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留學史上,
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豪華天團」
——中國赴法學習藝術的留學生。
從1919年到1949年,150位藝術專業留學生,
帶著對藝術的摯愛和救國的熱情,到法國求學。
其中有林風眠、徐悲鴻、顏文樑、
常玉、潘玉良、趙無極、吳冠中等等,
他們後來成為中國「最貴」的一批藝術家。
繼李叔同之後,
他們還是第一批畫裸體的中國人。
徐悲鴻更是將裸體植入到國畫創作的第一人。
回國後,徐悲鴻、吳作人、呂斯百等中央大學藝術系師生1936年合影
回國之後,「中國美術界四大校長」,
更是不遺餘力地把西方美術的觀念、方法,
帶回中國落實。
現在的中國幾大美院,
都是沿用他們開創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
2019年,恰逢「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百周年。
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了
50多位留法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
我們對策展人紅梅進行專訪。
「我們怎麼接觸到了西方文化,
我們身上的現代性,中西合併的的新中國畫,
就是這些留法藝術家給予我們的,這一批先驅。」
自述 | 紅梅 編輯 | 陳星這次的展覽《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展出了將近50位留法藝術大師的近200件作品,包括油畫、色粉和雕塑。
超過50家國內外公立的、私立的美術館,還有留法藝術大家們的直系親屬、藏家,大家一起把作品借出來,才有了這次展覽,最遠的一件藏品是從法國來的。
這批藝術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1911-1949年間赴法學習藝術。有公派,也有自費: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常書鴻、龎薰琹、吳大羽、常玉、潘玉良、趙無極、吳冠中……
常書鴻《客廳中的姐妹》是首次公開展覽
顏文樑《春夏秋冬》
吳作人人體透視習作
在他們之前,中國美術以傳統書畫為主。這一批留法藝術家,帶回來了油畫、雕塑、素描、水彩等新的藝術類別,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將中國藝術史,從此轉向了現代之路,把現代性植入到我們的血液裡。
▍第一個官派留法學藝術的人清末民初,西風東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是1872年到1875年,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120名留美幼童,詹天佑、歐陽庚那一批。
後來是留日。1889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國發現他們從古典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成功了,有很多人去了日本留學。到日本之後,發現日本學的全是歐洲的,那為什麼不直接去歐洲呢?才有的留法。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平均年齡12歲
從1906年,清政府開始公費官派去法國留學。最初都是學習經世致用的,先救國,比如海陸空軍,船艦利炮,沒有文化藝術的名額。
但其中有兩位很特別的學生——吳法鼎、王如玖,他們到了法國後卻愛上了藝術。王如玖本是被派去官費學陸軍的,在1911年自作主張,就放棄官費,轉去學油畫和雕塑。吳法鼎,原是學法律的,沒過幾天就轉學到了法國高等巴黎美院去學油畫。
1915年,勤工儉學服務實行後,留學法國迎來了第一次高潮。許多世家子弟,就選擇自費去。
1919年的夏天,上海黃浦江畔,整整89名中國留學生,登上了一艘去往法國的「波爾多斯號」郵輪,裡面有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林風眠、李風白、李金髮等。經過一個多月的遠航後,到達世界藝術之都——巴黎。
這89名留學生中,自費學習藝術的有將近10人。
於是,蔡元培就向北洋政府提出:給一個公費名額,學藝術。這個名額,就給了徐悲鴻。1919年的冬天,官派留法學藝術第一人——徐悲鴻,也踏上了去法國遊輪。
徐悲鴻在巴黎©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出生非常貧寒,他爸爸就從9歲開始教他畫畫。他在17歲、19歲、20歲先後三次到上海謀生,一度食不果腹,窮困到要跳黃浦江。
第三次的時候,他遇到了老鄉蔣梅笙的女兒蔣棠珍。兩人情投意合。蔣棠珍不顧家裡人反對,跟徐悲鴻私奔了。他為蔣棠珍改了名字叫「碧薇」,對應他的「悲鴻」。
徐悲鴻拿到公費名額的時候,蔣碧薇也跟隨他到了法國,在法國自費學音樂。
徐悲鴻有三點是他很自豪的:他是第一個公費的,也是第一個通過正規考試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當年全世界400名考生,他是第6名。和他同場考試的還有自費的方君璧,她成績比徐悲鴻弱一點。
徐悲鴻到法國的時候是25歲,後來公派的劉海粟是34歲。出國前,劉海粟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他到法國的身份不一樣,相當於一個國民政府的藝術考察員,用現在話說就等於是藝術訪問學者。
1919年到1939年,這20年是留法的最高峰,幾乎每一年留學法國專門學習藝術的有近10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相對減少。1945、1946年建國之前又有一小波,1949年最後走的三位是劉自鳴、趙無極和吳冠中。總數大概在150人。
▍在法國的生活:一半人優越,一半人清苦從清朝到民國,兵荒馬亂,能出去留學的,絕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實、能夠接受新派教育的人。常玉是經營四川最大絲廠的大哥支持,方君璧是望族之後,都是家裡非常富有的。
到法國後,一半人生活非常優越,比如說像常玉、張道潘、方君璧、常書鴻、蕭淑芳……他們穿戴極其時尚,貂皮大衣,還有各種時尚的小帽!
