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百周年,他們是中國第一批留法藝術家

2021-01-16 澎湃新聞

中國現代留學史上,

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豪華天團」

——中國赴法學習藝術的留學生。

從1919年到1949年,150位藝術專業留學生,

帶著對藝術的摯愛和救國的熱情,到法國求學。

其中有林風眠、徐悲鴻、顏文樑、

常玉、潘玉良、趙無極、吳冠中等等,

他們後來成為中國「最貴」的一批藝術家。

繼李叔同之後,

他們還是第一批畫裸體的中國人。

徐悲鴻更是將裸體植入到國畫創作的第一人。

回國後,徐悲鴻、吳作人、呂斯百等中央大學藝術系師生1936年合影

回國之後,「中國美術界四大校長」,

更是不遺餘力地把西方美術的觀念、方法,

帶回中國落實。

現在的中國幾大美院,

都是沿用他們開創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

2019年,恰逢「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百周年。

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了

50多位留法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

我們對策展人紅梅進行專訪。

「我們怎麼接觸到了西方文化,

我們身上的現代性,中西合併的的新中國畫,

就是這些留法藝術家給予我們的,這一批先驅。」

自述 | 紅梅  編輯 | 陳星

這次的展覽《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展出了將近50位留法藝術大師的近200件作品,包括油畫、色粉和雕塑。

超過50家國內外公立的、私立的美術館,還有留法藝術大家們的直系親屬、藏家,大家一起把作品借出來,才有了這次展覽,最遠的一件藏品是從法國來的。

這批藝術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1911-1949年間赴法學習藝術。有公派,也有自費: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常書鴻、龎薰琹、吳大羽、常玉、潘玉良、趙無極、吳冠中……

常書鴻《客廳中的姐妹》是首次公開展覽

顏文樑《春夏秋冬》

吳作人人體透視習作

在他們之前,中國美術以傳統書畫為主。這一批留法藝術家,帶回來了油畫、雕塑、素描、水彩等新的藝術類別,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將中國藝術史,從此轉向了現代之路,把現代性植入到我們的血液裡。

▍第一個官派留法學藝術的人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是1872年到1875年,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120名留美幼童,詹天佑、歐陽庚那一批。

後來是留日。1889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國發現他們從古典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成功了,有很多人去了日本留學。到日本之後,發現日本學的全是歐洲的,那為什麼不直接去歐洲呢?才有的留法。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平均年齡12歲

從1906年,清政府開始公費官派去法國留學。最初都是學習經世致用的,先救國,比如海陸空軍,船艦利炮,沒有文化藝術的名額。

但其中有兩位很特別的學生——吳法鼎、王如玖,他們到了法國後卻愛上了藝術。王如玖本是被派去官費學陸軍的,在1911年自作主張,就放棄官費,轉去學油畫和雕塑。吳法鼎,原是學法律的,沒過幾天就轉學到了法國高等巴黎美院去學油畫。

1915年,勤工儉學服務實行後,留學法國迎來了第一次高潮。許多世家子弟,就選擇自費去。

1919年的夏天,上海黃浦江畔,整整89名中國留學生,登上了一艘去往法國的「波爾多斯號」郵輪,裡面有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林風眠、李風白、李金髮等。經過一個多月的遠航後,到達世界藝術之都——巴黎。

這89名留學生中,自費學習藝術的有將近10人。

於是,蔡元培就向北洋政府提出:給一個公費名額,學藝術。這個名額,就給了徐悲鴻。1919年的冬天,官派留法學藝術第一人——徐悲鴻,也踏上了去法國遊輪。

徐悲鴻在巴黎©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出生非常貧寒,他爸爸就從9歲開始教他畫畫。他在17歲、19歲、20歲先後三次到上海謀生,一度食不果腹,窮困到要跳黃浦江。

第三次的時候,他遇到了老鄉蔣梅笙的女兒蔣棠珍。兩人情投意合。蔣棠珍不顧家裡人反對,跟徐悲鴻私奔了。他為蔣棠珍改了名字叫「碧薇」,對應他的「悲鴻」。

徐悲鴻拿到公費名額的時候,蔣碧薇也跟隨他到了法國,在法國自費學音樂。

徐悲鴻有三點是他很自豪的:他是第一個公費的,也是第一個通過正規考試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當年全世界400名考生,他是第6名。和他同場考試的還有自費的方君璧,她成績比徐悲鴻弱一點。

