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外交戰略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筆者提出這個觀點,可能會顯得有點突兀,但這是因為「形勢比人強」,日本的能源戰略確實到了該「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10月13日晚,在日本東京國會大廈周圍,約有四萬民眾在國會前集會示威,抗議日本政府核電再啟動計劃,要求日本實現「零核電社會」。而就在此前的9月15日晚,日本大飯核電站4號機組(位於日本福井縣大飯町,是日本全國唯一尚在運轉的核電機組)由於須進行定期檢查而停運,大飯核電站4號機組的停運,標誌著日本今後一段時間進入了「零核電」時期,日本非常可能以「零核電」狀態度過今年這個冬季。
其實,與普通日本民眾堅決反對核電、支持日本「零核電」的鮮明態度相比,對於安倍內閣而言,「零核電」是苦澀與無奈的,「零核電」意味著必須再次依賴火力發電,而火力發電對日本這個本土缺乏油氣的國家而言將是沉重的負擔,因為必須從海外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才能維持支撐日本經濟與社會得以保持正常運轉的火電發電燃料。
「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這是安倍內閣解決日本能源危機的不二選擇。安倍內閣今年以來是四處出訪,其中出訪的要義之一就是尋求拓展石油天然氣進口渠道,安倍已經兩次出訪中東(接下來在10月底還要第三次出訪中東),出訪俄羅斯、東南亞各國與蒙古,拉攏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明年年初還要出訪能源資源豐富的非洲大陸,所有這一切的訪問,關鍵詞當然不外乎是「能源」。不過,這些外訪,都是繼續以往日本歷屆內閣的能源外交思路,並不能說是有什麼突破與轉折,而真正可以說得上「轉折」的是,9月下旬安倍對加拿大與美國的訪問。
安倍出訪加拿大的重頭戲是與加拿大洽商進口加拿大出產的頁巖氣,而美國近兩年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頁巖氣革命」,加美兩國都在大力生產頁巖氣,這對於日本來說,會是能源外交戰略的轉折點,日本與北美地區加大新型能源——頁巖氣合作力度,將意味著:
一,日本可以以擴大進口美國出產的頁巖氣為切入點,充實日美同盟關係框架的內涵,對目前安倍正在推行的加強日美關係起到「潤滑劑」與「助推劑」的作用。10月3日在日本召開的日美2+2會議,提議強化日美同盟關係,但如果細說日美兩國強化同盟關係的內涵,「頁巖氣」當是日美兩國強化關係的紐帶,美國正在不斷擴大頁巖氣生產規模,而日本則在不斷尋找便宜與便捷的油氣進口來源地,既然日美要強化同盟關係,日美加強頁巖氣合作將是順理成章之事。就在今年5月,日本多家能源企業與美國馬裡蘭州、德克薩斯州等地籤訂了頁巖氣開發和供應協議,美國將從2017年起向日本出口頁巖氣制液化天然氣,年供應量達1470萬噸,相當於日本液化天然氣需求量的20%。
二,日本以從北美地區進口頁巖氣為由,加強在太平洋海域的軍事存在。在日本看來,從美國與加拿大進口頁巖氣必須經過太平洋,而以保護太平洋海域進口能源船隻的安全為名,可以乘機在太平洋海域某些島嶼加強雷達等通訊監控設施,而此舉將會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日本借太平洋海域會發生不測為藉口,為現在日本正在急欲解禁的行使集體自衛權尋找合適與充足的理由;太平洋海上關鍵航線向來是美國海軍的「勢力範圍」,這可以加強日美同盟關係;正好可以遏制中國向太平洋上發展,擠壓中國正常向太平洋海域擴展的空間。10月6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視察了遠離日本本土、但處於太平洋海域要衝的——硫磺島,表示要儘快在硫磺島上建立通訊監控基地,以加強對進出太平洋的周邊鄰國機艦的監控。
三,日本若把能源外交戰略重心放在北美地區的話,太平洋海域將會變得「不太平」,日美會以各自的「理由」而把「太平洋」視作是日美共同的「勢力範圍」,將嚴重威脅到亞太地區的安寧。10月5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出席APEC外長會議時提及「確保區域航行自由」的事情,而所謂的「確保區域航行自由」,其實就是排他性的確保「日本自己航行自由」,具體到太平洋海域,就是首先確保日本與美國的航行自由,而事實上,浩瀚的太平洋海域,大部分是公海海域,對於其他任何國家都有符合國際法前提的航行權利與自由。(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