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2020-12-03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軸心國集團的三大巨頭之一。作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日本石油消費量巨大。不過眾所周知,日本地瘠民貧,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一滴不產。那麼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大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進口原油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80%;其次是從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緬甸等南洋地區,南洋石油約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10%左右。第二個渠道是日本海外控制區,其中以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的薩哈林油田最重要,薩哈林油田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的,薩哈林油田是日本二戰前控制的最大油田,石油產量佔日本總需求量的7%左右。除薩哈林島南部,臺灣、東北等地也有少量石油出產。第三渠道是人工制油。日本通過撫順的油頁巖等資源進行人工制油,不過日本的人工石油產量非常小,遠不能和德國相比,更不能滿足日本的石油需求。

由於日本對海外石油依賴嚴重,始終受制於人,所以日本一方面在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到處尋找石油,另一方面日本拼命從國外購買石油進行儲備,以備戰爭之需。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囤積了500萬噸石油,不過這些石油僅夠日本支撐一年。如果和歐美國家開戰,連半年都支撐不了。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始終向美國低三下氣,小心翼翼的生怕激怒美國切斷自己的石油供應。而美國深知石油對日本的重要性,所以利用石油去卡日本的脖子,試圖逼迫日本就犯。美國以切斷石油等資源的供應為威脅,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恢復七七事變前的狀態。面對美國人的威脅,日本人非常憤怒,辛苦打了好幾年,美國卻讓日本退出中國,所以日本人拒絕接受美國的條件。

日本人的強硬態度很快引來了美國的經濟制裁,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和成品油的供應,逼得日本狗急跳牆偷襲了珍珠港,跑到南洋去搶石油。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直奔東南亞,匆促撤退的英國人和荷蘭人炸掉了當地的油田。雖然日本人拼命搶修,日本國內70%的石油工人都被派到了南洋,南洋油田產量逐步恢復,但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的產量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不過由於美國人逐漸掌握了太平洋的主動權,並利用潛艇大肆襲擊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和商船,日本在南洋獲得的石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運回本土,到後期日本的油輪基本是有去無回,日本人在海外的石油供應全部被切斷,日本人國內石油儲備日益枯竭,到最後只能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充數,日本為了挖松樹根煉油把國內的松樹幾乎挖光了,很多艦船也被改成燒煤的了。雖然日本人千方百計的搜羅石油,但軍隊連最基本的需求都解決不了,更挽不回失敗的結局。最終,在吃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後,乖乖投降。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那麼使用的石油是從哪裡來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小大國,而就是這個島國造成了全世界幾個國家的損失。雖說日本在二戰初期的時候經濟和軍工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樂觀的,但是對於日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當時日本是有油田的,但是這些石油根本就不可能支撐日本急需戰鬥。
  • 日本滴油不產,當年為何沒發現大慶油田?100米的深度決定了歷史
    而在那之前,大多外國專家通過對中國地質勘探,認為中國的地貌是產不出石油的,一個國家產不出石油便必須依賴進口,這樣工業現代化將會受到極大的阻擾,更何況是中國這樣面積大的國家,而大多數中國地質學家並沒有因此而失望,經過多年的勘探,認為中國的東北平原是最有可能出現石油的地方,經過老一輩的石油人的努力成功在1959年發現的儲量高達56.7億噸的大慶油田
  • 二戰時德國的石油從哪裡來?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二戰前,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科技水平,特別是軍工業,在世界上也可以名列前茅。在整個二戰期,德國共製造了5萬多輛坦克,11萬多架各型飛機,海軍擁有的艦艇(包括俘虜的)總數達到4565艘。這麼多的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於油料的需求是相當恐怖的,那麼,他們的石油從哪裡獲得呢?德國作為二戰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一開始就對石油極度渴求,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因石油份額與英法等國摩擦不斷。
  • 日本高危信號出現: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一,3倍於我國有何打算?石油產量
    日本釋放危險氣息:石油儲備是我國三倍其中,按照國家需求以及經濟實力的不同,世界各國對於石油的儲量計劃也不盡相同。但令人完全沒有想到的是,全球石油儲備量最充足的國家並不是美國,也不是俄羅斯,而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國際能源署對於戰略石油儲備能力「安全線」的規定是90天,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要儲存夠未來90天足夠使用的石油就可以了,憑藉這些儲量可以應對突發的石油斷供現象。
  • 李四光在東北能找到石油,為何日本卻徒勞三年?日本學術界的笑話
    他對於石油的生成機理,提出了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這就是說,高橋純一開始就將石油產生的區域,定位於海洋或者瀕臨海洋的區域了,其後日本人在東北找石油,主要也是根據他的這一學說去做的。
  • 二戰德國石油從哪裡來?前期充裕後期匱乏,為打破封鎖孤注一擲
    在二戰期間,德國雖然有先進的工具機,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性能強勁的坦克可一旦沒有了石油,這一切都沒什麼用,畢竟再厲害的坦克沒有石油也不過是一塊廢鐵。那為何德國在二戰前期有足夠的石油,在後期卻嚴重匱乏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德國石油的來源。要知道在當時還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西歐,這個50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上,石油總儲量加起來還不到蘇聯一座高加索山的零頭多,因此德國的石油只能靠進口。
  • 日本對石油等開徵"環境稅"
    新華社東京10月1日電從10月1日起,日本開始對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徵收「地球溫暖化對策稅」,即環境稅。所徵環境稅將主要用於節能環保產品補助、可再生能源普及等。日本政府今年3月決定新設環境稅,從10月1日起開徵。
  • 日本在本土成功開採頁巖油
