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在東北能找到石油,為何日本卻徒勞三年?日本學術界的笑話

2020-12-04 明心讀文史

在上世紀中期,我國曾經有過一個「貧油」的帽子,即所謂的「中國貧油論」。這頂帽子事實上是當時的日本侵略都給我們扣上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東北及華北佔領區,費盡周折都沒有能找到石油,故爾得出結論:中國沒有石油。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著名科學家、世界知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經過艱辛的努力之後,打破了「中國貧油論」這個洋神話,為我國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事實上,從日本佔領東北、締造「偽滿洲國」開始,他們就在東北尋找石油。我們知道,日本是個島國,礦產物資相當匱乏,其向外擴張的根本意圖也是為了掠奪物資,是具有很大的憂患意識的,這點我們還是得必須承認。在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打破之後,實質上已經被拖入了戰爭的泥潭,為維持其繼續侵略戰爭,如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則是必須的。而有足夠的石油作為機械化部隊的燃料,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知道,在現代科學的共同認知,石油的成油機理為古代有機生物沉積,經過若干年的變化後形成的,在當時則有兩種學說,即,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但根據我們現在的知識,石頭自然是變不成石油的。

在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教授,在世界上是被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觀點基本是傾向於前面一種學說,但也不盡相同。他對於石油的生成機理,提出了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這就是說,高橋純一開始就將石油產生的區域,定位於海洋或者瀕臨海洋的區域了,其後日本人在東北找石油,主要也是根據他的這一學說去做的。

因此,根據地表地質狀況,日本人首先將找油重點放在了遼寧南部地區、臨近海邊的區域,而集中勘探區為阜新地區,即為後來的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但是,日本人在些費心了心機,最終選出的結論是這裡沒有石油。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卻在這裡打出了油井。

遼河油田1995年的出油量據統計為1500萬噸,是日本二戰時期需求量的5倍。但該處原油埋藏深度為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鑽探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但我們要說的是,不管日本當時的技術如何,可他們斷定這裡沒有石油,這才是後來最打臉的事。

又如大慶油田區,其區域位置為松嫩平原中部,根據高橋純一的理論,是純粹的「貧油」地區,而我國卻在此處也鑽出了石油。而當時日本地上的勘察隊,天上勘察飛機,從這裡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最後卻只有一個結論:「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事實上,根據後來資料顯示,當時基於高橋純一的理論,日本人根本就沒有在此實地勘察過。

事實上,在20世紀初,不光是日本人,美國人在中國大陸也找過石油,但結論和日本人都是一樣的。但是建國後,我國科學家李四光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日本乃至整個西方說中國「貧油」是沒有根據的。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老走遍了祖國的大地,經過艱辛的努力後,終於勘探發現了大慶、勝利等好油田,最終探明石油含量為世界第三,從根本上顛覆了原來的石油成因論

事實上,我們還要感謝日本人在東北沒有找到石油,更得感謝這個號稱石油專家的高橋純一了。日本後來試圖進攻蘇聯,其實也是為爭奪西伯利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個人觀點),但在經過試探性進攻之後,覺得蘇聯人不好惹,才又改為南進,去東南亞爭奪。試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人再傻也不會不明白多線作戰的這個弊端了,何況僅在中國就已經是騎虎難下。

還有,如果日本在東北找到了石油,就有可能不會去偷襲珍珠港;如果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不會爆發;而太平洋戰爭不爆發,美國不參戰,我們要徹底將日本人趕出中國,恐怕就不只是「八年抗戰」了。

內容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21世紀的今天,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四光。 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尋找石油多年,到戰敗都沒找到。
  • 明知和老美有國力差距,日本還發動太平洋戰爭,因為少了個李四光
    日本正是擔憂這一點,所以對於尋找石油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停歇,不過一開始自然不能得罪老美。所以日本的石油夢做到了中國來。那年侵略者戰爭達到頂峰,日本自己家沒有石油,於是組建了專家團來到了我們遼闊的東北地區,日本很確信,東北這塊寶地上是有石油的。
  • 日本佔領東北幾十年,為何沒找到大慶油田,得知真相後指揮官自殺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石油曾有著「工業之血」的稱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因石油資源開戰。我國東北地區的大慶油田,曾為祖國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大量資源。我們都很清楚,近代以來,日本曾佔領東北幾十年,為何當時的日本人沒有找到大慶油田,他們沒有進行尋找嗎?
  • 石油,北宋時期中國就有記載,為什麼日本人找不到?天佑中華!
    石油,作為近代工業最重要的原料,其戰略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當今世界美國的霸權主義,就是通過美元和石油綁定實現的。早在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就在《夢溪筆談》中對石油進行了專業的描述,並預言這種東西在未來一定大有作為。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 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大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進口原油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80%;其次是從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緬甸等南洋地區,南洋石油約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10%左右。
  • 一張普通的「鐵人」王進喜照片,為何日本人能根據它獲利千萬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當時因為開採石油的裝備需要進口,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招標。最後日本製造商贏得了大單,為大慶油田供貨裝備,牟利千萬元。日本人為何能贏得大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日本人只是靠著我國「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他們從這張照片看到了信息。在專業的情報人員眼裡,無論多麼普通的照片,都能讀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當他發現以後,靈機一動,便把「十」改成了「李」,又在「四」的後面加了個「光」字,於是自此以後,他便成為了「李四光」。1904年的時候,李四光獲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機會,在那裡,他不僅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立功了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國內也擁有這56個民族,這些民族中各有各的特色,譬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為什麼眾多民族中沒有日本族呢?前幾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日本民族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議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當他發現以後,靈機一動,便把「十」改成了「李」,又在「四」的後面加了個「光」字,於是自此以後,他便成為了「李四光」。1904年的時候,李四光獲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機會,在那裡,他不僅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文/侃侃史話事實證明,戰爭是萬惡之源,是整個人類的災難。在二戰期間,日本佔領東北長達14年之久,與此同時,日本人還將國內近200萬人口移民到中國的東三省。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關東軍俘虜被蘇軍押送到蘇聯服苦役,而滯留在東北各地的眾多日本婦女、兒童等130萬日本人瞬間淪為難民,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時期,她們無依無靠,處境非常困難,缺衣少食,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他就用自己偶然間的命名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績很好,於是李四光被錄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學堂(分東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學校。學生住宿,夥食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每月補貼六元大洋。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學環境,立刻給父母寫信報告。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能有這個深造的機會多麼可貴!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學習上更加努力。
  • 我國東北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日本得知消息後悔,感嘆錯過了良機
    我國東北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日本得知消息後悔,感嘆錯過了良機我們國家在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之後,可以說更促進了我們國家的發展,因為解放以後,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是離不開石油的,再加上打了抗美援朝這一戰,我們國家對於石油缺乏是越來越多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
  • 搖身變成「資源大國」,日本大肆用錢換石油?原油儲量可用150年
    「文|家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心靈才是最美的,比世界上的每一種化妝品每一種首飾……都能襯託出人的美麗。說起石油儲備,就不得不提起日本這個國家。作為我們東邊的一個狹小島國,日本的石油資源可以說是極其匱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石頭需求全是在靠進口量來滿足。也許有時候一些人會從心底裡笑話日本:「一個連石油都沒有的國家,拿什麼說發展工業與經濟?拿什麼與中國一較高下?」其實不然,該國的最近大肆用錢換石油,原油儲量可用150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李四光的足跡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私塾教師家庭,1904年官費留學日本,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造船。1907年在東京加入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
  • 李四光簡介
    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