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2021-01-21 以史為鑑

珍珠港事件是二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襲擊事件,日本聯合艦隊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中。對珍珠港事件,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日本一次「愚蠢」的戰略決策。它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入二戰,無疑加速了日本的覆滅。

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

日本襲擊珍珠港

一、二戰中的日本

說起二戰中日本戰敗的原因,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資源問題。沒錯,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少是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困境。

在日本最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初,所宣傳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面上是日本對其軍事能力的自信,實際上也是日本無奈之下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在日本軍部看來,如果三個月沒能快速的滅亡中國,受本國國力的制約,日本將在侵華戰爭中失敗。

而當時日本雖然佔領東北以後獲得了東北的煤炭、鐵、銅等戰略物資,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主要都靠從美國進口。1937年這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物資就達到了過億美元,僅僅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等四項就達到了1.4億美元。

就單單石油這一項,日本所需要石油來自美國的份額就達到80%,到了1939年石油份額上升到了85%。

侵華日軍

也就是說美國完全掌控著日本的資源命脈,一旦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日本的這個戰爭機器就會立馬停運,那些飛機、大炮、艦船就是一堆沒用的廢鐵。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隨著戰爭的延續,日本國內的財政越發緊張。日本的軍費支出也越來越多,1937年日本的經濟預算為34億日元,其中直接的軍事費用就達到了43%。到了1938年,日本光軍事預算達到了53億日元。比日本1937年的總體經濟預算還多。

當時的日本為了維持戰爭開支,只能增加稅收和增加發行國債。根據記載1938年日本「法人所得稅約提高80%;個人所得稅提高30%;繼承稅提高10%,並建立財產稅,增收酒、煙間接稅」。當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實施戰時物資管制。國家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危機。

為此日本能做的就只有擴大戰爭,加強對他國的掠奪,來獲得資源和利益。當時的日本在中國就是通過「以戰養戰」來維持戰爭的。

此時的日本軍隊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陸軍主導的「北上」進攻蘇聯,獲得西伯利亞的油氣資源;二是海軍主導的「南下」東南亞地區,獲得當地的橡膠與石油,但這勢必會觸碰美國的利益。

二、諾門坎戰役,日軍徹底放棄北上戰略

1939年冬天,日本陸軍決定對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發動試探性的攻擊,雙方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了戰爭,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開始進攻蘇聯支持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而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開始介入。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聯軍隊

6月18日,蘇聯名將朱可夫將軍被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開始在諾門坎地區集結兵力對日作戰。朱可夫組建了多兵種合成的第1集團軍,配備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重炮。當時的蘇軍無論是裝備還是火力都比日軍強了好幾個檔次,在這場衝突中,蘇軍方面炮彈消耗達31000噸,而日軍的物資總消耗還不到2000噸,戰爭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形勢。戰役的結果也是日軍慘敗。

日本精銳的關東軍在蘇俄鐵拳之下毫無還手之力,日軍第23師團的步兵、炮兵聯隊長全員戰死,不算航空兵,確定戰死少佐以上35人,而且日本戰敗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道太郎剖腹自殺。

可以說日本陸軍大批基層軍官都死在了諾門坎。關東軍的戰敗讓日軍本部認識到了一個事實,現在日本完全不是蘇聯人的對手。再加上諾門坎戰役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作為盟友的德國突然和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但讓日本、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流產,而且蘇德條約的籤訂讓日本人感覺到了背叛。

於是日本決定不再挑釁蘇聯,和蘇聯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繳獲的日軍裝備

至此,日本陸軍「北上」的戰略徹底失敗。日本「北上」計劃的失敗後,想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日本只剩「南下」這一條路可走。

兩年後,1941年7月24日,日本進攻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日本的這一行為,嚴重觸碰到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當時剛剛擺脫經濟危機的美國決定對日本進行制裁,要求日本從中國和越南撤軍。7月25日,美國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並且實施石油禁運。

三、美國制裁,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之前,由於美國的制裁,日本國內石油儲備只夠2年使用,也就是說,兩年之後日本必定會在戰爭中失敗。

當時的日本面臨兩選擇:一、就此服軟,臣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撤軍。二、南下爭奪太平洋地區,和美國撕破臉,繼續進行戰爭。

首先,如果日本屈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和越南撤軍。日本國內肯定不會同意,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勢必會讓日本崩盤,其結果是任何人都沒法承受的。

如果南下進攻太平洋地區,雖然勢必會讓日本面臨美國的怒火,但日本卻能獲得維持戰爭用的資源,讓日本短時間能避免戰爭失敗,並且獲得翻身的機會。

「珍珠港事件」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也就是說,第一個選擇,日本必定會戰敗,第二個選擇,日本則有機會勝利,雖然機會很渺茫,但兩者相害取其輕。所以日本決定進攻太平洋地區。

