨大空白,因而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對中生代古鳥類學的研究熱情。經過辛勤工作,他們又在該地區發現了數十塊鳥類化石,其中的標本最完整的一種鳥被定名為華夏鳥,意為產於華夏大地的鳥,由於發現地朝陽在歷史上是三燕古都,所以古生物學家把這一發現送給了這個城市,因此此化石又稱燕都華夏鳥。按古生物學的分類燕都華夏鳥為,鳥綱(Aves)、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華夏鳥目(Cathayornithiformes)、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燕都華夏鳥種(C.yandica)

三塔中國鳥、華夏鳥的發現與研究,引起了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稱其為「革命性的發現」,美國的《發現》雜誌把這一發現評為全球100項重大科技新聞之一。三塔中國鳥和華夏鳥的發現,揭開了遼西熱河生物群重大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的序幕,此後幾年間,古生物學家根據該地層在朝陽波羅赤及其鄰近地區的九佛堂組中相繼發現一系列完整、精美而且在鳥類進化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白堊紀早期鳥類化石,引起了早期鳥類進化研究的革命。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與共同作者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評述文章,對熱河生物群的發現、研究歷史和研究現狀進行回顧,並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我國學者顧知微首次提出巖石地層單位「熱河群」(Jehol Group)和動植物化石組合「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這兩個術語。早期研究認為,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為東方葉肢介(Eosestheria)—擬蜉蝣(Ephemeropsis)—狼鰭魚。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所謂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已經石化的史前地球生命的遺體、遺骸以及活動的遺蹟、遺物的總稱,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和埋藏條件。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鳥飛朝陽驚天下
    認為這隻嘴裡有牙、像麻雀大的小鳥是一種新的古鳥類,把它命名為三塔中國鳥(清朝初期朝陽城內有三座古塔,因此而被命名)。三塔中國鳥發現於地質學上叫"九佛堂組"的地層中,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地質上稱為早白堊世的時期。鮑爾·賽雷諾說,它具有一些恐龍的特徵,很可能是由恐龍向鳥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類型。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其實達爾文當時在提出生物的演化的時候更加偏重於實驗和遺傳方面的研究,而對於化石的的資料有所忽略,當然這和當時化石的發現數量以及技術水平和研究方式落後有關係,達爾文重視生物的演化秩序,而忽略了生物演化過程的突變,其實根據化石發現,突變是生物演化過程中的必然表現,但也同樣根據化石發現也進一步證明了達爾文進化論的科學性,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發現尤其如此,如果說中國雲南澄江動物群的發現挑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鄭氏始孔子鳥化石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以往發現的孔子鳥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2-1.25億年。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反鳥之所以被稱為反鳥,是因為最初的古生物學家發現這些鳥類化石時並不認可它們屬於鳥類,因為它們與現代鳥類相比
  • 遼西發現「反關節」的鳥祖先
    5月8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它已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也是如今鳥類的祖先。「渤海鳥」揭示了早期鳥類在白堊紀在形態和生態上已有了高度的分化。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渤海鳥 渤海鳥復原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一朵花,一隻鳥帶你回到恐龍滅絕時代
    地質公園由上河首古生物化石園區、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園區、凌源大杖子園區(均為著名的「熱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產地)。生代古生物化石豐富、多樣,迄今為止已發現了最早的鳥類和開花的植物,朝陽因此被譽為「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在國際上具有獨特性、完整性、稀有性,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
  • 科普|我科學家發現鄭氏重明鳥 揭示鳥類早期演化的複雜性
    2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古生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科學家在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類新的基幹鳥類化石,命名為「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最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袁崇喜博士通過對熱河生物群新發現的1件原始哺乳動物化石的系統研究,命名了中生代哺乳動物戈壁獸類1新種--羅氏戈壁獸,並對該發現的科學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論文刊載於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全世界已發現的較為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非常稀少。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