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具有四十六億年歷史的地球,孕育過無數的生命,但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海洋、陸地、天空是生命賴以生存的空間,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可生命又是如何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陸地上的生命嚮往著天空,無論是爬行類、鳥類還是哺乳類動物,飛天都是他們的夢想,但陸地上的生命又是如何飛上藍天的?人類是哺乳動物的傑出代表,是萬物的靈長,可是最初的人類是如何進化出來的?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需要科學的解答,然而科學是講求證據的,求證這些問題的證據是什麼?它們又在哪裡?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所謂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已經石化的史前地球生命的遺體、遺骸以及活動的遺蹟、遺物的總稱,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和埋藏條件。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其中熱河生物群以及後來的燕遼生物群發現的化石至少為鳥類的起源以及鳥類的飛行起源、帶羽毛恐龍的起源、翼龍的進化過渡、真獸類哺乳動物的起源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都提供了充足的證據。

從一百四十年的前第一塊熱河生物群化石狼鰭魚被法國解剖學家索瓦士在中國的遼西凌源發現,從近一百年前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提出了「熱河生物群」這一概念,從三十年前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被發現,沉寂近百年的熱河生物群及後來的燕遼生物群引起了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三十年來一系列化石的發現與研究被稱為「革命性的發現」,或是「20世紀未古生物界最重大的發現」。

通過將近一百五十多年的中外古生物學家持續的發現與研究,熱河生物群的面貌已經今非昔比,以遼西為中心的這一片沉寂的土地,經過古生物學家的不斷發掘和研究,已經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即使當初代表性的化石也是遠遠不是當年的「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狼鰭魚」三個代表分子所能簡單概括的。到目前為止, 狹義的熱河生物群以及後來的燕遼生物群已發現生物類群包括無脊椎動物當中的腹足類、雙殼類、甲殼類(葉肢介、鱟蟲、介形蟲和蝦類)、昆蟲類和蛛形類, 脊椎動物當中的無頜類、軟骨魚類、硬骨魚類(鱘形魚類、弓鰭魚類和骨舌魚類)、兩棲類(無尾和有尾兩棲類)、爬行類(龜鱉類、離龍類、蜥蜴類、翼龍類、鳥臀類恐龍和蜥臀類恐龍)、鳥類(基幹鳥類、反鳥類和真鳥類)和哺乳動物(多瘤齒獸類、對齒獸類、真三尖齒獸類、後獸類和真獸類), 以及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主要植物門類,約幾千種滅絕或者已經進化的生物。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最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袁崇喜博士通過對熱河生物群新發現的1件原始哺乳動物化石的系統研究,命名了中生代哺乳動物戈壁獸類1新種--羅氏戈壁獸,並對該發現的科學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論文刊載於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全世界已發現的較為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非常稀少。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中生代的龐貝城」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重現火山灰下的遠古生物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11月28日起將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幕,這是該館的年度大展。「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60多種生物化石將現身。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東亞地區古老的生物群落,生活在距今約1.31億年至1.2億年。在我國,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為其主要生活地區。這一時期環境溫暖潮溼,伴有旺盛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暴龍,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產自遼寧喀左。經過精心修復,恐龍的骨骼全部呈現,這是一個非常罕見、體態完整的化石標本。當年9月13日,正趕上朝陽市舉辦首屆國際化石節。縣政府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喀左縣人民會堂召開了建縣以來,規模檔次最高的一次新聞發布會。向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世界頂級的古生物專家和國內著名的古40多位生物專家,國內各主要新聞媒體記者以及日本亞洲新聞中心,香港鳳凰電臺等10餘家電臺,發布了這一重大發現。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  自從達爾文在1877年《蘭花的傳粉》一書中首次注意到傳粉蛾類長口器與蘭花花管的長度匹配關係,許多生態學家都報導了現生昆蟲長口器與植物花管的協同演化關係。麗蛉是僅記錄於中生代的一類脈翅目傳粉昆蟲,具有長口器。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恐龍成為地球的霸主,又神秘退去,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恐龍的夾縫中生存了上億年,終於在中生代結束之後統治了地球的陸地和藍天。寧城,正是解讀這段生命演繹歷史的窗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裡已發現了20多個門類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昆蟲類、雙腹足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數量繁多的植物化石。這些遠古生命的遺存保存之精美,數量之豐富,科學價值之寶貴,世所罕見。
  • 昔日動物樂園,今朝化石寶庫——寧城道虎溝
    恐龍成為地球的霸主,又神秘退去,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恐龍的夾縫中生存了上億年,終於在中生代結束之後統治了地球的陸地和藍天。寧城,正是解讀這段生命演繹歷史的窗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裡已發現了20多個門類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昆蟲類、雙腹足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數量繁多的植物化石。這些遠古生命的遺存保存之精美,數量之豐富,科學價值之寶貴,世所罕見。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鄭氏始孔子鳥化石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以往發現的孔子鳥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2-1.25億年。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在中生代,朝陽處於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賦存極為豐富的化石資源,不僅有鳥類,還有魚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鱷類、翼龍類、雙殼類、昆蟲類、植物類等門類眾多的屬種。朝陽古生物化石產於距今1.2 億—1.5 億年的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這一時期正是生命進化史上的關鍵時期。
  • 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恐龍時代的小精靈——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約400件產自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珍貴昆蟲化石和現生昆蟲標本等配合詳盡圖板同時展出。    化石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