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2020-09-11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以鳥類、帶羽毛恐龍、哺乳類等為代表的重要脊椎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為鳥類及其飛行起源、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等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也因此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但隨著化石研究的不斷深入,地層學研究相對滯後的情況越來越突出,有些化石地點和層位還存在著明顯的爭議。比如發現了孔子鳥、嬌小遼西鳥、帶毛恐龍和凌源潛龍等古生物化石的北票和凌源的義縣組地層的地質時代,長期以來就存在著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屬於株羅紀晚期,距今1.45億年早於德國始祖鳥的化石層位;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屬於白堊紀早期,距今1.25億年晚於德國始祖鳥的化石層位。這就是所謂的「晚株羅」和「早白堊」之爭。許多人都內心都渴望遼西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層位更早,這樣化石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就更大,但是畢竟科學就是科學,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其實早在1998年汪筱林發表第一篇有關四合屯地區發掘剖面上準確地層層序和化石層位的論文發表後就引起了關於熱河生物群地層年代的爭議。最終通過同位素年齡測定可謂一錘定音,發現了諸多帶毛恐龍的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屬於早白堊,為1.25億年前。

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不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論爭,涉及到為什麼1.25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保存著這麼多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這就得從熱河生物群的地質歷史年代的地質環境談起。

在晚株羅世晚期至早白堊世中期,在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基本固結的基礎上,包括遼西地區在內的我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和朝鮮等地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暴露於海平面之上的陸地,而此時世界上其他地區大多被海水淹沒或者經常受到海水的侵襲。

早白堊世早期,區域應力場的擠壓作用變為近南北向擠壓,造成地殼表面的伸展作用。盆地性質也由凹陷為主轉為以伸展斷陷作用為主,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階段性火山噴發。火山活動是遼西熱河生物群時期重要的地質事件,頻繁的火山活動造成以河湖相為主的遼西古地理條件頻繁改變,火山活動間歇期氣候變得更加溫暖或炎熱;火山噴發導致的集群死亡和迅速埋藏為熱河生物群生物化石的形成帶來有利條件。

當時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熱河生物繁茂的森林植被為植食動物(如蜥腳類恐龍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植食動物的繁盛又為以獸腳類為代表的肉食恐龍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森林等植被為昆蟲類的繁衍創造了條件,而昆蟲類中的「訪花昆蟲」的出現為早期被子植物的出現和分異提供了協同進化的條件等等。火山活動也為這一地區帶來水體上的變化,大量河湖中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動物的繁盛使整個熱河生物群的生態鏈更加完整。

熱河生物群復原圖(趙闖繪製)

地質的變遷打亂了生物生存的平靜,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熱河生物群化石群真實地記錄了火山噴發導致的生物的死亡。這一現象不能不讓我們想起兩千多年前義大利的威蘇威火山爆發,導致了龐貝城的悲劇。

如前所述,古植物學的證據以及沉積學的研究表明,當時這一地區總體氣候溫暖、植被繁茂,半乾旱和潮溼的氣候呈現季節性的交替變化。很多分割的山間中、小盆地。形成寧靜水體的湖泊以及沼澤和溪流等淡水的環境,為各類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頻繁的火山活動,導致一些生物滅亡的同時,還把大量的火山顆粒沉降到水體中,為水中的食物鏈提供了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另外,由於部分盆地之間的相對隔絕,地勢變化較大,因此存在複雜多變的小環境和生態灶。而且由於異常的外部環境條件,如火山的噴發等因素的不斷發生。可能更容易引發基因的突變。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豐富生物種類的機率便大大增加。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熱河生物群如此繁盛的原因之一。

熱河生物群濃厚的區域和土著色彩早就為人們所了解。許多熱河生物群的生物只有在東亞地區發現。而在同期的世界任何地區都沒有發現。這些化石包括狼鱗魚、鸚鵡嘴龍、孔子鳥、張和獸等等。這些現象無疑和熱河生物群與外界的地理隔絕有一定的關係。

熱河生物群因為保留了許多更早地質時期延續下來的古老生命,因而可能是一個中生代子遺生物的避難所。然而。這一說法卻並不能完全地解釋熱河生物群的組成特徵。事實上,儘管由於東亞地區和外界的地理障礙,熱河生物群中存在一些古老的子遺分子(如中華龍鳥和樹翼龍),但是這一生物群在大多數方面,與同期西歐、北美、南美、非洲和澳洲的生物群可以進行很好的對比,總體上具有典型的早白堊世生物群的面貌。例如,一些恐龍(如禽龍、馳龍、甲龍等)、鳥類(如反鳥)、古蛙(如盤舌蟾)、哺乳類(如多瘤齒獸)等在早白堊世都具有世界性的分布;而且植物群的面貌也和其它地區早白堊世的植物群類似。