既然日本決定和美國在太平洋進行爭霸,那必定要面對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當時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制定戰略計劃的時候就說過,美國既然發動了經濟制裁,那麼隨後必定會有軍事行動。俗話說「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於是日本海軍決定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艦隊,為日本贏得先機。

四、珍珠港事件,讓日本得以續命

其實,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其戰敗的結果就已經註定,日本軍部的高管們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延緩那一天的到來。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本海軍在大霧的掩護下,全程實行無線電靜默,成功到達了珍珠港附近。日本海軍六艘航母升起350多架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部衝向毫無準備的美國艦隊,當珍珠港守軍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珍珠港就已經成為了一片火海。美國5艘戰列艦重傷3艘,其他艦艇也傷了10多艘; 損失188架飛機,291架不能起飛,6400多人傷亡。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和陸軍對南太平洋諸島發動了全面進攻。

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艦隊勢力受損的美國人,大半年的時間內都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日本趁機佔領了東南亞和太平洋西南部,勢力一直擴張至印度洋。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讓日本的戰車再次開動起來,使日本短時間內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讓日本軍國主義續命長達五年。

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

五、總結

偷襲珍珠港事件,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極其正確的戰略選擇。日本軍部高層山本五十六曾經在美國當過海軍武官,所以他對美國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是有深刻認知的,他一生都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但就當時日本所面臨的情況看來,和美國開戰是日本不得不做的事情。

世人眼中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愚蠢的戰略決策,但其在邏輯上有著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已經決定對美開戰這一大戰略前提下,偷襲珍珠港,直擊美國海軍的「心臟」是極其正確的抉擇。

而且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確給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麥克阿瑟,丟下菲律賓的部下「轉進如風」,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

