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2020-08-16 古書記史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上一直宣揚著「中國貧油論」,很多西方國家都認為中國大地大多屬於陸相地層,而當時西方專家一致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能產出石油,所以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不可能生產出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甚至公開稱中國「無油」。

況且,當初一些帝國主義也曾經派出一批批專家和學者前往中國勘察礦產情況,卻都無功而返,因而他們更加堅信中國沒有石油資源。


可是有一個人卻不僅不相信中國是貧油國家,反而用了10年時間成功勘探出了大量的油田,從而打破中國「無油論」。

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他不僅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還為中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國摘去了貧油的帽子,讓中國再次揚名世界。而且李四光非常地愛國,為了祖國的建設,他甘願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也要堅決回到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四光的本名叫李仲揆,出生於1889年,是湖北省黃岡人,家境貧窮,父親是一個教書先生。而李仲揆自幼就在父親教書的地方讀書,直到14歲的時候 他辭別父母,單獨來到武昌報考高小。

在填寫報名表的時候,他卻錯誤地將姓名那一欄看成了年齡,並在上面寫了「十四」兩個字。當他發現以後,靈機一動,便把「十」改成了「李」,又在「四」的後面加了個「光」字,於是自此以後,他便成為了「李四光」。

1904年的時候,李四光獲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機會,在那裡,他不僅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日本留學期間,雖然學習任務繁重,但李四光依然積極參加孫中山先生發起的革命運動,並加入了同盟會,致力於科學救國的理想事業。

1910年7月,李四光學成歸國,並在湖北武昌一所學校任教。一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李四光受邀出任湖北軍政府事務部長一職,但後來因袁世凱稱帝,他感到萬分憤怒,便毅然辭去了這個職務。

不久後,李四光再次出國留學,這一次他來到英國,正式開始學習地質學,並於1919年順利畢業,被授予了碩士學位。

一年後,李四光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回到祖國,並在北大地質系擔任系主任兼教授,此後,他便徹底投身於地質科學研究之中。


從1922年開始,他就先後擔任了地質學會副會長、地質研究所所長等職位,後來還被授予了科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前往英國多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受到了英國學術界的一致稱讚。

在李四光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終忠誠於共產黨,並一直很嚮往革命。在1944年8月的時候,日軍侵佔廣西,李四光一家和他所在的地質研究所一起從桂林逃難,直至來到重慶。

當時蔣介石就在重慶指揮戰爭,他一直都非常欣賞李四光,想讓他加入國民黨。所以當他得知李四光到了重慶以後,立刻派人前來,想請他擔任中央大學的校長。

可是李四光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還說自己是搞科學研究的,不會當校長。就連蔣介石多次邀請他參加一些宴會,他也從來沒有去過,令蔣介石對他是又愛又恨。


可是李四光對共產黨卻完全不是這種態度,有一次,他在重慶生病住院,周恩來得知以後,特意前去慰問他,並在那裡待了幾個小時,這卻令李四光感動極了。

在抗戰勝利以後,同事們都去了南京,唯獨他為了躲避蔣介石,專程輾轉去了上海,並在那裡繼續他的地質研究。

1947年底,李四光受邀要去英國參加國際地質學會大會,原本他是不想去的,但是想到周恩來對他的關照,便下定決心要脫離國民黨政權,所以最終他還是帶著妻女去了英國。

在英國的這段期間,李四光知道國民黨就要失敗了,中國註定是屬於共產黨的,所以他呼籲留學生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而效力。同時他也明確表示:「我雖然年紀大了,身體也一直不好,但我一定回到祖國去,把我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

李四光一家


而李四光在英國倫敦渴望祖國解放的同時,解放軍卻已經到達了長江北岸,準備解放南京。但這樣一來,地質研究所又不得不再次搬遷了。

在李四光離開該研究所後,便由俞建章擔任所長一職。當時,中央研究院要求地質研究所必須搬去臺灣的時候,俞建章立刻打電話給李四光,詢問該怎麼辦。

他表示,如果南京變成了戰爭的地方,那麼所裡的同事們一定不要遠行,可以暫時居住在北京或上海,並把所裡的全部儀器和圖書都存放在地下室保存。

地質研究所裡的工作人員大多都非常贊同李四光的想法,他們不想搬遷,只想留下來為新中國作貢獻。所以他們最終也真的沒有離開南京。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身在英國的李四光在慶祝祖國成立的時候,卻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說是臺灣給駐英大使發來電報,要求李四光立刻公開發表聲明,拒絕共產黨給他的政協委員一職。

李四光聽了以後,很快就明白,這是毛主席和周恩來信任他和看重他,他的心裡感覺非常溫暖。於是便詢問對方,如果自己不肯公開發表聲明的話會怎樣?對方明確告訴他,如果他不肯發聲明的話,就會被駐英使館扣押在英國,到了那時,可就麻煩了。