如前所述,初始期和主期兩次大的火山活動,在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盆嶺相間、相對隔絕而又十分動蕩的古地理環境,各類群物種均發生了輻射,遼西成為了熱河生物群許多物種的起源和輻射的中心。晚期的火山活動開始,沉降中心遷移,盆地擴展,脫離火山區,形成大型湖泊,地理隔絕逐漸被打破,部分屬種絕滅。由於食性分化導致的生態隔離,鳥類和翼龍也發生了輻射,同時熱河生物群發生雙向交流,本地起源的物種由於氣候的變化向外遷移。

值得一提的是,熱河生物群分布的東亞地區可能還是許多重要生物門類進化的搖籃和輻射的中心。例如,其中的恐龍化石都是晚白堊世恐龍類型的早期代表,如懶龍類、竊蛋龍類、新角龍類等等;這裡發現的今鳥類和反鳥類化石都是這些門類最早的代表,而且早期的鳥類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種類、形態、飛行、食性和生態等方面,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類型,代表了鳥類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輻射。

然而熱河生物群與外界的隔絕可能是相對的,而且這種隔絕可能在白亞紀的早期便已經結束,例如伴隨圖爾蓋海峽的退縮,歐亞「陸橋」的建立,一些新興分子加入到了熱河生物群。這些世界性分布的生物和本地業已存在的古老分子以及原地出現的新類型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熱河生物群的獨特的生物組合面同時,熱河生物群的一些生物也得以向外擴展到世界的其它地區。

總之,熱河生物群的組合面貌中既有許多原始的絕滅的類群,同時還包含了許多現代生物的類群的代表或者與之親緣關係較近的祖先。前者包括各類恐龍、翼龍、熱河鳥等原始鳥類、水生的爬行動物等等。後者包括了鱘魚、弓鰭魚類、真獸類哺乳動物、今鳥類、買麻藤類和被子植物等。因此熱河生物群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承前啟後的生物群和化石寶庫。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需要科學的解答,然而科學是講求證據的,求證這些問題的證據是什麼?它們又在哪裡?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所謂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已經石化的史前地球生命的遺體、遺骸以及活動的遺蹟、遺物的總稱,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和埋藏條件。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近30年裡,關於恐龍,遼西那片地兒先後發掘出土了中華龍鳥、帝龍、神州龍、北票龍、尾羽龍、小盜龍、中華鳥龍、纖細盜龍、中國獵龍、寐龍、竇鼻龍、原始祖鳥、義縣龍、遼寧巨龍、東北巨龍、遼寧龍、克氏龍、熱河龍、錦州龍、鸚鵡嘴龍、遼角龍……「站著」的恐龍化石可能藏著恐龍家族新的奧秘孤家子村是朝陽北票大板鎮比較偏遠的一個山村,緊鄰山腳,住著啞巴溝組的村民孫某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當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用長達7分鐘的時間向全世界報導了這一震驚古生物界的科學成果。  經專家證實,「喀左中國暴龍」擁有罕見的完整體態,不僅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早白堊世霸王龍,而且比美國出土的恐龍「蘇」(蘇,編號 FMNH PR2081,是世界上現存第二,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雷克斯暴龍化石)的年代早5000—6000萬年。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與新發現的鳥類共生的重要化石包括原羽鳥,代表了迄今最原始的反鳥類,由張福成、周忠和於2000年在《科學》雜誌發表。始孔子鳥的發現代表了這一層位另一重要的化石發現,豐富了對熱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認識。 始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對原始鳥類飛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識。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長尾優雅鳥模式標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由該館黃建東博士領銜的熱河鳥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亞洲地球科學學報》上發表。  據了解,《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渤海鳥復原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 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三塔中國鳥和華夏鳥的發現,揭開了遼西熱河生物群重大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的序幕,此後幾年間,古生物學家根據該地層在朝陽波羅赤及其鄰近地區的九佛堂組中相繼發現一系列完整、精美而且在鳥類進化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白堊紀早期鳥類化石,引起了早期鳥類進化研究的革命。
  •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還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在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裡,記者見到了這位80後女生物學家傅東靜。  「更重要的是,『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這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傅東靜補充道。  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瑞士洛桑大學教授Allison C.Daley,在《科學》雜誌發表評論文章,稱「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
  •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的前前後後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的化石寶庫
    3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  「更重要的是,『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蹟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這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傅東靜補充道。  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瑞士洛桑大學教授Allison C.Daley,在《科學》雜誌發表評論文章,稱「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
  •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3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至此,地處中國宜昌長陽地區,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紗,成為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