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2020-11-25 網易新聞

2020-11-12 09:00:28 來源: 小娛樂公主

舉報

  2009年9月1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遼寧喀左發現世界最大早白堊世暴龍化石。這是我國古生物兩代科學家在全國各地尋找了40多年的物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喀左中國暴龍」。

  暴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由虛骨龍類演化而來,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至早白堊世地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暴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龍代表晚期的個體較大的霸王龍類,體長達10米。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暴龍,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產自遼寧喀左。

  

  出土的喀左中國暴龍頭骨(未修復)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食肉類動物之一,體長11-12米,僅頭部就有1.35-1.45,最大頭骨1.58米長,身高達4米。頭骨沉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頸骨較短,有9至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

  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最早出土的化石是1902-1905在美國被發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國新疆、河南也發現了此類恐龍的化石。

  據悉,這具霸王龍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2009年3月23日,一名在讀的遼寧大學的學生崔巖到大城子鎮小城子村花果山上散步,無意中在採石場發現了骨化石,隨即上報縣國土資源局。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於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實施了保護,並當即上報上級主管部門。主管部門負責人根據經驗一下就認定這是一塊很重要的化石標本。3月24日,經現場勘查,發現了大量從山崖上滑落下的化石標本。喀左主管部門負責人在3月25日上報給當時的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孫永山局長。孫率領化石局的專家和瀋陽師範大學的周長付博士一行7人來到恐龍產地的現場。經鑑定,認為肯定是肉食性恐龍,但究竟是何種恐龍,當時專家也難以判斷。於是在3月26日他們把這一發現上報給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當天下午,季強、姬書安兩位古生物專家就趕到喀左。經現場勘查、鑑定,季強研究員非常激動地說:這就是他的老師和他為之苦苦尋找了半個世紀的「霸王龍化石」,是我國兩代古生物學家孜孜以求的夢想,終於在遼寧喀左發現了!

  

  喀左中國暴龍骨架

  經過半年的精心挖掘,該恐龍85%的部位基本都挖掘出來了。經過精心修復,恐龍的骨骼全部呈現,這是一個非常罕見、體態完整的化石標本。當年9月13日,正趕上朝陽市舉辦首屆國際化石節。縣政府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喀左縣人民會堂召開了建縣以來,規模檔次最高的一次新聞發布會。向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世界頂級的古生物專家和國內著名的古40多位生物專家,國內各主要新聞媒體記者以及日本亞洲新聞中心,香港鳳凰電臺等10餘家電臺,發布了這一重大發現。當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用長達7分鐘的時間向全世界報導了這一震驚古生物界的科學成果。

  經專家證實,「喀左中國暴龍」擁有罕見的完整體態,不僅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早白堊世霸王龍,而且比美國出土的恐龍「蘇」(蘇,編號 FMNH PR2081,是世界上現存第二,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雷克斯暴龍化石)的年代早5000—6000萬年。它的發現結束了恐龍「蘇」的稱霸時代,印證了喀左「龍鄉之名」。進一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霸王龍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霸王龍科可能起源於亞洲,並縮小了早白堊世霸王龍類與晚白堊世霸王龍科在個體大小方向上的差異。這對深入探討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面貌、生態環境以及其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分布等都有重要價值。

  目前,「喀左中國暴龍」產地6.3平方公裡區域已納入國家重點化石保護集中產地;「喀左中國暴龍」國家地質公園正準備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喀左中國暴龍為研究霸王龍科的起源提供了珍貴材料,該新屬種已顯示出霸王龍科的特徵,進一步論證了中國是世界上霸王龍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暴龍處於生物鏈頂端,數量非常少,能變成化石的更少,所以非常難找,很珍貴。」著名古生物學家董枝明說,暴龍屬於恐龍中的「祖宗」輩分。專家認為,喀左發現的暴龍才是霸王龍的直系祖先類型,霸王龍統治時期至少從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世就已開始,中國遼西可能是霸王龍類的真正起源地。

  

  喀左中國暴龍復原圖(張四季繪製)

  喀左中國暴龍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首先,進一步完善了我們對暴龍類早期演化的認識,並為研究暴龍科的資源提供了珍貴材料,該新屬種以顯示出暴龍科的特徵,進一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暴龍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暴龍科可能起源於亞洲;其次,暴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身體已經向巨大化發展,進一步縮小了早白堊世暴龍類與晚白堊世暴龍科在個體大小方向上的差異;第三,喀左中國暴龍是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獸腳類恐龍,它的發現對深入探討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面貌,生態環境以及其古地理分布亦有重要價值。第四,提供了在中國山東發現的著名的諸城暴龍的可能祖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了,其對最大的帶毛恐龍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關注。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始孔子鳥的發現代表了這一層位另一重要的化石發現,豐富了對熱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認識。 始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對原始鳥類飛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識。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據了解,《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 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
  • 你對恐龍在中國了解多少?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5、特暴龍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思是「令人害怕的 蜥蜴」,他是一種大型獸腳亞目動物恐龍,屬於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存在於晚白堊世蒙古和亞洲的蒙古和中國中,大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特暴龍的化石大多在蒙古發現,而更多的碎骨則在中國發現。
  • 4D科普新片《羽龍傳奇》上映 重現世界最大帶羽暴龍
    4D科普新片《羽龍傳奇》上映 重現世界最大帶羽暴龍 2015-09-29 19:00: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