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口,是廣州歷史文化和商貿地標之一,2019年12月26日,連接東山口地鐵和多個路口的千米市政人行地下通道改造成「東山印象」時光隧道正式開放。這是在東山新河浦文化體驗街區品質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和越秀區商務局指導下,由東山居民、新河浦原創建築設計團隊以及歷史學者、高校學生共同經過三個多月的深調研走訪設計繪製打造而成。復原25棟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山洋房,用55個燈箱「點亮」建築的內部,燈光+平面展覽,插畫繪製+老照片,有據可查、有史可依,巧妙運用建築空間設計,走心地再現百年東山的生活場景和故事,將百年東山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
在人流往來的隧道行走,同時可以觀賞到東山一道道文化風景線,無論是匆匆過客,還是喜歡在這裡休憩的居民,都會尋回歲月的記憶,品味街區的歷史,感受到城市的人文關懷。主創設計師方斐認為,通過這次公共空間「微改造」,以物理空間更新拉近人與社區的距離,實現人居環境和諧發展,這是越秀區在「老城市新活力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中的一次創新。
揭開「東山印象」時光隧道策展背後的故事——東山居民和團體共建社區市政空間
越秀區在「老城市新活力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中,推動「東山印象」品牌建設。東山新河浦匯聚了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等多元文化,是廣州近現代的縮影。越秀區著力於創新社區「微改造」的方式,用文化藝術激活市政空間;創新「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模式,凝聚社區人積極參與,共同營建藝術生活社區。
越秀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東山印象」品牌建設工作中,發現街區缺少展現街區風貌歷史整體呈現的載體,因而以東山口人行隧道這個公共空間為突破,讓原本圍蔽昏暗的人行隧道升級為更為寬敞、更貼近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通過「東山印象」品牌建設工作,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創新型政府治理機制,搭建平臺讓社區居民、企業、高校積極參與街區保護、建設和治理,推進街區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新河浦歷史文化和藝術核心區,以新業態激活街區文化資源,培育保護已進駐的文化藝術企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挖掘街區文化,促進街區商旅文居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越秀區商務局商務促進科科長李靜告訴記者:「在短短3個月完成近千米展覽設計創作,有賴於東山老居民、企業、高校參與,熱心的居民東山四友提供大量歷史資料和照片資料,原創設計團隊哲逕建築師事務所、燈塔文化積極走訪東山老街坊、翻查大量史料、論文研究和記錄,結合大量藝術創作,反覆調試呈現方式,盡力呈現東山新河浦的街區原貌、文化內涵,同時,也與東山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專業實習基地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學生組成工作營,開展多次實地調研、文化挖掘和研究、採訪、數據和意見採集,社會各方量熱心參與,讓街區建設有東山的特色,有街區溫度,營建更有歸屬感和幸福感的『東山印象』藝術生活社區。」
「東山印象」時光隧道搶先看——流動的百年東山歷史博物館
「東山印象」時光隧道設計團隊負責人、哲逕建築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方斐介紹了隧道的各個亮點:
創新多樣展示手法,是廣州首個以燈光與平面相結合的立體公共空間展覽。「東山印象」時光隧道是目前廣州公共隧道空間中文化展示面積最大的項目,巧妙對近千米的隧道牆面進行「微改造」,創新性地將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築藝術視覺設計相結合,設計上,復原25棟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山洋房,用55個燈箱「點亮」建築的內部,復原了不變的歷史建築,內部是現代時尚藝術場景,展現街區現在紅磚洋房裡蓬勃生長的藝術空間,新與老的東山文化碰撞,將百年東山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
基礎導視系統升級:東山口人行隧道跨越中山路城市主幹道,南北連接農林下路和署前路,地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有些出入口與地鐵共用,不僅外來的遊客在這裡找不到路,連附近的居民稍不留神也會在這裡迷路,形成有名的地下「迷宮」。這次隧道展的原創設計團隊對不同的使用者調研和空間分析,為這個隧道量身打造了系統性的導視系統,用分級的指示標識牌設置,使用色彩、距離尺度、燈光等視覺設計技巧區分。
