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地震專家韓竹君之口,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估計很多朋友都會問,「難道日本不是最嚴重的麼?」
「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竹君
地震造成的地面裂縫
李四光,近代中國地震預報研究第一人
1966年3月,河北邢臺發生大地震,周恩來總理冒著餘震第一時間趕到震中地區。
看著震後的種種慘狀,周恩來沉痛地詢問在場的地質專家:「我們不能只留下記錄,要總結出經驗來。地震預報在外國也是從來沒有解決過的難題,我們就不可以提前解決嗎?」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當代的地震研究開始走上系統發展的軌道。
邢臺地震後,周恩來多次向李四光詢問下一步的地震走勢。
李四光說:「從構造體系看,滄東斷裂帶要注意,滄縣、河間一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可忽視。」
果然,1969年3月27日,河間一帶發生6.3級地震。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次預測地震的發展趨勢,並獲得十分準確的成功,為日後樹立了「地震可以預測」這一科學理論。
在李四光提出「河間地震預測」後,地震專家們開始圍繞該地區進行調研,陸續發現了水井沸騰、地下水噴發和地面出現輕微斷裂帶等預兆,為今後的地震預測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
李四光雕塑
1969年5月,北京延慶地下水出現異常。已經80歲高齡的李四光親自實地考察,提出渤海地區可能會出現大地震的預測。
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區發生7.4級大地震。
渤海地震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小組,正式任命李四光為組長,劉西堯為副組長,使我國地震預報和防災減災納入正規。
1971年,李四光逝世。
臨終前,他殷切囑託地震小組的專家說:「總理1966年把我地震預報工作交給我,自接任以來,我如履薄冰,全力以赴,生怕辜負了國家的期望。如今,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一任務就交給你們了。」
李四光臨終前還特別召見京津地震組的汪成民,強調:「地下流體是反映地殼變化的最敏感的手段之一,希望你們能堅持不懈的研究下去。」
不久,一代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帶著未完的事業和遺憾走了。
李老雖然走了,但他用事實證明了「地震不可預測論」是一種畏難心理的產物,給中國對地震預報研究指明了方向。
汪成民,曾成功預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
李四光生前,曾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分布圖,他曾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地震斷裂帶地區的名字,還曾派人專門去唐山考察調研。
李四光的科學知識是紮實的,並發展到前瞻性的高度。他是第一個把力學引入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中的,也是地震預報研究第一人。
可是,旗幟鮮明提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的李老走了,他的這一「可預測」理論還需要大量的實踐來論證。
在地震預報研究上遇到難題的汪成民,想到了同為力學家的錢學森,冒昧請教他對系統研究地震預報的看法。
汪成民急切想知道,是不是100%預測才能算作地震預報的成功。可錢老的一番話不僅讓他茅塞頓開,也為日後「地震預報和決策」指出了科學的方向。
地震波示意圖
「地震可以看作是地球的癌症,CT、X光機、測溫、把脈、量血壓都是檢測疾病的手段,但要學會綜合使用,提取一切可提取的信息綜合集成。」最後,錢老還向汪成民指出了綜合集成的辦法,為汪成民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奠定了基礎。
1976年7月14日,全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汪成民要求在大會上作震情發言,被主持會議的時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拒絕。
於是,汪成民在他的許可下,利用17日、18日晚間座談時間,通報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震情。
他的這一言論沒有得到上下一致的認識,卻讓距離唐山市100多公裡的青龍縣代表王青春牢牢地記住了。7月19日一散會,王青春連夜整理記錄便往回趕,並把汪成民的發言報告給縣裡。
青龍縣縣長冉廣岐也從本地的地震監測部門獲知了近乎相同的預測,頓時提高了警惕。縣裡研究防震和防汛結合起來的決策方式,以儘量規避各種可能的風險。7月27日,青龍縣在冉廣岐的主持下開始全縣大撤離。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
今昔唐山
地震預報,任重而道遠
地震,是對人類殺傷力最大的自然災害。
國內外很多權威專家都認為地震不可預報,但李四光強調地震的發生是因地殼內地應力的集中並導致巖層形變急劇變化的結果,地震預報要從研究應力集中的過程和產生的各種相應的現象入手。為此,他開闢發展了地應力學說。
自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而在這些地震中,傷亡最慘重的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日本承受了世界上20%的地震,很多人都認為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國家。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在地震預報上,李老和錢老從不認為只用幾種方法就可以準確預測到地震,而是要綜合各種信息,統一集成,大概率預判和科學研究、現象分析相結合。
錢學森在教導汪成民時曾說:「我們不能將地震預測的希望,寄托在尋找一個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身上!」
1988年,汪成民團隊申請的「中國地震預測智能決策系統」獲列「863項目」計劃,在錢老的指導下,這個決策系統逐漸發揮了重要作用,將我國的地震臨短預測成功率由上個世紀60年代的10-12%,提高到21世紀的66%。
汪成民團隊也因此受到國家地震局、國家科委的通報嘉獎,他本人也被聯合國評為「預測與決策的典範」。
東部平原西部多山的地貌
中國的地質結構西部多山、東部平原,從地質構造上,西部地震更多。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前,距離時間最短的大地震不是唐山大地震,而是2001年的崑崙山8.1級的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不被大眾所知。
由於受到印度板塊的擠壓,我國西部地區所處的地質板塊受到的地應力最大,因此,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
在地震預報上,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繼續沿著李老、錢老指明的方向繼續前進,讓中國的地震預報研究為人民謀來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