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於發達國家 日本「俯瞰地球儀外交」捨本逐末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寄望於發達國家 日本「俯瞰地球儀外交」捨本逐末

2017-03-16 09:35:36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孟湘君

2017年03月16日 09: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3月13日與來訪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在首相官邸舉行會談,雙方就以經濟合作為核心的《日本與沙特願景2030》達成協議。分析人士指出,這標誌著安倍的「俯瞰地球儀外交」進入一個全新時期,未來安倍政府是否會通過「打經濟牌」方式開展外交活動,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行程密集

  安倍此次會見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正式開啟了其繁忙的春季外交日程。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安倍今年春季的外交日程安排十分密集。本月15日與莫三比克總統紐西舉行會談,16日會見美國務卿蒂勒森;19日啟程赴歐洲出訪德法等國。4月與美國副總統彭斯會面,同月出訪俄羅斯。5月下旬出席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行的日美歐七國集團(G7)峰會。安倍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在這個春天還將繼續。

  實際上,自安倍2012年當選首相以後就開始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政策。安倍認為「外交不是單純地盯著周邊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而是要像地球儀那般俯瞰全世界。」到2016年底,安倍共訪問了106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二戰後日本首相出訪次數之最。

資料圖: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共同參觀了珍珠港亞利桑那號紀念館,並一同向死者獻花。在隨後的講話中,安倍對珍珠港事件中陣亡的美軍戰士和其他二戰遇難者表示「衷心和永久的哀悼」,但沒有道歉。

  野心勃勃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安倍開展『俯瞰地球儀外交』原因眾多。」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最為首要的是日本希望成為一個『全面的』大國,走軍事強國甚至軍事大國的路線。其次,日本希望不斷提高國際威望,為其以後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奠定基礎。第三,日本希望通過『俯瞰地球儀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國進行競爭,遏制中國的發展,減少所謂的『中國威脅』。」

  分析指出,「俯瞰地球儀外交」的背後,是日本的巨大野心。據英國路透社報導,日本計劃5月起在南海派遣其最大驅逐艦「出雲號」並開展為期3個月的巡航。這將是二戰後,日本在該地區進行的聲勢最大的海上實力展示。

  路透社分析指出,近年來,特別是現任首相安倍上臺後,日本一直在努力突破戰後和平憲法的限制。比如在2015年,安倍在巨大的反對聲中強推通過安保法案,結束了日本戰後多年「專守防衛」的政策。此外,3月5日,安倍所在的日本自民黨正式決定修改黨章,將總裁任期改為最長三屆9年,旨在確保安倍連任,為推進修憲清除障礙。周永生表示,安倍正是希望通過某些外交手段與發達國家聯絡感情,以期得到他們對其修憲意圖的理解和支持。

  收效甚微

  此前,日本《朝日新聞》曾有分析指出,安倍所推行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實際上是一種「甜甜圈外交」,不斷和發達國家「套近乎」,卻忽視了其最重要的兩個鄰國——中國和韓國。比如在對待中韓兩國都十分在意的慰安婦問題上,日本始終保持著遮遮掩掩的迴避態度,不願正視歷史。與周邊國家關係僵持不下,日本卻依舊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將希望寄託於發達國家,未免有些捨本逐末。

  「儘管安倍正在積極推進『俯瞰地球儀外交』,但總的來說,其在外交大方向上還是在追隨美國,因此也難以創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外交路線。」周永生說,「另外,日本經濟相對偏弱,沒有經濟實力支撐的外交活動和國際戰略只能幫助日本外交在量上擴大影響,並不能使其產生質的飛躍。因此安倍想通過推進『俯瞰地球儀外交』幫助日本打開外交新局面並不容易。」薛可炎