徐悲鴻到法國的時候是25歲,後來公派的劉海粟是34歲。出國前,劉海粟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他到法國的身份不一樣,相當於一個國民政府的藝術考察員,用現在話說就等於是藝術訪問學者。

1919年到1939年,這20年是留法的最高峰,幾乎每一年留學法國專門學習藝術的有近10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相對減少。1945、1946年建國之前又有一小波,1949年最後走的三位是劉自鳴、趙無極和吳冠中。總數大概在150人。

▍在法國的生活:一半人優越,一半人清苦

從清朝到民國,兵荒馬亂,能出去留學的,絕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實、能夠接受新派教育的人。常玉是經營四川最大絲廠的大哥支持,方君璧是望族之後,都是家裡非常富有的。

到法國後,一半人生活非常優越,比如說像常玉、張道潘、方君璧、常書鴻、蕭淑芳……他們穿戴極其時尚,貂皮大衣,還有各種時尚的小帽!

他們還成立了天狗會,就是調侃上海劉海粟的天馬會。

在天狗會,他們天天搭夥一起做飯,好吃好玩。徐悲鴻很少參與,天天畫畫。那時常玉跟蔣碧薇玩得特好,通宵達旦,徐悲鴻甚至都把他當情敵了。

另一撥人就還是節衣縮食,僅夠果腹。因為他們清苦,所以就會抱團。

留法藝術團體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活動時間最久、成員最多、影響最大。成員中既有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專業的藝術生,也有物理、化學等專業但愛好藝術的留法學生。

前前後後幾十年,入會成員幾乎涵蓋了所有留法藝術家。

1936年,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參觀團在倫敦展覽會門前合影,陳士文、常書鴻、陳芝秀、滑田友、張賢範在列

他們人非常多,聚到常書鴻家,或者聚到潘玉良家,你炒個菜,我炒個菜,拼拼湊湊,大家一起吃一頓。

當有人得了沙龍大獎的時候,每個人都自帶乾糧食物,聚在一起給他慶祝。就像我們現在的老鄉會一樣,像呂斯百、韓樂然、常書鴻、郭應麟、謝投八、周碧初相互之間關係都特別好。

當時倫敦有中國古代藝術的展覽,他們浩浩蕩蕩得有20多人,一起坐火車去倫敦看展。潘玉良先生是留法藝術學會的最後一任,第10任會長。

潘玉良創作《王守義胸像》

▍留法學習:從巴黎美院、大師工作室,到整個巴黎的美術館

在學習方面,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先到法國裡昂的語言學校,在中法大學學習法語、禮儀等等,然後才到其他的各個學校的各個學科。幾乎全都是一邊學美術,一邊學法語。

巴黎高等美院舊貌

藝術生一般不需要常規考試,報考巴黎美院,首先要交一批平時的素描畫稿,給自己選中的教授審閱。只要教授滿意,校方就發錄取證,成為教授畫室的學生。吳作人就是以這種方式考入巴黎美院西蒙工作室的。顏文樑也是。

法國的藝術院校眾多,最著名的是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其他還有裡昂美專、第戎美校。

達昂工作室

當時都是在教授工作室裡學習:徐悲鴻在達昂的工作室畫畫;潘玉良、江小鶼、李金髮,都是布代爾的學生,在他的工作室裡做雕塑。布代爾是現代雕塑鼻祖羅丹的得意弟子,而他這批來自中國的學生,後來成為中國的雕塑先驅。

塞納河左岸拉丁區有許多自由畫院,類似於業餘的培訓學校,供學生自費學習人體素描。吳作人、趙無極、朱德群在大茅舍畫院裡學習過,謝投八在朱利安畫院學習過。

徐悲鴻那時候參加了4個這樣的畫院,他畫了大概700多件素描,其中有400多件都是人體,以女人體居多。

嚴德暉參加1946年留法藝術學會展覽

除了藝術學院、大師工作室外,整個巴黎的美術館、博物館,都是留學生們浸染學習的地方。

巴黎美院和大茅舍畫院在收了學費之後,都會發給學生各大博物館的出入證。而且羅浮宮在周日免門票,也給沒有出入證的同學提供了機會。

吳冠中曾經回憶過當時的生活:「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下午參觀博物館、畫廊,到魯弗爾(即羅浮宮)美術史學校聽課,晚間除去補習法文的時間外,便總在這裡(指大茅舍畫院)畫人體速寫。」

