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2020-12-05 歐美同學會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1868年初,容閎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

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

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遙想當年沒人願意出國留學

1871年,為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當時以為這事兒很容易:「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不料,預科學校設立一年有餘,願意留美的幼童沒來幾個,容閎大急,「乃親赴香港,於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穎而於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數人,以足其數」。同時,他回到廣東香山老家,動員親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學。

容閎

今天看來,此事匪夷所思,當年卻是事實。一位留美幼童回憶:「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布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

為使國人轉變觀念,容閎以自己留學美國的親身經歷感召鄉親們,並找來一些正與洋人共事的親友,或與洋人有接觸的買辦,回鄉動員自家親人出洋留學。留美幼童李恩富這樣回憶說服母親的經過:

「投考出洋的人中以沿海省份最多。事實上,父母很不希望讓兒子出去離開他們那麼長時間,並且去到他們並不了解的而且他們聽說又是野蠻人居住的地方。我的兄長那時在上海經商,他的想法不同,他沒有被這種思想所嚇倒。他帶著這種閃光的思想回到家裡,說服了母親,使我投考出洋有了金色的希望。我那時12歲,我父親3年前已去世,我母親還負擔3個孩子,但不管她內心是否真捨得我離去,她並沒有阻攔我,而對這件事作出了決定。這或許是一種冒險,想見世面是我惟一的願望。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那聰明的母親可能還有顧慮,但她已像勇敢的婦女一樣,她要把好事留給孩子,她已為我往上海而做準備了……我一生中這是第一次離家,寂寞、悽涼、悲哀充滿了我的腦海。」

容閎說,幼童出國之前,還要其家長做一件重要事情:「當未出洋之先,學生之父兄須籤名於志願書,書中載明聽其子弟出洋留學15年(自抵美入學之日起,至學成止);15年中如有意外災害,政府概不負責。」容閎所說的「志願書」在近代中國叫做「具結」。徐盈等著《詹天佑》一書中記錄了詹天佑父親所立「具結」的樣式和內容:

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詹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興洪親筆畫押

詹天佑當年的《申報》總結說,國人不願送自家子弟出國留學,還有幾種疑慮:一出門就是15年,這時間太長了;身居海外,恐怕水土不宜;到外國學洋人的學問,能學得好嗎?

總之千難萬難,中國留學史的大幕竟是這樣開啟的。

幼童軼事 李圭筆下真情流露

首批幼童留學美國的第四個年頭,1876年,正值美國建國百年慶典,費城舉辦世界博覽會,中國工商界人士李圭前往參觀。其回國後出版的《環遊地球新錄》,記載了幼童在美國留學的情形,十分珍貴。他首先在展館看到了幼童們在美國的學習成績:

展館有幾處地方「專門陳列各國學校、書院教授的各種課程和學生作業,比較優劣。目的是讓學生們來參觀時,能夠自省一番,使勤奮者有所鼓勵,懶惰者有所警覺,從而互相勉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國幼童的課程作業陳列在哈佛書館。我觀賞了他們的繪畫、算學、人物、花木等等……」他還閱讀了幼童們寫的「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記》、《美國地土論》、《風俗記》等,但「策論」後面的洋文他看不懂,問翻譯,得知那是拉丁文,「幼童們在哈佛讀書兩年,等於在香港學習5年,可見教與學都非常用心」。

在展館內,李圭遇到許多前來參觀展覽的幼童,他們「在千萬參觀者中言談自如,行動優雅,毫無怯態。他們的穿著很像洋人,可外面罩著一件短褂,又是中式的。他們見到我,很是親近,談吐頗有外洋風派。年紀小些的,有女教師帶領參觀,指物與觀,應答如流,而師生親愛之態,情同母子。我拉住一個年紀大些的幼童,問他來此參觀,可有收穫?他說:『世界各國的東西,都集中到這裡,任人觀覽,增長見識。其中的器物和製造原理,我們都可以學習之,仿效之。還有,世界各國都有人來到此地,機會難得,互相交往切磋,增進友誼,這好處就更大了。』我問他們想家嗎?答:『想也沒用。只有一心一意在這裡讀書,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的。』我又問他們為何穿洋裝。答:『這是在國外,不改裝有時不方便。可我們並沒壞了規矩,辮子還留著,也決不加入洋教會。』聽其言,簡潔有理,我很高興。我中國人學了西學,前途正未可限量。」

