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的必修課。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目前正在展出的這四個展覽,不啻為學習「四史」的生動教材之一。參觀四展,可以讀懂初心的思想之源、理清初心的歷史表現、把握初心的時代呼喚。
說起《共產黨宣言》,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是馬克思所寫《共產黨宣言》草稿僅存的一頁。仔細觀察這張草稿,您有沒有什麼發現呢?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草稿(上海市檔案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展品)
看上去,這張草稿的頭兩行和後文的字體差異較大。的確,它們並非一人所寫。後面較為潦草的字跡屬於馬克思,而頭兩行漂亮的字體,則屬於馬克思的夫人燕妮。這樣的珍貴史料哪怕是複製品,隔著玻璃親眼看到,仍令人怦然心動。
1847年11月29日,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倫敦召開。時年29歲的馬克思、27歲的恩格斯受大會委託起草《共產黨宣言》,唯一草稿原件由德國波恩艾伯特基金會圖書館收藏,上海市檔案館的研究人員幾年前遠赴德國徵得這份全球為數寥寥的複製品已屬相當不易,與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有著密切關係。
檔案是歷史的片段,檔案館則是用片段拼接起的一條長長的時光隧道。
今天,就讓我們走入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一起體驗這一段風雲變幻的歷史吧。
真理的味道
《共產黨宣言》由馬克思、恩格斯於1848年2月在倫敦發表,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但是,您知道第一版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是怎樣誕生的嗎?
其實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就通過《萬國公報》《民報》等刊物傳入中國。「五四」前後,《每周評論》《國民》等進步期刊也都對《共產黨宣言》進行過片段式摘譯。
《共產黨宣言》1848年德文第一版封面
但是對於《共產黨宣言》全文,完整的中文譯本卻一直沒有出現。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也不是沒人嘗試過,只是《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難度實在太高,譯者須兼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這樣的要求讓許多學者望而卻步。當時,「五四」時期著名的進步刊物《星期評論》,也在積極尋覓合適的譯者。
有一個人走入了他們的視野,他就是陳望道。
陳望道
當時,28歲的陳望道因投身新文化運動而遭受迫害,才剛剛經歷著名的「一師風潮」。他被當局強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並因此被革職查辦。
這不能不說是一師的重大損失。因為這位學者曾留學日本,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外文素養。他也深受十月革命影響。在日本留學的日子裡,他對馬列主義有一些認識,也研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譯著。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憤然離職的陳望道,正好接到同鄉好友邵力子的來信。邵力子在信中說,《星期評論》周刊主編戴季陶想要約請他來翻譯《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對此十分感興趣,爽快地答應了。於是,他攜帶《共產黨宣言》英譯本和日譯本立即回到了家鄉義烏分水塘村,開始仔細研究翻譯《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居住的地方,
位於浙江義烏分水塘村
分水塘村條件簡陋,不可與城市相比。正值寒冬連著早春,鄉下非常冷,查閱資料也極不方便。這自然也給翻譯工作增添了許多困難。也因此,他付出的精力要比平時譯書多花費數倍。
翻譯工作辛苦,陳望道的母親自然也是心疼的。有一次,他的母親為他準備了一碟紅糖蘸粽子吃,還問他紅糖夠不夠。他只是說:「夠甜,夠甜了。」而當他的母親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上滿是墨汁。
原來,陳望道因為翻譯時太過聚精會神,把墨汁當成了紅糖——他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
要問粽子是什麼味道?這就是真理的味道啊。
油畫《真理的味道》
(作者:俞曉夫)
1920年8月,經多方努力,《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終於出版。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公開正式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但由於疏漏,這次譯本出現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封面書名被錯印為「共黨產宣言」。
同年9月二版時,這個錯誤得到改正,同時封面也從水紅色改印成藍色。
1920年8月第1版(左)、9月第2版(右)《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展品)
至今,距離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已過去了一百年,但與他相關的一切還保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而除了陳望道,還有更多像他一樣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為了共產主義事業而努力奮鬥。
1920年11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明確宣布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上海市檔案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展品)
歷史以檔案的方式將他們一一記錄。如今,上海市檔案館用主題展覽,將近百年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生動而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
主辦: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
協辦:上海市檔案局(館)、中共上海市市級機關工作委員會
開展時間:2019年7月1日
展出地點: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4樓展廳
展覽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 展出了260餘件珍貴檔案,其中中央檔案館館藏220餘件,上海市檔案館館藏40餘件。近百件珍檔系首次在滬展出,包括馬克思、列寧的親筆書信,毛澤東同志親筆起草的中共黨史上多篇重要文獻及多封書信、文稿和題詞,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書信、文稿。
「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
主辦:復旦大學、上海市檔案局(館)
承辦:復旦大學檔案館
展出時間:2020年5月27日至7月
展出地點: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3樓展廳
展覽由「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與中國左翼文化事業」「陳望道與復旦大學」三個單元組成,匯集了來自上海市檔案館和復旦大學檔案、圖書典藏部門的近300件檔案、圖片、實物、視頻展品。
鳳凰牌小轎車
說起鳳凰牌,許多人第一反應是鳳凰牌自行車。其實,鳳凰牌小轎車也十分出名,它見證著上海第一代汽車研發生產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高級領導人乘坐的公務車主要是由蘇聯提供支援的伏爾加牌和吉斯牌轎車。
為什麼不用國產轎車?原因也很令人唏噓——當時一汽製造出的只有卡車。
毛主席在看到解放牌卡車時說:「什麼時候我們能坐上自己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
這個願望沒過多久就實現了。1958年,在汽車工業基礎極差的條件下,一汽的工人手工敲出了新中國首輛小轎車——東風金龍。東風金龍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轎車的空白,從此中國也有自己的小轎車了!
