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2020-11-26 騰訊網

21世紀的今天,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四光。

對於李四光很多人對他並不陌生,因為我們上學時都學過關於李四光生平的課文。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外軍事家就稱石油為「現代戰爭的血液」,如今,無論是戰鬥機、坦克還是軍艦,都需要石油衍生品來驅動,如果沒有石油,現代化軍隊建設只能是空談。

而在李四光回國之前,新中國被西方扣上「貧油國」帽子。

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尋找石油多年,到戰敗都沒找到。然而李四光回國不久就對毛主席說:」新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沒有石油。」在李四光的建議下,1955年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尋找石油區。如今我國幾大產油區,都是依據李四光的推斷找到的。如果沒有李四光,新中國的石油工業恐怕不會有今天這番景象。

有了石油就等於有了現代軍工業的基石,但在當時,新中國依舊受制於西方的威脅,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子彈。沒有原子彈就會面臨被西方大國核訛詐,而想製造原子彈就一定要先找到鈾礦,沒有鈾礦就沒有濃縮鈾也就不會有原子彈。

作為新中國地質部長,同時也是世界頂尖地質學家,尋找鈾礦的重任又落在了李四光身上。為了能找到鈾礦,李四光早在1949年回國時,就帶回一臺伽馬射線儀,可以探測鈾礦射線,準確定位地下鈾礦。

1955年1月,李四光在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做了工作匯報,這份匯報中,李四光給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李四光堅持認為,中國不但有鈾礦,還有易於開採和儲量豐富的鈾礦。一旦開採,足以支持新中國核武器製造。

更為關鍵的是,李四光還為新中國劃出了鈾礦大致區域範圍,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新中國的地質專家,李四光還準確的預言了地質災害的發生,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臺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在李四光人生最後階段,他準確預測了河北邢臺及其周邊地區,將會出現一次大地震。只可惜當時因為李四光的去世,這些資料沒能第一時間公布,導致了唐山大地震慘劇的發生。

作為新中國開國科學家,李四光沒被國外的金錢所誘惑,毅然決然回到祖國,他理應得到所有人民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為中國「兩彈」事業找到鈾礦的地質學家
    他有3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打破中國「貧油論」;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在後面兩大貢獻中,李四光的一位得意門生、長期追隨者功不可沒,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的吳磊伯,中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鈾礦的發現人之一。 積極參與抗日救亡 吳磊伯,1914年出生於湖南臨湘(今臨湘市)長塘鎮新生村禮儒堂一個書香世家。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劉曉瑜說起李四光,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婦孺皆知,因為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三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甩掉中國「貧油論」帽子;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
  • 李四光幫中國找鈾礦,女兒參加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
    想要獲得院士稱號十分困難,它要求科學家是中國國籍,要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又創造性的成就,還得有重大貢獻。但地質學家李四光是院士,女兒物理學家李林是院士,女婿生物化學家鄒承魯也是院士。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怕是因為「龍生龍,鳳生鳳」,和「優秀的人總是互相吸引」。
  • 李四光幫中國找鈾礦,女兒參加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
    他早就預料到中國需要鈾礦資源了,從英國回來時,他帶回來一臺為中國找鈾礦立下汗馬功勞的伽馬儀。提取鈾可以用於核工業,包括軍用(核彈)和民用(核電站)。當時中國無論如何也要研製出兩彈。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鈾礦資源不甚豐富,找鈾隊伍工作進行得很艱難。但李四光根據他的地質力學理論,卻很是樂觀。
  •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2013-09-05 15:1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李四光畢業回國之後,被派到武昌曇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武昌起義爆發,李四光參與到武昌起義。在武昌起義中,李四光感覺到革命的發展與他想像的相去甚遠,於是他便產生了科學救國的想法。那個時候北洋政府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李四光在不久之後便又被派出國深造。李四光去到英國後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那時,英國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紛紛離開英國。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 李四光在東北能找到石油,為何日本卻徒勞三年?日本學術界的笑話
    在上世紀中期,我國曾經有過一個「貧油」的帽子,即所謂的「中國貧油論」。這頂帽子事實上是當時的日本侵略都給我們扣上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東北及華北佔領區,費盡周折都沒有能找到石油,故爾得出結論:中國沒有石油。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一群「隱秘而偉大」的人物默默地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鳳凰網鳳凰新聞客戶端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節目《隱秘而偉大》,講述貢獻者的故事。本期《隱秘而偉大》邀請到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以及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拴宏,回憶李四光先生的一生。
  • 明知和老美有國力差距,日本還發動太平洋戰爭,因為少了個李四光
    自從發現了油苗以後,日本那真的是鼓足了勁兒,抱著不找到石油終不還的信念,瘋狂在扎賚諾爾打洞。但是,油是出來了,可出來的都是一些粘稠的重質石油,壓根就沒有工業開採價值。也就是這樣,在耗費了眾多經費和數年的時間後,日本啥也沒有得到,最終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中國人民才找到了正確的領導,脫離了受屈辱受壓迫的生活,並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來了。    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    [背景]    「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是怎樣驅散的?     長期以來,在「中國貧油論」的影響下,中外不少地質學家對我國石油資源遠景抱著悲觀的看法。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構造體系概念的建立和構造體系理論的運用,是地質力學的精華和靈魂,是李四光畢生研究地球科學意義最為深邃、用途最廣的創造性貢獻,這一思想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挑戰「貧油論」的實踐者 關於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抱著悲觀的看法。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 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解說】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照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李四光父母圖片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開辦了好幾所新式學堂。有著強烈求職欲和強國抱負的李四光,立刻向父母提出到省城武昌上學的要求。入學後,李四光刻苦用功,被保送到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造船。
  • 王恆升李四光丁文江:三位地質科學家的情懷—新聞—科學網
    20世紀50年代初冬,王震將軍率領解放軍進駐烏魯木齊後,遇到了一個重大難題。因為缺乏燃料,每天都有不少官兵睡下後再也沒能起來。王震心急如焚,向周總理報告。周總理立刻找到剛回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說,我有個學生叫王恆升,現在新疆,找到他就能解決問題。 王震接到電報後,立刻派人找到王恆升所在的單位新疆建設廳;一到單位說有此人,但被作為有問題的人,關進了「學習班」。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當時,許多中外地學學家也都默認中國東部並無第四紀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對此存疑。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廬山等地考察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然而,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蘇格蘭地質學家巴爾博、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等著名地質學家卻質疑李四光關於廬山第四紀冰川的論斷。
  • 李四光的足跡
    1921年他帶領學生野外實習時,在太行山東麓首次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此後,在長江中下遊、江西廬山、安徽黃山和華南其他地方,開展進一步調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證據,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廬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經他根據調查的大量資料鑑定後,確定了鄱陽、大牯、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後又提出鄱陽冰期之前還有更老的亞冰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