李四光得知了這件事以後,決定帶著全家立刻回國,可是他來到碼頭時,卻得知自己預定的船票要下個月才有效。


李四光當然不可能等到下個月才走,於是他立刻決定自己先行回國。而在臨行之前,他還特意給當時的駐英大使鄭天賜寫了一封信。

他在信裡表示,中國是自己最理想的國家,自己無比榮幸能夠為這個國家服務,如今他已經啟程回國,只希望鄭天賜也能夠早日逃離國民黨,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國以後,李四光不僅成為了政協委員,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在1952年的時候,他又被任命為國家地質部部長。

此時,李四光開始挑選自己的左膀右臂,他首先挑選出了原國民黨礦產測勘處處長謝家榮。在南京解放後,謝家榮拒絕去臺灣,反而組織員工保護好所有財物,把完整的礦產測勘處交給了解放軍。所以李四光非常欣賞他,便讓他擔任地質部總工程師。

在1954年的時候,李四光又看中了黃汲清。這個人比他小了16歲,曾是他的學生,解放前曾擔任國民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並和李四光、謝家榮一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解放後,黃汲清去了重慶,不過李四光看中了他,又把他調回地質部,擔任技術主管。後來,黃汲清在李四光的指導和帶領下,成為了大慶油田開採的指導人之一。

1952年,李四光參加了一個會議,在會議休息時,毛主席特意叫來李四光,向他詢問一些地質學方面的知識,這令李四光非常感動,覺得毛主席日理萬機,竟還如此關心地質科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也能不恥下問,實在令人敬佩。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極為關心中國石油資源前景,有一次,他把李四光請到了中南海的菊香書屋,仔細向他諮詢了中國石油資源的問題。當時在場的還有周恩來、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問他,據一些外國專家說,只有海相地層才能生產石油,可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陸相地層,那我國到底有沒有石油呢?


事實上,李四光早就在研究這個問題了,在1935年的時候,他還為此寫過一本書。書中提到「中國東海和華北地區擁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寫得很含糊,令人看不明白,其實李四光說的就是石油。

所以當毛主席這樣問的時候,他立刻肯定地回答,中國一定擁有大量的天然石油資源。同時,李四光又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地質學研究,仔細地向各位國家領導人匯報了一遍。他明確表示,在中國遼闊的地域裡,很多地方都蘊含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聽了李四光的話以後,所有的領導人都很高興,尤其是毛主席,他本來就不相信外國專家的那套「中國貧油論」說法,如今聽了李四光的分析,更是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於是他當即就作出了關於開展石油勘探的戰略決策。

1954年的時候,地質部專門設立了礦產勘探學會,李四光擔任主任委員,謝家榮、黃汲清等人皆有參與。隨後他便帶著成員們在全國展開了石油勘探工作。在李四光的指揮下,他們初步了解清楚了中國石油地質的大概特徵,從而證實了中國確實擁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而後來開發的大慶油田就是最好的證明。那是在1956年的時候,東北松遼盆地發現了大量油田,這就是世界罕見的大慶油田。後來,在第二屆人大代表大會上,周總理驕傲地宣布了這個消息,從而徹底打破了西方認定的「中國貧油論」。

在1964年年初的時候,李四光在參加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時,有個服務員來到他面前,請他前去北京廳。

當李四光不明所以地來到北京廳時,卻看到毛主席坐在那裡。當時他愣了一下,還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沒想到毛主席卻走上前來,握住李四光的手說:「你沒有走錯門,是我找你的。」原來毛主席是要讚揚李四光找到石油的貢獻。

在人大代表大會閉幕以後,毛主席又找到李四光,邀請他一起去看了場豫劇,當時,兩人一邊看戲一邊交談,從劇情到石油,無話不聊。毛主席還對地質部和石油部一起合作,找到石油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豫劇結束以後,兩人又和那些演員一起合影留念。


不久後的一個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要他趕去中南海。在那裡,他不僅見到了毛主席,還見到了錢學森和竺可楨這兩位科學家,幾個人一起進行了親切的交談。此時的李四光才發現毛主席竟如此博學多才,從天文到地理,幾乎無一不通,這一刻,李四光對毛主席敬仰極了。

在李四光的後半生裡,曾多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正是毛主席對他工作的高度肯定,讓李四光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因此,他更加一絲不苟地對待工作,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不過由於他太過沉迷於工作中,從而忽略了家庭,這引起了他妻子許淑彬的強烈不滿。起初,許淑彬還能體諒他的辛苦,可是有一次,李四光工作到深夜還沒回家,許淑彬再也忍受不了,於是她把李四光的幾塊石頭放在床上,偽裝成人睡覺的樣子,自己則帶著女兒回了娘家。


當李四光回來後,看到床上的石頭時,便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這一次他也意識到了自己過於沉迷研究,而冷落了妻子和孩子,所以他決定自此以後,一定要好好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係。

此後,李四光果然改變了不少,他雖然依然工作繁忙,卻也會極力抽時間陪伴妻子和孩子,許淑彬看到了丈夫的變化,深受感動,自此家庭生活愈加幸福美滿。

由於常年到處奔波跋涉,李四光的身體出現了毛病,尤其是在妻子病倒以後,他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和妻子,身體更加勞累,最終他的身體支撐不住,徹底病倒了。