可以說日本發動的珍珠港事件,雖然現在看來是日本將美國拉入戰爭渾水之中的昏招,但當時的日本的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萬幸的是日本在東北因為技術原因和運氣的原因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存在,要不然日本整個戰略就會出現第三種選擇,整個二戰的結果誰知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特約作者:福爾摩小登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敢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日本曾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對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造成過嚴重破壞。談起太平洋戰爭,一定要提到美國,畢竟,正是因為美國的介入,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二戰的結束。有人認為,日本戰敗是因為中國儘可能地拖延了戰爭進程,但也有人認為,當時日本宣布投降,主要是因為美國當時加入了盟軍,給日本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傷亡。那時,美國是怎麼加入二戰的呢?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參戰,是因為日本當時正打算偷襲珍珠港,正好讓美國有機會參戰。儘管許多人說日本的這一舉動是荒誕的,但不知是誰給了他們勇氣。
  •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否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誤?
    —— 羅素文/春晚連江風雨【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1941年12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策劃發起了對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也就是珍珠港軍事基地的一次絕密偷襲,此時的美國奉行著中立政策並沒有公開地參與到二戰中來,這次日本的偷襲觸怒了美國,因此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 希特勒和墨索裡尼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是什麼的反應
    二戰中,美軍航母編隊美國一直在為參戰尋找合適的藉口,「珍珠港事件」讓美國的戰爭機器啟動。二戰前期,雖然美國沒有參戰,但是羅斯福總統和美國的高官們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石油禁運、礦石出口限制,都是為了支持英國和中國抗戰。美國之所以沒有參戰,完全是顧及國內民眾的反戰情緒。更有一種說法,情報部門提前向羅斯福總統匯報了「日本將要轟炸珍珠港的」消息,羅斯福總統沒有做出任何預防措施,就是為了讓日本偷襲成功。
  • 日本明知打不過美國,為何要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對於珍珠港的偷襲其實比較成功,因為就正面戰場而言,日本沒有什麼可比性,這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績。雖然偷襲之前具有很多可能性,但最終迎來的結果非常優異,在日本來說,可以讓他們自豪很久。日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勇氣進行這次襲擊,除了日本一直以來日漸膨脹的野心外,和襲擊計劃的主要負責人,山本有著不可割斷的關係。
  • 日本為何非要偷襲珍珠港?因為日本轉動地球儀時,發現了一個秘密!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至少20億左右的人口捲入到戰爭,軍民傷亡的總人數達到了9000多萬人。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元兇則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為主的法西斯軸心國,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應該便是日本了。
  • 提前預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個中國人,為何突然死亡了?
    有很多人說中國人破譯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密碼,然後由蔣告知了羅斯福,羅斯福視而不見,說了句「知道了」,然後就該幹嘛幹嘛。最後羅落了個「苦肉計」抗日的名號。 也有人總結,中國人破譯或預測日本偷襲密碼的,不止一個:什麼軍統戴笠的女幹將姜毅英、密碼天才池步洲、首席情報家楊宣誠…… 但也有人總結這些都是美好的傳說,事實上,中國當時的破譯水平沒有那麼高,也沒有那麼精準。
  •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情報來源,只是一個6歲的德國小男孩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情報來源,只是一個6歲的德國小男孩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 日本偷襲珍珠港,她卻反對向日本宣戰,美國人最後是這樣對她的
    原標題:日本偷襲珍珠港,她卻反對向日本宣戰,美國人最後是這樣對她的
  • 美國貓捉老鼠遊戲玩脫了線,日本狗急跳牆偷襲珍珠港!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12月,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的加入很快改變了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力量對比,扭轉了二戰的攻守態勢,直接導致了軸心國的敗亡。事實上,日本也知道美國的強大,但為何還要招惹巨無霸美國?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日兩國開始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血腥拼殺。那麼這次珍珠港偷襲事件中,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呢?
  •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以牙還牙,偷襲他們這個基地,讓其元氣大傷
    山本五十六以奇襲的方式給美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以重創,兩年後,尼米茲以同樣的方式奇襲日本聯合艦隊基地特魯克,給日本海軍以重傷,使其元氣大傷。太平洋戰場的形勢自中途島之戰後,逐漸對日本聯合艦隊越發不利,美國太平洋艦隊基本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美軍兵分兩路收復失地向日本防禦圈逼近。
  • 德國差點滅了強大的蘇聯,為什麼日本卻徵服不了落後的中國呢?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的主力軍,是法西斯的代表國家,雖然看似他們好像沒有什麼交集,在各自的區域內打的不亦樂乎,甚至不少人認為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一個檔次的,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法西斯三巨頭德國日本義大利,其實國力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
  • 二戰美國血洗「日本珍珠港」:摧毀日本在南太平洋的心臟
    到了二戰時期,特魯克環礁裡面能夠能夠提供足夠容納全部聯合艦隊及其支援船隻的錨地。於是,特魯克島不僅成為成為日本在南太平洋「內防衛圈」的心臟,而且還是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所以,日本和美國都將此地視為「日本的珍珠港」,「日本的直布羅陀」。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為什麼這說,從二戰中的各自國家的戰績我們就能看得出來了,德國佔領了大部分的歐洲地區,日本佔領了亞洲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義大利之佔領了非洲的一小部分地區,從以上就能看得出來,各自的一個大概實力差距了。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詳細討論下各自的差距。
  •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大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美國進口原油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80%;其次是從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緬甸等南洋地區,南洋石油約佔日本石油消費總量的10%左右。
  • 日本原子彈爆炸後,那個離爆心只有260米的女孩,是如何倖存下來
    這場戰爭的範圍非常廣,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 先後一共有61個國家和20億人口被捲入其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傷亡人數達到了9000餘萬人,5萬億多美元付諸東流,而且在這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而美軍後來也直接給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分別叫做小男孩和胖子,給日本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傷亡,不過當年有一個女孩
  • 為偷襲日本聯合艦隊而生的T級潛艇,卻在二戰地中海發威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在歐洲地區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沒有一國海軍具備單獨與之對抗的能力;不過一戰後日漸式微的大英帝國已不復當年的雄風 尤其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發展迅速,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獲得了世界第三的噸位分配,加上該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沒有一支強勁的海軍與之對抗,因此聯合艦隊成為威脅英國東亞利益的頭號對手。
  • 舊影拾記:日本偷襲珍珠港,12萬日裔美國人被拘禁,生活還挺好
    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為了防止日裔美國人對美國從事破壞或間諜活動,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美國出臺了一項政策,勒令在美國居住的12萬日裔美國人,無論男女老少和社會背景,都必須搬到新修建的「戰爭安置中心」去居住。這樣的「中心」遍布美國西部,總計17座,都是在荒涼貧瘠的地區。
  • 美國老兵憶二戰:相約去看 《鋼鋸嶺》 日本應正視過去
    「我的任務是打贏戰爭,擊敗日本,並希望健全地活下來。」這是惠特克1944年中學畢業參軍時的願望。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之後兩年,惠特克的幾名好友在中學畢業後都選擇了應徵入伍。從那時起,「我開始思索在軍隊服役的可能性,」老人回憶說。
  • 二戰期間,希特勒對中國和日本的真實態度,你絕對想不到!
    因為二戰期間,希特勒罵所有國家都是劣等民族,唯有稱讚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  在對日本和中國的立場上,希特勒也曾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對日本極為鄙視,而對中國卻極為尊重。這裡面,既有國家歷史背景因素,也有希特勒個人因素。  希特勒早年在維也納闖蕩時,生活窮困潦倒,沒有人願意幫他,而一個中國家庭卻無私地幫助他,這讓他終身難忘。這個中國家庭沒指望有什麼回報,但希特勒內心卻深深地感恩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