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葛家理:北京石油大學博士生導師康紹邦: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於永達:清華大學經濟合作研究所所長
葛家理: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臺階後,人們的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隨之帶來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能源消費與供給的矛盾會更加突出。
康紹邦:石油約佔全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40%,是美歐日等經濟大國的經濟命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表明,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每桶油上漲10美元,一年後美國和西歐的經濟增長率要減少0.2個百分點,日本的增長率要減少0.4個百分點。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需能源應以「有限」為目標,在調控能源結構的同時,調控產業結構,尋求最佳值。
於永達:我國是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原油短缺給人們生活帶來十分的不便,也引發了社會對石油供給的高度重視。國際石油危機曾對一些石油進出大國產生重大衝擊,我們必須引以為戒,未雨綢繆。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後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新的變化和挑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實現經濟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
從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結構、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的重要階段。目前,我國的石油開採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保障石油安全是關係經濟和社會全局的戰略性問題。
我國進入重大戰略調整期,能源約束型矛盾凸顯
於永達:今後20年,我國經濟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有許多制約因素,其中能源,特別是石油短缺是一個重要制肘。我們應當按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五個統籌」的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能源方面,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實現發展方式從簡單滿足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為目標,轉向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重視環境效益的目標,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應該說,過去20年我國在節約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主要體現在:一是GDP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僅翻一番。據統計,1980年—2000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7%,而相應的能源消費量年均僅增長4.6%,遠低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2002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8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位。按環比節能量計算,1981年至2002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近12.6億噸標準煤﹔二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國20年時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64%,同期全世界單位產值能耗平均下降19%。每噸標準煤所創造的GDP,由1980年的2335元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同時,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耗能部門的產品單耗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環境效益顯著。1981年至2002年,我國由於能源節約和少用能源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7億噸碳左右,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900萬噸以上。這些成就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葛家理:以人均1000美元為標誌,我國經濟步入快速發展的信道,能源資源約束型矛盾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的消費水平是衡量綜合國力與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隨著石油消費的增加。2002年我國的人均消費石油約為0.177噸(美國為3.077噸,日本是2.2265噸),分別是美國的1/17和日本的1/12。特別是去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4萬億元,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臺階後,人們的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隨之帶來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能源消費與供給的矛盾會更加突出。
從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看,我們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從溫飽到初步小康兩步歷史性的跨越,在今後20年裡,還將向著消費轉型飛躍。居民消費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使能耗較大的汽車、家電等產品的比重急劇提升。以北京市的汽車為例,在過去的5年中機動車保有量激增了一倍,現在已經突破了200萬輛,這大大超出了預期。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計,未來10年,我國汽車預計將增加4倍,達到1億輛,是美國汽車總數的一半。這些變化將直接帶動交通、建築等行業的能源需求,其增長率將高於同期全社會和工業部門的增長速度,這兩個部門的用能增長在全部當年新增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目前不到35%升到2020年的57%—75%,逐漸成為能源需求
增長的主要因素。
另外,機械、汽車、鋼鐵等重化行業快速發展、世界加工製造業中心加速向中國轉移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長都將促使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我們有個課題組,對今後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進行了估算,認為如果採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相關的政策措施,我國的能源需求將有可能保持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即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需求約29億噸標準煤,是2000年的2.2倍。
這就意味著我國還有可能利用較少的能源投入支撐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實際上,我國的節能空間非常巨大,如我國終端能源支出佔GDP的13%,比美國高出近一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6%。
從「油荒」到石油安全
於永達:人們可能對去年11月7日前後由上海開始的「油荒」記憶猶新,當時它曾蔓延到蘇南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當一部分加油站已經沒有了0號柴油供應,有供應的加油站基本上都是限量。原油短缺給人們生活帶來十分的不便,也引發了社會對石油供給的高度重視。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提到石油安全,他指出,國際石油危機曾對一些石油進出大國產生重大衝擊,必須引以為戒,未雨綢繆。
