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日記》:穿越「時光隧道」的青春印記
《雷鋒日記》摘選。 通訊員 攝
通訊員 翟元斌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輝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
9月23日,「偉大曆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參觀。
從1949年到2019年,成就展採用編年體形式,帶領觀眾沿著「時光隧道」,跟隨歷史年輪,全方位回顧和感知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光輝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的這條新中國70年「時光隧道」裡,《雷鋒日記》靜靜陳列在展品櫃裡,與來來往往的觀眾一起訴說歷史,展望未來。
作為湖南人的典型代表,雷鋒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已成為這個時代的經典坐標。那麼,《雷鋒日記》背後,到底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雷鋒的日記」與《雷鋒日記》的區分
說到雷鋒日記,有著「雷鋒的日記」與《雷鋒日記》的區分。
前者是指雷鋒遺留下來的日記本、記事本,上面散記著雷鋒成長過程中的事件、想法。後者則是指1960年12月1日,由瀋陽軍區《前進報》以「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為題,摘發雷鋒15篇日記以後,逐漸成型的公開出版的雷鋒的作品。
如果說,此前雷鋒日記還屬私人物品的話,《雷鋒日記》便從一個純私人的物品變為社會公共財富。
雷鋒遺留的日記本、記事本共有9本,其中有一本是沒有用過的。其餘8本若按雷鋒成長經歷來劃分的話,有3本是雷鋒參軍前寫的,時間跨度在1958年至1959年;另外5本是雷鋒參軍後寫的,時間跨度在1960年至1962年。
雷鋒遺留下來的日記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完全是日記體裁。
雷鋒參軍前的3本日記本中只記了少許日記,其餘多數是他學政治、學文化、學技術的筆記。參軍後的5本日記本,也是日記和學習筆記混寫在一起的。如果是寫日記,雷鋒便在上面標明年月日;如果是筆記,一般沒有年月日。正因為雷鋒日記的這種特點,所以在以後準備正式發表、出版時,便有一個篩選、整理的過程。選輯出版的《雷鋒日記》120多篇,多數選自雷鋒參軍後的5本日記本,少數出自雷鋒參軍前的3本日記本。
雷鋒日記的4次整理
對雷鋒日記有組織、有系統的整理共4次。第一次是在雷鋒生前,另外3次是在雷鋒犧牲以後。
第一次整理雷鋒日記,是1960年11月至12月間。
1960年冬季,瀋陽軍區開始宣傳學習雷鋒的活動。當時,我國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中央軍委召開會議強調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全軍即將展開「兩憶三查」教育活動。雷鋒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條件下,被瀋陽軍區領導機關發現並廣為宣傳的。
在軍區工程兵政治部組織雷鋒到各地作憶苦思甜報告前不久,瀋陽軍區前進報社從一篇來稿中發現了雷鋒這個先進典型。報社十分重視這一情況,經過研究,當即決定請當時由嵇炳前負責代管的新華社軍事記者佟希文、李健羽前去採訪。在這次調查了解過程中,嵇炳前在瀋陽市雷鋒作報告臨時住的辦公室床上,發現了雷鋒的日記。在徵得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副部長王寄語同意後,嵇炳前把借來的幾本日記本交給時任《前進報》編委董祖修,讓他看看能否摘錄發表一部分。董祖修連夜翻閱了雷鋒日記,第二天便做了可以摘登的匯報。
在這次整理雷鋒日記過程中,董祖修見到了雷鋒,並向雷鋒說明了整理日記準備發表的情況,雷鋒表示同意。
1960年12月1日,整理後的雷鋒日記在瀋陽軍區機關報《前進報》上首次發表。總題目是「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並加了編者按。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共摘發雷鋒自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記。
第二次整理雷鋒日記,是1963年1月至1963年4月。
雷鋒犧牲後,1963年1月7日國防部批准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前進報》為了進一步宣傳,1月20日由董祖修選輯,經報社領導初審,瀋陽軍區政治部審定的32篇雷鋒日記又在《前進報》發表。其中包括1960年發表過的雷鋒日記15篇。
召開「雷鋒班」命名大會時,瀋陽軍區政治部向前來採訪的記者提供了部分介紹雷鋒事跡的材料和由《前進報》社摘錄、發表的日記。會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等,紛紛發表雷鋒日記。雷鋒日記摘抄開始同全國人民見面。
當時,前來採訪的人很多,有出版社要求出版雷鋒日記。瀋陽軍區政治部認為,雷鋒出自部隊,雷鋒日記還是交軍隊出版社出版為好。會後,董祖修從軍區文工團借來10人,抄錄雷鋒遺留的日記、筆記。抄寫中特別強調:要保證準確無誤,忠於原作,抄寫後必須仔細核對;抄寫的時候要使每天的日記獨立成篇,不要連在一起,以便靈活選用。這樣,一部完整的、準確的雷鋒日記抄件3天時間完成。