在王子云的記憶裡,「除白天在美術學校上課外,晚間還到國立高級裝飾藝術學校的夜校,學習建築裝飾雕塑;星期天到私人畫室畫人體速寫。在如此緊張的學習中,仍不肯捨棄自學十多年的街景寫生油畫。」

李金髮也曾在回憶錄裡面提過觀摩全巴黎博物館的名作,受益無窮。林風眠則喜歡逛東方博物館和陶瓷博物館,經常在裡面臨摹和研究。吳冠中甚至用假期時間,兩次到義大利參觀博物館。

這些留法的藝術家成績優異,還參加當時巴黎畫壇的許多展覽和活動,有的獲得了很高的榮譽。

此次展出的《男人體》是吳作人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得金獎的創作。作為得到金獎的獎勵,吳作人獲得一個大工作室,材料全部免費使用。正因為有了這麼優厚的條件,後來他又陸續創作了《縴夫》等作品。

林風眠「仕女圖」系列

▍留法藝術家的創作:中西合璧

一類寫實主義,一類是現代主義

清末民初的藝文界,受認可的是中國古典書畫,所謂正統派是四王、揚州八怪。康有為在遊學歐洲各國後,回來號召對中國畫進行改良,之後陳獨秀也通過《新青年》,直接說要「革四王的命」。

而對比同時期的法國,在文化藝術界,雖然有著600年歷史的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依然佔據主流,但現代主義各流派也開始了。1905年的野獸派、1907年的立體主義,再是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再晚一些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各種前衛的藝術思潮和流派開始盛行。

經過留法學習的中國藝術家們,創作也可大致分類兩類。一類是依託學院派的寫實主義,典型代表有徐悲鴻、吳作人、常書鴻、顏文樑等。

龎薰琹《構圖》

周碧初《小山峽》

另一類更多人,則是傾向現代主義的探索,野獸派、印象派、立體主義等等,比如劉海粟、林風眠、常玉、潘玉良、吳大羽。

徐悲鴻《九方皋》

徐悲鴻是第一個打破傳統國畫和油畫界限的人,標誌就是1931年他畫的《九方皋》。他也是第一個將裸體植入到國畫創作裡面的人,典型的中西合璧。

用西方的「實寫」來改良中國畫,這個目標在他留法之前、和留法的整個過程中,都十分明確。他在畫中注入了光、影、體積比例、空間透視、質感。包括彩墨這個概念都是他提出的。

《楊仲子全家福》,是徐悲鴻為好友楊仲子一家人畫的。

楊仲子以前在瑞士學了十年音樂,是中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在畫面裡看到是標準的西方紳士和中國古典文人的氣質一體,西裝革履,正襟危坐。他的妻子則是法國貴族出身,相對來說比較隨便,邊喝著茶。而小兒子就有一點點抱怨的表情的。

這幅畫是一個民國時代的濃縮:西方和中國,古典和現代,各種文化的一個大融合。

另一類探索現代主義的留法藝術家中,比如林風眠,這件《思》被公認為是他存世極少的早年作品,極其珍罕。

主人公是他的第一任太太,是一個德國貴族。當時德國表現主義盛行,也是這位太太把自己國家的前衛藝術介紹給林風眠。他們在1924年邂逅之後很快就墜入愛河了,閃戀、閃婚、閃孕、閃生、然後閃逝。1925年生產的時候,得了產褥熱就去世了。

林風眠非常地悲傷。畫那麼巨幅,她的臉是青色的,是一個閉目的亡靈。更說明是他對剛剛去世的太太和自己死去了的骨肉,一個深刻的懷念。

劉海粟《巴黎聖母院夕照》

劉海粟 《威士敏斯達落日》

劉海粟《秋葵》

劉海粟對野獸派非常熱愛。比如正在展出的蒙馬特高地、聖心大教堂、盧森堡公園、威斯敏斯特大廈,這些幾乎跟印象派莫奈的創作角度都一樣。另外《秋葵》,那幾乎是直接向梵谷進行半臨摹半寫生的。