與傳統的「地大物博」觀念相反,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據2002年全球能源統計,中國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1年探明石油儲量33億噸,佔世界2.3%。
2001年中國石油生產量居世界第七位。按目前的開採速度,中國在20年後可能出現石油枯竭的局面(當然這是以不增加石油勘探量為前提的,是靜態分析)。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可採儲量是2.6噸,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噸,美國是13.1噸﹔我國天然氣資源的人均可採儲量是1074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是24796立方米,美國是16843立方米。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我國石油生產和消費經歷著不同的增長曲線。在過去的15年裡,原油產出年均增長率僅為1.8%,如1985年石油產量為1.2億噸,2002年的產量才1.7億噸。相反,石油消費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9%,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國從1994年變為石油淨進口國以來,石油消費量不斷飆升,2002年的進口量為6941萬噸,2003年則上升了31%,達到9112萬噸,對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而且據估算,到2020年石油消費量最少也要4.5億噸,屆時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與目前美國的水平相當(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8%)。康紹邦:我國石油消耗以及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增加,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一是國民經濟極易受國際油價波動。我國是能源進口大國,卻不能控制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國際油價每桶變動1美元,進口將多耗費46億元人民幣,直接影響我國GDP約0.043個百分點。今年3月31日開始,我國提高汽油價格,北京、上海等地汽油價格達到了2000年國家實行汽油浮動價格以來的歷史最高點。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對我國消費者和經濟運行的影響日益明顯。生產經營成本增加,能源消費開支加大,抑制了其它領域的消費。
二是運輸風險增加。目前,我國石油進口60%來自中東地區,運輸線路經過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沙群島和臺灣海峽等敏感地區,涉及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複雜問題。據報載,美國軍方正在制訂名為《區域海事安全計劃》的反恐新方案,根據這項方案,美國將向馬六甲海峽派駐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以「防止恐怖分子襲擊」。消息傳出,世界輿論一片譁然,也再次刺痛中國石油安全的神經。馬六甲海峽連接亞、非、歐三大洲,是扼守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的戰略要道,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能隨時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有學者認為,國際間包括石油在內的資源的爭奪,是影響中國和平崛起的最大變量。
三是全球能源資源有限。
石油等重要能源資源被少數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所壟斷,國際自由貿易量不足總產量的50%,進口需求不可能無限得到滿足。我國大量進口能源,勢必涉及如何打破現有壟斷格局,與美國、日本等石油進口大國爭奪國際能源的矛盾將可能上升。
葛家理:當前,我國石油安全雖然存在一些隱患,但決不是「內憂外患,危在旦夕」,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油氣資源的戰略環境存在兩種不同認知和兩種不同的對策,一種是「資源危機論」、「儲備和儲量安全論」,認為有了儲備和儲量就能安全﹔另一種觀點是「系統安全論」和「競爭安全論」。我認為我國油氣資源目前還處於「綠色基本安全區」,還將有一個「充滿機遇、系統安全」的持續發展期。
根據世界115個國家統計:我國雖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國,但由於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產國,所以,真正缺口只是世界第7位,屬於綠色基本安全類。我們將世界各國石油安全供應分為四類:一是資源安全類,本土產量大於消費量,又分兩個亞類:自主安全型(如俄羅斯)和受控安全型,如伊拉克本身是石油資源大國,但毫無安全可言。二是資本安全類,如日、韓、法、德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靠資本運營,全球併購石油企業,換得股份油得到安全。三是實力安全類,如美國本身是第三大石油產油國,但又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國和缺口國,美國一方面保護自身資源不開發,另一方面又用大量他國原油供自己使用,還每年獲得大量的石油利潤。四是依賴受控型,即無石油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安全受控於資本大國與資源大國。以上就可以清楚看到,有石油資源的國家並不保證安全,無資源的消費國家反而不一定危險,「資源多少」並不是石油安全的充分條件。
所以,我們應根據國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系統安全」、「競爭安全」的新戰略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石油與國際政治經濟戰略格局
康紹邦:能源對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歷史上,對能源的爭奪是引起衝突和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歐洲和殖民地的資源直接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當前,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同時,傳統安全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能源(主要是石油)對於國家安全、國際關係、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首先,石油影響著傳統安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70%在中東,而控制中東石油資源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和戰略目標。1991年海灣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石油。實際上,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美國污衊伊朗為「邪惡軸心」,也是覷視其豐富的石油。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的軍事力量藉機滲透到中亞地區,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並與哈薩克斯坦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軍事合作,一方面是為了爭奪裏海石油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制中國在中亞地區拓寬能源渠道的努力,美國甚至還試圖阻止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合作項目。
其次,石油與各種非傳統安全因素交織在一起。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分裂主義、跨國犯罪、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都與石油能源因素密切聯繫。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深層原因是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東的石油。「9·11」事件以來,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緊張,石油資源仍是主因。
