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今天,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四光。
對於李四光很多人對他並不陌生,因為我們上學時都學過關於李四光生平的課文。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外軍事家就稱石油為「現代戰爭的血液」,如今,無論是戰鬥機、坦克還是軍艦,都需要石油衍生品來驅動,如果沒有石油,現代化軍隊建設只能是空談。
而在李四光回國之前,新中國被西方扣上「貧油國」帽子。
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尋找石油多年,到戰敗都沒找到。然而李四光回國不久就對毛主席說:」新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沒有石油。」在李四光的建議下,1955年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尋找石油區。如今我國幾大產油區,都是依據李四光的推斷找到的。如果沒有李四光,新中國的石油工業恐怕不會有今天這番景象。
有了石油就等於有了現代軍工業的基石,但在當時,新中國依舊受制於西方的威脅,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子彈。沒有原子彈就會面臨被西方大國核訛詐,而想製造原子彈就一定要先找到鈾礦,沒有鈾礦就沒有濃縮鈾也就不會有原子彈。
作為新中國地質部長,同時也是世界頂尖地質學家,尋找鈾礦的重任又落在了李四光身上。為了能找到鈾礦,李四光早在1949年回國時,就帶回一臺伽馬射線儀,可以探測鈾礦射線,準確定位地下鈾礦。
1955年1月,李四光在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做了工作匯報,這份匯報中,李四光給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李四光堅持認為,中國不但有鈾礦,還有易於開採和儲量豐富的鈾礦。一旦開採,足以支持新中國核武器製造。
更為關鍵的是,李四光還為新中國劃出了鈾礦大致區域範圍,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新中國的地質專家,李四光還準確的預言了地質災害的發生,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臺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在李四光人生最後階段,他準確預測了河北邢臺及其周邊地區,將會出現一次大地震。只可惜當時因為李四光的去世,這些資料沒能第一時間公布,導致了唐山大地震慘劇的發生。
作為新中國開國科學家,李四光沒被國外的金錢所誘惑,毅然決然回到祖國,他理應得到所有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