劉海粟《羅丹模特兒》

在象徵主義上,就是像羅丹模特那個老者,眼眶血紅,這種強烈的筆觸、色彩的衝突,都是野獸派的用筆用色,在劉海粟的畫裡表現得十分充分。

張弦作品

張弦是一個嚴重被歷史淹沒和低估的人。這次展出的全部6件作品,是劉海粟的私藏。其中有5件是風景,有1件是人物。

特別是這一幅人物,引起很大轟動,非常多人以為是常玉畫的。

對中國傳統的古代人物畫進行油畫轉換,張弦其實是最早的嘗試者之一。這幅畫有點東方神韻,用筆像中國仕女畫。

「三劍客」劉海粟、張弦、傅雷與張韻士、貝納爾的合影

張弦留法回來後到上海美專任教,劉海粟非常欣賞他。但他挺不幸,各方面都操勞,英年早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勞死了。

當年傅雷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因為劉海粟當年去巴黎做考察員,隨行的就是張弦和傅雷,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是「三劍客」。張弦的早逝,也使劉海粟和傅雷的關係發生破裂。

潘玉良的這一幅《浴後四美姿》,溫文爾雅,恬淡舒適,眼神直勾勾地盯視著觀眾,樸素的表情,坦蕩的穿著。

之前藝術家筆下的女性,就是被觀賞的對象。但在潘玉良手下不是。

除了這幅,還有存世下來的一批自畫像。

潘玉良《讀書少女》

潘玉良自畫像

潘玉良是一位非常的傑出的女性。以前是喪母喪父之後,被賣進妓院當婢女。被潘贊化贖身之後,就開始學畫畫,走上藝術求索之路。離開潘贊化之後,她決定終身不嫁。

很多人透過她的自畫像,來反思我們自己這一生究竟要怎樣度過,怎樣留下自己獨特的人生痕跡。

約1930年,常玉與好友約翰·法蘭寇在巴黎

常玉《紅衣女子》

常玉《貓與蝶》

常玉,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世家公子。在法國期間,他和畢卡索、賈科梅蒂都有來往。他一生和非常多的傑出女性有過感情,但終身獨身。

他的心態完全是藝術家的心態,兒童的心態。畫著玩兒,為自己,「我娛樂我自己」。不像劉海粟、徐悲鴻,林鳳眠,是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歷史。常玉沒有,他沒有任何負擔。畫個小貓小狗,這樣勾兩筆仕女,也沒有想著要讓它永垂不朽。

常玉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就像現在說的,每個人都是先為自己活,非常自我,非常自由。

方君璧《恂恂》

黃顯之《白地櫻桃》1963年

吳大羽《無題》

無論是寫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這些留法藝術家們,都特別新潮。甚至出現了像吳大羽這樣進行抽象畫創作的,在民國時期極其罕見,超前了一個世紀。

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徐悲鴻

被稱為中國美術界四大校長
▍中國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建立

四大美院校長——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

沒有回國之前,在1933年,徐悲鴻最先帶著中國72位書畫大師的書法和國畫作品一共300多件,在法國巴黎等全歐各個城市進行全年的巡展。1934年劉海粟又帶著同一題材的作品,環遊了歐洲。

可以說1933年、1934年,是歐洲各國的中國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絕大部分留法藝術學生選擇回到祖國,他們中的大多數又都選擇了藝術教育作為自己的人生歸宿。中國的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現在的各大美院,幾乎都是這一群留法藝術家建立起來的。

徐悲鴻作畫

顏文樑帶學生在蘇州寫生

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被稱為是中國美術界的四大校長。

他們以巴黎美院為樣本,把法國藝術院校的基本設置、教學理念,搬回國內。國立藝專、上海藝專、中央大學藝術科、北平藝專、杭州藝專,包括武昌藝專的創立,都與他們關係密切。

安德烈·克羅多和學生們在杭州國立藝專

1927年蘇州美術館籌備委員會合影,後排右三是顏文樑

而現在中國的各大美院,包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美院、武漢美院等,都是由這些藝專在後來的歷史中經過分拆、革新、合併而成的。

比如現在央美的基本學科建制、教學理念都是徐悲鴻開創的。包括實地寫生,以前中國是沒有的,寫生這個概念都是徐悲鴻開創的。

趙無極《無題》

林風眠當年應邀回來,在國立藝專擔任校長,他提倡:「到民間去,使民眾藝術化」。他制止、反對學生臨摹芥子園畫譜。林風眠開創的學校,也培養了非常傑出的大師,比如吳大羽、吳冠中、趙無極等。

他們四個大教育家,各有自己非常獨特自成一體的教育方針。

常書鴻、王子云

常書鴻在敦煌莫高窟

除了藝術教育體系外,這一批留法藝術家回國之後,影響了中國藝術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和西北守護神王子云。