而最近,美國藉口打擊恐怖主義,要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更凸顯出其急於控制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的圖謀,對中國石油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
第三,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一些石油儲藏豐富的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實行石油外交和石油戰略,影響著當今國際競爭和國際關係。俄羅斯積極地推行能源外交,一方面是因為能源工業是俄羅斯經濟的基石(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目前俄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都來自能源出口﹔另一方面,俄羅斯藉助能源來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正如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俄羅斯能源問題專家菲奧納·希爾女士評價說:「石油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構成了俄羅斯謀取國際政治和經濟影響的『兩個拳頭』。」
同樣,日本想方設法地讓俄放棄「安大線」而採納「安納線」,也是基於在本地區與中國競爭的考慮:一是鋪設「安納線」,可保障日本石油供應安全,使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從現在的88%降低到60%﹔二是削弱中國的能源安全,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三是想影響中俄間的互信基礎,從而削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鞏固與發展﹔四是日本企圖通過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提高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
第四,石油左右著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維護自身的利益。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產油國為了更有效地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動用了石油武器。宣布實行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四項措施,造成國際石油市場行情暴漲,直接引發西方工業國通貨膨脹,使其經濟陷入衰退之中。
石油約佔全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40%,是美、歐、日等經濟大國的經濟命脈,美、歐、日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分別為20%、35%和70%。油價上升會造成許多公司成本增加,從而影響企業的投資﹔相關產品價格上漲,造成可支配收入相對減少,個人消費相對下降。據估算,如果每桶原油的價格上升10美元並且持續1年,那麼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當然,油價上升對各國的具體影響並不一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表明,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每桶油上漲10美元,一年後美國和西歐的經濟增長率要減少0.2個百分點,日本的增長率要減少0.4個百分點。
以「有限」為目標,建立戰略儲備,維護石油安全
葛家理:維護我國石油安全需要更新發展思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是高能耗、粗放型,即單純以數量為中心,以高投入為動力,以專家外推預測為方法,以無控消費目標為根據,實施經濟發展和能耗的「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費」。如今,我們必須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系統優化配置為方法,即將經濟發展看成大系統,GDP的增長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雙重拉動,來保障高效、經濟、潔淨、穩定、安全的油氣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
首先要調整能源結構。經濟增長是需要能源來拉動的,但是以GDP需要能源拉動消耗強度來表示(即標油噸/百萬美元GDP),中國是1067,世界平均為281,日本僅為95.6,我國能源拉動消耗強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8倍,是日本的11.2倍,差別巨大的原因是日本和發達國家是靠經濟效益高的能源結構來拉動GDP的,而我國是使用以煤為主的低效益能源的結構來拉動GDP。因此,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需能源應以「有限」為目標,在調控能源結構的同時,調控產業結構,尋求最佳值。經測算,2020年我國GDP達到3.9萬億美元時,需15億—16億噸標油總能源量,而石油消費量應控制在年消耗量為4億噸,天然氣消費量1000億立方米,這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好。
其次要實施「穩油增儲、跨越興氣」的戰略部署。在2010年前,原油生產穩定在現在的水平,到2020年本土石油產量可以達到1.8億—2億噸左右,這樣在穩定本土產量的情況下就可以贏得喘息時間,來不斷積累石油儲量,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我國本土穩定產量的前提下,剩餘儲量的開採時間延長一倍。同時要在這期間,把天然氣生產能力翻兩番,即從2000年年產255億立方米,到2020年生產1000億立方米,以形成高效益的能源結構。
第三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在石油資源「開源和節流」方面應該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勘探程度不高,其中的「探明儲量」只有20%—30%可以轉化為有經濟價值的「商業儲量」,這就約束了我國油氣產量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利用地質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成果,勘探出更多的油田,提高採油率,。另外,由於我國探明儲量70%都是複雜性的非常規油田,即低滲、稠油、含水、裂縫,這就要求用科技的力量充分挖掘潛力、減少浪費、降低成本。
另外,還要用科技調整產品結構,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石油產品的附加值。康紹邦:我補充兩點。一是積極實行「走出去」戰略,掌握更多石油資源。目前中國對海外石油資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期貨及現貨貿易外,還包括在勘探、開採等領域與外方進行合作。我國很多合作項目都採取「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可以使我國的石油進口量不至於受價格波動太大影響。以中石油為例,其海外石油開採量已達1900萬噸,其中份額油約佔900萬噸。中石油項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個國家,業務範圍包括油氣勘探開發、生產銷售、煉油化工及成品油銷售等領域,初步形成以中東及北非地區、中亞及俄羅斯地區和南美地區為主的海外發展的三大區域。
二是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增加安全係數。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應對國際突發事件的必要舉措,石油儲備分為常規儲備與戰爭儲備。常規儲備的目的主要是應對油品漲價,戰爭儲備主要是為了應對戰爭,它又分為切斷國外油品供應的儲備以及在國內煉廠油田遭到轟炸不能正常生產時的石油儲備。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石油戰略儲備,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相當於158天的進口量,日本為160天,德國達到127天,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不足,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們將比較被動,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勢在必行。(《人民論壇》 2004年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