中國政府所設立的留學生管理機構「出洋總局」設在哈佛城。李圭應邀拜訪,得知:「幼童現有113人,以兩人為一組,分別住在美國人家中,這樣的好處是,隨時隨地可跟美國人學習純正的英文。政府提供給他們每人每年400兩銀子的住宿費、夥食費和學費。管理處有兩位漢語教師,幼童們每過3個月來一次,學習漢文。每次12人,學14天。這12個人走了,再來12人,周而復始。幼童們讀書、寫字、講解、作文,都按照課程表進行。就是寫信寄信,也有定期,每月兩次。雖說這是小事,卻可見他們的計劃周全。我也曾到幼童們寓居的洋人家裡去拜訪,只見幼童們與洋人雜處,隨時互相切磋,尤其是兩國幼童在一起,彼此都有收穫,真是水乳交融。而且我國幼童,並不忘閱讀中國書籍,專心致志,根本不必擔心他們顧此失彼,忘了祖宗。」

顯然,李圭在國內已聽到有人對幼童們所謂數典忘祖的指責。但他根據親聞親見,挺身為幼童們辯護:「有人說什麼中國不崇尚西學,如今卻讓這些幼童不遠萬裡去學洋人的玩意兒,這不是緣木求魚嗎?我說,你懂什麼?幼童們學習西學,學的是有用的東西。咱們聖人所要求的那些道德呀,三綱五常呀,幼童們身上都存在,不會因為學了西洋的學問就缺少了中國的德行。而且,中西雙方取長補短,不必劃地自牢。為了中國的富強,我們不應當置西方的經驗而不顧,不去拿來為我所用。總之,咱們的道德綱常是『體』,西洋的物質文明是『用』,既要『中學為體』,也須『西學為用』,兩者兼有,這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嘛。」

在當年,李圭這位被稱為「在『華洋界上』混飯吃的布衣百姓」,其見識遠在清政府多數官僚之上。

全數召回 幼童留學半途而廢

幼童留美,原計劃時限為15年,不料進行到第十年時,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強行召回。這一事件史稱「留美幼童公案」。容閎在《自傳》中記載了留美學生監督吳嘉善主張撤回留學生的種種理由:「留學生在美國,專門好學美國人的嬉戲遊樂之事,讀書的時候少,玩的時候多;還學美國人的樣子,加入各種秘密會社,有的屬於宗教性質,有的屬於政治性質,總之全都屬於不正當行為;因此,留學生們再也不尊重老師,對於新監督的訓令,全當耳旁風……這樣的學生,再在美國久居下去,必將失去他們全部的愛國之心,縱然有朝一日學成回國,不但無益於國家,且將有害於社會;所以,為了國家利益,應當立刻解散留學事務所,撤回全部留美學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國家早獲一日之福。」

對這些污衊言論,容閎極為憤慨,他寫道,這些主張撤回留學生的官僚「久處專制壓力之下,畢生所見所聞,沒一點自由的精神,沒一絲活潑的思想。相反,留學美國的青年學生們,受到新教育的薰陶,終日呼吸自由空氣,以往所受到的專制重壓,一旦排空而去,言論思想當然與舊式教育格格不入,因此,他們愛好種種健身運動,跳啊,跑啊,走路沒那麼多規矩啦,這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容閎的辯護,未能排除當權者對幼童們「全盤西化」的擔憂。慈禧遽然頒旨:全數撤回留美學生。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國病故者3人、中途輟學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悽然回國」。這「94名回國留學生,如今學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學19名,中學35名,共54名,即60%以上正在接受初等基礎教育;33名大專學生中,只有兩人獲得學士學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後成為著名工程師的詹天佑」

留美幼童被撤回後受到冷遇。高宗魯譯註的《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中,有一封留美幼童黃開甲寫給美國巴特拉夫人的信,寫信日期是1882年1月28日,地點在上海:

「上岸前,我們幻想有熱烈的歡迎在等待我們,也會有熟悉的人潮,還有祖國伸出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洶湧,但卻不見一個親友。沒有微笑來迎接我們這失望的一群。

