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個以石油工業為經濟命脈的城市,不在中東也不在中國,而是1858年就開始規模性採油的馬來西亞美裡省,從幾百人口的小漁村到「亞洲第一石油城」,美裡只用了20多年。
從資源角度來看,美裡毫無疑問是幸運的
19世紀中期,英國旅行家克勞德在婆羅洲島美裏海岸偶然發現,當地漁民對井裡冒出的黑色黏液如獲至寶,不僅能用來修補船隻,居然還可以點燃照明。克勞德意識到這是瀝青後迅速通知英國,英國隨即加大投入馬六甲海峽殖民地,最終於1910年在美裡加拿大山豎起第一座美裡鑽油臺。
巔峰期英國共調來3000多名技術人員,前後挖了超過600個油井,把美裡從漁村改造成當時亞洲最大規模的第一石油城,大量歐洲人湧入美裡也成功地將西方文化輸入到婆羅洲島,改變了人們的飲食、語言以及生活習慣。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裡因石油而興,也因石油三次被毀。
1941年英國獲知日本即將登陸美裡,臨走前一把火點了油田,使美裡陷入火海死傷無數。4年後,美裡日軍撤退前也縱火焚燒油田,據說在600公裡外的巴東都能看到濃煙,而聯軍卻誤以為日軍使詐,仍然對美裡進行大規模轟炸,使十萬人口的石油城市一片廢墟。
戰後的美裡因石油被重建,但彼時的石油儲量卻幾近枯竭,1972年英國不得不關閉油井宣布撤離美裡,前後一共開採了62年時間。沒有人知道英國總共從美裡運走多少石油,人們只知道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荷蘭皇家殼牌」(英荷共有),在2013年以4760億美元的年收入登頂世界五百強第一名。
美裏海岸原本還有很多石油,但馬來西亞拒絕英國人的開採計劃,轉型以農林業和旅遊業為主,由於美裡人對西方文化了解頗深,語言溝通幾乎毫無壓力,因此很快就在東南亞旅遊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英國旅遊部門之前統計過美裡可開發的旅遊景區,其中名列第一的是杜山海邊的野馬嶺,一塊巨大的天然巖石在風吹日曬中風化出野馬飲水的模樣,成為後期頻獲大獎的攝影師福地。可惜的是,野馬嶺在2020年2月20日坍塌了。
但美裡野馬嶺海域仍然是遊客夜遊必選之地,因為這片海域經常出現藍眼淚,尤其是每年的5-9月期間更是頻繁,被遊客們譽為「東南亞最浪漫的海灘」。
地處美裡濱海灣的海馬燈塔也是遊客必去景點之一,這是座完全由英國海員自發修建的燈塔,據說修建時在海灣內發現大量海馬,因此將燈塔設計成海馬雕塑,代表對破壞海馬棲息地的歉意。
如今的海馬燈塔雖然不具備導航作用,但仍然是漁船的停靠港之一,隨著遊客的到來,海馬燈塔逐漸成為美裡最新鮮、最齊全的非官方海鮮市場,整個海灣都是海鮮餐廳,價格略比市區高一些。
美裡的旅遊資源被《國家地理》認定為「全方位」,既有連綿十多公裡的沙灘,也有熱帶雨林、天然洞穴和歷史文化。刷新婆羅洲島人類居住史的尼亞石洞就是其中之一,這座60米高、250米寬的石洞內曾出土4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這些古人類還在巖壁刻上神秘的壁畫,其用意至今未解。
需要提醒的是,參觀尼亞石洞需要從景區門口徒步4公裡才能抵達,期間還要穿越幾座高空吊橋,恐高的遊客可以選擇坐船順河而下,可盡情欣賞美裡國家公園的各種風情。
要知道,英國人對美裡國家公園的評價是:世界上極少有公園能夠把如此多的自然景觀濃縮在3000多公頃的森林裡,從難以置信的天然古洞到生態完善的熱帶雨林,以及世界上罕見的自然奇觀。
魯姆山的刀鋒石林就是英國人說的「罕見的自然景觀」,這片形成於20萬年前、薄如刀鋒的石林,面積與高度隨著叢林植物的生長和大自然風化逐漸縮小,或者說總有一天會消失在叢林裡。但也正是如此,遊客們才更加的趨之若鶩。當然,我們不應該模仿第二圖中的英國遊客,那是對大自然的褻瀆,也是對美裡文化的不敬。
最令遊客意外的是,美裡旅遊業從山上發展到熱帶叢林,卻從未想過開發潛水,以致美裏海域珊瑚礁幾乎沒有被破壞。歐洲潛水協會考察後「驚為天人」,準備將潛水賽事放在美裡舉辦,卻被美裡政府拒絕了。所以,如今的美裡潛水仍然是小眾項目,只要不是大規模就沒人阻止。
對吸引中國遊客而言,美裡旅遊的優勢是華人數量佔比36萬總人口72%,更難得的是這些華人幾乎都會流利使用漢語,沿著美裡美食街大排檔一路望去,幾乎所有招牌上都寫著中文。
飲食就更中國化了,商場內很多西式餐廳,但街頭巷尾卻幾乎都是中餐,早期以粵港菜居多,如今則以地域小吃為主,比如福建的鍋邊和拌麵;江浙的蟹黃生煎包和小龍蝦;四川重慶的火鍋和串串;就連東北菜都有。
這就是亞洲第一石油城--美裡,一座因開採石油迅猛發展、被日軍縱火聯軍轟炸的城市,如今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