相關焦點

  • 日媒稱安倍「地球儀外交」意在抗衡崛起的中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2014年繼續積極推進首腦外交,將從9日開始訪問中東和非洲4國,並預定最早於1月下旬訪問印度等國。此後還計劃對歐洲和中南美等地進行訪問。《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9日對安倍的「地球儀外交」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安倍首腦外交的特點是「訪問之前忽視的國家」。
  • 安倍著急完成地球儀外交 欲在拉美阻擊中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俯瞰地球儀外交」25日再次粉墨登場,此次的表演地是拉美5國。拉美以往在日本的外交格局中不算重點,安倍為何此刻急於「進行戰略補漏」?「資源外交」、「為入常拉選票」和「牽制中國」是外界普遍猜測的意圖。不過,聯想到剛離開拉美的中國領導人,「在拉美阻擊中國」更為一些日本媒體津津樂道。
  • 日本政治和外交中的「偏」和「恥」:從神戶制鋼醜聞說起
    日本政治外交中的偏執與「恥感」「偏」的反義詞是「全」,所謂「偏執」即過分執著於某個局部而忽視整體,缺乏大局觀的同時又固執己見。這種偏執不僅見於一些日本企業對局部細節的過分追求,在日本的政治外交中也常體現在其牽制中國的執念中。
  • 北鬥AR地球儀
    建設單位:北鬥地球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承建單位:北京天域北鬥圖書有限公司  非凡部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創新摘要  北鬥AR地球儀利用AR技術與地球儀相結合,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是虛擬實境技術的一個分支,主要是對現實世界的進一步擴充和延伸
  • 中國出口日本的地球儀標註九段線 日媒妄稱反映政治意圖
    【觀察者網 綜合】日本《產經新聞》1月3日連發數篇報導,無端指責標識有南海「九段線」的中國產地球儀有問題,認為這是「反映中國政治意圖的商品」。這些報導被日本門戶網站「活力門」轉載。 報導稱,日本大阪市一家批發廠商從中國進口的地球儀標註有反映中國權益主張的南海「九段線」,該進口地球儀自2008年起在日本國內零售店出售。
  • 浮雕地球儀領域低調的王者——FUN GLOBE地球儀
    還記得前一陣子大火的親子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鄧超飾演的爸爸馬皓文,他能用足球改成地球儀給兒子當禮物,這個地球儀也成了貫穿整部的線索,兒子回到老房子第一個找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已經堆滿灰塵的地球儀,甚至他當了太空人去了太空,只能帶一件東西的情況下,他仍然是帶了那個地球儀,可想而知這個地球儀對於孩子的意義。
  • 中國造地球儀因「領土問題」在菲律賓被下架
    最近,菲律賓又要求該國最大的連鎖書店緊急下架中國造的學生用地球儀,而且不排除到學校收回這批「問題產品」。菲方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地球儀將南海大部分劃為中國領土」。據《菲律賓星報》2月15日報導,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勞爾•赫爾南德斯(Raul Hernandez)在一次聲明中稱,菲律賓外交部要求該國最大的連鎖書店下架中國造地球儀,而這家書店也回應稱將在20日前全面下架中國造地球儀。
  • 日本東京直徑近六米OLED地球儀,可實時顯示地球變化
    日本東京「未來科學館」內懸掛著一巨型地球儀。這一OLED地球儀顯示屏直徑近6米,名為Geo -Cosmos,幾乎能實時顯示我們這顆星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研究機構將數據發送給Geo Cosmos,後者將其呈現給觀眾。
  • 龐中鵬:「頁巖氣」給日本外交帶來什麼?
    日本能源外交戰略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筆者提出這個觀點,可能會顯得有點突兀,但這是因為「形勢比人強」,日本的能源戰略確實到了該「改弦易轍」的時候了。10月13日晚,在日本東京國會大廈周圍,約有四萬民眾在國會前集會示威,抗議日本政府核電再啟動計劃,要求日本實現「零核電社會」。
  • 當地球儀不再只是地球儀