    10月3日,日本資源開發巨頭「石油資源開發」公司宣布,該公司已在日本秋田縣成功開採到頁巖油。本次開採的地點是日本秋田縣由利本庄市鯰川油氣田。這也是日本首次成功在本土開採到頁巖油。由於去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引起的核危機,日本國內反核電呼聲高漲,而政府也一再承諾將實行「零核電」。
  • 俄否決通往中國的石油管線 將修管道向日本輸油
    東方網9月5日消息:俄羅斯《新聞時報》9月3日報導,俄自然資源部將最終否決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的鋪設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項目。2日,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揚科夫在貝加爾地區環保會議上發言時,宣布了這一決定。大約一個月前,自然資源部已將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提出的鋪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項目的有關材料退回修改。
  •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珍珠港事件是二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襲擊事件,日本聯合艦隊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中。對珍珠港事件,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日本一次「愚蠢」的戰略決策。它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入二戰,無疑加速了日本的覆滅。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
  •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命脈
    我們將世界各國石油安全供應分為四類:一是資源安全類,本土產量大於消費量,又分兩個亞類:自主安全型(如俄羅斯)和受控安全型,如伊拉克本身是石油資源大國,但毫無安全可言。二是資本安全類,如日、韓、法、德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靠資本運營,全球併購石油企業,換得股份油得到安全。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就佔到世界總份額的13.2%,如果加上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的產能,其工業產能接近世界總產能的30%,與美國不相上下,其實力比日本強很多。
  • 「海軍馬鹿」與「陸軍馬糞」,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大內鬥」
    日本陸海軍的嫌隙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雙方的不睦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的軍事行動。後來,甚至發展到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而且各自的螺絲方向都是反著擰的。戰後,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回溯戰敗原因時,還專門提到日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海軍之間的惡劣關係和作戰上計劃上的相互掣肘。
  • 歐佩克不斷減產,石油儲備告急,如果石油斷供,中國能撐多久?
    石油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能源,如果沒有了能源儲備,那麼國家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制。 現如今,全球多數國家的能有供給,尤其是石油的供給基本都是靠進口,尤其是中國,更是石油進口大國。然而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如果一旦石油停產,那麼我們國家所儲備的石油還能夠支撐多久呢?
  • 如果希特勒不實施種族滅絕和日本北攻蘇聯:二戰會什麼樣?
    有網友問;如果希特勒不實施種族滅絕和日本北攻蘇聯的話,二戰結果會怎樣? 其實,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二戰將會提前結束,最多將在1943年就會結束了。德國和日本輸的會非常悽慘,為什麼這麼說呢?德國為什麼要屠殺猶太人?其實就是為了獲取發展軍事的經費,就是為錢。
  • 此國面積不及中國一省,石油儲量卻世界第一, 宣稱一滴不賣我們
    要知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一直處於戰亂中,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中東地區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所以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目標。近些年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已經到達了冰點,美國甚至還對伊朗進行了石油制裁,號召所有國家都不要從伊朗進口石油,石油是伊朗最主要經濟來源,這對伊朗的經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由此可以說明石油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 獨木難支:二戰中的日本神鷹號護航母艦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二戰中的日本海軍實力?然而,只需要看看二戰日軍對於護航航母的使用方式,就能明白他們與英國老師的差距到底有多麼遙遠。這就是二戰日本海軍的唯一護航航母--神鷹號。由於排水量超過17000噸,讓其足以攜帶27架作戰飛機。放在漫長的南洋航線上,足以威懾所有心懷不軌的美國潛艇。但等到改裝工作完成,已經是日軍全面轉入守勢的1944年中。日軍甚至有考慮將其直接納入決戰部隊的範疇,卻還是因巨大壓力而聽之任之。
  • 這些喪心病狂的國家,為了資源挑起二戰
    眾所周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在役軍艦343艘,在建軍艦344艘,加起來差不多有英國的2倍多,一個正常的國家在役軍艦肯定是遠遠多於在建軍艦的,而美國相反,這說明什麼,這表明美國對二戰的爆發是有預見性的,不然它見這麼多軍艦當擺設啊!
  • 二戰時期美日差距有多大?美國:輕輕鬆鬆打贏日本
    二戰之中,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重創了美國海軍,妄圖打一個時間差,利用美國海軍無力再戰的這段時間打通東南亞到中東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並且實現和德軍的大匯合。因此日本和德國才會瘋狂的想要打通連接中東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以保證自身能夠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這樣才有一絲機會獲得二戰的勝利,甚至有人說日本如果這個舉動成功了的話,有可能最終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實際上這種說法非常不靠譜,當時美國和日本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至於到底有多大?美國表示:即便是閉著眼睛都能打贏日本,輕輕鬆鬆,日本毫無翻盤的可能性。那麼美國當時到底有多強呢?一起來看看吧!
  • 搖身變成「資源大國」,日本大肆用錢換石油?原油儲量可用150年
    說起石油儲備,就不得不提起日本這個國家。作為我們東邊的一個狹小島國,日本的石油資源可以說是極其匱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石頭需求全是在靠進口量來滿足。也許有時候一些人會從心底裡笑話日本:「一個連石油都沒有的國家,拿什麼說發展工業與經濟?拿什麼與中國一較高下?」其實不然,該國的最近大肆用錢換石油,原油儲量可用150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