他們還成立了天狗會,就是調侃上海劉海粟的天馬會。
在天狗會,他們天天搭夥一起做飯,好吃好玩。徐悲鴻很少參與,天天畫畫。那時常玉跟蔣碧薇玩得特好,通宵達旦,徐悲鴻甚至都把他當情敵了。
另一撥人就還是節衣縮食,僅夠果腹。因為他們清苦,所以就會抱團。
留法藝術團體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活動時間最久、成員最多、影響最大。成員中既有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專業的藝術生,也有物理、化學等專業但愛好藝術的留法學生。
前前後後幾十年,入會成員幾乎涵蓋了所有留法藝術家。
他們人非常多,聚到常書鴻家,或者聚到潘玉良家,你炒個菜,我炒個菜,拼拼湊湊,大家一起吃一頓。
當有人得了沙龍大獎的時候,每個人都自帶乾糧食物,聚在一起給他慶祝。就像我們現在的老鄉會一樣,像呂斯百、韓樂然、常書鴻、郭應麟、謝投八、周碧初相互之間關係都特別好。
當時倫敦有中國古代藝術的展覽,他們浩浩蕩蕩得有20多人,一起坐火車去倫敦看展。潘玉良先生是留法藝術學會的最後一任,第10任會長。
潘玉良創作《王守義胸像》
▍留法學習:從巴黎美院、大師工作室,到整個巴黎的美術館在學習方面,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先到法國裡昂的語言學校,在中法大學學習法語、禮儀等等,然後才到其他的各個學校的各個學科。幾乎全都是一邊學美術,一邊學法語。
巴黎高等美院舊貌
藝術生一般不需要常規考試,報考巴黎美院,首先要交一批平時的素描畫稿,給自己選中的教授審閱。只要教授滿意,校方就發錄取證,成為教授畫室的學生。吳作人就是以這種方式考入巴黎美院西蒙工作室的。顏文樑也是。
法國的藝術院校眾多,最著名的是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其他還有裡昂美專、第戎美校。
達昂工作室
當時都是在教授工作室裡學習:徐悲鴻在達昂的工作室畫畫;潘玉良、江小鶼、李金髮,都是布代爾的學生,在他的工作室裡做雕塑。布代爾是現代雕塑鼻祖羅丹的得意弟子,而他這批來自中國的學生,後來成為中國的雕塑先驅。
塞納河左岸拉丁區有許多自由畫院,類似於業餘的培訓學校,供學生自費學習人體素描。吳作人、趙無極、朱德群在大茅舍畫院裡學習過,謝投八在朱利安畫院學習過。
徐悲鴻那時候參加了4個這樣的畫院,他畫了大概700多件素描,其中有400多件都是人體,以女人體居多。
嚴德暉參加1946年留法藝術學會展覽
除了藝術學院、大師工作室外,整個巴黎的美術館、博物館,都是留學生們浸染學習的地方。
巴黎美院和大茅舍畫院在收了學費之後,都會發給學生各大博物館的出入證。而且羅浮宮在周日免門票,也給沒有出入證的同學提供了機會。
吳冠中曾經回憶過當時的生活:「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下午參觀博物館、畫廊,到魯弗爾(即羅浮宮)美術史學校聽課,晚間除去補習法文的時間外,便總在這裡(指大茅舍畫院)畫人體速寫。」
在王子云的記憶裡,「除白天在美術學校上課外,晚間還到國立高級裝飾藝術學校的夜校,學習建築裝飾雕塑;星期天到私人畫室畫人體速寫。在如此緊張的學習中,仍不肯捨棄自學十多年的街景寫生油畫。」
李金髮也曾在回憶錄裡面提過觀摩全巴黎博物館的名作,受益無窮。林風眠則喜歡逛東方博物館和陶瓷博物館,經常在裡面臨摹和研究。吳冠中甚至用假期時間,兩次到義大利參觀博物館。
這些留法的藝術家成績優異,還參加當時巴黎畫壇的許多展覽和活動,有的獲得了很高的榮譽。
此次展出的《男人體》是吳作人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得金獎的創作。作為得到金獎的獎勵,吳作人獲得一個大工作室,材料全部免費使用。正因為有了這麼優厚的條件,後來他又陸續創作了《縴夫》等作品。
林風眠「仕女圖」系列
▍留法藝術家的創作:中西合璧清末民初的藝文界,受認可的是中國古典書畫,所謂正統派是四王、揚州八怪。康有為在遊學歐洲各國後,回來號召對中國畫進行改良,之後陳獨秀也通過《新青年》,直接說要「革四王的命」。
