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中期,我國曾經有過一個「貧油」的帽子,即所謂的「中國貧油論」。這頂帽子事實上是當時的日本侵略都給我們扣上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東北及華北佔領區,費盡周折都沒有能找到石油,故爾得出結論:中國沒有石油。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著名科學家、世界知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經過艱辛的努力之後,打破了「中國貧油論」這個洋神話,為我國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事實上,從日本佔領東北、締造「偽滿洲國」開始,他們就在東北尋找石油。我們知道,日本是個島國,礦產物資相當匱乏,其向外擴張的根本意圖也是為了掠奪物資,是具有很大的憂患意識的,這點我們還是得必須承認。在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打破之後,實質上已經被拖入了戰爭的泥潭,為維持其繼續侵略戰爭,如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則是必須的。而有足夠的石油作為機械化部隊的燃料,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知道,在現代科學的共同認知,石油的成油機理為古代有機生物沉積,經過若干年的變化後形成的,在當時則有兩種學說,即,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但根據我們現在的知識,石頭自然是變不成石油的。
在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教授,在世界上是被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觀點基本是傾向於前面一種學說,但也不盡相同。他對於石油的生成機理,提出了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這就是說,高橋純一開始就將石油產生的區域,定位於海洋或者瀕臨海洋的區域了,其後日本人在東北找石油,主要也是根據他的這一學說去做的。
因此,根據地表地質狀況,日本人首先將找油重點放在了遼寧南部地區、臨近海邊的區域,而集中勘探區為阜新地區,即為後來的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但是,日本人在些費心了心機,最終選出的結論是這裡沒有石油。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卻在這裡打出了油井。
遼河油田1995年的出油量據統計為1500萬噸,是日本二戰時期需求量的5倍。但該處原油埋藏深度為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鑽探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但我們要說的是,不管日本當時的技術如何,可他們斷定這裡沒有石油,這才是後來最打臉的事。
又如大慶油田區,其區域位置為松嫩平原中部,根據高橋純一的理論,是純粹的「貧油」地區,而我國卻在此處也鑽出了石油。而當時日本地上的勘察隊,天上勘察飛機,從這裡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最後卻只有一個結論:「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事實上,根據後來資料顯示,當時基於高橋純一的理論,日本人根本就沒有在此實地勘察過。
事實上,在20世紀初,不光是日本人,美國人在中國大陸也找過石油,但結論和日本人都是一樣的。但是建國後,我國科學家李四光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日本乃至整個西方說中國「貧油」是沒有根據的。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老走遍了祖國的大地,經過艱辛的努力後,終於勘探發現了大慶、勝利等好油田,最終探明石油含量為世界第三,從根本上顛覆了原來的石油成因論。
事實上,我們還要感謝日本人在東北沒有找到石油,更得感謝這個號稱石油專家的高橋純一了。日本後來試圖進攻蘇聯,其實也是為爭奪西伯利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個人觀點),但在經過試探性進攻之後,覺得蘇聯人不好惹,才又改為南進,去東南亞爭奪。試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人再傻也不會不明白多線作戰的這個弊端了,何況僅在中國就已經是騎虎難下。
還有,如果日本在東北找到了石油,就有可能不會去偷襲珍珠港;如果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不會爆發;而太平洋戰爭不爆發,美國不參戰,我們要徹底將日本人趕出中國,恐怕就不只是「八年抗戰」了。
內容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