戰亂的時候,他們就到西北去,躲避戰爭紛擾,可以安安靜靜的去畫畫,做研究。常書鴻將莫高窟的洞窟系統重新編號,籌集保護資金,他像苦行僧一樣保護了整個敦煌。王子云擔任西北文物考察團團長,敦煌研究所就是他倡議建立的。

方君璧《桃衣少女》1926年

劉海粟《巴黎聖心院》1931年

吳法鼎《旗裝婦女像》

龎薰琹《地之子》

▍一個理想時代

民國在我看來是一個理想年代,或者叫黃金年代。民主意識剛剛覺醒,人會思考我自己這一生究竟要怎樣度過,要追尋怎樣的一種生活。

想起來都百感交集,幾百號人去國外留學,都是熱血青年,他們的人生理想不在個人生活的安逸。像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包括龐薰琴、常書鴻,不但是用繪畫來表達自己,他們更希望將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帶向世界藝術的高峰。

方君璧、潘玉良等在潘玉良畫室聚會 1950年

第一代留法藝術家最後一撥趙無極

1935年滑田友在巴黎與中國同學合影,

曾竹韶、廖新學、黃顯文、呂斯百、唐一禾、滑田友、常書鴻、陳士文、王臨乙在列

不僅僅是藝術成就,他們的人性、人品、人格的力量,更打動人。

他們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怎麼接觸到了西方文化,我們身上的現代性,中西合併的新中國畫,就是這一些留法藝術家,這一批先驅,給予我們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500幅照片重溫留法勤工儉學歷史,始終不忘中國共產黨人初心
    7月2日下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舉辦第148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活動之「偉大的足跡,偉大的政黨——從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談開去」座談會,並邀請了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等專家學者參加。
  • 塞納河上,是否風光依舊——傅雷的留法生涯
    今年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13日)誕辰110周年。傅雷學貫中西、通今博古,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搭建了一座貫通文學、音樂、繪畫的橋梁。19歲時赴法國留學三年多的經歷,對於傅雷的生命是一次重要的轉折,他在探索西方藝術寶庫的同時,也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未來恢宏的事業由此開端。
  • 我國當代三次留學潮——紀念鄧小平「6·23」留學講話30周年
    1909 年,中國開始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派遣學生留學美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圖為 1909 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與留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前中)、會辦唐國安(前右)和範源濂(前左)的合影。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關於大量派遣留學生的講話,啟動了新時期的留學大潮。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留法「先驅之路」,歐美看倫勃朗與凡高
    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展期:2019年3月16日-6月9日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此次展覽將由主展與兩個專題板塊組成,將聚焦20世紀前半葉的留學法國藝術現象,共展出40餘位留法藝術家諸如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常書鴻、龎薰琹、吳大羽
  • 22名耶魯,8名麻省理工,3名哥大,晚清留美幼童的傳奇人生
    於是,長達9年的「幼童留美計劃」就此展開,大家帶著些許疑慮,更多的是冒險,開啟了這段未知的自強圖存之旅。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招募來的30名「聰穎的」幼童,在上海碼頭登上了 「北京精神」號,他們將從開闢的太平洋新航線駛向美國的舊金山。這30名孩童80%來自於廣州,這與廣州早年開埠通商有關。
  • 直播公會的一百種死法……
    《公會的一百種死法》本文受到《西部的一百萬種死法》電影啟發,有感而發。電影講述了19世紀末生活在美國西部舊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雖說電影叫作「一百萬種死法」,但影片裡其實「只」死了15人,不過每一種死法,倒是讓人印象深刻就是了。
  • 3種鬍子留法,愛留鬍子的男士進來看看,這才是「美顏胡」
    導語:3種鬍子留法,愛留鬍子的男士進來看看,這才是「美顏胡」很多人都想知道怎麼樣留鬍子,才能留出非常與眾不同的感覺,至少能在顏值上取勝於別人。首先我們要分清楚的是,亞洲男性與歐美男性是有區別的,長相和鬍鬚長法都是有很大區別的。
  • 留法學子創新項目孵化 醫用研發抗疫新冠有效
    (歐洲時報記者歐文報導)由中國留法學子負責的一個醫用研發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初見成效,在今年8月至9月的一項試驗結果顯示,該技術仿生白細胞成分,可在30秒內滅活新冠病毒,達到歐盟消毒標準要求。11月27日下午,這個名為INNOSENS的醫用研發技術創新孵化項目團隊在法國Paris Saclay大學IncubAlliance孵化基地舉行項目介紹會,向法國,美國和中國等地的學者專家介紹項目研發情況。
  • 雲居山舉行虛雲老和尚圓寂55周年紀念法會
