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龐薰琹對《地之子》的描述:從《地之子》這幅畫開始,我在藝術思想上起了變化。
龐薰琹 這是人類的文明宣傳畫 76cm×58.5cm 紙本 1935年
龐薰琹 燭影 48cm×38cm 布面油畫 1936年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漸漸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但是,中國繪畫的發展前途對當時的龐薰琹來說仍然是模糊的。決瀾社是當時進步青年懷著「狂飆激情」、集眾人之力的有益嘗試,然而幾次畫展的門庭冷落讓龐薰琹不得不停下腳步反思。以我個人來說,當時我在思想上,是非常混亂的。我回國的主要目的是想研究我國的藝術傳統,回國以後只是看了一些書,根本還不了解什麼是我國的藝術傳統。
龐薰琹
龐薰琹 藤花 65cm×67.5cm 紙本設色 1981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是善於總結和思考的,在徜徉於傳統藝術典籍的同時,他深諳「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並試圖更主動地探尋傳統藝術。而他真正深入了解傳統藝術,則是在抗戰時期深入西南的日子裡。
龐薰琹 玉蘭花插瓶 65cm×54cm 布面油畫 1974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龐薰琹 牽牛花 55cm×45cm 布面油畫 1974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在戰火的硝煙中,龐薰琹一面關注國家民族危亡,一面思考著文化存廢的問題。1939年秋,經梁思成、梁思永介紹,龐薰琹進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由此接觸到諸多學術界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並開始認真地對中國傳統藝術加以研究。此時他擇取的研究對象不是公認的主流文人畫傳統,而是當時不為世人所注目的裝飾藝術傳統。面對精美的漢磚、彩陶、銅器紋樣,龐薰琹感嘆道:祖國的文化如此的豐富,我越來越感到只會畫幾筆畫,那就太狹窄了。
龐薰琹 橘紅時節 43cm×35cm 紙本水彩 1942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他以時代的擔當,以現代設計的意識和靈敏的色覺感受整理繪製了《中國圖案集》,希望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記錄保存下來。在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對民族文化的回歸和對民間傳統的重視,折射出他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龐薰琹 小憩 52.5cm×40cm 紙本水彩 1944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
很快,龐薰琹著手中央博物院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的研究工作,深入雲南、貴州偏遠山區採集服飾、紋樣。龐薰琹不計失業與流亡,以獻身的精神一頭扎進西南邊陲和少數民族部落,開始了他藝術上從室內走向生活、走向民間的實踐。他看到與以往完全迥異的原生態的文化藝術形態,進一步意識到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價值,也意識到具有現代形態的中國藝術,不能沒有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