在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歲。就他在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工作,並言辭誠懇地詢問醫生:「請你坦率告訴我,究竟我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好好安排一下工作......」然而僅僅過去一天,這位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便就此闔然長逝,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創作不易,如您喜歡,還希望能轉發評論點讚關注來一波

相關焦點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上一直宣揚著「中國貧油論」,很多西方國家都認為中國大地大多屬於陸相地層,而當時西方專家一致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能產出石油,所以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不可能生產出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甚至公開稱中國「無油」。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入學後三次考試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幾次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裡卻沒有他。李四光覺得奇怪,一個要好的同學悄悄告訴他:「你是農村來的窮人家孩子,一無門第,二無靠山,他們把你擠掉了。」李四光聽了,少年氣盛,一怒之下離開學堂表示抗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哪兒去?學校派人把他找回來。學堂的監督見了他竟斥責他說:「你要逃走嗎?把學膳費交回來,二十一兩銀子!」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    [背景]    「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是怎樣驅散的?     長期以來,在「中國貧油論」的影響下,中外不少地質學家對我國石油資源遠景抱著悲觀的看法。
  • 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
    【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①他傾盡畢生心血,首創地質力學,是中國地質工作奠基人;②在他的理論指導下,中國陸續發現大慶、勝利等油田,一舉摘掉了"貧油"的帽子;③他帶頭尋找鈾礦,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研製做出重要貢獻。1889年的今天,李四光先生出生。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 【尋找行業精神符號】李四光:追尋真理的光芒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代表中既有埋頭科學研究數十年如一日的老科學家,也有長期從事革命工作的老幹部,還有初離大學不久的青年科學工作者。他所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幫助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他幾經輾轉,年屆六十,重返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他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堅持地震可以預測。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 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為了省錢省時間,他忍著疼痛,用刮鬍刀片把瘡刮掉,他的腿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塊深深的疤痕。功夫不負有心人。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寫就的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讓他順利得到了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敢於質疑、求真務實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條。身為後輩,他敢於質疑權威。德國地學科學家李希霍芬曾先後來中國做過7次地質調查,並著有《中國》三卷,書中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遺蹟隻字未提。當時,許多中外地學學家也都默認中國東部並無第四紀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對此存疑。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廬山等地考察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竹君地震造成的地面裂縫李四光,近代中國地震預報研究第一人1966年3月,河北邢臺發生大地震,周恩來總理冒著餘震第一時間趕到震中地區。已經80歲高齡的李四光親自實地考察,提出渤海地區可能會出現大地震的預測。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區發生7.4級大地震。渤海地震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小組,正式任命李四光為組長,劉西堯為副組長,使我國地震預報和防災減災納入正規。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李四光人物生平:1889年出生在湖北黃岡的一戶普通的小家庭,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 李四光並不是第一個
    在新舊兩種文化的薰陶下,黃汲清一路讀書上成都,過武漢,到天津,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 1927年,他剛讀大學三年級,就用英文發表了處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紀及奧陶紀地層》,糾正了開灤煤礦英國地質學家馬休的錯誤,得到中國地質學會等頒發的140塊銀元的獎金。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1950年,李四光從歐洲秘密回到新中國,接受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任務,並長期擔任地質部長,領導全國的地質工作他擔任的職務還有: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1年4月,李四光因左骼總動脈瘤破裂,搶救無效逝世。走完了他從同盟會員到共產黨人;從學者教授到地質部長;從前清進士到新中國科學界領導人的光輝一生。一盞「光被四表」的科學明燈熄滅了!
  • 李四光逝世49年 他是如此隱秘而偉大
    1971年4月29日,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立人李四光逝世。周遭的大人告訴他,甲午戰敗的原因是中國的船比較落後。於是,那一年,李四光的志向是,長大後能造出堅船利炮。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因此,從時間跨度上說,可以認為黃文是1949年以前書寫中國現代地質學史的最具全面參考價值的文本。然而,章鴻釗和黃汲清所陳述的中國地質學史,遭到了全盤否定。李四光的觀點1951年12月30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年會,李四光以學會理事長身份作了長篇講話,後以《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一些什麼?》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那一天,李四光成為同盟會最年輕的創始會員,孫中山帶領李四光進行宣誓。孫中山得知眼前的這個少年年僅16歲,隨即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八個字。李四光在英國的舊貨攤上買了一把小提琴,正值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李四光提筆寫下了一首小提琴曲,名為《行路難》。1920年完稿後,他將這首小提琴曲交給留德學生蕭友梅,請對方指正。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然而李四光回國不久就對毛主席說:」新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沒有石油。」在李四光的建議下,1955年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尋找石油區。如今我國幾大產油區,都是依據李四光的推斷找到的。如果沒有李四光,新中國的石油工業恐怕不會有今天這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