    你們家裡有地球儀嗎? 印象中,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孩子已經上初中的家庭,好像都會在家中擺上一個地球儀,樣式多樣,但總體還是地球儀的形狀。 地球儀這種東西真的非常吸引學齡兒童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探索欲。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呂耀東在文章中指出,考察戰後70年日本外交戰略及對外關係的發展軌跡,要將戰後以來國際格局及變動與日本國內政治經濟等因素結合起來,尤其是要注重日本作為戰敗國與戰後國際秩序的相關性分析。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日本外交深受內政及其外交決策機制的影響。
  • 地球儀的誕生!好用又好看的AR地球儀長什麼樣?地理知識有地球儀
    地球儀的誕生,首先來自「地圓說」建立和傳播,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地球是圓形時,地球儀才有了誕生基礎。地理大發現前夕,首批地球儀問世,地球儀推動了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航海行動,更多的航海實踐推動了地球儀的發展。地球儀的發展經歷了從稀有到普遍,從上層到大眾的過程。
  • 日媒:印度轉換「等距離外交」 欲加強與日本關係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經濟新聞》12月14日報導稱,印度決定該國首條高速鐵路建設採用日本新幹線,其背景是印度改變了與各國保持同程度關係的「等距離外交」。在《日經新聞》看來,莫迪政權不惜忽視經濟合理性,以加強日印關係,有牽制中國的姿態。
  • 漂亮的地球儀
    ■ 磁懸浮地球儀手邊有一個從朋友那兒撿到的磁懸浮地球儀。它已經壞掉了r。通電後不再工作。為了解開這個謎底,於是試圖打開這個地球儀一探究竟。誰成想地球儀固定的還是比較結實,如果不破壞它很難將其打開。為了不損壞這個漂亮的地球儀,就放棄打開它的念頭。
  • 3D地球儀
    3D地球儀 購物消費
  • 來自寶島臺灣的禮物——朋宸 FUN GLOBE 檯燈式國旗版地球儀曬單
    在一次逛無錫的薈聚時候,無意間走進了一家書店,一進門就被櫃檯上許多的地球儀吸引,感嘆原來現在的地球儀原來可以做的這麼精緻了。加上孩子已經慢慢地長大,對世界的探索欲也在不斷地加強,看到這麼多漂亮的地球儀,也忍不住叫我要買,心裡一想送個地球儀當禮物也不錯。
  • 日本將發外交白皮書:中日關係出現「改善趨勢」
    據參考消息網4月6日轉引日媒報導,日本發布了2016年版外交白皮書概要,概要中指出,2015年中日關係出現了關係改善的趨勢,但也表示,中國在「尖閣群島」(即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頻繁動作是「在東海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將「堅決保衛領土、領海和領空」。
  • 從人員特點看日本外交安保類智庫
    以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以下簡稱「JIIA」)、日本國際論壇(以下簡稱「JFIR」)、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以下簡稱「RIPS」)、中曾根康弘世界和平研究所(以下簡稱「NPI」)這4個日本較為著名的外交安保類智庫為例,其人員大多具有政府任職經歷、學者身份及在不同智庫交叉任職等特點。這些特點給日本智庫與政府間的溝通、智庫知識產品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及創新性帶來了重要影響。
  • [視頻]在10362塊OLED顯示屏組成的地球儀下「露營」是什麼感覺
    不過在由10362塊OLED顯示屏組成的巨型地球儀下「露營」會是什麼感受呢?這個地球儀位於東京的日本未來科學館內,直徑約為6米。另外它能夠用超過1000萬像素的高析像度真實地映射出閃耀在宇宙空間裡的地球,地球儀上顯示的雲層變動情況是根據天氣衛星所錄得的數據進行實時變化的。
  • 收藏:康熙時期的地球儀,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地球儀是對地球直觀概貌的形象描述,它能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地形地貌、政區國界、風土人情,也是對當時人地理認識水準的印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地球儀的國家之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製造了一隻地球儀。《元史·天文志一》說:「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