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在文壇一直以愛憎分明的形象存在,他所不滿的就會毫無顧慮地提出,會毫不猶豫地抨擊,與此同時他也不吝嗇於讚揚那些在他看來值得讚揚的事物。
近代文壇許多作家與文學家都曾經被魯迅寫文章抨擊過,他的文風一直以犀利聞名,大多數文人並不願意出現在他的文章之中被他諷刺。
魯迅先生文章中的人物也不光有文壇中人。他曾經寫文章抨擊過李四光,李四光並不是文壇中人,而是一名地質學家,那麼,魯迅與李四光之間有什麼愛恨情仇呢?他為什麼要抨擊李四光呢?
薪資引發的「戰爭」
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礙於條件有限,只能從事地質學的基礎研究,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的科研技術提上日程,李四光也開始從事科研。
與李四光同時期的許多科研工作者都為我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四光依然。在地質學領域,他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為了研究地震監測,李四光帶病上陣,從未放棄研究,這樣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的科研精神。
在那個一切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艱辛,農業、工業、科技,萬事萬物都需要人才灌溉,當時處於文壇的文人們也不輕鬆,魯迅先生就在致力於用他充滿諷刺意味的文章喚醒麻木不仁的人們。
魯迅與李四光是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的人,是在各自的領域為將中國帶向更好的未來做努力的人。可是,這兩個看起來應該毫無交集的人怎麼產生矛盾了呢?
事實上,魯迅與李四光之間確實是沒有什麼交集的,兩人算不上朋友,甚至連熟識都算不上,對於魯迅來說,李四光就是另一個領域的領頭人之一,他聽說過李四光,卻不知道李四光此人究竟如何,對於李四光來說,魯迅亦然。
他們之間的矛盾起源於什麼呢?起源於薪資。
當時中國正是物資緊缺的時候,加上長年累月的戰爭,導致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人們最大的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在那個時候,餓死、凍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路邊時常有屍體,說是餓殍遍野也不為過。
作為一名靠著筆桿子工作的文人,魯迅的稿費相對比於普通工人的薪資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也僅限於不錯,並且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魯迅曾經經歷過一段黑暗的時期。在那段黑暗的時期,魯迅的文章連發表都要小心翼翼,更不用提稿費之類了。
同在北平工作的李四光則不同。1920年,李四光擔任了北京地質大學的教授,同時兼任系主任,他每個月的薪資是兩至三百塊。在如今看來,兩三百塊並不多,但當時,普通工人一個月薪資是十幾塊,這樣一經對比,李四光實屬高薪人群。
在那個大多數人都要步行去工作,甚至坐黃包車都捨不得的時代裡,李四光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自行車,與魯迅先生每日坐黃包車上下班的出行方式又形成對比。那個時候,魯迅先生大概就已經對李四光有所不滿了,只是一直沒有發作。
直到1925年,國立京師圖書館又聘請了李四光做副館長,身兼數職的李四光的薪資直接突破了五百大關,這對於普通工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很多普通人家窮其一生都攢不下來這麼多錢。
魯迅先生終於是忍不住了,發表了一篇文章抨擊李四光,不僅如此,還在文章之中抨擊了梁啓超。
從這一點足以看出,魯迅先生確實是愛憎分明,僅僅因為不滿李四光的薪資太高就直接抨擊他。
在魯迅先生的角度看來,李四光拿了過高的薪資,而中國當時的經濟本就落後,那麼高的薪資在他看來實屬是沒有必要的。
但魯迅先生和李四光並沒有什麼交集,因此他並不知道,李四光當時的高薪基本上都被他捐贈給了圖書館,也就是說,他雖然拿著高薪,自己手中確實是沒有存款的。
任何人無端被人拿出來抨擊都會覺得不滿,李四光也不意外。李四光與徐志摩之間有所交集,他便委託了徐志摩寫了文章回應魯迅,表達了對魯迅的不滿。
魯迅一直以來被我們稱為「戰士」,作為一名以筆代槍的戰士,他自然不會認輸,在徐志摩發表了文章之後,立刻又發了兩篇文章回擊,這一次直接連徐志摩也受到牽連,成為了魯迅文中的人物。
「中間人」楊蔭瑜
魯迅與李四光之間並不止因為薪資問題,他們二人之間還有一個楊蔭瑜。
楊蔭瑜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但由於她常年生活在國外,對中國的教育以及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只是照搬西方教育理念,最後因為理念不合被罷免。
在擔任校長的時候,楊蔭瑜一直十分支持北洋政府的專政統治,這使得她在當時很受北洋政府看重。
魯迅先生一直痛恨專政的統治,也早就不滿楊蔭瑜,他曾經寫下一篇文章叫作《紀念劉和珍君》,在這篇文章中隱晦地抨擊過楊蔭瑜。李四光卻曾經在無意中發表過類似於支持楊蔭瑜的看法,可以說與魯迅截然相反。
魯迅原本就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對楊蔭瑜不滿,便直接在文章中對她進行抨擊,在他的眼中,曾經為楊蔭瑜說過話的李四光無疑就是楊蔭瑜那一派的人。
楊蔭瑜何許人也?擁護北洋政府的人。那麼為楊蔭瑜說過話的李四光在魯迅看來也是擁護北洋政府的人了。
也就是早在李四光為楊蔭瑜說話的那時候起,魯迅就對李四光有所不滿了,抨擊他薪資太高只是為了抨擊他而尋找的理由罷了,否則當時在北平工作的人中不止一個李四光有高薪工作,魯迅為何又只盯著一個李四光呢?
原本李四光並不知道魯迅抨擊他的理由,滿腹委屈,後來他知道了其中緣由,便也不敢回嘴。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魯迅點名罵李四光,當然也是如此。
魯迅愛憎分明,也不是重名重利之人,他從未想過自己要有多高的薪資,也不會因為旁人物質生活比他好就會無端遷怒,說到底,李四光被抨擊還是源於一個楊蔭瑜。
銘記他們
但魯迅先生確實有些衝動。李四光確實曾經為楊蔭瑜說過話,卻並不代表他是擁護北洋政府。也許他只是敬佩這位女校長。
況且楊蔭瑜的教育理念並沒有巨大的問題,只是不適合當時的中國使用,李四光擁護的不見得是北洋政府,極有可能只是楊蔭瑜這一套追求自由的教育理念。
魯迅先生確實敢愛敢恨,事實上,他認定一個人不好之後就很難對這個人改觀。
在他看來,李四光是一個維護過專政的人,他拿著那麼高的薪資定然不會為百姓著想,因此一個月五百多的薪資就讓魯迅感到憤慨。
在憤怒的驅使下,魯迅直接寫文章對李四光進行抨擊,卻並沒有事先了解李四光的為人,更不知道李四光將薪資都捐給了圖書館,這對於李四光來說是不夠公平的。
不管如何,魯迅和李四光兩人之間並沒有十分巨大的矛盾,他們兩人在文壇和科技領域分別留下了不朽的貢獻,是值得後人銘記的,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