這一消息,不僅牽動了國家領導人的心,也大大激勵了上海汽車人——一汽可以,上海也可以!上海也要製造中國自己的小轎車。
歷史照片:1958年上海研製成功的第一代國產轎車——鳳凰牌轎車(上海市檔案館「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展品)
奔馳220S正是上海新國產車的「參照物」。這款車被運到了上海汽車製造廠,隨後被進行分解。終於,在敲工、精工、電工的相互配合和夜以繼日的研發下,上海汽車人終於手工製造出一臺轎車。
1958年9月30日,上海生產的第一輛轎車——鳳凰牌轎車在位於安亭的上海汽車裝配廠試製成功。這輛轎車最高時速達105公裡,算是名副其實的中高級轎車。從此,上海汽車工業轎車製造實現了「零的突破」。
1959年2月15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親自檢閱鳳凰牌轎車,並在車前合影留念。1959年國慶前夕,第一批5輛新型鳳凰牌轎車駛向上海街頭,參加了當年國慶慶祝活動,成為一抹亮麗的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鳳凰牌轎車,其實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海牌轎車的前身。
當時,國內把鳳凰牌汽車和東風汽車並稱為「北龍南鳳」。因為東風汽車的車頭有一條象徵尊貴的龍,而鳳凰牌的名字本身就是高貴的鳳凰,這其中包含著美好的寓意——中國汽車必然能夠騰龍駕鳳。
如今看來,中國汽車業確實也是不負眾望了。
歷史照片:1985年3月21日,上海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88年10月28日日產250輛轎車生產能力的總裝車間正式落成(上海市檔案館「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展品)
汽車業是上海傳奇的一角。
從上海解放、陳毅任首任市長到世博會舉辦,從曹楊新村建設到蘇州河綜合利用規劃,上海解放的七十年以來,關於城市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這些承載著時代精神的珍貴歷史檔案,上海市檔案館都為您一一展現。
陳毅關於上海市軍管會和人民政府六七兩月工作的報告(上海市檔案館「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展品)
1952年,解放後上海新建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首批48幢工房建成(上海市檔案館「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展品)
「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
——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
主辦:上海市檔案局(館)
開展時間:2019年5月20日
展出地點: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8樓展廳
展覽推出之時,適逢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之際,「上海灘 黎明破曉 喜迎解放」「新上海 革故鼎新 屢創第一」「東方潮 勇立潮頭 改革先行」「新時代 敢挑重擔 再創傳奇」四個篇章,再現了上海城市解放、接管、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軌跡,重溫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創造的諸多「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上海的變化日新月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肩負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助力全國脫貧奔小康,上海向全國傳遞助力脫貧攻堅的上海力量、上海智慧、上海溫度。
上世紀50年代,上海的工業生產建設飛速發展,而上海的工廠也在積極內遷,輸送優秀人才與技術設備,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後,「上海支援全國」的精神繼續延續。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上海一直以來的扶貧工作也以檔案文獻的形式被記錄下來,從自身小康到帶動全國人民奔小康,這一主題展覽向我們展示了上海與兄弟省區市之間對口支援、合作交流的故事。
「溫暖的迴響」
——上海市助力全國脫貧奔小康檔案文獻展
主辦: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
開展時間:2020年6月9日
展出地點: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底樓展廳
展覽分為「上海人的小康之路」「檔案見證上海支援全國」「助力脫貧的溫情記錄」三大板塊,通過220餘件珍貴的檔案文獻、照片、實物及影像資料,真實記錄上海人民奔小康以及上海助力全國脫貧奔小康進程中的生動圖景。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的必修課。當前,全市上下正在積極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談及學習「四史」的方式,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當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與此同時,作為融會貫通、知史以明鑑的一種學習形式,走進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參觀主題展覽,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那就趕快來上海市檔案館打卡吧!
溫馨提示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坐落於黃浦區中山東二路9號(近延安東路外灘),參觀時間為周一至周六9:00~16:30(周日及國定假日閉館)。疫情期間,個人及團體參觀均須預約。
預約電話:63336633轉9
撰稿:王映月、張姚俊
支持:呂 翔、張 勁、方 華、胡 劼
編輯:周曉瑛
排版:王映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梁,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檔案春秋」
原標題:《「四史」故事@上海市檔案館:在時光隧道裡,閱讀歷史的真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