1963年2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雷鋒日記摘抄後,周恩來總理曾讓鄧穎超打電話給《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說讀了雷鋒事跡和日記很感動,認為日記寫得好。同時告知,《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詩作,周總理好像在哪兒見過,希望認真查實,搞清哪些是雷鋒自己的話,哪些是他摘記別人的話,對別人的話應註明出處。
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落實周總理指示,瀋陽軍區政治部迅速將核實雷鋒日記的任務交給董祖修。董祖修帶領一班人仔細查對當時在軍內外報刊上刊登的雷鋒日記摘抄,發現《前進報》最初刊載時的毛病也出現在其他報刊上。但總的來說是忠於原作的,是符合實際的。
不久,雷鋒的9本日記本、筆記本,連同雷鋒其他遺物一起,被徵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長期珍藏在那裡。
第三次整理雷鋒日記,是1972年12月至1973年8月。
1972年12月,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十周年前夕,根據解放軍總政治部辦公會議通過的規定,瀋陽軍區負責提供與審定了一本新的《雷鋒日記選》。這本書稿,由瀋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洪建國負責初選;瀋陽軍區政治部黨委按照總政關於「由瀋陽軍區負責審定的要求」,責成組織部長張力軍、宣傳部長欒紹光、前進報社副總編輯董祖修組成審查小組具體執行總政治部的指示。1973年8月,新的《雷鋒日記選》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第四次整理雷鋒日記,是1990年3月。
1990年3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再次整理出版《雷鋒日記選》。這本日記選糾正了原來版本的不足,增添了新的內容,更好地反映了雷鋒同志「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雷鋒同志,弘揚雷鋒精神」的好教材。
《雷鋒日記》暢銷海內外
1963年1月下旬,瀋陽軍區召開「雷鋒班」命名大會後,雷鋒事跡廣為傳播。瀋陽軍區政治部文化部與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共同編寫《雷鋒的故事》,於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與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同時出版。
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認真審查處理雷鋒日記抄件,共選輯了121篇,約4.5萬字,於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雷鋒日記》。這是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第一本內容豐富、文字準確的《雷鋒日記》,滿足了全國人民學習雷鋒的需求,也成為對雷鋒的永久紀念。
《雷鋒日記》的出版發行,與其衍生的出版物如《雷鋒的故事》等,很難分開計算。因為《雷鋒的故事》一類圖書中往往也包含有《雷鋒日記》內容。
據查,在國家圖書館和版本圖書館兩個保藏當代出版物最完備的國家書庫中,見到的《雷鋒日記》及其衍生的出版物不盡相同。剔除重複品種,從1961年到1966年共有54種;「文革」中從1971年開始共有21種;1977年到1998年,見到的不少於382種,總共457種。盲文出版物至少有1種。另外,日本在1964年鳩書屋出版《雷鋒的故事》日文譯本,韓國實踐文學社出版朝鮮文版《雷鋒》,和前述國內版本加起來共為460種。見到的文種則有中文、朝鮮文、英文、日文等8種文字。據說泰國曾經印發過雷鋒的書。這麼多品種和版本,印數的統計便有些難度了。
《雷鋒日記》的出版有幾個高峰:1963年毛澤東等題詞後,到1966年出版52種。1971年周恩來批評了當時的「出版口」不出版這類書後,有21個新版本問世。從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兩度重提學雷鋒,到90年代初黨中央再度號召學雷鋒,出版了382種涉及雷鋒日記及研究雷鋒的著作。
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了有關學雷鋒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學雷鋒提供了行動指南。隨之,各大出版社又出版了一系列有關雷鋒的書籍和《雷鋒日記》。
湘潭大學副校長、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劉建平教授認為,《雷鋒日記》的出版,價值非常大,它是解讀雷鋒精神的第一手資料,是探究雷鋒成長道路的鑰匙,也是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活教材。
雷鋒愛寫日記,愛寫心得筆記,翻開他留下的一本本日記,那些珍貴的心語記錄,承載著他的業績和思想,從昨天走向今天,從今天走向未來,使他那高尚、純潔、智慧的靈魂,永遠充滿著時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