而對比同時期的法國,在文化藝術界,雖然有著600年歷史的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依然佔據主流,但現代主義各流派也開始了。1905年的野獸派、1907年的立體主義,再是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再晚一些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各種前衛的藝術思潮和流派開始盛行。
經過留法學習的中國藝術家們,創作也可大致分類兩類。一類是依託學院派的寫實主義,典型代表有徐悲鴻、吳作人、常書鴻、顏文樑等。
龎薰琹《構圖》
周碧初《小山峽》
另一類更多人,則是傾向現代主義的探索,野獸派、印象派、立體主義等等,比如劉海粟、林風眠、常玉、潘玉良、吳大羽。
徐悲鴻《九方皋》
徐悲鴻是第一個打破傳統國畫和油畫界限的人,標誌就是1931年他畫的《九方皋》。他也是第一個將裸體植入到國畫創作裡面的人,典型的中西合璧。
用西方的「實寫」來改良中國畫,這個目標在他留法之前、和留法的整個過程中,都十分明確。他在畫中注入了光、影、體積比例、空間透視、質感。包括彩墨這個概念都是他提出的。
《楊仲子全家福》,是徐悲鴻為好友楊仲子一家人畫的。
楊仲子以前在瑞士學了十年音樂,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在畫面裡看到是標準的西方紳士和中國古典文人的氣質一體,西裝革履,正襟危坐。他的妻子則是法國貴族出身,相對來說比較隨便,邊喝著茶。而小兒子就有一點點抱怨的表情的。
這幅畫是一個民國時代的濃縮:西方和中國,古典和現代,各種文化的一個大融合。
另一類探索現代主義的留法藝術家中,比如林風眠,這件《思》被公認為是他存世極少的早年作品,極其珍罕。
主人公是他的第一任太太,是一個德國貴族。當時德國表現主義盛行,也是這位太太把自己國家的前衛藝術介紹給林風眠。他們在1924年邂逅之後很快就墜入愛河了,閃戀、閃婚、閃孕、閃生、然後閃逝。1925年生產的時候,得了產褥熱就去世了。
林風眠非常地悲傷。畫那麼巨幅,她的臉是青色的,是一個閉目的亡靈。更說明是他對剛剛去世的太太和自己死去了的骨肉,一個深刻的懷念。
劉海粟《巴黎聖母院夕照》
劉海粟 《威士敏斯達落日》
劉海粟《秋葵》
劉海粟對野獸派非常熱愛。比如正在展出的蒙馬特高地、聖心大教堂、盧森堡公園、威斯敏斯特大廈,這些幾乎跟印象派莫奈的創作角度都一樣。另外《秋葵》,那幾乎是直接向梵谷進行半臨摹半寫生的。
劉海粟《羅丹模特兒》
在象徵主義上,就是像羅丹模特那個老者,眼眶血紅,這種強烈的筆觸、色彩的衝突,都是野獸派的用筆用色,在劉海粟的畫裡表現得十分充分。
張弦作品
張弦是一個嚴重被歷史淹沒和低估的人。這次展出的全部6件作品,是劉海粟的私藏。其中有5件是風景,有1件是人物。
特別是這一幅人物,引起很大轟動,非常多人以為是常玉畫的。
對中國傳統的古代人物畫進行油畫轉換,張弦其實是最早的嘗試者之一。這幅畫有點東方神韻,用筆像中國仕女畫。
「三劍客」劉海粟、張弦、傅雷與張韻士、貝納爾的合影
張弦留法回來後到上海美專任教,劉海粟非常欣賞他。但他挺不幸,各方面都操勞,英年早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勞死了。
當年傅雷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因為劉海粟當年去巴黎做考察員,隨行的就是張弦和傅雷,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是「三劍客」。張弦的早逝,也使劉海粟和傅雷的關係發生破裂。
潘玉良的這一幅《浴後四美姿》,溫文爾雅,恬淡舒適,眼神直勾勾地盯視著觀眾,樸素的表情,坦蕩的穿著。
之前藝術家筆下的女性,就是被觀賞的對象。但在潘玉良手下不是。
除了這幅,還有存世下來的一批自畫像。
潘玉良《讀書少女》
潘玉良自畫像
潘玉良是一位非常的傑出的女性。以前是喪母喪父之後,被賣進妓院當婢女。被潘贊化贖身之後,就開始學畫畫,走上藝術求索之路。離開潘贊化之後,她決定終身不嫁。
很多人透過她的自畫像,來反思我們自己這一生究竟要怎樣度過,怎樣留下自己獨特的人生痕跡。
約1930年,常玉與好友約翰·法蘭寇在巴黎
常玉《紅衣女子》
常玉《貓與蝶》
常玉,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世家公子。在法國期間,他和畢卡索、賈科梅蒂都有來往。他一生和非常多的傑出女性有過感情,但終身獨身。
