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客戶端】;
「在20世紀血雨腥風、內憂外患的時候,一群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捨生取義。」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廖惠霞感慨。
7月2日下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舉辦第148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活動之「偉大的足跡,偉大的政黨——從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談開去」座談會,並邀請了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等專家學者參加。
說起中法之間的淵源,可以從辛亥革命開始說起,在1919至1920年間,先後有二十批兩千人左右赴法勤工儉學,錘鍊出蔡和森、周恩來、鄧小平等傑出人物。
據統計,7月1日到農講所參觀的市民遊客有1147人次,其中黨員1055人次。
展覽:500幅珍貴歷史照片重現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歷史面貌
7月1日,由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聯合舉辦的「偉大的足跡——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圖片展」在農講所大成殿開展,展期為2020年7月1日至8月29日。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的中共旅歐支部,為中國革命準備了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館長曾素梅介紹,展覽分六部分,設計製作了71塊版面,約500幅照片、文獻史料、文物圖片。
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一張中國留學生在裡昂中法大學門口的照片引起了廣州美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李雄飛的注意,這讓他想起了在2014年創作的一座雕塑。
「我們做了大量的資料研究,希望通過雕塑真實還原歷史。」談起2014年「裡昂中法大學中國名人銅像」雕塑的創作過程,作為創作者之一的李雄飛仍無法忘記當時的一分一毫。這座雕塑目前被放置在裡昂中法大學舊址,是廣州自1988年結為友好城市以來,雙方交流進一步深入的象徵。
「裡昂中法大學是為解決勤工儉學學生海外求學而興辦的,從20-40年代,共有400多名中國學生學習生活過。其中相當一批人在學成後回到祖國,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包括藝術家、科學家和文學家。」 廣州大學中法旅遊學院教師王銳介紹。
初心:懷著救國之心赴法留學,回來後投身祖國復興
發布會上,廖惠霞介紹,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之前,全國有六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以及旅日、旅法支部。
廖惠霞介紹,五四前後,中國先後有2000名左右青年,來到民主革命的故鄉法國留學。 「大批青年在鬥爭實踐中走上革命道路,包括周恩來、蔡和森、鄧小平、陳毅、聶榮臻」 。
「當年艱難環境之下,有志之士依然能夠排除萬難努力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學成後歸來報效祖國,為國家做出貢獻。」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胡文濤感嘆道。
胡文濤介紹,曾在1921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法語教授、《馱工日記》的主人陸振軒。從1942年至1945年,由陸振軒帶隊踏探開闢的國際運輸線,輾轉五個國家和地區,行程兩萬多公裡;在徒步翻越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山脈的1059公裡驛道中,人畜傷亡率達10%左右,共運進6600條汽車輪胎及抗戰緊缺物資。
「華南建築學科的創始人林克明早年赴法勤工儉學,曾就讀於裡昂中法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彭長歆介紹,1926年,林克明完成建築學的專業訓練回國,1932年在廣東省立工專預備成立勷勤大學工學院時期創辦建築工程學系,成為國內最早的建築系之一。
淵源:紀念館與留學青年的不解之緣
「赴法勤工儉學生中,蔡和森、周恩來、李立三等人都與廣州農講所有著不解之緣。」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介紹,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後,為喚起農民覺悟、推動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共兩黨共同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共舉辦過六屆,歷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均由國民黨出資,共產黨人主持。1926年,毛澤東擔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周恩來、李立三等人還曾擔任教員,周恩來為學員講授《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課程,李立三講授《中國職工運動》課程。據農講所學員回憶,蔡和森曾在擔任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的翻譯時期,陪同其到過農講所。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學生出國留學活動,它在中共黨史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遺與博物館處副處長李敬談起自己的感受,他認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優秀幹部和人才,有助於中國共產黨員世界眼光的養成,並有力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黎慧瑩、李斌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燕、黎慧瑩、李斌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