「只有一個人上船來接我們——是管理我們信件的陸先生,一個不如平庸中國人的頭等笨伯。他不僱用馬車或船將我們載往目的地——中國海關道臺衙門,卻僱用獨輪車來裝載我們。行程遲緩,使我們再度暴露在驚異、嘲笑的人群中。他們跟隨著我們,取笑我們不合時宜的衣服。我們穿的是舊金山中國裁縫的傑作,很難為時髦的上海人看上眼的。

「有些獨輪車沒有『法租界』的通行證,我們必須下車自扛行李而過。在中國士大夫眼中,這都是丟人現眼有失尊嚴的事。

「為防我們脫逃,一隊中國水兵,押送我們去上海道臺衙門後面的『求知書院』。」

「經過四天的抱怨和不滿,我們終於見到上海之最高官吏。三個人一列,由兵勇圍繞著,我們又步行經過那些看熱鬧和奚落我們的人群。」

據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所載,這分三批回國的留美學生,「頭批21名均送往上海電報局,二、三批由福建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留用23名,50名分撥天津水師、機器、魚雷、電報、醫館等處」。至於詹天佑揚名京張鐵路、梁敦宜成為外交總長、唐紹儀擔任民國總理、蔡紹基就任北洋大學校長,那都是20至30年以後的事情了。

就這樣,幼童留美仍被稱為開了近代官派留學教育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留學教育的裡程碑。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網微信排版:商子文

