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至少20億左右的人口捲入到戰爭,軍民傷亡的總人數達到了9000多萬人。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元兇則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為主的法西斯軸心國,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應該便是日本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從而在東方形成了第一個戰爭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在盧溝橋挑起了七七事變,開始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與此同時也進一步的加深了國際的緊張局勢。
日本當時的囂張氣焰可謂是空前的,因為雙方軍備差別過大,所以在一開始侵略軍幾乎是所向披露,因此他們甚至揚言要「三個月滅亡中國」。這無疑是在痴心妄想,隨著中國的抗日情緒越來越高漲,日軍在囂張幾個月後便已是寸步難行。
日軍正是焦頭爛額之際,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籤訂,美國加緊了援助中國抗戰,以及加緊了對日經濟的制裁。要知道美國在二戰爆發的前期和中期,一直都是保持中立的,而日本也在美國哪兒進口了許多重要的戰略資源。
日本雖然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畢竟是一個小國,國土面積不夠。所以資源也十分的匱乏,像石油、鋼材等重要的資源全都是從外國進口的,這些資源都是打仗的根本,美國對於日本的經濟制裁無疑是切斷了命脈。
按道理說,日本沒有了資源本應該早點退兵回老家才好。但是日本人不甘心,他們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財力兵力,怎麼甘心功虧一簣?可是當時美國太過強大了,不知道該怎麼入手。日本內閣左思右想,找不出應對方法。
正是在他們轉動地球儀的時候,發現一處不對的地方。他們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那就是在東南亞,當時東南亞從來沒有被任何人所佔領過,只要奪得了東南亞,就能重新打開資源匱乏所面臨的困境。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突然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隨後轟炸了東南亞其他地區。
1942年4月9日,日本佔領了巴丹,此後日本控制了中部太平洋,在太平洋戰場打開之後,美軍也不留餘力的反擊日本,日本開始節節敗退。中途島海戰的戰敗,便已經預測了日軍的最終的結果,可是日軍卻還在垂死掙扎。
在二戰結束前夕,中英美三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目的是讓日本早日投降,結束這場無謂的戰爭,但是日本內閣對此卻置之不理,美國一怒之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射了兩枚原子彈,日本這才像洩了氣的氣球,立刻宣布投降。當然,美國對日本的反攻能進行的如此順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牽制住了大部分的日本軍隊,中國在二戰中所做出的貢獻是母庸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