實景打卡點:老東山最早的郵局是哪一個?署前路郵政局成立於1953年,到現在已經有66年的歷史了,是居民心中的老牌郵局。這次展覽專門設置了中國郵政提供的復刻版老郵筒,還原投遞信件的場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打卡,體驗一下「時光漫郵」,寄一張明信片給未來的你。
百年東山老故事全新呈現
百年不變的東山洋樓,變的是生活內容和使用者,維繫著的是領先、自覺、擔當的文化精神。「東山印象」時光隧道用「新河浦歷史街區、廣九時光列車、『東山印象』歷史老照片展廳和多元文化展廳四大主題區」,呈現百年東山的生活場景,以藝術反映生活,行走其中猶如穿梭在東山百年的時光隧道。
主題一:新河浦歷史街區——藝術插畫呈現上世紀的老東山。
「無風花自落,蟬鳴街更幽」的新河浦,上世紀是什麼樣呢?這主題展覽還原了上世紀的新河浦街區一天早晨、日落、入夜的時光之美,百年名校、紅色文化、名人和華僑故居以及農林路得名的農林試驗田等有意義的場景,讓新老東山人回味。
有位年輕人指著展覽中的培正中學說,「這裡就是我的記憶,六年間每天沿著新河浦或者均益路騎車回培正,每天迎著從廣州塔升起的太陽上學,晚上又在新河浦幽暗的燈光下回家。新河浦、恤孤院路、煙墩路、龜崗、廟前直街、培正路…陪伴了我最快樂的中學時光陪伴我度過了中考高考。」80多歲的鐵路退休幹部黃叔動情地說,「很感謝你們的展覽,這幅還原的當年工人文化宮的《秘密圖紙》電影海報,是我們一代人的記憶。」
主題二:廣九時光列車——車「遊」老東山。
俗語說「路通財則通」,東山的繁華更多是由這趟廣九列車開始,廣九列車1911年正式通車,是首趟連接九龍和廣州的火車,也成為當時華僑和外界聯繫的重要交通工具。現藉由兩趟動態的時光列車,帶市民回到老東山。這部分展覽以當年連接省港兩地的廣九鐵路上早期的蒸汽列車為原型,利用隧道本身延伸視覺特點,描繪兩列相向駛來的列車,列車上42個發光車窗中刻畫了當年華僑回鄉,創業救國,發展民生中出現的各種故事。
參與到這次隧道項目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同學告訴記者,他們和建築設計師組成了工作營,在隧道裡採訪居民和做數據分析,發現廣九鐵路是非常珍貴和重要的一段東山記憶,隧道的位置正是昔日「東山口」鐵路閘口舊址。「火車鳴笛是很多老東山居民的兒時回憶,但由於鐵路拆除,年輕人都對這段歷史不了解。因此這次隧道改造也希望能夠挖掘流逝的歷史,傳承東山文化記憶。」
主題三:東山印象歷史老照片展廊——具象化的東山歷史牆
百年東山,經歷歷史風雲變幻,愛國華僑、粵劇名伶、名人都在這片樂土上留下足跡,數十米的展廊集中展出了「百年東山精華錄」和「教育文體看東山」兩大主題14組內容共72張珍貴老照片,設計團隊從老一輩東山人裡收集大量的街區老照片,精選出照片配上文字解說,述說東山裡發生的一件件大事,讓人更具象地了解東山。
方斐告訴記者,「展覽布置的時候,有些長者會把老照片一張張的拍下來,作為收藏。有居民說飯後要在這裡一圈一圈地慢慢逛。有居民會感謝這次展覽,說有歷史感但環境又變好了。很多小孩子會擁抱壁畫,窺視房子裡的窗戶。更多的家庭會在這裡交流,上一代會跟下一代說起故事和來由,下一代會聆聽和提問。一個市政人行隧道,不單連接了城市空間,還連接了時間、代際、文化。」
主題四:多元文化展廳——文化藝術發布廳
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依託厚重而精緻的文化特徵,逐漸匯聚了藝術展廳、咖啡、藝術工作室、文創等不同形式新藝術形態的企業,定期舉辦「東山藝術市集」等文化藝術活動,逐步構築文化藝術高地。該多元文化展廳將新河浦內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活動進行及時更新、動態展示。首期展覽內容是「廣州東山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復興工程」項目,該項目剛剛榮獲聯合國人居署頒發的「2019亞洲都市景觀獎」。
越秀區商務局推進「東山印象」品牌建設工作,以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創新型政府治理機制,搭建平臺讓社區居民、企業、高校積極參與街區保護、建設和治理,推進街區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新河浦歷史文化和藝術核心區,以新業態激活街區文化資源,培育保護已進駐的文化藝術企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挖掘街區文化,促進街區商旅文居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東山印象」是越秀區打造的集城市記憶、特色民宿、創意設計於一體的品牌,區商務局在品牌策劃與推廣通過引導社會力量集聚與互動提升,推動品牌LOGO、歌曲、書籍等文創產品創作。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整個隧道空間裡會在不經意間發現一個特別LOGO,這是區商務局調動街區企業設計的「東山印象」品牌LOGO。LOGO設計體現的是對中國傳統藝術之「意象」的哲學思考,以似有若無的筆畫變化表現中國藝術意蘊與無常,以簡潔均衡的表現形式與西方藝術的完美與無缺形成有力的對話;這種中西合璧的文化表達方式正是東山一百年來的精髓。
除了LOGO,這次揭幕式上首次亮相的還有一首描繪東山新河浦魅力的原創歌曲——《東山街角》。它由熱愛著東山的東山人冼頌華先生創作詞曲,歌詞勾畫出東山景物變遷,寫盡東山之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廖靖文 通訊員周小莉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廖靖文、王燕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唐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