相關焦點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如今,已是2020年的12月,時間進入孟晚舟被非法拘禁的第3個年頭。波雲詭譎的這一年進入尾聲,被困他鄉的孟晚舟遲遲未歸。沿著時間的河流溯回到148年前,一個埋藏在歷史中的故事浮出水面,貫穿這個故事和孟晚舟的,是同一條線。從那一年開始,120個中國孩子離開腳下蒼老的土地,前往大洋彼岸。
  • 赴美求學師從名門,錢學森的留學報國故事
    錢學森的早年教育錢學森1934年考取赴美留學的庚子賠款獎學金,他作為公派的清華大學留美研究生,指定是赴美學習飛機設計。按照當時規定,考取庚子賠款的學生,必須在國內導師指導下實習一年,以便了解國內相應專業的現狀,使留學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 這三位赴美留學的學生,如今成為著名科學家,卻加入美國國籍
    所以教育部每年都會資助一批優秀的大學生前往發達國家的名校深造,希望這批學生學有所長之後,能夠回到國家,引領中國科技的發展。國家的這種扶持政策確實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國的許多海歸學者,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都為國家做出許多的貢獻。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只有94人回來?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19年前的今天,被美國拘留不讓回國的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逝世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19年前的今天,1998年5月28日,被美國拘留不讓回國的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逝世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紹興諸暨人,中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和啟蒙者。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的人,卻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美國CGS數據:就算赴美讀研新生人數增長4%,美國還是留學首選嗎
    參加工程學課程的國際學生數量 - 國際學生最受歡迎的領域 - 已經連續第三年下降,近三年下降比例分別是10%,10%和3%。各個國家赴美留學變化趨勢美國研究生院委員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赴美留學研究生新生人數連續兩年下降後,2019年秋季赴美讀研的留學生新生人數較上一年增長4%。
  • 40年,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 中國留學美國第一人:拒洪秀全官印,說服曾國藩,孫中山邀其任職
    赴美後,容閎先進入麻省孟松渝北學校完成了中學的學業,3年後,考入了耶魯大學,並在耶魯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中國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第一人。在美國的求學經歷,除了學習知識,收穫學歷,容閎還制定了為之付出一生的願望:整個大學階段,中國的可悲境況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
  •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他的每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一批前往美國留學的30名幼童在陳蘭彬和容閎的率領下,自上海啟程,三個月後抵達舊金山,從此拉開了近代國人與國際社會頻繁接觸的序幕。1881年,原計劃15年的留學計劃僅推行9年便夭折,除少數幾人大學畢業,絕大部分留學幼童不得不放棄學業歸國。
  • 三位科學家在祖國支持下赴美留學,如今都是美籍?
    三位科學家在祖國支持下赴美留學,如今都是美籍?導語:中國,作為數千年來文明未曾中斷的古國,經歷過數不清的風風雨雨殘酷的打擊,卻憑藉著堅韌不拔的心智與頑強拼搏的精神在風雨的洗禮中越來越強大。在這一路上,中華兒女們共享輝煌時刻、攜手笑對滄桑,形成了團結的巨大力量和薪火相傳的愛國精神。
  • 中國最讓人寒心的女天才: 高考狀元公費留學, 改國籍取得巨大成就
    每天都會有新鮮熱門話題推送,完全是「免費訂閱」哦,敬請放心關注閱讀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開始之前,我想先讓大家了解一下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生命科學領域最早的國家公派留學項目
  • 最新《2020美國門戶開放報告》:赴美留學生05年以來首次下降!
    不難理解,川普政府近期提出了不少針對學生籤證和工作籤證的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際生赴美留學。毫無意外,中國連續第11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2019/20學年有372,532名學生就讀於本科、研究生、非學位和選擇性實踐培訓(OPT)項目,比2018/19學年增加了0.8%。
  •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赴美留學卻一去不返,如今現狀如何?
    千百年來通過教育,我國湧現出許多人才,尤其是清華和北大這樣的中國名校,更像是人才的搖籃。但可惜的是,很多名校的高材生,最後並沒有留在中國,為我國的發展而服務。就像十幾年前,北大數學系曾經叱吒風雲的四大才子,他們全都選擇赴美留學,但是卻再也沒有回來,如今他們現狀如何?一、風雲一時的四大才子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在各種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上花費了非常大的力氣。
  • 留學的歷史定位:劃時代的留學潮
    留學期間,他們就組織革命活動,向國內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蔡和森與向警予的結婚照,中間便放著一本厚厚的《資本論》。在這批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間,不僅湧現了許多有為的職業革命家,而且產生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家,社會主義能植根中國,其功甚偉。  「留蘇熱」的出現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動。
  • 南昌理工學院|2020年赴海外(法、英、美)「走先賢留學之路、育研學...
    依據「江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相關要求,南昌理工學院定於2020年1-2月以「走先賢留學之路、育研學創作英才」為主題,組織學生赴法國著名大學參加寒假研學活動,以實際行動紀念中國先賢赴法國勤工儉學100周年。南昌理工學院於2019年10月9日在圖文信息中心會議順利召開專題會議。
  • 我國當代三次留學潮——紀念鄧小平「6·23」留學講話30周年
    1872 年起,清朝政府先後遣送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學,從而開啟了近代中國派遣留學之先河。這是曾為幼童出洋留學做出過不懈努力的容閎與長大後幼童的合影。      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合影1909 年,中國開始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派遣學生留學美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圖為 1909 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與留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前中)、會辦唐國安(前右)和範源濂(前左)的合影。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關於大量派遣留學生的講話,啟動了新時期的留學大潮。
  • Education USA推留學APP,鼓勵學生DIY申請美高校
    多知網5月10日消息,美國國務院留學促進機構Education USA近日推留學APP虛擬顧問,目前,安卓版本已經上線。  這款應用在近日美國駐華使館的學生籤證日活動上正式對外發布。界面分為目錄、虛擬顧問、工具及連結等選項,並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均有文字說明。
  • 中國內地學生赴美籤證量下跌99%
    中國內地學生赴美籤證量下跌99%,美媒:新冠疫情是原因之一,但還有重要原因【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科技類網站TechCrunch4日報導稱,美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9月,美國向中國內地申請人籤發的F-1學生籤證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99%。
  •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2007年1月23日,美國上映了一部由中國演員劉燁主演的劇情片,名為《暗物質》,又名《流星》。影片講述的是:中國物理專業研究生劉星(劉燁飾),遠赴美國某頂尖大學深造。在校期間,他的勤奮和才華出眾深得導師喜愛。
  • 美翔國際_赴美生子:寶寶護照、旅行證及父母再次赴美籤證
    辦正式出生紙要加急的話需要15天內回程機票,爸爸或媽媽的都可以,去醫院生的時候就要帶上,出示給醫院。 二、 美寶護照 因為相貌變化太大,16歲之前需要每5年更換一次,16歲以後每10年自己更換,5年一換護照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赴美更換,如父母一方不能赴美,需要在中國美領館預約公證,填寫DS3053表格,委託授權母親。