    ) 虛雲老和尚德相(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2014年10月5日(農曆甲子年九月十二日),虛雲老和尚圓寂五十五周年紀念法會在雲居山真如禪寺隆重舉行 五十五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禪宗泰鬥虛雲老和尚示寂。五十五年後的今天,虛雲老和尚的後代子孫,學人子弟,齊聚在真如禪寺,緬懷虛雲老和尚的豐功偉績。並以此激勵後人,學習虛雲老和尚愛國愛教的思想,正信正行的情操,處世不驚的胸懷,艱苦樸素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品德,繼承和發揚虛雲老和尚的精神,把中國佛教的事情辦好。
  • 南昌理工學院|2020年赴海外(法、英、美)「走先賢留學之路、育研學...
    依據「江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相關要求,南昌理工學院定於2020年1-2月以「走先賢留學之路、育研學創作英才」為主題,組織學生赴法國著名大學參加寒假研學活動,以實際行動紀念中國先賢赴法國勤工儉學100周年。南昌理工學院於2019年10月9日在圖文信息中心會議順利召開專題會議。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留法博士寫論文解釋擀麵科學原理
    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寫了一篇論文,回答了這些問題。昨日,一篇留法博士寫的名為《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在朋友圈火了,文章點擊量突破十萬加。一位西工大的教師在文章後留言:在西安之外吃麵,大部分時候是後悔的。其根本的原因是西安人一般只吃現做的手工面。如果不是酷愛吃麵又在西安有多年吃麵的經歷,估計根本不可能寫出這篇文章。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1.細菌染色法由於細菌的細胞極其微小又十分透明,因此用水浸片或懸滴觀察法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時,只能看到其大體形態和運動情況。若要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和構造,一般都要對他們進行染色。染色法的種類有很多,表解如下:2.革蘭氏染色法在上述的各種染色法中,以革蘭氏染色法最為重要。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係,後推廣為鑑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 全球戰疫•比鄰|中國駐法大使:中法合作意願因疫情而增強
    中國抗疫目前正在取得階段性結果,但面對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中外正在攜手、聯動,共同面對。唐人有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近期,澎湃新聞推出「全球戰疫•比鄰」系列文章,專訪中國駐歐盟、德國、法國、義大利、塞爾維亞、馬來西亞等多位中國駐外大使,請他們介紹那些目前疫情最嚴重國家的防控現狀以及中外共同應對疫情的合作努力。
  • 從習近平「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演講看他讀過哪些法國著作
    昨天(27日)下午,正在歐洲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在隨後的演講中,習近平一言驚四座。他引用法國人拿破崙的「睡獅」名言闡釋「中國夢」,稱「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令與會人員紛紛感受到了這位中國國家主席的斐然文採。打鐵還需自身硬,腹有詩書氣自華。
  • 法會—弘川老和尚示寂十周年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舉行
    弘川老和尚示寂十周年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舉行南宮市宗教局局長程立峰主持追思法會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副廳長崔曉輝發表講話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明海法師緬懷弘川老和尚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現場拈香法會現場佛教在線河北訊 2014年10月2日(農曆九月初九),河北南宮普彤寺舉行「弘公示寂十周年千人追思傳供紀念法會」,緬懷弘川老和尚以身表法、度生濟世的菩薩精神。
  • 陳平:我在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日子
    【按】觀察者網2013年11月推出的「真理標準再討論」意外揭開了過去的歲月,茅于軾、陳平、孫滌等都曾在赫赫有名的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共事。留美經濟學會同改革開放息息相關,建立目的就是要促進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學會網羅了包括林毅夫、史正富等當時在美留學、日後成為中國本土經濟學界標杆的人物。
  • 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法國博物館館長
    &nbsp&nbsp&nbsp&nbsp求學期間,他曾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一年。「這一年經歷讓人興奮!在羅浮宮學院接觸的都是古代藝術品,無法和藝術家直接對話,而在中國美術學院,老師們就是藝術家,同學們便是將來的藝術家!」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中法應該成為推動國際關係創新的夥伴,以創新、責任、共贏的精神,推動構建平衡的新型大國關係和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治理供給和新的國際制度供給,推動構建新型文明關係和觀念創新。  關鍵詞:中法關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交;新型國際關係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