他的心態完全是藝術家的心態,兒童的心態。畫著玩兒,為自己,「我娛樂我自己」。不像劉海粟、徐悲鴻,林鳳眠,是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歷史。常玉沒有,他沒有任何負擔。畫個小貓小狗,這樣勾兩筆仕女,也沒有想著要讓它永垂不朽。
常玉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就像現在說的,每個人都是先為自己活,非常自我,非常自由。
方君璧《恂恂》
黃顯之《白地櫻桃》1963年
吳大羽《無題》
無論是寫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這些留法藝術家們,都特別新潮。甚至出現了像吳大羽這樣進行抽象畫創作的,在民國時期極其罕見,超前了一個世紀。
沒有回國之前,在1933年,徐悲鴻最先帶著中國72位書畫大師的書法和國畫作品一共300多件,在法國巴黎等全歐各個城市進行全年的巡展。1934年劉海粟又帶著同一題材的作品,環遊了歐洲。
可以說1933年、1934年,是歐洲各國的中國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絕大部分留法藝術學生選擇回到祖國,他們中的大多數又都選擇了藝術教育作為自己的人生歸宿。中國的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現在的各大美院,幾乎都是這一群留法藝術家建立起來的。
徐悲鴻作畫
顏文樑帶學生在蘇州寫生
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被稱為是中國美術界的四大校長。
他們以巴黎美院為樣本,把法國藝術院校的基本設置、教學理念,搬回國內。國立藝專、上海藝專、中央大學藝術科、北平藝專、杭州藝專,包括武昌藝專的創立,都與他們關係密切。
安德烈·克羅多和學生們在杭州國立藝專
1927年蘇州美術館籌備委員會合影,後排右三是顏文樑
而現在中國的各大美院,包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美院、武漢美院等,都是由這些藝專在後來的歷史中經過分拆、革新、合併而成的。
比如現在央美的基本學科建制、教學理念都是徐悲鴻開創的。包括實地寫生,以前中國是沒有的,寫生這個概念都是徐悲鴻開創的。
趙無極《無題》
林風眠當年應邀回來,在國立藝專擔任校長,他提倡:「到民間去,使民眾藝術化」。他制止、反對學生臨摹芥子園畫譜。林風眠開創的學校,也培養了非常傑出的大師,比如吳大羽、吳冠中、趙無極等。
他們四個大教育家,各有自己非常獨特自成一體的教育方針。
常書鴻、王子云
常書鴻在敦煌莫高窟
除了藝術教育體系外,這一批留法藝術家回國之後,影響了中國藝術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和西北守護神王子云。
戰亂的時候,他們就到西北去,躲避戰爭紛擾,可以安安靜靜的去畫畫,做研究。常書鴻將莫高窟的洞窟系統重新編號,籌集保護資金,他像苦行僧一樣保護了整個敦煌。王子云擔任西北文物考察團團長,敦煌研究所就是他倡議建立的。
方君璧《桃衣少女》1926年
劉海粟《巴黎聖心院》1931年
吳法鼎《旗裝婦女像》
龎薰琹《地之子》
民國在我看來是一個理想年代,或者叫黃金年代。民主意識剛剛覺醒,人會思考我自己這一生究竟要怎樣度過,要追尋怎樣的一種生活。
想起來都百感交集,幾百號人去國外留學,都是熱血青年,他們的人生理想不在個人生活的安逸。像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包括龐薰琴、常書鴻,不但是用繪畫來表達自己,他們更希望將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帶向世界藝術的高峰。
方君璧、潘玉良等在潘玉良畫室聚會 1950年
第一代留法藝術家最後一撥趙無極
不僅僅是藝術成就,他們的人性、人品、人格的力量,更打動人。
他們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怎麼接觸到了西方文化,我們身上的現代性,中西合併的新中國畫,就是這一些留法藝術家,這一批先驅,給予我們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